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辨

发布时间:



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辨

张吉良 (深圳大学文学院外文系,深圳518060



08英语2 周璐
0808100223 薛蕊
0809100136


一、 引言
(一)口译的主要工作方式:
1. 交替传译:译员在听辨来源语语音符号的同时,借助主题和认知知识以及口译笔记,待讲话人完成部分或全部发言后,随即用目的语传达给听众。
2. 同声传译译员在听辨来源语语音符号的同时,借助主题和认识知识,同时用目的语把讲话人所表达的信息以口头形式几乎同步地重新表述出来。
(二)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过程比较相似性以及差异:
1.口译工作程序 2.译员注意力分配 3.记忆方式
4.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5.译语发布与译语质量 6.译语质量评判
7.译员的工作方式及其影响 8.口译技术
9.对译员的素质要求
二、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的异同
(一)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
1.巴黎释意学派翻译理论将口译工作程序分为三个步骤

1 在原语语音符号的接收过程中,启动语言外知识,使之与语言知识相结合,建立原语语篇层次的意义。
2 丢开原语措辞,即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记忆原语所表达的信息。
3 以目的语为载体,对原语信息进行编码,并发布译语。 2.交替传译工作程序特点:
1 “历时性”线状展开,译语发布在原语讲话的片断或全文结束之后。
2 更容易启动认识知识,克服原语词汇和句式的束缚。 3 在口译笔记的帮助下,借助短时记忆力记忆原语信息发布译语。
3.同声传译工作程序特点:
1 呈“共时性”,原语信息发布与译员对原语信息的接收、脱 离原语语言外壳、译语产出等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2 译员对原语的接收、理解、记忆和译语的组织、整理、发布与监听、修正过程都被最大限度地压缩了
3 能够对原语讲话内容进行持续不断的有效预测。
4 译员需根据原语讲话的题材、体裁、语速、讲话的方式以及对原语的理解程度、译员的个人爱好等因素来确定原语与译语间的时差幅度。
(二)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对译员注意力分配的影响
1.交替传译:

1 译员的信息接收和译语发布是先后分开进行的。 2 有利于人脑的智力运作机制有效地计划。
3 有利于执行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方案、控制注意力的方向和对象,避免译员传译时因为“一心多用”出现顾此失彼、心力交瘁的状态。 2.同声传译:
1 译员的原语信息接收和译语产出是一对同步进行的“共时性”双作业活动。
2)由于顾此失彼的注意力对语言和副语言信息关注不够,导致语境提示的缺乏,进而阻碍译员对原语信息的理解,而理解的困难又会进一步影响到听辩的结果。
3)面对源源而至的原语信息,译员若难以把握迅速、有效的译语组织、发布、修正的机会,将造成译语发布的困难甚至停顿。
(三)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译员的记忆方式
1.交替传译记忆方式:异步进行。尽管有熟练的笔记技术的帮,仍需要在听辨过程中调动短时和长时记忆力,将原语信息在脑中保留至译语发布完毕。
2同声传译记忆方式:同步进行。在原语讲话进行时,紧随其后将原语信息译给目的语听众,只需借助瞬间记忆(偶尔也会动用短时记忆
(四)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过程中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现

1交替传译:有较充分的时间来完整地听辩和理解一段讲话的语篇意义,因而易于在译语搜觅时丢弃原语词语外壳,专注于以目的语词语为语言外壳再现原语讲话的意义。
2同声传译:难于在脱离原语词语外壳的基础上,以完全独立于语言等值的方式进行理想的意义翻译,同传译文总会夹杂着一些机械代码转译后形成的语义等值。
(五)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译语发布及译语质量
1.译语发布 交替传译:
1 在原语信息译出之前,已经知道发言者的论点轮廓。 2 有充裕的时间根据目的语受众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对信息快速重组,以目的语受众习惯的方式筛选并组织起更好的译语表达。
3 译语的发布更顺畅、语言更简练、更富有逻辑性,译语质量也比较稳定 同声传译:
1 在刚获知原语讲话的只言片语及其语篇意义不明晰的情况,将语言与语言外知识结合,从原语词汇和短语意义出发,对原语讲话不断作出预测,为合理、准确的断句提供依据和保证。
2 按照听到的原文顺序,不断地把句子切分成单个的意群或概念单位,再把这些单位比较自然地连接起来,翻译出整体的原意。
3 由于断句不当,造成译语滞涩甚至错误时,必须采取重译、改
译、补译等措施迅速加以补救。 2.译语质量
译语质量的影响因素: 1 译员的听力理解水平 2 原语讲话内容的不可预测性 3 译语产出的时间限制
4 原语讲话的题材和体裁样式、话语结构 5 原语发布的方式(即席发言还是念稿发言 6 原语信息的密集度、
7 讲话人的语言水平、讲话口音、速度 8 声音接收和传输设备的工作状况 交替传译译语:
1)可接受性高,译员在传译过程中因失误而需要进行补救的时机相对来说要少。
2)译语较为通顺、达意,而且简练、富有逻辑性,其整体质量比 较稳定,更加接近笔译的效果。 同声传译译语:
1难以产出最佳译语,译语结构松散、拖沓,缺乏整体紧凑感。 2)由于译员紧随着原语讲话进行翻译,同传译文容易受原语词汇和句式结构的影响,出现一些“洋泾浜”式的译文。
3)同传的译语发布会常常出现错误、停顿、空白、遗漏或重复。

4)同一篇讲话的不同部分会因为原语讲话的语速变化、涵载信息量的密集程度、内容的陌生与否、以及是否涉及较多的数字等原因,其译语的质量有相当大的差别。
(六)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译语质量的评判
1.交替传译:译员工作质量可以即时得到检验,因为总有一部分听众既懂得来源语又懂得目的语。
2.同声传译:译语受众、原语讲话人和精通双语的听众无法同时听到原语和译文,故译语受众只能判断译文是否通顺、流畅和传递着信息,而无法评判信息的忠实完整度。

(七)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工作方式及其影响
1.交、同传的工作方式对会议进程的影响 交替传译:
1 额外占用会议时间,显著延长会议、会谈进程,影响听众情绪和会议气氛,导致会议进程刻板、拘谨、沉闷。 2 不便在使用两种以上工作语言的场合采用。 同声传译:
1 与交传比能显著加快会议进程,深受会议组织者青睐。 2 听众积极的反应容易激发译员的职业自豪感。
3 采用同传的会议规模一般很大,气氛庄重、严肃,译员工作时端坐在同传箱里。
2. 交、同传的工作方式对译员副语言信息把握的影响 交替传译:

1 对场地、设备等方面的要求不高 2 一次活动往往由一名译员独立完成
3 译员有时需要麦克风,有时仅需要备有记录的纸笔 4 译员近距离直接面对听众,能更好地感受工作现场的副语言信息。 同声传译:
1 同传员一般23人为一个工作小组,轮流担任2030分钟的口译。
2 译员需要端坐在封闭的同传箱里,偷过玻璃跟踪原语发言、关注会议进程。
3 电子传输设备有利于译员间的互相合作,但却妨碍了译员同讲话人和译语听众的直接交流,不利于副语言信息的把握。

(八)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技术要求
1 译前准备技术
2 原语听辨理解能力和更快速的译语组织表达能力 3 代码转译技术 4 笔记技术 5 数字翻译技术 6 语音控制技术 7 译语组织技术 8 视译技术
1. 交、同传相通的技术:

9 应对策略等
2. 交替传译:
1 交传技术综合了口译中最核心的技术
2 最主要的技术手段是笔记技术,自始至终全程使用
3. 同声传译:
1 双耳分听技术(核心) 2 原语信息预测技术 3 切分句技术(核心) 4 试译技术
5 译语组织与修正技术
6 与同传小组内成员间的合作技术 7 同传设备使用技术等
(九)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对口译员的素质要求
1. 交、同传译员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1 在强大现场压力下“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
2 传译活动时对所需调动的各种心智活动的快速协调能力 3 译员的原语听辨能力 4 目的语表达水平 5 专业素养 6 百科知识储备
7 译员情急生智时的灵感和智慧 8 译员的个人性格和多种才华等

2. 交替传译:原语讲话一停,译员就必须立即开始传译。 3. 同声传译:
1)在原语讲话开始后仅仅几秒钟的瞬间等待后,译员需立即发布译语。
2)同传员需要拥有更敏捷的反应能力,更全面的口译技巧,对原语信息更快的听辨、处理能力和译语搜索、组织和表达能力。
3)口译的最高境界,能胜任之人很少。
三、结语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比较研究的意义: 1. 促进口译理论的发展。
2. 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两者的运作机制。
3.
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它们各自所涉及的种种因素对其工作程序的影响。
4. 以便于更好地学习口译、掌握口译、教授口译。


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