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

发布时间:2023-04-15 20:23:10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学习难点:
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参考资料: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一、预学导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 骈死( 槽枥( 相马( 外见( 食马(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 ),作者( ),字( ),( )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 )。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 )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5)安求其能千里也。 )(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 7)执策而临之。 )(
..二、课堂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例:食 也。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同__,_____。 2)不能尽其材 __同__,_____。 3)其真无马邪 __同__,_____。 4)才美不外见 __同__,_____。 2、一词多义
1)策 执策而临之 2)其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食 食不饱,力不足( 4)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而 执策而临之 6)以 策之不以其道(
而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导学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