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总结)

发布时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
思维导图
一)知识导图













二)能力导图




知能要点
(知识要点
【文学常识】
1.《社戏》选自《》。
2.《回延安》作者,诗人,与丁毅等人共同创作《,著有诗集《放歌集》3.《安塞腰鼓》作者
,作家,代表作品《
》。
4.《灯笼》作者,山东莱芜人,散文家、

【字音字形】
1.(
2.(3.(4.归省(5.(
6.((7.(
8.(

9.(

10.(

11.渔父12.cuō((
13.juàn(14.cuān(15.bāo(

16.gé(17.xù(18.dài(19.yǒnɡyuè((

20.wǎn(
21.péng(
22.(

23.油馍(24.脑畔(
25.一盏(

26.白羊肚27.羊羔28.柳林pù(29.kuàng(
(
(
30.yáo(
31.yán(

32.chuǎn(
33.(
34.(
35.(

36.(37.38.39.zhuó(
40.páng((

然而止(
41.lì(42.lí(43.fú(
44.mò(
45.té
ngténg((46.惊心动pò(
47.神龛(
48.(
49.(
50.幽悄(51.(
52.霍骠53.(
司马懿(
54.wǎng(

55.mù(

56.xīxī((


57.夜深星lán(
58.张灯结
cǎi(






【词语理解】
1.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从旁鼓动人做某事起来。
2.满心话立刻说不出来。




3.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极度兴奋了。4.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5.
,使人叹

当它声音突然中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
6.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
【文章主旨】
着的情事。
《社戏》以“我”到赵庄看戏为线索,先略写“我”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表现了农村人的纯朴善良,反映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展示了浓浓的陕北风情,抒发了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母亲的怀抱时激动、喜悦的心情,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本文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灯笼》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写作特点】
《社戏》1.刻画人物栩栩如生。2.描写景物极具特色。3.处理情节详略有致。《回延安》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2.选用恰当的动词。3.富于变化的句间关系。《安塞腰鼓》1.节奏疾猛。2.排比激昂。3.语句铿锵。《灯笼》1.使用方言,地方味浓。2.描绘朴实动人。参考答案:文学常识
1.呐喊2.贺敬之白毛女
3.刘成章羊想云彩4.吴伯箫教育家
字音字形
1.jí2.zhào7.fú8.chán
3.tǎng4.xǐng5.háng6.cuānduo9.mí10.yùn11.fǔ12.
17.18.19.
13.

14.蹿15.16.
20.21.22.méi23.mó24.pàn25.zhǎn26.dǔ27.gāo28.29.30.31.32.33.tián34.huì35.jī36.kàng37.rǒnɡ38.jiá39.40.41.42.43.44.

45.46.47.kān48.fén49.wò50.qiǎo51.qiāng52.piào53.yì54.55.56.57.58.
词语理解
1.撺掇2.登时3.亢奋4.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5.戛然而止6.调停,调解
(二)能力要点
能力要点一: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能力详解】
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一要感知课文的叙述内容,要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本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理解民俗意义和民俗价值,增进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里的“文化”与语文的紧密结合,将丰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素养。例如教学《灯笼》,让学生既能感知课文中的民风民俗,又能体会“我”对乡村文化的怀念,以及“我”的爱国热情,进而感受到一个旧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情怀。这几个教学目标难以拆分,应该融合地达成。【典例分析】
《回延安》这首诗的抒情具有怎样的特点?具有怎样的民俗内涵?哪些语句运用了比兴、和拟人的手法?【技巧总结】
夸张
1.这首诗抒情性总的特点是:直白、热烈、豪迈。
直白:诗人面对延安,面对延安亲人,面对读者,毫无保留地直抒胸臆,这是那个年代诗歌创作的主流风格,也是仿照陕北民歌的风格。
热烈:诗人离别十年后回到日思夜想的第二故乡延安,不可遏制的情感喷涌而出,诉诸笔端。豪迈:诗人抒发的是自己的情感,同时又抒写了一个“大我”的胸怀,这种情感和胸怀是革命者才有的,具有豪迈、壮阔的特点而无狭小、局促之弊端。
2.其一,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前所述,“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生生的窗纸红窗
花”等,是陕北乡村才有的景观,读者未曾见过,所以读来新奇。其二,打上革命记号的新民俗。如“红旗飘飘把手

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高高地飘”“枣园的灯光照人心”等描写,都带有红色意象,是那个年代的诗歌中经常见到的。
其三,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等,都是简笔勾勒,显出人物的“土气”具有民俗意义。
“老爷,同样
3.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
运用比的诗句: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将延安比作母亲,表示亲切和敬意。“长江大河起浪花”——比喻与亲人围坐在炕上,说的话像江河的浪花一样没完没了。“头顶着蓝天大明镜”——比喻延安的蓝天像大明镜,映照着美好的景象。
运用兴的诗句:
“树梢树枝树根根”一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以引起下句,说“我”与延安亲人是一家人。此句也可视为比兴兼用。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先说羊羔吃奶之事,以引起“我”吃延安的小米、长大成人之事,含有延安是“我”家的意思。此句也可视为比兴兼用。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说“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先说杨家岭红旗的事,以引起下文说革命事业在延安发展的旺盛之势。运用夸张的诗句:
“双手楼定宝塔山”——似言宝塔山之小,“我”可以楼住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太想回到延安了,这显然是在梦中虚幻之事。
“千声万声呼唤你”——表示一次次在心里呼唤延安,“千声万声”是夸张。“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与亲人相见有很多话说,但是说“千万句”就是夸张了。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这是说“我”要把延安看个够,想到身上生出千万的腿和眼,是极度的夸张。“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幻想能在天空自由飞翔可以来回看望延安母亲,同样是夸张。运用拟人的诗句: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唱和笑是人才有的行为,而这里的一条河、一个村也能唱和笑,是诗人赋予它们以人的情绪和行为。
“红旗飘飘把手招”这里的“飘飘”是常态,“把手招”是幻想,想象红旗有手,向“我”召唤。

“延河滚滚喊声‘前进'”赋予延河以人的行为,寓意革命形势大发展。能力要点二:分析课文的写
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力详解】
理解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这一点的关键不在“综合”,不在“多种”,而在“根据需要”。因为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文章都存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情况,关键在于按需使用,用得恰当。比如小说《社戏》以记叙为主,但同时也穿插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篇幅不多,但都运用得恰如其分,在烘托气氛、凸显主题传达情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于表达方式合理使用的分析不仅适用于本单元,也适用于其他单元的课文,比如《大雁归来》中浓重的抒情色彩,《核舟记》中大量细致的描摹,《壶口瀑布》中精当的议论,《卖炭翁》以记叙为主、描写极精简、没有任何直接抒情议论语句的写法,都是作者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表达要做出的合理安排,值得分析品鉴。【典例分析】
《社戏》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技巧总结】
全文有几处出现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语段,下面试做分析。如课文开篇一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叙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尤其是“乐土”二字分外醒目,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又如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觉。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识,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赞。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内心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能力要点三: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能力详解】
品味语言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在本单元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本单元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其语言都富有文学性,值得分析品味和借鉴运用。学生此前经过许多品味语言的训练,那么本单元教学与此前有何差异?差异在于巩固此前所获得的能力并有所提高,包括品味精彩语句、语段,养成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能从欣赏实践中悟出品味语言的方法。例如,《社戏》和《回延安》是教读课文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同时,提示品味的方法、技巧和策略;《安塞腰鼓》和《灯笼》是自读课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品味语言,老师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评价。

品味语言的教学要与朗读教学相结合。本单元文体多种多样,语言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也多种多样,朗读课文要结合课文的文体特点进行。例如《社戏》是叙事作品,要通过朗读和默读体会人物的心理、说话的语气,体会描写、叙述和议论的精彩之处,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回延安》是抒情诗,情调高昂明朗,要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诗情诗意,读出诗句的美妙;《安塞腰鼓》是抒情散文,情绪高昂,情调畅快,要像朗读抒情诗一样朗读这篇散文,读出语言的形式美,读出文章的气韵;《灯笼》是情调优雅而又激越的抒情散文,朗读时要有优雅的情调,读到课文最后要表达激昂的情调。朗读是对作品语言的直接感知,朗读好了,品味语言便有了基础,不待老师点明,学生已经了然于心。从一定意义上说,朗读的效果实际上就是品味语言的结果。
品味语言还要与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相结合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需要通过具体的品味语言的实践来进行,需要对多种不同的语句作比较分析,两个教学重点或教学目标其实具有相似性、共同性,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进行。【典例分析】
《灯笼》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技巧总结】
一是简洁。多是短句,很少有长句。如“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马懿探山》”等,都包含了许多三四字的短句。散文的语言表达与情感抒发息息相关短句多,一方面显出语言的简净,另一方面还表明抒情的节制、含蓄。但是简洁不等于简单,课文中的诸多短句都是很值得吟味的,朗读起来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二是书面语化。散文中的书面语与口语的表达效果有所不同。散文为了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读者,很容易引入口语,显得清新活泼但是这篇散文以书面语表达为主,而且语言运用非常娴熟,如“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等,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这样的散文语言是当代散文家难以写出或不愿意写出的,这得益于作者所受古典文学的熏陶。
三是多引古语。可以显出作家读书多,积累丰厚,写作时信手拈来。有的是直接引用古语,并加引号,如戏曲《逍遥津》一段唱词;更多的是间接引语,读书少的人不能发觉,读书多的人报以会心一笑,并默默赞许,如“忘路之远近”出自《桃花源记》,“金吾不禁”借用唐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之句,“雪夜入蔡”源自《资治通鉴》“李雪夜入蔡州”的故事,“萧萧班马鸣”引李白诗送友人》,“吹角连营”“挑灯看剑”等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