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发布时间: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 1D 2B
【解析】【分析】(1D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D 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 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唐元和十四年 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 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3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昏鸦是指________
2)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B. 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 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 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答案】 1)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C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意思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昏:傍晚。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美。A.“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表述错误。B.“温情表述错误,无中生有。D.“怅惘若失的心绪。应是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故答案为: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C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就能完成。
本题考查句子的做的鉴赏,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能够判断出正误。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分析】(1 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
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 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及作用,注意结合句子内容,明确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铺垫 作用。
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 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故答案为:洛阳。
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考点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注释,稍加留心能够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句,从表现手法、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 前两句的”“之无,与后两句的”“之有,对比强烈。 C. 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 ”“”“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答案】 1)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2A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题目江雪点明地点和天气情况,此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却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在江边享受钓鱼的乐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渔翁形象。
2A错在前两句从近景入手,前两句应该是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 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A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中作者的评论。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解答此题,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送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別从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
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 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答案】 1)听觉;视觉 2C
【解析】【分析】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角声写战斗的号角之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燕脂凝夜紫写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
C项有误。诗中不起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出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是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故答案为: 听觉 视觉 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句意,并能由浅入深赏析诗歌,深刻体会战前的紧张气氛、战中的激烈场面以及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坚强决心。

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苏幕遮:词牌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碧云天句,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天空湛蓝、黄叶满地的秋景图。

B. 山映斜阳句由山映斜阳、水天相接、芳草萋萋,到斜阳外,由近及远,联想丰富。 C.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 D. 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绮丽之景、阔远之境与深挚之情水乳交融。 2)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C 错误,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故答案为:C
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9阅读下面古诗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 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 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答案】 1B

2)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或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解析】【分析】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B项有误;结合内容可知,点明酬答题意应在尾联。而非一、二句。故选B 对诗句的赏析,注意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分析含义,也可以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句富含的哲理去分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诗意为: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并与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有生机的景象形成反衬,蕴含深刻的哲理:新陈代谢,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B
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或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10阅读《启明星》,回答问题。
属于你的是 光明与黑暗的交替
黑夜逃遁

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 群星已经隐退 你依然站在那儿 期待着太阳上升 被最初的晨光照射 投身在光明的行列 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 一九五六年八月
1)本诗的作者是艾青,请你再举出《艾青诗选》中的一首诗歌,写出篇名。 2)结合诗歌说说艾青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 2)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解析】【分析】(1)根据对艾青诗歌的积累任选一首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 启明星又称金星,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它不是光源,人们叫它"启明星"。因此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 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启明星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投身在光明的行列寄托了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启明星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表现了作者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故答案为: 《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 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点评】考察对诗篇的熟悉程度。答这样的题,要认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里的每一首诗,要对每一首诗都非常熟悉,并要对诗的内容、主旨、及写法等进行分析、整理、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骆驼祥子》中的两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起初的祥子把买到新车的日子算作自己的生日,觉得买到了新车,自己就获得了重生:车与人就是一样的。
——第一章

对于车,他不再那么爱惜了。买车的心既已冷淡,对别人家的车就漠不关心。车只是辆车,拉着它呢,可以挣出嚼谷与车份便算完结了一切:不拉着它呢,便不用交车份,那么只要手里有够吃一天的钱,就无须往外拉它。人与车的关系不过如此。
——第二十一章
1)这两段文字分别展现了祥子怎样的精神状态? 2)是什么原因使祥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答案】 1)开始祥子把自己的前程完全寄托在一辆洋车上,他真诚地相信只要当上车子的主人,也就成了生活的主人,因此他满怀希望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到了小说的第二十一章,祥子变得懒惰,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2)在祥子的人生经历中,他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辛苦攒的买车钱被抢、给虎妞办丧事不得已卖掉车,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使他拥有一辆车自食其力的理想破灭,所以最终堕落,走向了自己的末日。
【解析】【分析】(1)从第一章叙写的内容看,祥子把自己的前程完全寄托在一辆洋车上,把买到新车的日子算作自己的生日,觉得买到了新车,自己就获得了重生,此时的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希望。从第二十一章看,不再那么爱惜了,买车的心既已冷淡”“要手里有够吃一天的钱,就无须往外拉它可以看出此时的祥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变得懒惰,厌恶拉车,厌恶劳作。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本题作答可结合祥子的三起三落的经历来分析作答。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当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祥子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故答案为:开始祥子把自己的前程完全寄托在一辆洋车上,他真诚地相信只要当上车子的主人,也就成了生活的主人,因此他满怀希望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到了小说的第二十一章,祥子变得懒惰,失去了奋斗的动;
在祥子的人生经历中,他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辛苦攒的买车钱被抢、给虎妞办丧事不得已卖掉车,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使他拥有一辆车自食其力的理想破灭,所以最终堕落,走向了自己的末日。
【点评】阅读名著,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了解,
比如作者的情况,对名著中的人物,要掌握其形象特征。
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跳河 赵丽宏
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我爬上了苏州河大桥的水泥桥栏。我站得那么高,湍急的河水在我脚下七八米的地方奔流。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准备往下跳,然而脚却有点儿发抖……背后有人在小声议论——“喔,这么高,比跳水池的跳台还高!这孩子敢跳?”“胆子还真不小!”“瞧,他有些害怕了。议论声无一遗漏,都传进了我的耳朵。于是我闭上了眼睛,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还是读初中一年级时的事情。放暑假的时候,我常常和弄堂里的一帮小伙伴一起下黄浦江或者苏州河游泳。有一天,看见几个身材健美的小伙子站在苏州河桥栏上轮流跳水,跳得又潇洒又优美,令人惊叹又使人羡慕。我突然也想去试一试,他们能跳,我为什么不能呢?小伙伴们知道我的想法后,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相信我有这样的胆量。我急了,赌咒发誓道:你们看好,我不跳不姓赵!看我这么认真,有几个和我特别要好的孩子也为我担心了,他们说:好了,我们相信你敢跳了。你可千万别真的去跳!”“假如吃大吃大板,指从高空落水时身体和水面平行接触,极危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是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拦我的决心。我爬上桥栏时,小伙伴们都为我捏一把汗,有几个甚至不敢看,躲得远远的……
然而当我站到高高的桥栏上之后,却真的害怕起来,尤其是低头看桥下的流水时,只觉得头晕目眩。在这之前,我从未在超过一米以上的高度跳下水,现在一下子要从七八米高的地方跳入水中,而且没有任何准备和训练,真是有点儿冒险。如果插蜡烛,保持直立的姿势跳下去,危险性要小些,但肯定会被人取笑。头先落水呢,一点儿把握也没有……我犹豫了几秒钟。在听到背后围观者的议论时,我一下子鼓起勇气:头先落水! 我眼睛一闭,跳了下去。但结果非常糟糕,因为太紧张,落水时身体蜷曲着,背部被水面又狠又闷地拍了一下,几乎失去知觉。挣扎着游上岸时,发现背脊上红红的一大片。不过,这极不潇洒的一跳,却使我懂得了怎样才能使身体保持平衡。
⑤“这一跳不行,我重跳。当小伙伴们拥上来时,我喘着气宣布了我的决定。不管他们怎样劝阻,我还是重新爬上了桥栏。我又跳了两次。尽管我看不见自己落水时的姿势,但从伙伴们的赞叹和围观者的目光来看,后两次落水我是成功了。
我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从来不知道我曾到江河里游泳,更不知道我还敢从桥头往河里跳。他们也许不会相信,这样一个经常埋头在书中的文质彬彬的好学生,竟然会做出这种只有顽童才会去干的冒险行动。然而我确确实实这样干了,干得比顽童还要大胆。 为逞一时之强而去冒这样的险,似乎有点儿蠢,有点儿不值得,但我因此而树立了这样的信念:凡是我想要做的,我一定能够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信条越来越明确。尽管以后我也不断有过失败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轻易放弃过自己所追寻的理想和目标。

1)在跳河前,的心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根据选文内容,把的心理变化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惊叹羡慕——________——________——鼓起勇气 2)第段中对小伙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从全文看,是怎样的一个人?从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文学典籍中的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莫顿·亨特是英国作家,《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记叙的其童年的一件往事。 C.冰心,原名谢婉莹,她的诗集代表作有《繁星》《春水》。
D.我国古代文学中,三十岁称而立,六十岁称花甲,七十岁称古稀 【答案】 1)下定决心 ;害怕犹豫

2写出跳河的危险;写出小伙伴们对的担心;衬托了的勇敢、冒险。

3)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当时的害怕和犹豫。

4)敢于冒险,大胆尝试,善于总结,信念坚定,意志刚强。

5B
【解析】【分析】(1)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
2)考查人物描写的作用。此段主要是语言和神态描写。他们不相信我有这样的胆量侧面写出跳河的危险;好了,我们相信你敢跳了。你可千万别真的去跳!”的语言描写,写出小伙伴们对的担心;并且用小伙伴们对的担心等内容衬托了的勇敢、冒险。 3)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在这之前,我从未在超过一米以上的高度跳下……”是一段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当时的害怕和犹豫。当然也有勇气,如我一下子鼓起勇气:头先落水这句话。
4)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你们看好,我不跳不姓赵!等描写中概括出其敢于冒险、大胆尝试的性格特征。
5B“莫顿·亨特是英国作家,《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记叙的其童年的一件往事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 故答案为:(1)下定决心 害怕犹豫
2写出跳河的危险;写出小伙伴们对的担心;衬托了的勇敢、冒险。 3)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当时的害怕和犹豫。 4)敢于冒险,大胆尝试,善于总结,信念坚定,意志刚强。

5B
【点评】记叙文阅读答题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考生要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3阅读《五猖会》,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青年时期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事,《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就是其中的一篇。
B.文章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C.文章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但也指出背诵的意义。

D.作者多处直接谴责父亲,流露出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也听到自己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句子中透露着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4)从文章看有两条线索,请选一条线索,具体陈述。 【答案】 1B
2)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作者的无助无奈以及扫兴。或者无趣、烦躁而无奈。

4)一条是以赛会为线索,即四次赛会——童年开赛会、明人的赛会、亲见的赛会、东关的五猖会;一条是以情感发展为线索,即盼望、失望,羡慕、神往,参与、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中年时期的人和事。C.《五猖会》没有指出背诵的意义。D.作者对其父亲没有一句谴责之词,只是流露出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于困惑。B.正确。 2)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常见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等。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父亲让背书给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旨: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3)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第10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可知此句表现了作者的无助、无趣以及扫兴。

4)此题考查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文章一条是以赛会为线索,即四次赛会童年开赛会、明人的赛会、亲见的赛会、东关的五猖会;一条是以情感发展为线索,即盼望、失望,羡慕、神往,参与、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
故答案为:(1B;(2)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3)作者的无助无奈以及扫兴。或者无趣、烦躁而无奈;(4)一条是以赛会为线索,即四次赛会——童年开赛会、明人的赛会、亲见的赛会、东关的五猖会;一条是以情感发展为线索,即盼望、失望,羡慕、神往,参与、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
【点评】对于名著的讲解要熟记,看名著要记住作者,里面的特色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以
及其精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或所刻画影射出的社会现象,给我们的启示等。

14阅读下列名著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二十四孝图
鲁迅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但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②“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以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幼小时候,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以为孝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供年迈父母好好吃饭罢了。自从得了《孝子》这一本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之类的。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十分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反感的,是 ……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节选自鲁迅《二十四孝图》)
【注】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1)简述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根据图片配文字。选文第三段,其中最使不解,甚至反感的,是“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答案】 1开门见山,紧扣文题。先扬后抑(或前后态度对比,先高兴后扫兴),设置悬疑,吸引读者。奠定感情基调,总领下文内容,暗示文章主旨。

2)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3A
【解析】【分析】(1)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开头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本题解答,结合文段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分条列出即可。
2)根据图片信息赶写相应的内容。图1老莱娱亲”——老莱子为了孝敬父母,为让父母开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还在地上打滚;图2郭巨埋儿”——为了供养母亲而要埋掉自己的孩子。
3)考查对作品内容的识记。全书由《小引》《狗··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构成,共有十篇文章。《风筝》不是《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1开门见山,紧扣文题。先扬后抑(或前后态度对比,先高兴后扫兴),设置悬疑,吸引读者。奠定感情基调,总领下文内容,暗示文章主旨;(2)老莱娱亲;郭巨埋儿;(3A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课文涉及到的名著,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作品,不仅要
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名著)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1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死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至多两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1)选文节选自________(作者名)《________》(作品名)

2)这是祥子买的第________辆车,文中的双寿是指________

3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祥子怎样的心情?


5)祥子把买车的日子当作自己的生日,表明了什么?

6)第段中的希望是指什么?(用选文中原文回答)祥子的也非例外在小说中是指哪一件事情?

【答案】 1)老舍(舒庆春)

;骆驼祥子


2)一

;买车和生日


3)强调祥子为了买车而存钱的艰辛,为下文突出祥子买车时的激动作铺垫。


4)体现了祥子买车时激动而喜悦的心情。


5)有纪念意义,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昭示着他新生活(生命)的开始。


6希望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至多两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祥子的也非例外在小说中指祥子的车被大兵拉走。
【解析】【分析】(1)考查文学常识。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答案:选文节选自老舍(舒庆春)的《骆驼祥子》。(2)答这种题,必须要熟悉原著的情节内容,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答案:这是祥子买的第第一次辆车,文中的双寿是指买车和生日。(3)问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回答。强调祥子为了买车而存钱的艰辛,为下文突出祥子买车时的激动作铺垫。(4)表现了祥子终于拥有一辆自己梦寐以求的车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一是喜悦,为终于拥有自己的车而激动;二是伤心,为自己三
年的艰辛而难过。(5)表明祥子把车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表明他爱车的程度。有纪念意义,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昭示着他新生活(生命)的开始。(6)熟读原作的情节,把握内容最为重要。第段中的希望是指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至多两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祥子的也非例外在小说中是指祥子的车被大兵拉走。

【点评】综合赏析语段的从语段的内容、手法、侧重点和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语段的位置,开头、结尾还是中间,情感要联系文章的主旨。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鸟,你飞向何方
赵丽宏
在黄昏的微光里,有那清晨的鸟儿来到了我的沉默的鸟巢里。
我喜欢泰戈尔的诗。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泰戈尔就把我迷住了,一本薄薄的《飞鸟集》,竟被我纤嫩的手指翻得稀烂。那些充满着光彩和幻想的诗句,曾多少次拨动我少年的心弦……
《飞鸟集》破损了,我渴望再得到一本。然而,文革一开始,这个小小的愿望,竟成了梦想。我的那本破烂的《飞鸟集》,也被人拿去投入街头烧书的熊熊烈火中,暗红色的灰烬在火光里飞舞,飘飘洒洒,纷纷扬扬。我仿佛看见老态龙钟的泰戈尔在火光里站着,烈火烧红了他的白发,烧红了他的银须,也烧红了他的朴素的白袍。他用他那冷峻而又安详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看着,看着,他的神色变了,似有几许惊恐,几许不安,也有几许愤怒,几许嘲讽……
我还是喜欢泰戈尔。在动乱的岁月里,我默默地背诵着他的诗,以求得几分心灵的安宁。诗人的风,正出经海洋和森林,求它自己的歌声。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大自然中了——那宁静而又浮躁的海洋,那广袤而又多变的天空,那温暖而又清澈的湖泊,那葱郁而又古老的森林……
有一天,我忽然异想天开了:到旧书店去走走,看能不能找到几本好书。结果,当然叫人失望。但,我发现,有时还会有几本罪当火烧的书出现在书架上,或许,这是出于店员的粗心吧。于是,我抱着几分侥幸,三天两头往旧书店跑。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又走进冷冷清清的旧书店。我的目光,久久地在一排排大红的书脊中扫动,突然,我的眼睛发亮了: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 该不会有另一种《飞鸟集》吧?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细一看,果真有泰戈尔的名字。随即,我又紧张了,是的,这年头,得而复失的太多了。挤压着《飞鸟集》的一片红色,又使我想起街头那一堆堆焚书的烈火,那漫天飞扬的纸灰……我赶紧向书架伸出手去。 几乎是同时,旁边也伸出一只手来,两只手,都紧紧地捏住了《飞鸟集》。这是一只瘦小白皙的手,一只小姑娘的手。我转过脸来,正迎上两道清亮的目光——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站在我身旁,抬起脸看着我,白圆的脸上,一双清秀的眼睛眨巴眨巴地闪动着,像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微波起伏,平静中略带点惊讶。
我愣住了,手捏着书脊,不知如何是好。还是她开了口:你也要它吗?那就给你
吧。声音,清脆得像小鸟在唱歌。
我的脑海里忽然旋起个念头:在这样的时候,她还会喜欢泰戈尔?莫非,她根本不知道这是怎样一本书?于是,我轻轻问道:你知道,这是谁的书?
⑩“谁的书!小姑娘抬起头来,颇有些惊奇地看着我,秀美的眼睛睁得滚圆,转而,开心地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做了个鬼脸:这是一个老爷爷的书,一个满脸白胡子的印度老爷爷。我喜欢他。说罢,用手做着捋胡子的样子,又格格地笑了。如同平静的池塘里投进了一颗石子,笑声,在静静的店堂里荡漾……
啊,还真是个熟悉泰戈尔的!我多么想和她谈谈泰戈尔,谈谈我所喜欢的那些作家,谈谈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了的世界呵!然而,这样的年头,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谈话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即便年青,我还是懂得这一点。小姑娘见我呆呆地不吭声,刷地一下把《飞鸟集》从书架上抽下来,塞到我手中:给你吧,我家里还藏着一本呢!没等我作出任何反应,她已经转身去了。我只看见她的背影:一件淡紫色的衬衫,上面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两根垂到腰间的长辫,随着她轻快的脚步摆动……
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旧书店里的一次邂逅,留给我的印象竟是那么强烈。真的,生活中有些偶然发生的事情,有时会深深地刻进记忆中,永远也忘记不了。我不知道那个小姑娘的名字,甚至没有看仔细她的容貌,但,她从此却常常地闯到我的记忆中来了。当我看着那些在街头吸烟,无聊、踯躅的青年,心头忧郁发闷的时候,当我读着那些大吹知道越多越反动的奇文,两眼茫然迷离的时候,她,就会悄悄地站到我的面前,眨着一对明亮的眼睛,莞尔一笑,把一本《飞鸟集》塞到我的手中,然后,是那唱歌一般悦耳的声音:这是一个老爷爷的书,给你吧,我家里还藏着-本呢!”……
她使我惶乱的思想得到一丝欣慰,她使我空虚的心灵得到几分充实。她使我相信,并不是所有的青年人都忘记了世界,抛弃了前人创造的文化,抛弃了那些属于全体人类的美的事物!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纤嫩
心弦
踯躅
邂逅
2)《飞鸟集》是作者非常喜爱的书,文章也是围绕这一线索展开的。请根据提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概括事件发展的过程。 失去书→________→________→得到书
3)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
4)文中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一句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対此句迸行评析。
5)作者在文章中展开想象,描写了泰戈尔老人面対《飞鸟集》被焚烧时的神情,其作用是什么?
6)题目中的小鸟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联系全文写出小鸟象征了什么。 7)文章対小姑娘迸行了细致的描写与刻画,请用原文回答,小姑娘给了怎样的启
示?
8)请筒要概括文中小姑娘形象的主要特点。 【答案】 1xiānxiánzhúhòu 2)找书;争书
3)表现了在特定时代,作者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书时的意外和惊喜之情。 4)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对小姑娘的美好纯真心灵的赞美。 5)借秦戈尔老人神情的变化控诉那个时代对文化的破坏、对美的推残,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怒。
6)小鸟既象征《飞鸟集》,又象征小姑娘,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美好事物。
7)她使我相信,并不是所有的青年人都忘记了世界,抛弃了前人创造的文化,抛弃了那些属于全体人类的美的事物!
8)活泼开朗、善解人意、清秀纯真、热爱文学。
【解析】【分析】(1)考查给汉字注音。不要读半边字的读音。不要误读为“xuán”可通过形声字辨析读音。
2)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仔细阅读相关段落,按照情节的发展变化来概括。失去是第段,第段写到书店看能不能找到几本好书——找书;第段两只手,都紧紧地捏住了《飞鸟集》——争书。
3)理解词语要结合句子的语境。是竟然,出乎意料之外,在冷冷清清的旧书店里,竟然找到自己喜欢的《飞鸟集》,很是意外和惊喜。
4)三个……”构成了排比,同时又是比喻修辞,强烈地表达了对小姑娘的美好纯真心灵的赞美。(5)第段先写文化革命一开始,这个小小的愿望,竟成了梦想。我的那本破烂的《飞鸟集》,也被人拿去投入街头烧书的熊熊烈火中。然后写泰戈尔他的神色变了,似有几许惊恐,几许不安,也有几许愤怒,几许嘲讽……”借这些神情控诉那个时代对文化的破坏、对美的推残,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怒。
6)文中小鸟与《飞鸟集》都有字,因此象征了泰戈尔的作品《飞鸟集》。小姑娘将《飞鸟集》让给我,又象征小姑娘美好纯洁的心灵,以及作者追求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7)文中描写小姑娘是⑩—⑭段,段是作者的感悟与启示,不难找到她使我相信,并不是所有的青年人都忘记了世界,抛弃了前人创造的文化,抛弃了那些属于全体人类的美的事物!
8)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言行举止来理解。还是她开了口:你也要它吗?那就给你吧。声音,清脆得像小鸟在唱歌。语言描写突出其纯真活泼;小姑娘抬起头来,颇有些惊奇地看着我,秀美的眼睛睁得滚圆,转而,开心地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做了个鬼脸。神态描写突出其善良大方;小姑娘见我呆呆地不吭声,刷地一下把《飞鸟集》从书架上抽下来,塞到我手中:给你吧,我家里还藏着一本呢!动作描写突出其善解人意;一件淡紫色的衬衫,上面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两根垂到腰间的长辫,随着她轻快的脚步摆动。外貌描写突出其美丽可爱、喜欢读书。 故答案为:xiānxiánzhúhòu 找书;争书;
表现了在特定时代,作者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书时的意外和惊喜之情;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对小姑娘的美好纯真心灵的赞美; 借秦戈尔老人神情的变化控诉那个时代对文化的破坏、对美的推残,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怒;
小鸟既象征《飞鸟集》,又象征小姑娘,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美好事物;
她使我相信,并不是所有的青年人都忘记了世界,抛弃了前人创造的文化,抛弃了那些属于全体人类的美的事物!
活泼开朗、善解人意、清秀纯真、热爱文学。
【点评】本题考查为生字注音。读对读准字音是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回答时要注意标对声调;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答题关键是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既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又要体会它在具体语境中对表现人物性格、文章主旨的作用;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入手;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语句要与理解全文相结合解答; 本题考查对题目含义的理解。文章标题既有表层含义,又有深层含义;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此题要求用原文回答,可注意文中哲理性的语句;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描写入手。

17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这个字的意思。当时认识的字还不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那时候,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问。
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我第一次感到了心脏的跳动,但对老师的话和动作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③“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不是。莎莉文老师说。
我又想了想。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
④“爱是不是大阳 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吗?
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但莎莉文小姐却连连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
一两天过后,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弄到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串错
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莎莉文老师碰碰我的额头,使劲地拼写出了这个字。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1)文中处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
2③④两处海伦的发问表明了她对的理解已达到怎样的程度?
3)从③④处看,莎莉文小姐对海伦关于的理解予以否认的理由是________ 4处莎莉文小姐对的解释有什么特点?
5)结合语段,简要谈谈莎莉文小姐的教育特点和形象特征。 【答案】 1)让感受到爱,表明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 2)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3)为了引导海伦获得思维的提升,从而开发海伦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 4)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5)莎莉文热爱海伦,讲求教育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智慧和情感。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从处的描写可以概括。
2爱就是花的香味吗?”——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是不是大阳?”——在海伦看来,爱能给人光和热,能是万物茁壮成长。所以说海伦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3)从莎莉文老师的回答不是连连摇头可以推断。 4)莎莉文老师用比喻来解释,还联系了实际生活。
5)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在海伦略有所悟而又困惑不解时给与解释和引导,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
故答案为:感受到爱,表明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 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为了引导海伦获得思维的提升,从而开发海伦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 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莎莉文热爱海伦,讲求教育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智慧和情感。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这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要求写出有关语句,就是要用原文来回答;
阅读理解,首先要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去分析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样就容易分析各个小题了;
本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这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要求写出有关语句,就是要用原文来回答;
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要结合原著故事情节,概括答题;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解答此题,要注意审题,结合原著分析莎莉文的形象,结合选段分析保尔的人物形象。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为诗人 余秋雨
余秋雨: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诗经》。
《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史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
《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丛治辰: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余秋雨: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他不知道用什么区训导比尔呢。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万小龙: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把诗人放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坐标上,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余秋雨: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知道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诗人就是诗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选自《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删改)
1)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下那个是(
A.《诗经》被我们先人当做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C.“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目的在于说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
请写出一位符合这一新理解的诗人(本卷出现过的诗人除外),并简述理由。 3)有人说: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并联系你的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1B
2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李白。无论是举头望明月的静夜思乡,还足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精神追求,李白就是一个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3)示例一:同意。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当然是有用的,它可以让我们好好地活着。对物质生活而言,确实没有实质性的用处,但是它可以让生命具有诗人气质,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诗意,过一种诗化的生活,拥有诗性,活出诗情。诗,可以让我们与众不同。示例二:不同意:诗,当然可以让我们活得美。这个是精神的、气质的,它确实可以让我们在尘世中诗意地栖居。但是知识未必只是让我们活着。知识也可以让找们活得知识改变命运”“美美地生活就是这个道理,示例三:需要辩证地看待。知识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让我们活得美,诗,可以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诗意地栖居,这本身就是有用。它们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让我们活得美。

【解析】【分析】(1)本题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分析错误,意在说明有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2)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诗人就是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人介绍。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本题答案不唯一,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1B;(2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李白。无论是举头望明月的静夜思乡,还足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精神追求,李白就是一个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3)示例一:同意。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当然是有用的,它可以让我们好好地活着。对物质生活而言,确实没有实质性的用处,但是它可以让生命具有诗人气质,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诗意,过一种诗化的生活,拥有诗性,活出诗情。诗,可以让我们与众不同。示例二:不同意:诗,当然可以让我们活得美。这个是精神的、气质的,它确实可以让我们在尘世中诗意地栖居。但是知识未必只是让我们活着。知识也可以让找们活得知识改变命运”“美美地生活就是这个道理,示例三:需要辩证地看待。知识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让我们活得美,诗,可以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诗意地栖居,这本身就是有用。它们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让我们活得美。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2)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区别于一般写诗的人从最后三段摘取重要词句回答,李白、杜甫、屈原后可以。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准确把握句意,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一句强调诗歌给人精神上的熏陶深远而长久,再结合自己的体会作答。

19阅读《傅雷家书》,回答问题。
1[家书·内容]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傅雷通过家书对儿子的 ________ ________ 方面进行了悉心的指导。
2[家书·人物]在《傅雷家书》中除傅雷和傅聪之外,母亲朱梅馥也令人印象深刻。从她写给儿子的信和傅雷的描述中可见,朱梅馥是一个 ________ 的母亲形象。
3[家书·争议]作家毕飞宇在《傅雷家书》序中写道:对我对我们这一代作家来说傅雷是特殊的。我致敬傅雷。但同时又说我不愿成为傅雷的儿子。因为毕飞宇的父亲和傅雷在性格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你是否赞同毕飞宇的说法?请结合家书内容谈谈看法。 【答案】 1)生活;艺术
2)隐忍、慈爱、有较高艺术文学修养、温和、正直。(请根据经验酌情处理)

3)示例:我不赞同毕飞宇的说法。从《傅雷家书》中我们看到,傅雷虽然对儿子要求严格,但他关心儿子的生活,能在艺术上指导儿子,能在儿子消沉和失意时给予建议,教导孩子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他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教子严格也深深爱着儿子的父亲,有一位这样的父亲,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如果有学生认同毕飞宇的说法,认为傅雷对儿子的教导过于严苛,其态度对傅聪造成了较大的伤害,也可。但如果学生认为当傅雷的儿子太累则不妥。)
【解析】【分析】(1)《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2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看出这位母亲告诉儿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那里。其形象是:隐忍、慈爱、有较高艺术文学修养、温和、正直。
3)首先,表明态度,态度要积极。其次,结合作品谈出理由。示例:我赞同毕飞宇的观点。傅雷在教导傅聪时态度特别严厉,要求特别高,虽然最后傅聪在音乐道路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傅聪在青少年时内心还是遭受了许多的伤害,这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我赞同毕飞宇的观点。示例:我不赞同毕飞宇的观点。傅雷在傅聪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上细心的指导,在艺术方面引导,是柔和而坚韧的,是一位智慧而又充满爱的父亲,所以,我不赞同毕飞宇的态度。 故答案为:生活;艺术
1、隐忍、慈爱、有较高艺术文学修养、温和、正直。(请根据经验酌情处理) 示例:我不赞同毕飞宇的说法。从《傅雷家书》中我们看到,傅雷虽然对儿子要求严格,但他关心儿子的生活,能在艺术上指导儿子,能在儿子消沉和失意时给予建议,教导孩子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他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教子严格也深深爱着儿子的父亲,有一位这样的父亲,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如果有学生认同毕飞宇的说法,认为傅雷对儿子的教导过于严苛,其态度对傅聪造成了较大的伤害,也可。但如果学生认为当傅雷的儿子太累则不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的形式是填空题,考点是重要的情节,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要认真仔细,要尽量阅读原著。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理解能力。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要认真仔细,要尽量阅读原著。注意对名著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理解,掌握其性格特征。
本题考查考点的观点、看法,考查考生的理解、弊端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观点,理由要充分。


20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
智真长老便唤首座、维那,商议剃度这人;分付监寺,都寺,安排斋食。只见首座与众僧自去商议道:这个人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众僧道:知客,你去邀请客人坐地,我们与长老计较。知客出来请赵员外、鲁达,到客馆里坐地。首座、众僧禀长老说道: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老道: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你等众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焚起一柱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却好回来,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首座道:长老只是护短,我等只得从他。不谏不是,谏他不从便了!
(二)
话说当日智真长老道:智深,你此间不可住了。我有一个师弟,现在东京大相国寺住持,唤做智清禅师。我与你这封书,去投他那里,讨个职事僧做。我夜来看了,赠汝四句言,你可终身受用,记取今日之言。智深跪下道:洒家愿听偈言。长老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鲁智深听了四句偈言,拜了长老九拜,背了包裹,腰包,肚包,藏了书信,辞了长老并众僧人,离了五台山,迳到铁匠间壁客店里歇了,等候打了禅杖,戒刀,完备就行。寺内众僧得鲁智深去了,无一个不欢喜。长老教火工、道人自来收拾打坏了的金刚、亭子。过不得数日,赵员外自将若干钱来五台山,再塑起金刚,重修起半山亭子,不在话下。
1)结合原著简述鲁达到五台山出家的原因及其离开五台山前往东京大相国寺途中的遭遇。
2)结合选文和原著对鲁智深在五台山所作所为的叙述,简要分析鲁智深的形象特点及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众僧皆厌恶鲁智深,而智真长老却认为此人正果非凡,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鲁达为救被欺辱的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后出逃,在赵员外的帮助下到五台山出家。在前往大相国寺途中,制服了占山为王、要强抢刘太公女儿的小霸王周通,后在赤松林遇见史进,两人在瓦罐寺除掉了崔道成和丘小乙,火烧瓦罐寺。 2)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做和尚,不参禅,不守清规戒律,下山喝酒,醉打山门,毁坏金刚,逼众僧吃狗肉,事后还请长老评理,刻画了鲁智深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粗鲁莽撞、却又如孩子般可爱的形象。作者将人物置于不同环境(或与人物反差很大的环境)中,表现其不同性格特征和反抗道路,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3)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算得上是一个善始善终,修成正果的人物:他一生路见不平,行侠仗义,除恶务尽,如救素未谋面的金氏父女;对朋友侠肝义胆,有情有义,如野猪林暗中护送好友林冲,危难时出手相救;不贪色,不贪钱财,不留恋功名,如擒方腊立大功后不愿还京做官,最后在浙江听潮信而圆寂。鲁智深用自己的修行说明其是有佛心、佛缘的人,印证了智真长老的慧眼。
【解析】【分析】(1)根据对原著的阅读理解可知,鲁达在酒馆认识了金翠莲,帮助金翠
莲,资助金翠莲父女逃离虎口。三拳打死镇关西,,为躲人命官司,鲁达在雁门县巧遇金老,金老把恩人鲁达请到家中,并与收金翠莲做外室的赵员外相见,赵员外对鲁达表达了佩服之情,帮助他到五台山出家。鲁智深破酒肉戒,二次大闹文殊院,无奈之下智真长老甩锅给自己的师弟,将鲁达派往大相国寺。鲁智深下山,在桃花村遇桃花山二头领小霸王周通欲强娶刘太公之女。鲁智深为刘太公解除逼婚之忧,假扮太公小女,打了来庄逼亲的周通,大头领李忠为二头领报仇,与鲁达相认。后到瓦罐寺,那些僧人都向他诉苦,后来才知道,这寺庙已被一僧一道霸占。僧人叫崔道成,道人唤丘小乙。巧遇史进,再后来结果了二人的狗命。那鲁达本是菩萨心肠,回头惦念着老和尚和那妇人,但见只剩下尸首,一时痛苦,遂火烧了瓦罐寺。
2)鲁达在大闹五台山,又是喝酒,又是吃狗肉,打倒了金刚,推翻了亭子,直闹得佛场众僧人卷堂大散。鲁智深看似犯戒的行为,其实是他对盲目修行的反抗。又表现他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粗鲁莽撞、孩子般可爱的形象。
3)鲁智深打郑屠,原本也没有想打死他,只因为他嫉恶如仇,下手狠了一点,三拳就把镇关西给打死了。但鲁智深马上就想到: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他急急地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拿了很少一些东西,大部分东西都舍弃了,马上出逃。按照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规矩,鲁智深是提辖,这种行为是没有死罪的,何况他打死的又是一个欺诈人的郑屠。但规矩是规矩,现实是现实,武松也是官员,打死的是害人性命的奸夫淫妇,照样成为了刑徒。当他第二次打死了人,在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为的是不连累无辜,马上逃亡。不过,这种明智之举和鲁智深比较起来,显得有点儿觉悟晚了些。一般人来说,财物可以舍弃,这个提辖的官职是很难舍弃的,即便是定罪服刑,期满后还是可以继续当官的。史进杀了县里的两个都头,还要找师傅王进,幻想着日后讨个出身;杨志杀了牛二,到了北京大名府照样做了提辖。但这只是特例,一般情况下,很多人没等到熬过那一百杀威棒,就已经一命呜呼了。鲁智深没有史进般的幻想,也不是武松那般思维单纯,他的智慧比一般人深。鲁智深有一双慧眼。如果说,这双慧眼还不能像佛祖一样识人的话,鲁智深的慧眼能识事。鲁智深能抛却尘世,毫不犹豫地选择出家,具有佛缘。鲁智深与佛有缘,他救的那个金翠莲没有回东京,而是嫁给了五台山下一个有钱的赵员外。这个赵员外是五台山文殊院寺庙里的一个大施主,他曾经许下一个心愿,要在寺庙里剃度一个人,而恰恰一直没有个合适的,直等到鲁智深来填补。这是当时一种上层人的行为,信佛之人要把自身献给佛,因为社会因素还不能让他天天待在寺庙,于是就找一人代替他敬佛,前代有皇帝也这样干过。鲁智深正好成为了这样一个人,而介绍他前去的又是文殊院最大的施主檀越,难道不是与佛有缘吗?而鲁智深对于要当和尚,竟然没有丝毫的犹豫。其实对于当和尚与否的选择,丝毫不必杀了人选择逃亡少动心思。人当了和尚,官司再也与己无关了。但同样的,世俗上也等于再没有这个人了。结婚生子传宗接代已经和这个人无关了,一般人能不费一番思量吗?鲁智深在只知道这些不知道任何佛家规矩的情况下,爽快地答应当和尚,只能认为与佛有缘。
故答案为:鲁达为救被欺辱的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后出逃,在赵员外的帮助下到五台山出家。在前往大相国寺途中,制服了占山为王、要强抢刘太公女儿的小霸王周通,后在赤松林遇见史进,两人在瓦罐寺除掉了崔道成和丘小乙,火烧瓦罐寺; 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做和尚,不参禅,不守清规戒律,下山喝酒,醉打山门,毁坏金
刚,逼众僧吃狗肉,事后还请长老评理,刻画了鲁智深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粗鲁莽撞、却又如孩子般可爱的形象。作者将人物置于不同环境(或与人物反差很大的环境)中,表现其不同性格特征和反抗道路,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算得上是一个善始善终,修成正果的人物:他一生路见不平,行侠仗义,除恶务尽,如救素未谋面的金氏父女;对朋友侠肝义胆,有情有义,如野猪林暗中护送好友林冲,危难时出手相救;不贪色,不贪钱财,不留恋功名,如擒方腊立大功后不愿还京做官,最后在浙江听潮信而圆寂。鲁智深用自己的修行说明其是有佛心、佛缘的人,印证了智真长老的慧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梳理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必须多下功夫,对名著情节进行梳理,熟悉相关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进行重点识记;
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对名著中的人物,要掌握其形象特征。阅读名著,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做此类常识题,注意题干要求答什么,简要回答即可。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