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早》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23-05-29 03:36:05


一、整体感知,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早》(苏教版国标本第10册课文)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先回忆一下,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生:后院的梅花。(板书“梅花”生:三味书屋中的摆设。(师板书“三味书屋”生:关于“早”的来历。师:也就是——
生:鲁迅小时侯的故事。(板书“鲁迅”
师:谁能按照黑板上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生:我们到三味书屋访问,看到了梅花,想到了早,看到了鲁迅书桌上的早,想起了鲁迅的小时候的故事。师:很完整。
生:在三味书屋我看到了梅花,看到了鲁迅的书桌,从中想到了“早”师:语言简洁。我发现同学们特别注意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顺序。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三味书屋”吧,注意,课文的第一节中有一个词语特别需要我们关注。是哪一个词语呢?生:是“访问”
师:三味书屋是一个纪念故居,那为什么作者不用“游览”“参观”,而用“访问”呢?一般地讲,访问的对象是什么?生:人。
师:请同学们查查词典,看看这个词语的意思。生:有目的的去探访人或地方。
师:老师也查了词典,除了“有目的的去探访人或地方”,还有“与之谈话”的意思。那么,作者在参观的过程中到底“访问”出了哪些与“早”有关的内容呢?
【点评:简短的开篇,拎出统领全文的关键词语,引起学生的关注并进行推敲,通过一般的认识交流,到查阅词典的验证,学生对于这样一个词语有了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为下面的学生读文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方向。二、品味语言,激活思维。学习课文二、三节。师:在三味书屋,我们首先看到了什么?访问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自然节。
(学生自由读文)师:谁先来谈一谈?
生:我首先看到了三味书屋中的摆设。师:给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三味书屋的陈设)
师:这儿提到有一张桌子是鲁迅用过的,是哪一张呢?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文对照,重点注意本节中的表示方向、方位的词语,自己找一找。可以用“左右上下”等方位词在图上介绍。生:左上角!

生:右上角!师:(学生答案不一)到底是哪一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找到的方法,我们共同来判断,借助课文的方位词。
生:我认为可以先抓住“……东墙上有一幅画……”一句判断,图的最上方是东!这样再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判断,左方是北,右方是南!所以鲁迅的桌子在左上方。师:同学们怎么看?生:赞同!
师:说的很有条理!也很准确!同学们,自己再来图文对照地读一读。【点评:关于这段三味书屋的摆设的教学,多数教师以讲解代替学生的观察,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但是,滕老师却讲究教学方法和训练的层次。一是提出问题“哪一张书桌是鲁迅的?”引起学生的关注。二是借助课文中的方位词读文思考。三是借助插图观察寻找。三种方法并用,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得到了培养,方位感得到了增强,说明的方法得到了领悟。师:我们跟随作者已经尽兴地观赏了三味书屋中的陈设,可他与书屋“谈话”了吗?(生摇头)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当年鲁迅……”)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当前鲁迅和他小伙伴一起读书的情景,老师就坐在前面。生:我仿佛听到了老师严厉的批评他们的声音,“人都到哪里去了,快回来读书……”
师:同学们,这些内容是作者——生:想到的!
师:是联想!看到眼前的情景,很自然地会想到当年的景象,这就是作者的心灵与书屋的对话!是访问的过程。请同学们完整地读一读这一节,边读边聆听这心灵的声音。
(学生自由完整地读这一节)
【点评:写作需要联想,读书需要想象。从静止的景物中作者仿佛看到了当年鲁迅学习时的情景。这正是学生第一次感悟“访问”的内容,老师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学生随着作者进入想象的空间,作者、读者在想象的世界里相遇,形成了共同的感受。而这一切生产的方式是师生的读和想。学习课文第五节
师:作者一直在心里问:这香味哪里来的呢?到这里终于明白了。我们刚来时闻到的香味该是——?生:梅花的香!
师:迈进后园,我们又看到什么?访问到什么了呢?轻声读一读第五节。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非常美丽。
师:读一读,展示一下它的美!(生读“……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师:“琥珀”“玉石”,有人见过吗?生:见过。
(师出示梅花的图片)师:是啊,这就是蜡梅。(板书:腊梅与蜡梅。)这里的“蜡梅”就是像“蜡”

4《早》课堂实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