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象征意义

发布时间:

春节的象征意义
篇一:春节的象征意义】
春节的含义是什么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 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 其中以和大年为高潮。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 富,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 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 春节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 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 2000 多年的一天, 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 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 叫。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 十二月 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 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 太阳历 ,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 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 阴历,又称农历 纪年,直到 清朝未年,长达 2080 年。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 上日 元日 改岁 献岁 ; 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 三朝 岁旦 正旦 正日 魏晋南北 朝时称为 元日 元首 岁朝 ; 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 新正 新元 ;而清代,一直叫 元旦 元日 1912 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 用阳历即公历 ,用民国纪年。并以公元 1912 1 1 日为民国元 1 1 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 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 2 18 壬子年正月初一 过传统新年,其 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有鉴于此, 1913 民国二年 7 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 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称: 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 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为夏节,为秋节,为冬节, 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 1914 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 春节 。中科院天文学家:中国现行 春节只有 97 1949 9 27 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 和阴历两个 ,又因一 24 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 一日称为 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 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 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 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小月二十九 半夜子时 十二点 过后, 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
春联 ;迎接新的一年来临。老照片:春节记忆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 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 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 1949 12 23 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 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 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 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 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 调雨顺,平安、丰收。
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 白节 ,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 古尔邦节 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春节的意义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 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 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 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 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 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门,也 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 出,有 西学东渐 ,也有 东学西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 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
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 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 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春节的社会意义在于趋利避害。春节与立春到的震季相重合,正是 《新太极图说》中揭示的规律 :阴金 病菌 盛于阳木 东方、震季 的季
节,病菌易
大量爆发。人们选择燃放鞭炮驱赶病菌这一恶魔,以顺 利度过险恶年关。人们贴春联、穿红衣、向大火以期镇魔降妖 阳火 盛于阴金,在这里阳火平衡阴金 。家人团聚,以家族力量应对自然 灾害,增强社会凝聚力。这一切具有种族延续的社会意义。由于阴 病菌盛于阳木 声波 ,所以震季应严禁歌舞,选择危害程度低的 器乐、语言类节目进行,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春节的饮食习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 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 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 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 年高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 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 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 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 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 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 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 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 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 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 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 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 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 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 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 字就是 的意思 ;饺子的 音, 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又取更岁交 之意,非常吉利 ; 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 招财进宝 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 融融。
春节的民间习俗 1.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 民间的说法:因 谐音,新春扫尘有 除陈布新 的涵义,其用 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 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 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 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
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
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 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 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 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 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 条、斗方等。 门心 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 框对 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 横披 贴于 门媚的横木上 ; 春条 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 斗斤 也叫 门叶 ,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窗花和倒贴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 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 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 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 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 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 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 小小的 字。春节贴 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 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 字倒过 来贴,表示 幸福已到 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 字精描细做成各种 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 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
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 和春联一样,起源于 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 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 《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 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 ;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 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 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 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
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 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 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 馈岁 食相邀,称为 别岁 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 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 以待天明,称曰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 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 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 守岁 诗: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 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 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 ; 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 般为夜半时分。爆竹 中国民间有 开门爆竹 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 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 中国特产,亦称 爆仗 炮仗 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 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 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 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 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 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 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 ,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 而且还远销世界。拜年 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 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
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
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 ; 有的是同事相 邀几个人去拜年 ;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称为 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 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 发展出来后来的 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 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 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 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 时记》 ;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 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 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 然盛行。 猜你感:
【篇二:春节的象征意义】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 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 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 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 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 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 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 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 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 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 56 个民族中的 53 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 宴庆贺,故又称 “元日大庆宴
春节的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 “载”.夏代叫 “岁”,商代叫 “祀”,周 代才叫 “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 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 “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 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 唱跳吃喝,热闹非凡。至于 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对此《通典》有所记载。
历代春节食俗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 称: “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 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 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娱乐活动。据粱人 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 “正月一日,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还有画鸡、燃 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据南宋吴自收 《梦梁录》记载: “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 ”,《梵天庐丛录》记载: “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 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清波杂志》载: “宋元佑年间,新 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 酒肉异常丰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 “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 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 凡五日而毕。 ”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 “士民之家,添衣冠, 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 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 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 ”,对于前来拜年春, “纵非亲 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 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春节各地食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 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 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 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 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 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 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 “口彩 ”,把年糕叫 “步步 高”、饺子叫 ”万万顺 ”,酒水 “长流水”,鸡蛋叫 “大元宝 ”,金鱼叫 “年年有余 ”;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 “看余 ”,必须留待初一食 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 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 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 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 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 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 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 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 “三蒸”、“三糕、 “三丸”。 “三蒸”为蒸全鱼、 蒸全鸭、蒸全鸡; “三糕 ”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 8个、10 个或 12 16 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 般为 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 “十大碗 ”,讨 “十全十福 ”之彩, 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 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 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 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 右的鲤鱼,称 “团年鱼 ”,必有一个 3 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 “团年肘
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
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 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 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 “中和 ”,用豆腐、香菇、冬 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 “和气生财 ”。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 “鸡抓豆 ”,意思是 ”抓钱发财 ”。管家人要吃一 只鸡腿,名为 “抓钱爪 ”,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 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 “钱串子 ”。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 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 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 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 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篇三:春节的象征意义】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 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 初一为高潮。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是我 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 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 春节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 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 2000 多年的一天, 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 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 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 十二月 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 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 马迁造 “太阳历 ”,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 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 阴历,又称农历 纪年, 直到清朝未年,长达 2080 年。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 “上日”、 “元日”、“改岁 ”、 “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 “三朝 ”、“岁旦”、“正旦”、 “正 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 “元辰 ”、“元日 ”、“元首”、“岁朝”等;到了唐 宋元明,则称为 “元旦”、 “元”、 “岁日”、 “新正 ”、“新元”等;清代, 一直叫 “元旦”或“元日”。
1912 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 用阳历
即公历 ,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 1912 1 1 日为民 国元年 1 1 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
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
2 18 壬子年正月初一 过传统新年, 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 1913 民国二年 7 月,由当时北 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 “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 人员,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 例行放假,次年 1914 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 “春节 ”。中 科院天文学家:中国现行春节只有 97
1949 9 27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 阳历和阴历两个
“年”,又因一年 24 节气的 “立春 ”恰在农历年的前后, 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 “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 “春节 ”。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 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 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小月二十九 半夜子时 十二点 过后, 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 年画、春联 ;迎接新的一年来临。老照片:春节记忆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 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 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 1949 12 23 日,中华人民 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 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 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 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 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 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 “白节 ”,正月 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 萨克族等,是过 “古尔邦节 ”。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 节日。

春节的象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