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

发布时间:2023-01-19 18:13:08

薛宝钗是书中和林黛玉相对立的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封建主义的理想和人生道路。薛宝钗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为待选入宫而进京。她受封建主义的影响很深,表面是“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实际上有她的“青云”之志。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掩盖起来,在人前装得特别的老实。在人事关系复杂、彼此勾心斗角的贾府里,她常以“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态度,与周围人物相处得水乳交融。为了逢迎封建统治者,以达到做“宝二奶奶”的目的,她使出了各种手段。当贵妃从宫里送来灯谜时,她心里明明觉得“并无甚神奇”,却“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当贾母给她做生日时,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就按照贾母的爱好回答。这些都表现出她的虚伪、世故。更严重的是,金钏儿分明为王夫人逼死,事后连王夫人都有点“心里不安”。但她却说她“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旁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这分明是说假话,表现多么冷酷无情!为取得人们的好感,她有时更用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如帮助探春理家时,就用“小惠全大体”的办法,骗取了奴仆们的赞赏。以致象从来好妒忌的赵姨娘也要夸奖她。“真是大户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怎么叫人不敬重。 这位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贵族小姐,她对宝玉并非没有感情,但对他的“痴”“狂”深为不满,说他是“无事忙”“富贵闲人”。她一有机会,就要劝他学些应酬世务、讲些仕途经济,便于日后博取功名富贵。但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使宝玉越发反感。说她“好好一个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由于她在贾母、王夫人等身上下功夫,最后达到了和宝玉结婚的目的,但她并没有得到爱情的幸福,自己也做了封建主义的牺牲品。 通过薛宝钗这个形象不仅更鲜明地反衬出宝、黛的叛逆性格和他们的真挚爱情的可贵;而且也具体、深刻地揭示了包、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贾府封建家长们从维护自己的家族利益出发,要求宝玉将来能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世家门户,因此在他们考虑宝玉的配偶是,必须服从于这个总的目的。出身于皇商之家,受封建闺范教育很深,而又那样聪明、能干的薛宝钗,当然就成了他们最理想的人物。他们考虑到:宝玉和宝钗成亲之后,不仅可以使薛、王两家的关系更密切;而且宝玉也会在宝钗的朝夕规劝之下,逐渐改掉这种“痴”“狂”的性格,走上他们所期盼的“科举仕宦”“荣宗耀祖”的道路。而薛、王两大家族,从他们自身的利益考虑,也竭力想使宝钗能和宝玉相结合,以便进一步取得贾府的帮助和支持。很清楚,宝玉和宝钗的结合正是体现了贾、王、薛这三个封建家庭的共同利益。这里我们看到,婚姻已经不单是男女双方自己的事,而是直接关系到家族和阶级的命运。在宝钗的背后有强大的封建势力作她的后盾,这就决定了宝、黛之间的恋爱只能以悲剧结束。《中国文学史》

薛宝钗却与林黛玉大不一样。薛宝钗是封建阶级的标准淑女,使封建主义的忠实信徒和维护者。她不仅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恪守封建主义的规范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还以这一套去教训别人。有一次,林黛玉在行酒令时, 说了两句《西厢记》《牡丹亭》的曲文,于是就引出她一大套议论。说什么“赞美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这样一个人物,在贾府统治者看来,是最理想的接班人,很可以靠她来掐制贾宝玉叛逆思想的发展。贾府的统治者出于家世和本阶级的利益,必然要以“金玉良缘”来取代“木石前盟”《中国古典小说讲话》

薛宝钗是曹雪芹以精雕细琢的笔力所创造出来的又一个主要人物形象。她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不象林黛玉那样地完全任随真实感情的流露,而是常常来自深隐的心机。她处处“随分从时”“装愚守拙”一举一动都显得很是“端庄贤淑”所以在荣国府那样一个人事复杂、
矛盾交错的环境中,她却独能取得人人的欢心,连那个几乎对一切怀着忌恨的赵姨娘也称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这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但是,在那一社会里,“会做人”必然要和虚伪连在一起,薛宝钗的许多表现正是如此。元妃从宫里送来一个灯谜叫大家分猜,她明明在心里感到“并无甚新奇”,却“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她早猜着了”。有一次,她在滴翠亭旁偷听了两个丫头在那里谈的私心话,听完之后,忽然想起这样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便想出一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放重脚步”,又口里叫着,假装追寻林黛玉,这样便巧妙地解脱了自己的干系,使那两个丫头误以为:“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 薛宝钗的虚伪的“会做人”,在它里面还隐藏着更为丑恶的剥削阶级的本质。当金钏儿被王夫人一掌打得投井自杀时,她和袭人一同听到这个消息。一闻此讯,即便是奴性十足的袭人也“不觉留下泪来”,但她只是感到“奇”。并且急忙撇下袭人,跑到王夫人处来。谁知连王夫人这个冷淡寡情的女人也禁不住良心的谴责,感到心里不安。可是薛宝钗却面带笑容地说了许多安慰话,并把全部罪过归之金钏儿的“糊涂”又说:“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支配薛宝钗的一切行为活动的,是深固的封建主义思想。
她是一个封建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在大观园中,她一有机会就要宣传封建妇女道德。她曾对史湘云、林黛玉等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她更是敦劝贾宝玉去“立身扬名”,不可荒疏“仕途经济”的学问。 由于薛宝钗毕竟是一个未出闺阁的少女,在她的身上还保留着一些没有被封建主义毒害尽透的东西。在和贾宝玉长期的生活接触中,终于产生了违反封建礼教的爱情。可是,活动在这个少女心里的爱情,并没有像林黛玉那样地冲破牢固的封建礼教观念向外奔泻,而是常常加以隐藏或克制。特别重要的是,贾宝玉对“仕途经济”这一套封建生活道路所采取的痛绝态度,不能不和她在思想上发生冲突。这一切,都给她对贾宝玉的爱情带来了矛盾。她和贾宝玉之间常常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正是这种矛盾的表现。这个矛盾,可以说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得到解决。最后,她虽然和贾宝玉结成夫妇,但并没有获得爱情的幸福,很快就落入了“守寡”的命运。 这是一个封建主义奉受者的悲剧。《中国文学史》

薛宝钗是一个封建主义的典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失去自我的悲剧人物。在爱情上,她分明对宝玉情有所钟,但却将这种感情封闭到装而不露的地步;在才学上,她是大观园中唯一可以与林黛玉抗衡的才女,但时时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约束自己、规范别人;在生活上,她也有爱美的天性和很高的审美能力,可她却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去扼杀或压抑自身的爱好和情趣。宝钗已被封建文化磨去了应有的个性锋芒:对自己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自己不喜爱的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她的感觉也处于不冷不热的中间地带,生命处在一种不生不死的抑制状态。从这一形象的毁灭过程中,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如何地消磨人的个性,蚕食人的灵魂。大观园里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作者不仅哀悼美的被毁灭,而且深刻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这是对封建社会和文化进行的深刻反思,也是一种精神的觉醒。《中国文学史》

提纲:

薛宝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