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0-11-20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一、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 人的生殖

注意: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形成受精卵时性别已确定),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
胚胎发育初期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的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营养物质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
2.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

杂交育种、试管婴儿。
意义: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存能力和变异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例如: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

养。
意义: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有利于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短期内可获得大量后代)
扦插:繁殖天竺葵、葡萄、月季等。
嫁接: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繁殖苹果、梨、桃等)
a.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确保接穗成活。 b.接穗所结果实的基因型和性状和接穗一样,砧木只提供养分。
※注意: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组织培养: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繁殖速度快;可以培育出无病毒的植株;不受季节的影响;易于诱导变异,有利于科研与生产。

1


3.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2)发育: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指昆虫的发育要经过 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的发育过程。
如:蚕、蚊、蚂蚁、蝇和蝶类等。
注意:a. 幼虫期对农作物危害最大;b. 想要增加蚕的吐丝量,要延长幼虫期。 不完全变态发育:指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过程。 如:蝗虫、蟋蟀、蜻蜓、和蝉等。
注意:a. 成虫期对农作物危害最大;b. 蜕皮是指脱掉外骨骼,因外骨骼不能随幼虫长大而生长。

4.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代表青蛙) 1)生殖: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2)发育: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 3)行为:雄蛙鸣叫(求偶,吸引雌蛙),雌雄抱对(提高受精率)。
注意:两栖动物虽然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但是其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因此,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是昆虫发育的两种类型,青蛙的发育没有这样的分类。

5. 鸟的生殖和发育 1)鸟卵的结构及功能



2



注意:鸡卵 一个卵细胞:卵细胞只包括卵黄、卵黄膜和胚盘,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蛋黄” 辨别鸡卵是否受精:受精的卵胚盘色浓而略大;未受精的胚盘色浅而小。是由受精的鸡卵才能在适宜条件下孵化出雏鸟。
鸡的受精卵在未产出前,已经开始进行胚胎发育,产出后温度适宜可继续发育。 2)鸟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所有鸟类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求偶、交配、产卵)

二、生物的遗产和变异 (一)生物的性状
1. 遗传和变异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变异:是指亲子间及子代间的差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注意: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2. 生物的性状
1)性状:是指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
如:人的眼皮、耳垂、肤色或血型等(有些性状肉眼观察不到)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两同一不同)
如:兔的毛色是一种性状,毛色的黑色与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
被研究的性状是鼠个体的大小 ,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该实验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生物传种接代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
3

基因,而不是性状。
2)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也受环境的影响。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 基因、DNA和染色体
1)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遗传物质,携带遗传信息,具有双螺旋结构;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3)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数量关系:1条染色体上有1DNA分子,1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位置关系:

每一种生物体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DNA也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含46DNA分子,含数万对基因) 2.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但不是任意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
2)生殖细胞中染色体、DNA和基因都减半且成单存在,不能配对。
3)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以及染色体上的基因,一半来自 父方 ,一半来自 母方

(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4

1.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解释
1)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形性状。 2)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D
控制隐形性状的基因称为隐形基因(d
3)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半。 4)基因组成是DD时,表现显性性状(高茎) 基因组成是dd时,表现隐性性状(矮茎) 基因组成是Dd时,表现显性性状(高茎)

显性基因(D)会将隐形基因(d)掩盖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不会受D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5)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为DDDd;隐形性状的基因组成为:dd

2. 禁止近亲结婚
1)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生育自己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2)近亲结婚的危害:增加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
3. 用基因传递的原理解释生物性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规律:由已知判断显隐性。例如:“无中生有,为隐性”;子代表现出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子代性状为隐性性状。

(四)人的性别遗传
1. 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体细胞 男:22对常染色体+XY
5

女:22对常染色体+XX
生殖细胞 男:22条常染色体+X22条常染色体+Y 女:22条常染色体+X 注意: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含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只考虑性染色体,精子类型有两种:含X染色体或含Y染色体(因此精子不一定含Y染色体) 卵细胞只有一种:含X染色体 2.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模拟实验P41




注意: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在性染色体上有决定性别的基因。 男孩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其 母亲 Y染色体一定来自其 父亲

(五)生物的变异
1. 变异的原因:首先取决于 遗传物质 的不同,其次与 环境 也有关系。 2. 变异的类型
1)根据是否能够遗传分类:

6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变异。如:色盲、多指症、色弱等。
不遗传的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因此不会遗传给后代。如:经常晒太阳的人皮肤较黑、手上的伤疤等
2)根据是否有利分类:(对生物本身是否有利) 3.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1)选择育种-高产奶牛 2)杂交育种-高产抗倒伏小麦 3)诱变育种-太空椒
注:变异为生物 进化 提供原始材料。
生物圈中生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生物千差万变,同种生物间也有差异,这都源自生物的变异。

三、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海洋化学起源学说)
生命起源历程:无机小分子→简单小分子有机物→复杂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注:原始大气,不含氧气,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二)生物的进化历程
1. 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 2. 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
3.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 生物进化的原因 内因:遗传和变异 外因:环境的改变
2. 保护色、拟态、警戒色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 自然选择概念(达尔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7

注: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4. 核心内容: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基础或内因);适者生存(结果) 注:先变异,后选择,是环境选择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和进化是定向的。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一、传染病和免疫 (一)传染病及其预防
1. 传染病
1概念: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如: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等。 2)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3)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2.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如:患有传染病的人或动物等。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通过空气、饮水、 饮食、生物媒介等都属于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疾病的人群。如:儿童等。 注:在以上三个基本环节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会流行。 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患有传染病的动物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等。 2切断传播途径:喷洒消毒液、开窗、通风、戴口罩、穿防护服、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等。 3保护易感人群:注射疫苗;锻炼身体等。
(二)免疫与计划免疫
1. 人体的三道防线
人体的防线 免疫类型

8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白细胞)
阻挡或杀死,清扫病原体 溶解病菌、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产生抗体,清除抗原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先天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后天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如:脾脏和淋巴结等)
2. 抗体和抗原的概念:
1)抗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2)抗原:指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异物,又如:注射的“疫苗”以及“移植的器官”也是属于抗原)
注意:注射的“免疫球蛋白”和“抗毒血清”属于抗体。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如:麻疹抗体只能抵抗麻疹病毒,不能抵抗天花病毒) 抗体产生后在体内存留的时间不同,如天花病毒抗体终身存留,感冒病毒抗体存留的时间很短。 3. 免疫的的功能
1)功能: 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等)
注:免疫并不总是对人体有益。如: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过敏反应。 4. 计划免疫:有计划的预防接种
疫苗:通常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属于抗原,利用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


9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