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高考作文题看高考议论文写作

发布时间:2022-11-10 20:01:37

2020高考作文题看高考议论文写作

2020年北京高考议论文题目入手,跟大家谈谈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教学。高考议论文想要考察考生的什么能力,应对题目的要求,考生又可以做怎样的应对,一段材料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要理解到哪一步才能写出新意,让我们听听老师怎么说——
试题回放
202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
20206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一、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必需能力
由高考作文试题看对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要求:1.审题与切题能力2.思想与思维能3.逻辑与语言能力。
其中,“审题与切题能力”,是基本的能力要求,以此来区分二类文和三类文;“思想与思维能力”和“逻辑与语言能力”,则是进一步将一类文和二类文区别开来的几个依据,思想深刻、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语言精彩,其中有一点出色就有可能进入一类文的行列。
二、关于“审题与切题”
“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笼统地说,将北斗三号乃至55颗中的任何一颗抽象化,研究它们的象征意义,努力落实这个短句里每个组成部分的象征意义,这是基本的审题要求。
1“每一颗(卫星)”虽然象征所有个体或个人,包括伟大、重要的个体或个人,但由于这些伟大、重要者的功用显而易见。所以议论时侧重于分析平凡、普通、渺小、不起眼的个体很可能更见深度。
2“每一……都……”表明面上它指“毫无例外”,深层暗含对“平等”“人人平等”
“众生平等”)理念的强调,伴随着“自我发现”“说服自卑”“倡议觉醒”等意念。其对立观点可能是:“过于平凡普通的个体存在,在社会中没有什么用处、价值和意义”。这一观点暗含着诸多子观点:“历史进程是少数伟人决定的”“社会进步是英雄人物推动的”“各个阶层的固化是难以打破的”“底层努力的效用是极其有限的”等。这是“精英主义”视角下的想法,而崇尚平等、尊重平凡、拥有人文思想的写作者是不认同的。
因此,深挖“都有”一词,便发现它暗含着一种“不服气”。可以是自我发现、自我说服——“咱们虽然平凡,但还是有用的,不要妄自菲薄,要自信自强”;可以是反驳辩论——“不要看不起平凡普通的个体,这个世界不是少数几个巨人创造的”;可以是呼唤倡议——“打破社会偏见,消除各种歧视;要尊重普通人,调动小人物的积极性”……
对这个短语的理解能达到哪个层面,直接决定了文章立论与分析的深度。
①先说表层理解。考生如果仅仅理解到“毫无例外”这个层面,极容易用归纳法来提出中心论点,用枚举法来结构文章。中心论点是“每一个体都有功用”结构是展板式并列,比如写抗疫,院士钟南山有用(宣布人可传人)、院士李兰娟有用(提出封城)、医生护士有用,社区志愿者有用。这样写,好处是清晰明了,问题是难以穷尽,因为罗列的过程中很难穷尽,一旦对方提出一个反例则整个论断可能被推翻。一般的考生想不到那么多,考虑不了那么全面,一般写三四个行业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价值,凑够字数,归结到“他们在社会这个天网系统中不可或缺”就收笔。但也有特别“讲究”的考生,会很认真很负责地在试卷上写:
街边伪装成乞丐行乞的人,可能你会认为他们没什么作用和价值,但孩子跟着父母经过的时候,母亲会用他为例来教育孩子从小要努力。所以,在你想不到的时候,他还是在社会上发挥了他的功用。
新生的婴儿只会吃喝哭闹,看起来没有什么功用,但婴儿的出生使我国老龄化程度的百分比降低,你不能说他们没有作用和价值。
②再说深层理解。考生如果可以理解到“平等”这个层面,就有可能突破展板式,用层进式来结构文章,用演绎推理法来论证,提出更有深度的中心论点。
比如中心论点依然是“每一个体都有功用,职业、身份、收入无论高低,缺一不可”可以先立靶子驳论——写“社会上有些学历不高的人常常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亮点,或者觉得自己低人一头,或者随波逐流放弃了奋斗”“有人经常把‘这社会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
个不少’挂在嘴边,以佛系来美化自己的消极逃避”“不少人对某些行业怀有歧视和偏见,不管说不说出口,但心里不能正视和承认体力劳动者的作用”等。
对以上种种靶子进行批驳分析,之后引出该“如何做”,比枚举法更见深度。 3“功用”具体到北斗三号,讲的是它具有导航作用;抽象到人,象征着普通人有作用,有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谈“价值”和“意义”,不能泛化。比如说学生作文里引述哲学观点“存在即合理”作为立论。行不行?看如何分析。比如说,主张“佛系生存”、以“宅文化”“丧文化”为人生信条的人,虽然很消极,但与世无争、不给社会捣乱;他们人生可能有价值,但不见得有功用。因此,要在“功用”轨道上谈价值,分析外显的、可见的、有实际效果的价值。
4、总结对双引号里十个字的破解,要审读出“每一个体(平凡、普通、渺小、不起眼的),都有其作用”这个意思。
可以直接把它当论点用,也相当于落实了审题的基本要求。好处是不会跑题,不难论证;问题是有可能止步于枚举和归纳,即“罗列事实”“重申观点”,立意失之于肤浅,论证失之于简单。
如何才能在达到基本要求之后,让文章展现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思维品质?可以借助推理和演绎,作进一步的挖掘。有几个方向可以走。①“每一个平凡、普通、渺小、不起眼的个体,都是平等的,都有其作用,都可以发挥他的价值”因此不必妄自菲薄,应该自信。②“每一个平凡、普通、渺小、不起眼的个体,都有其作用,都可以发挥他的价值”,因此不要“佛系”不要“丧”,而应有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勇于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③“每一个平凡、普通、渺小、不起眼的个体,都有其作用,都可以发挥他的价值”。如何实现?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恪尽职守/脚踏实地/发扬螺丝钉精神等,能让价值尽显。④“每一个平凡、普通、渺小、不起眼的个体,都有其作用,都可以发挥他的价值”如何实现?领导者、规划者打破隔阂,消除歧视,“人尽其用”,充分调动平凡人普通人身上的能动性。……具体写法,第一是“归因”,说理由;第二是“倡议”,谈方法。不管怎么写,都要基于逻辑,合理地完成事理推理。
三、关注材料
20206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
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卫星成功发射”“导航系统完成”“天网服务全球”:这是材料部分的三个短句,它们形成环环相扣的逻辑。
其中关键词是“天网”“整个系统”,它们意味着“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不是指每一颗卫星孤立发挥功用,北斗三号的功用离不开“整个系统”这一背景。
“结合天网”的联想和思考,深度又进了一步:可以谈“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文章观点可以单纯由双引号里的“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这十个字生成;另一方面,观点也可以由十个字和楷体字碰撞后生成,即“每个普通人即使能点亮微光,发挥作用,1+1大于2,加强协作,形成系统,能将功效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一句话,分析“每一颗”时顾及“一颗与系统”的关系,分析会更有层次。
1.从空间上横向解读
这是说卫星们在天空中各有各的功用,彼此配合,让天网完美工作。抽象到人类社会,指不同人的职业分工,让社会有序运转。
例如以打仗举例,将帅、军师、骑兵、步兵,运输兵……形成配合;以思想哲学的构成举例,儒家(仁义礼智)、道家(超脱态度)、墨家(科技思维)、法家(法制核心)……共同起作用,带动了传统社会有序运转。这一角度也可反向思考,为什么辛亥革命不成功?因为革命者没有唤醒广大农民、城市底层,“孤掌难鸣”,只有一颗星两颗星,即少数的先行者、革命者和启蒙思想家,“天网”无法有效运作。
2.从时间上纵向解读
是说55颗卫星的发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颗一颗发射,分阶段发射。抽象到人类社会,指一项工作、一个事业的成功,是不同阶段的人付出了不同的努力,慢慢接续、积累而成。
例如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是历朝历代的贤士积累而成;例如牛顿曾说自己取得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意味着不同时期的科学家先后作出了贡献,他们如同陆续发射运行于物理学天空的“卫星”(哥白尼和开普勒;17世纪的新物理学的鼻祖笛卡尔),最后成就了牛顿的发现。
四、备考建议

1.针对高三备考 ①重视审题
要重视逻辑链条,不要落入“片面提取”的误区。什么是“片面提取”?比如审题时审出了“平凡的人、普通的人”这个意味,因此全文论“无名之辈”,得出当平凡的人最理想这样的结论,甚至呼吁“当泥土吧,不要当珍珠”这就很荒谬了。比如审题时审出了“人人都有功用”,联想到“自信”,全文标题《论自信》,而不再回头谈“人人都有用”,这就跑题了。
②展现特色议论文,当然是以说理深刻、启人心智为追求,但这不等于学生的唯一追求。即使立意方面可挖掘的空间不大,也可以在素材积累、结构安排、语言表达中的某一方面展现特色。这也是将取得优秀成绩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2、针对非毕业班
①将教材学习与议论文写作训练做有效对接
譬如必修上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属于“思辨性文本的阅读和研讨”任务群。老师可以借助不同文章,分项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基本功。
②结合新课标任务群
议论文学习和写作,不仅可以结合单元教学展开,还可以结合新课标“当代文化参与”“实用文阅读与写作”等任务群灵活展开。其实,大部分中学生不一定写不出好的议论文,只要激发热情,开设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写心里关心的事情,有感而发,是可以言之有物的。
③重视以人文精神点亮学生的思考
2020届北京卷议论文命题,是带着浓厚的人文情怀的。“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这一表述很口语化,但包藏着一个严肃的价值内核——“平等”。十九大指出要培养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列于其中;日常生活中大家也常说,“人人平等”。平等是人们心中的公理、真理。
现实生活中地域差异、职业差异、学历差异、薪酬差异、出身差异……无处不在,只要差异存在,自卑就存在,歧视也难以避免。很多颗处于边缘地带的“星”,它们的功用既被傲慢的社会主流话语漠视,也被自我怀疑的当事人自我否定。平等,是不容易的。
“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不一定是对现实的精准概括,它更像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目
标。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这是社会进步风气下的积极声音。每一颗都有机会飞上天,说明机会平等;每一颗都能助力天网运行,说明结果平等。从机会平等到结果平等,题目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吻合,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吻合,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吻合。
我们看到一些考生以温暖的心体察到了十个字背后包含的“以人为本”的深意。有的文章加入了个人深挚体验,是对平凡脆弱个体的理解与激励。
“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不仅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更是一种坚毅的主观坚守。我们经常自我怀疑,常常试图退缩,这句话是我们不会轻言放弃的精神支撑。
还有的文章纵观历史之后,表达了对当今领导者决策者殷切的期待。
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社会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放弃歧视,打破隔阂,追求平等。昔日孔子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将收徒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是因为在平民学子身上看到了闪光的功用,这是孔子对隔阂与鸿沟的逾越。
这些感人、深刻的优秀文章怎么来的?不是来自训练形成的娴熟话术,而是来自面对人生的悲悯真诚的态度。我们在日常训练中要重视这样的火花,要鼓励这样的心胸和气度。这也许是议论文写作的底色。

从2020高考作文题看高考议论文写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