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5-03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卷的必考项目,能力层级属D级,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陌上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 1 / 总共6


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主要写法:
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动、有趣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 / 总共6



【注意】
1.读诗时要"想诗"。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 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有的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1.把握景中情
1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2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3 / 总共6



3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情感。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2.把握物中情
要把握古诗“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情感。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情感。
3.把握典中情
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分析典故中的情感,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内容,把握作者用典的用意:或伤己、或讽今。答题有时也要把握住作者对典中人事及自己、时事的双层情感态度,同时注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1.情感概括题
4 / 总共6


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基调。
“情感基调”多用表示情感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指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情感,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情感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情感分析题
情感分析题有两种答题模式:
1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
2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
3.情感评价探究题
这类题属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为: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的人还:

5 / 总共6



6 / 总共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