劝学

发布时间:2022-11-10 17:56:19

20.劝学 荀况 [ 教学目标 ] 1 、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论证的思路。 2 、领悟文章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 3 、掌握生字、通假字。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实词的活用现象。 难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 一、解题 “劝 的繁体字 是形声字,凡是用 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以“勉励”的意思, 等。这是 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 ,解释为 劝阻 ,词义已经转移了。 本文中的“劝”即“勉励”“鼓励”的意思,在这里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学”即劝勉人们学习。本文节选自《荀子》中的《劝学》篇。《荀子》一书共 32 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思想内容上融百家之长而自成一家。艺术风格上以善于说理见长,文章组织严密,论点鲜明,尤其善用比喻,议论风生,笔力雄健,对后世论辩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当时的人尊称他为荀卿。曾游学于秦,被尊为学术界领袖。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倒过秦、楚,被楚春申君聘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后失官居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在哲学思想上,反对“天命”“鬼神”之说,认为“无”是一种没有意志的自然物质,不能主宰人事。而人则能“制天命而用之。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推想发展高峰。 在政治思想上,荀子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
实行“王者之政”“以德兼人”,这种政治主张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广大人民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在教育思想上,他主张“人性恶”,这是唯心的。但他因此强调后天的学习教育十分重要,勉励人们不断学习,努力进取,培养高尚的品德,又有其积极进步意义。 三、课文解读 第一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 “暴” pù)通“曝”(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它易写错读错字 zh ò nglì参cānx ǐ ng qì臾yú螯áo 2、参考译文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凉。一根木头,直的合乎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车轮,它的弧度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被晒干,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制的刀剑放到磨刀石上磨就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复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我曾经整日地冥思苦想,却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识广播。登到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是远的人却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借助船桨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它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从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智慧就能得到发展,胜任的思想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远;不汇聚涓涓细流,就无法汇成大江大海。骏马跳跃一次,也不能超越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如轻易舍弃,朽木也不能雕刻成功;雕刻持续不停,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但向上能吃到地面的泥土,向下能饮到地下的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托身,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 3、内容、结构 文章开宗明义,直接道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从三个方面来论证。 第一自然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段首主句借君子之口明确“学不可以已”的题旨,然后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展开论述。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二个比喻来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质的提高,从而说明,人经过学习,学问和修养也可以得到提高。 然后用直木“糅以为轮”作比,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可以改变旧有的状态,由此推出学习可以使人的才智得到培养、修正和完善。最后,以“木受绳则直”“金旧砺则利”两个比喻,揭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修身端行的意义。三组比喻负载的三层意思合拢来,就简明扼要地揭晓了学习的意义。从而启发我们:学习既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当然“不可以已” 第二自然段:论述学习的效果。 作者先取譬于自身,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谈体会,说明“须臾之所学”比单纯“终日而思”要有益;“登高”远眺比一般的“歧望”更“博见”,形象地说明学习效果之明显。然后顺势连用四个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论证一个道理:上述事例之所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借助了有利的外界条件,即“善假于物”。以此类推,受人尊敬的君子,其天赋本性与普通人
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他们善于学习,不但提高自己的修养、品德,反复思考,直至养成高尚的品德,积累起渊博的知识,才成为谦谦君子。可见,学习足以改变一个人,其效果不可等闲视之。 第三自然段:论述学习应取的态度和方法。 此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积土成山„„无以成江河。从正反两方面设喻,说明学习贵在积累。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理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一正一反,两相对照,论证了学习要想取得优异成绩,一定要积少成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第二层:“骐骥一跃„„金石可镂”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与“驽马作比对照,说明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决定学习优劣的关键,关键是有无“不舍“精神。紧接着,又连用“起而舍之,朽木不折”“其而不舍,金石可镂”一组比喻作鲜明对照,进一步论证了学习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三层:“蚓无爪牙之力„„用心躁也”作者通过“蚓”“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了人的主观条件和学习的客观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但这并不是导致学习结果的决定性的因素,关键是能否做到用心专一、不浮不躁。这里体现了作者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意图,论证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也”。层层递进,表明学习应取的态度和方法,进一步证明了“学不可以已” 4、写作特点: 1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作论据,且比喻各具特色。全文正面阐发论点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寓议于喻,以喻代议。在设喻时,又使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起来,形式灵活多样。有将道理隐含比喻之中的,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正反对照形式的,如“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积水成渊”“不
积小流”“蚓”和“蟹”等;还有反复设喻的,如“契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起到了加强语势的作用;有的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第二自然段一连用了五个比喻后,引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道理;还有先设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做出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这些形式多样的比喻,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条理清晰。本文虽是从原文节选的三段,但内容完整统一,结构自成段落,条理性强。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三个方面一一阐述“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在每一段中,围绕一个问题,或反复设喻论述、强调观点;或连用比喻,层层深入正反对比论述,如第三自然段的三个层次,阐明了积累必须有恒,有恒必须专一,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学习应具备的态度。这样,全文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其内在的逻辑性。 3)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简短的排比句式,增强了节奏感和气势。“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圣心备焉”,语气连贯,说理十分流畅。文中还有大量的对偶句与排比句互相穿插,句式对仗工整,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文章文质兼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又令人回味无穷。

劝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