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中考考点

发布时间:



1. 文学常识、主题。 2. 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 3. 重点句的默写、翻译。 4. 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
一、文学常识速记
1. 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
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忠”北,宋文学家,
2. 题解: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
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 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 “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 翁亭记》。
字音字形辨析
环滁( ch 林壑( hè
岩穴瞑
ú

íng)伛偻( yǚl ǚ 觥筹 gōngchóu 弈( yì)者胜 颓( tu í)然

máng yá)饮少辄( zhé)醉
酒洌(li è 山肴野蔌( sù 射者中( zhòng 阴翳( yì
琅琊(l 三、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意趣。 今义:意思,主意,心意。 花。 今义:芳香。 古义:
四、一词多义
①归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淫雨霏霏
③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④谓 太守自谓

聚拢 归去 归依 雾气 雨很密的样子 居高临下 靠近,这里是“在⋯⋯
太守谓谁


⑤乐

山水之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趣 第一个 “乐 ”字 快乐
连词,表顺承关系 连接状语和谓语的连词

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⑥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朝而往,暮而归

泉香而酒冽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连词,表顺承关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连词,表转折关系


⑦乎

颓然乎其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⑧于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五、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2)名之者谁 3)故自号醉翁 4)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杂然而前陈者 6)醉能同其乐

山: 名: 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名词号: 歌: 作动词,命名。 名词作动前: 同: 词,取号。
名词作动词,唱形容词作动词,共同享受。


六、文中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 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风霜高洁:指天气高爽霜色洁白,秋高气爽。
水落石出: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真相大白。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往来不绝:来来往往而不停绝,络绎不绝。
七、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 倒装句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醒能述以文。
八、段意和中心思想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结构层次: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这篇课文, 抓住“乐”这条主线,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 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 ——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九、理解性默写


1. 用课文原句回答。

★滁州的地理特点? ★西南诸峰的特点? ★琅琊山的特点? ★亭的位置?
“环滁皆山也。

“林壑尤美”

“蔚然而深秀”

“临于泉上”

★“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自号醉翁的原因? ★朝暮景色的特点? ★春夏秋冬景色?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
2. “醉翁”的由来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
3. 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野芳发而幽
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4. 第二段中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5. 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6. 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7. 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 “醉能同其乐 ”)(醉乐统一的句子) 8. 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9. 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0. 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1.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 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 醉也。 13. 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十、重点句子翻译
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 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并寄托 在酒上。
3.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 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在出游啊。
4.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 杂,站着或坐着大声喧哗的,是欢悦的众位宾客。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 中间的,这是喝醉了的太守。
5.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
译: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宾客跟从太守回去。树林茂密阴蔽, 飞鸟上上下下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一、课文分析问答
1. 作者用“乐”贯穿全篇,请问总计写了哪几种“乐”?从文中看,太守因何而醉?
答:作者写了五种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太守因山水而醉,因喝酒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也因治理好滁州让百姓生活快乐而自 我陶醉而醉。(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2. 怎样理解《醉翁亭记》一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既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又有治
理好滁州的得意, 还有寄情山水排遣贬谪后的心 中的郁闷的感情。
3. “醉翁之意 ⋯⋯得之心,而寓之酒 ”一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引出
“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 “乐”为主线,把全篇 各部分串连起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4. 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 ,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
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答:悠然自得 豁达大度 宠辱不惊 (符合要求即可)
5. “言在笔先,意在笔后 ”,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
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答:(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间乐,排遗抑郁 ”其中任何一点回答 即可。) 示例①: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示例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6.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7. 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 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 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 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 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8.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
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与民同乐的和谐之音。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风。 《桃花源记》飘逸着宁静祥和的理想之风。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 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 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 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 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 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月亭记》)

1. 请用 /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也。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林壑尤美(

②有亭翼临于泉上者(


③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④掇幽芳而荫乔木(
3.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行六七里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 之者谁? D. 山水之乐.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译:
之僧智仙也 修之来此 遂书以名其亭焉 乐.其地僻而事简
5. 【乙】段中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 “丰乐亭 ”的
原因。甲段所在文章和乙段都表现出作者 (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 情怀。
参考答案:
1. / /
2. ①格外(特别、尤其) ②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③这 ④遮阴纳凉
3. C 解析:A 项分别为,名作状,在山上;名词,山。 B项分别为,代词,山;主谓 之间,取独。 C 项都是“命名”。 D 项分别为,快乐;喜欢。
4. 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2)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
5. 乐其岁物之丰成 安此丰年之乐者 与民同乐
(答题时间: 30 分钟)
一、阅读下列两段选文,按要求做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 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豁开朗 豁然: _________ 2)阡陌交
交通: __________ 3)悉如外人 悉: ____________ 4)泉香而酒洌 洌: ______________ 5)杂然而前陈 陈: 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
3. 《桃花源记》选段已用 //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4. 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 《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 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 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 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 其偏。 迨淮海纳土 ,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 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 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
“昔
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
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 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 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
注释 ①浮图:僧人。②吴越:五代十国之一,钱镠所建立,占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 东北部地区。传五主。③迨:等到。淮海纳土:指吴越国主钱俶献其地于宋。④种:文种; 蠡:范蠡。二人都是越国大夫。⑤澌( s)然:灭尽的样子。

ī5. /”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一处)
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
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求余作《沧浪亭记》 2 吴越有国时 3 子美始建沧浪亭 瑛寻古遗 4
作: 昔: 始: 遗: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苏子美沧浪亭之 地也 B. 请子记吾所为亭者 C. 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D. 有庵以来二百年
之:助词,的
所以: “所”字结构, ⋯⋯的原因 于:介词,在 以:介词,凭借
8.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2)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9.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





1. 2.


1)开阔敞亮的样子( 2)交错相通( 3)完全,都( 4)清澈( 5)摆开,撰放,陈列 1)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
2)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3. ①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②桃花源中的景象。
4.

桃花源记》:生活和平安宁,百姓怡然自乐。《醉翁亭记》:太平祥和,与民同乐。 5. 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

1)写,写作( 2)从前、过去 3)最初( 4)遗留
6.

7. D 解析: “以”表时间,可不译。

8. 1)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

思修复了沧浪亭。

2)又在废墟上按苏子美的构
9. 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

参考译文: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 那里四面环水, 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文瑛曾多次 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 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

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 从前吴越建国时, 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

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 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 在园中造了沧浪亭, 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 住进了和尚。 这是从沧浪 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 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 又在废墟

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 朝代在改易。 我曾经登上姑苏台, 远眺浩渺的五湖, 苍翠的群山, 那太伯、

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 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 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

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

消失,是有原因的。

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醉翁亭记》中考考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