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案

发布时间: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三)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

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五、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一、导入语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板书课题)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篇,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之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接下来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朗读)重点字词:⑴选贤
明确:“与”通“举”,选拔。音jǔ、寡、孤、独、废疾者
明确:“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⑶男有
明确:读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⑷货其弃于地也明确:读wù,厌恶、憎恶。5)外户而不
明确:闭,用门闩插门。6)是故谋而不兴明确:杜绝。
7)故人不独其亲,不独其子
明确: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1)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明确:“大同”。
(2“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明确:“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明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
明确:“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在回答以上问题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3、老师小结:
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明确: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选贤与能”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讲信修睦”
怎样对待弱势群体:“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货物其弃于地也,不必私藏于己”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以上各点共同构成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本文是孔子因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于是,人们开始幻想这样一个完美的“大同”社会的图景。但文中也有描写打湿社会的不良风气,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这句中只出现实生活中诸多不良风气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以对比的手法,反映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情景。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我们今天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可以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现在你们中间。同学谈设想,老师注意倾听。四、知识拓展:
文中“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明确:例如:这里的“大同”社会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的,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社会构想,“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生活快乐、幸福,也正是“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并推出那五类社会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的关爱。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

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六、板书:
概述“大同”社会根本特征社会保障
大道之行也
详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总括全文,折射现实生活保障
精神追求

大道之行也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