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2-11-10 17:54:48

千古第一真隐士 三唱归去识渊明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筠连县中学 闫相同
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我今天说的课题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高中语文经典篇目《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一般安排两个课时教学,因为时间关系,我主要介绍第一课时。我的说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请看流程图。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设计
(一)说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指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应进行平等的交流,真正赋予学生主体地位,将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也要重视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的作用。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在探究性阅读的基础上,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活动力求对优秀作品能够做到常读常新从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要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这个单元编选了四篇古代抒情散文,这四篇文章均是脍炙人口的古代名篇,除《归去来兮辞》外,还有骈文经典,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的天才横溢之作——《滕王阁序》有出自“天下第一才子书”《庄子》的浪漫主义名篇《逍遥游》;更有读之“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的《陈情表》。这几篇文章,从先秦到唐代,既有散体文,也有辞赋和骈文,情文并茂,文道统一,很具有代表性。
教学本单元,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上。重点要注意三个问题:
1.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艺术; 3.注重诵读。 (三)说学情
《归去来兮辞》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下半期教学。学生初高中以来已经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归园田居》等作品,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厌恶官场、归隐田园的情况比较熟悉,而高二学生通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古代诗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思维活跃,因此要把握作品内容,剖析作家情感就有了一定基础。
(四)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加强预习,完成挖空练习,学唱《归去来兮》(林光璇整理古曲,陶渊明词)“唱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自主合作探究,挖掘文本内涵。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陶潜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 的喜爱和赞美,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
(五)说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陶潜隐逸诗人的形象。 重点突破:通过唱读、辩论、写作、交流来突破。 难点:辩证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归隐现象。 难点突破:合作探究,分组辩论。
第二部分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这部分包括两个内容。 (一)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教学方法:1.唱读法;2.启发法;3.分析法。 理论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建构主义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唱读法,即利用与文本相关的音乐资料,以唱读为主要教学辅助手段,有计划地设计课程目标,提高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音乐的审美过程,亦是音乐在人的大脑中引起审美感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能够体验和感受到某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共鸣和美感。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对诗文的演唱,学生从乐音的高低、节奏的强弱、旋律的跌宕起伏中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去把握作者的丰富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闫相同《在“唱读”中引导学生涵泳古典诗歌》2013年《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刊》
(二)学法指导及理论依据
学法指导:1.唱读法; 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4.读写结合法。 理论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我读归去 1.新课导入——我写颁奖词
学生:广袤无垠的田园里,你挥洒汗水,那是你对超然独世的追求;蝶飞花落的丛林间,你衣袂飘飘,那是你对自然自由的喜爱;清风明月之下,你举杯畅饮,那是你对洁身自好的坚守。你活在世外桃源里,品咂着似水流年,你的归隐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回首间,流芳百世,千古流传。陶渊明,你的固穷守节,你的出淤泥而不染,为中国文学史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2013 李兴毅)
教师:你曾心怀猛志,渴望大济苍生;你无适俗之韵,性本钟爱丘山!当乡里小儿颐指气使,当黑暗官场死水一潭,你转身归去,毅然决然,留给世界一个傲岸不屈的背影,寻找属于你的世外桃源!采菊东篱,洒落诗情丝丝片片;悠然南山,陶醉骚客万万千千。蓦然回首,你依然站立于那一爿精神净土,把酒临风,衣袂翩翩!(闫相同)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以学生为陶渊明写的颁奖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既让
2
学生温故知新,进一步走近作家,又有意识训练学生积累运用教材中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思考、运用的能力。
考纲链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 挖空练习——我读文本
重点检查小序和第二段,采用小组PK的方式(请A组一名同学任点B组一名同学回答小序挖空内容,然后请B组一名同学任点A组一名同学回答第二段挖空内容)
设计意图:本文作为一篇典范的文言抒情散文,有较为丰富的文言知识和特殊现象。比如“以、而”等虚词,“脱然、乘化”等词语,“复驾言兮焉求”等特殊句式,“眄庭柯以怡颜”中的“怡”等词类活用现象。通过挖空练习,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梳理并积累这些文言知识和现象。
考纲链接: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第二环节 我唱归去
1.一唱“归去”——视频跟唱,整体把握
教师组织学生视频跟唱或电子琴弹唱,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播放视频)
明确:《归去来兮辞》这篇抒情小赋是陶潜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书。文章叙述了他回归田园的愉悦心情和辞官归隐后的怡然自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作品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与作者千古流传的田园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设计意图:以“唱”激趣,培养学生学习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 考纲链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二唱“归去”——分组唱读,把握情感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唱读,把握文章的叙事和情感线索。明确:文章紧扣“归”字叙事抒情,表达作者的归隐情怀。
叙事抒情线索:
归前悔悟——归途情切——归家陶然——归后优游(悠闲自得) ........设计意图:以“唱”悟情,引导学生把握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丰富情感内涵。 考纲链接: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三唱“归去”——指名演唱,把握形象 指名模拟作家角色演唱,进一步认识陶潜在文中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情怀,从而把握诗人整体形象。 诗人隐逸形象:厌弃官场,喜爱田园;洁身自好,淡泊明志;及时行乐,乐天安命;固穷守节,优游自在。
设计意图:以“唱”探微,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探究能力。 考纲链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第三环节 我辩“归去”
微型辩论主题:陶渊明你该走向哪里? 正方:做隐士是陶渊明的最佳选择。 反方:做父母官是陶渊明不可推卸的职责。
辩论时间:正方、反方阐述观点各2分钟,自由辩论3分钟,正方、反方总结陈词各2 分钟,总时间10分钟左右。

3
辩论要求:
1.能从逻辑、理论、事实等多层次、多角度理解所持立场,紧扣观点展开论述。 2.论据充分,论证有说服力,推理合乎逻辑,事实引用得当。 3.提问能抓住对方的要害,问题简单明了。 4.表达流畅,用语文明。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创新,并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别人的意见或成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考纲链接:(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四环节 我用“归去”
作业布置:任选一个作文题目,尝试运用陶渊明素材,课后写一个200字左右的段落(建议写议论段——中心句+阐释句+例证句+总结句) 1.《一步与一生》 2007年四川卷) 2.《总有一种期待》 2011年四川卷) 3.“过一种平衡的生活”2013年四川卷)
4.“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2014年四川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写作素材,为写作引来汩汩不断的“源头活水”
考纲链接: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第四部分 教学设计反思
反思:本教学设计结合高考考纲,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我读归去”环节,温故知新,读懂文本,学会自学;“我唱归去”环节,以唱激趣,以唱悟情,以唱探幽;“我辩归去”环节,合作探究,沿波讨源,援疑质理;“我用归去”环节,重视积累,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愿景:音乐和文学联姻,给优美的古典诗词配上音乐,这如同给古典诗歌插上腾飞的翅膀;在课堂教学上尝试运用“唱读法”教学,亦如同给语文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激情飞扬的高效语文课堂,才能够真正培养、提高学生鉴赏、探究的能力,才能开拓出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片天地。 总结语:古往今来,“兼济天下”几乎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学而优则仕,出仕是文人学士价值取向的必由之路。那么,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陶渊明真能彻底忘怀世俗,抛弃“大济苍生”之志了吗?当你读到陶潜“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时候,当你读到鲁迅先生对其“金刚怒目式”作品的评价的时候,难道你不能感受到陶潜心灵深处的壮志雄心吗?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归去,唯有归去!在矛盾中寻找平衡,在惆怅中追求淡定,于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傲岸形象巍然挺立,一块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净土横空出世!诸位同仁,无论得意失意,不妨读读陶潜,唱唱归去来兮,因为那是平息我们浮躁灵魂的心灵鸡汤!
《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2014118

4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