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发布时间:2015-02-03

《故都的秋》教案(第二课时)
一、 音乐情境导入:
(出示幻灯片1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刘晓庆的《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唱的是哪个地方,对,北京。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思念故乡的情感,通过什么景物表现出来的。
明确:衰草、蛐蛐、窝头、大碗茶、冰糖葫芦、杏仁豆腐等。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故都的秋》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郁达夫在文中描绘的五幅“秋景图”今天我们将走进“故都的秋”,继续和郁达夫一起神游故都,观秋形,赏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二、 研读课文,感知秋景秋情
1、整体朗读,五副秋景图,感受“故都的秋”的特点。 (出示幻灯片2五副秋景图)
三、合作探究,鉴赏“故都的秋”的特点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学生从五幅画面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副画面,并简单说说作者通过那些意象(解释意象的意思)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与同学们交流感受。(限定范围,五副秋景图中)
插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同学接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几点要求:
立足文本,揣摩语言,不能靠主观的猜测
既然是探究,当然是集体的力量,合作的方式。4-5人一组) 注意鉴赏角度,观秋形,赏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一)小院秋晨(幻灯片3 1、小院秋晨中写了那些意象? 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绘声绘色,有动有静,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气息。

2、欣赏风景为什么要破屋?还要在大清早泡上一杯浓茶?
可能破屋的陈旧与沧桑正适合郁达夫此时的心情,泡一杯浓茶,似乎也在品味自己的苦涩的生活。
小结: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写“清” “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牵牛花色的描写“白色及蓝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体现了作者的凉的心境。(出示幻灯片4小院秋晨分析) (二)秋槐落蕊(幻灯片5
从哪些感觉写出了落蕊的清和静呢? 视觉:铺得满地
听觉: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嗅觉:气味也没有
触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丝纹 :清闲 落寞(主观感受)
小结: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出示幻灯片6秋槐落蕊分析)
插入诗歌孟浩然诗歌《春晓》同学接背,风雨并不可恨,但他却摇落了春花,带走了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猛。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
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
(出示幻灯片7《浣溪沙》赏析)花事凋零,物是人非,关于生命陨落的伤感是人们的一种共同的体验,王国维的两句词集中表达了这种沧桑而无奈的感情:“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一叶知秋,引发的是对生命的流逝和日渐衰老的落寞与悲凉感。
(三)秋蝉蝉鸣(出示幻灯片8
秋风吹过,秋叶随风飘落,伴随着秋风不时传来阵阵蝉鸣,多么凄凉多么冷清。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而且还都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此境,其寂寞又岂止一个“愁”字了得。
(四)秋雨话凉(出示幻灯片9
1、思考: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
(出示幻灯片10秋雨话凉赏析)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
出示幻灯片11“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辛弃疾有词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天气转凉了, 一年也就快走到尽头了。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感叹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出示幻灯片12 四、知人论世(出示幻灯片13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因为离别之苦,柳永在秋雨中品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苦。因为国难家愁,杜甫在秋风中感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苦。 那么作者是因为什么“情”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 、静与悲凉”?

点拨:
1、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郁达夫幼年丧父,中年丧子,抗战之前爱情失败,抗战中,母亲与兄长死于战争,抗战后,作者漂泊异域,客死他乡。他的人生是不顺遂的,由此形成了作者忧郁伤感的性情,而这种性情与悲凉的秋日在基调上是契合的。
2、文化传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作者在文章议论的段落里提到“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郁达夫是饱受传统文化熏陶影响的作家,是一个诗化的,所以在他身上,这种颓废的色彩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决绝。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只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明艳之色、繁盛之景。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五、迁移拓展(出示幻灯片14 春天在哪呀?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 比如: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上, 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在都市闲人的互答声中
我们在心里把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画成了一幅画卷,让我们给这幅画卷再题一首诗吧!(出示幻灯片15
仿照《天净沙 秋思》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要求既抓住景物的特点,又表露出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借鉴实例: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小院破屋浓茶,青天衰草蓝花,飞花鸣蝉雨下,天真凉啦,故都胜似老家。 六、结语“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欣赏文学作品,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传达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寄情于景。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用心感悟,不但要心中有景,还要心中有情。


故都的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