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来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括号..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

17.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 【答】
15C(3A项“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与原文不符,原文“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B项:“感受”和“领略”不可对等。D项:“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的说法与原文不符,文中举苍松宜于入画,可以造船是为了证明“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1 / 20


16(6
(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17(6
(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 “静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8-11题。

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说到底,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父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 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盾。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作这一思想的体现。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实际上这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概括。中国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体之外的自然、客观外物。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体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所以就有了花鸟画。
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由于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绘画的”。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
8.下面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征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调生活艺术体。 B.强调心中之山水。 C.强调艺术模仿自然。 C.强调主体之外的自然。
9.下面对文章引用丰子恺先生所引哲语的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悲哀与哭泣的关系,强调哭泣比悲哀更加重要。 B.说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 C.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 D.说明园林与绘画的关系,强调园林对绘画的仿效。 10 联系上下文,解释“卧游”的内涵。(3分)
2 /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提问式标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8.B 9.C 10. 中国文人通过山水艺术达到身处卧室而畅游大千世界的境界。 11.中国文人用什么方式亲近自然(或“中国艺术如何表现自然”)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者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历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演说性质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诗歌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的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现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10 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B 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 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3 / 20


1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是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 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12 请结合文本,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3分)


【答】
10D“而歌产生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与原文不符,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 11C(与原文不同,原文“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
12.诗是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难点。可以认为,《内经》是一部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内经》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①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②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③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内经》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肌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 4 / 20


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201012日《文汇报》,有删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解了“人”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用。
C.《内经》中“人事”,是指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
E.近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 14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请简析。(4答:
15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 答: 【答】
13B DA项“只要……就”强加条件关系。C项“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E项:基本观点相通,而并非证明与被证明关系。)
14.依据《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健康就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失去这种和谐,人体就产生疾病。因此,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与维护这种和谐。(意思对即可) 15.示例一:
《内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从这样的经典文献中得到启迪。我们要认真整理、学习传统经典,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示例二:
《内经》这样的文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大力宣传,让后代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要积极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5 / 20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6.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 6 / 20


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7.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8.“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9.作者根据哪两类证据推论出中国古人“天圆地圆”的观念?

【答】
6. D【解析】“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文中说“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象征大石块。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注意A项有瑕疵,文中“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是作者的观点,没有说是古人的观点。
【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7.B【解析】A“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盘子要随星转;C“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D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注意联系题肢前后分析。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8.C【解析】A“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D文中说:“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高考考点】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
7 / 20


【易错提醒】A,依据文意,“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可对比C项判断。
【备考提示】要依据文意。推断想象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9 典籍和文物
【解析】屈原的《天问》,璇玑、璧、琮的样式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推测。 【高考考点】筛选信息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 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 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 ,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 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 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 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她是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 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 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 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 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 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 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 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 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 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望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⑥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有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 8 / 20


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都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分)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分)

【答】
12.ADA只是,太过绝对。D绝对的服从,是丢失了我,而非建立我。扭曲原意。)

13.C(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是迷失我。)

14.4分)
答:划线句为两句。第1句,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非我,要把握具体形象的反映特点。 2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 15.4分)
答: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不可无我的体验过程。
一,创作角度。艺术活动要表现创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要影响现实改造现实。
二、欣赏角度。发现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找回自我,拥有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显示鲜明个性。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在他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三次产业”理论概念。三次产业划分的基本内容是: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其范围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或采矿业;第二产业指需要经过加工从自然界获得的原料,以生产新产品的产业,如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9 / 20


“三次产业分类法”理论提出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流通和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既不能准确细致地体现社会事业的丰富内涵和显著特征,又显示出在第三产业中的“另类性”。近年来,理论界有人提出“废物再利用是第四产业”,也有人提出“信息产业是第四产业”的观点。前者侧重于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其出发点是节约环境成本,建立一个能使垃圾处理、再利用的企业良性运行的机制,维持社会持续发展。后者主要理论依据是美国经济学家、信息专家马克·波拉特等人1977年在《信息经济》一书中提出的国民经济“四产业划分法”。“信息产业论”者强调“农业的主要指标是重量,工业的主要指标是数量,服务业的主要指标是质量,而信息业的主要指标则是品种”。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立论者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归根结底都不是以“根据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为理论基础而划分的。在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学原理和新世纪人类生产力要素的新变化,提出第四产业划分的理论设想。
所谓第四产业,是指既区别于第一、二产业,又区别于第三产业的,包括教育、文化、广电、卫生(疾控)、体育、民政(残疾、福利、慈善)、环保、国防、司法、治安、社会保障、计生、宗教及民族事务等具有社会公共性和行政管理职能性的产业。第四产业是介于计划与市场之间的以国家行政作保障、以职能化公共服务为本质特征的“边缘产业”。以公共政策为主导、职能化公共服务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以生产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为产业基础,是第四产业的主要特征。由于其生产关系亦即社会关系所具有的公共性特点,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公共产业”。
第四产业市场存在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需要进行市场调节。其实,第四产业也具有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调节的商品经济属性。由于第四产业的特殊属性,价值规律对它的调节作用既有自发的一面,又有受公共性引导和制约的一面。第四产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反映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建设程度。
7.下面是对作者提出的“第四产业”理论设想的概括,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第四产业”的生产关系亦即社会关系所具有的公共性特点,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公共产业”。
B.“第四产业”是介于计划与市场之间的以国家行政作保障、以职能化公共服务为本质特征的“边缘产业”。
C.“第四产业”是指既区别于第一、二产业,又区别于第三产业的具有社会公共性和行政管理职能性的产业。
D.第四产业”全面凸现国家行政性公共服务职能,是主要体现社会公共意识、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公共制度公益产业。
8.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作者提出的“第四产业”特征的一项是
( A.以节约环境成本为出发点,通过废物再利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建立一个能使垃圾处理、再利用的企业良性运行的机制,维持社会持续发展。
B.以信息产业为基础,强调信息业的主要指标是品种的多样化,产业市场存在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需要进行市场调节。
C.以公共政策为主导,以职能化公共服务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以生产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为产业基础。
D.以流通和服务为主要特征,其产业市场存在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既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调节又受公共性引导和制约。
9.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A.阿·费希尔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提出“三次产业”理论的。 B.废物再利用”论的理论基础是节能减排、维持社会持续发展。
C.信息产业论”者从产业主要指标角度提出国民经济“四产业划分法”。 D 本文作者“根据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提出“第四产业”的理论设想。 【答案】
7.D.后一分句过分强调了“第四产业”的公共属性而忽视了其产业属性。 8.C.A的“废物再利用”论,B的“信息产业”说,都不是作者的观点D中“以流通和服务为主要特征”是第三产业的主要特征。
10 / 20


9.C.A“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说法不妥,应为根据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B“节能减排”错,原文是“节约环境成本”;D根据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的说法不符原文,应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学原理和新世纪人类生产力要素的新变化”。)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幸福若以个人的主观感受为依据,就会产生无数各不相同的幸福观,甚至产生截然相反的幸福观。如果纯粹以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受作为日常生活的谈资是无伤大雅的,而一旦要把幸福作为道德普遍原则,认定是所有人追求的共同目标,那么问题就会产生。 如何确定幸福这个目标?没有一定的实际内涵,就不可能确定幸福这个目标,也就无从引导人们去追求这个目标。这就意味着幸福必须有其客观的依据或尺度,而非单纯的各不相同的主观感受。 社会学就以何种社会条件能导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满意度,作为产生幸福感的尺度,换言之,是将社会的发展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值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社会学的这种探索把人的主观感受与社会的客观条件一致起来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它提供了某种客观的依据与标准;同时,它又从人们对幸福感受的普遍心态去作有力的佐证,通常来说,富裕的物质生活、良好的生活环境,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感。所以,人们考虑制订“国民幸福值”、“幸福指数”等等,用以对应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以求推动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与人们心理情感满意度的同步前进。 但是,这样的理论并没有进入到幸福的核心或本质内涵,物质财富的增长就一定会幸福?似乎不一定。不然就不会出现当今“物质财富的增长为何并未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幸福感”一困扰人心的问题。 显然,只要人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物质增长与幸福、社会发展与幸福的表层关系上,就很难解答上述问题。人类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社会的发展至多是给人们的幸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未必一定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或真正的幸福。这里,们丝毫没有要贬低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条件合乎人性发展的意思,我们认为没有人类对人自身根本价值的探讨和深刻认识,还是很难真正解答幸福问题的。 哲学、伦理学之所以十分重视幸福问题,正是从幸福的核心、本质内涵角度去思考幸福问题,以期作为普遍的价值原则去影响和引导人们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合于人自身的德性的实践活动。强调了幸福并不仅仅是纯粹的主观感受,还应体现在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提升人的内在品性的实践活动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能使自身生活得好并使人性得以完善的能力,幸福就是运用这种能力的活动。从根本上讲,亚里士多德时期人的内在价值与今天人们的内在价值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具体内涵有所变化并且更丰富而已。然而,人们往往忽视或无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仅仅把物质生活所引发的当下的感官快乐和满足视为幸福,者只看到生活得好这一面而忘却了人性完善的另一面。物质财富增加,生活条件改善,不能否认这是幸福,但这只是幸福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只能引起幸福的浅层感受,而不是深层幸福的根本所在。 所以,真正的幸福一定要与人的内在价值、德性、人性的完善相关,一定要深入人的精神层面;真正的幸福一定是存在于人的不息的生命创造性活动中,不懈地追求人生之根本目的的进程之中。概而言之,真正的幸福是以人性、人格的完善、丰富、发展为最终目的,而且是在自觉自愿的不懈努力之中,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积极向上的迸发创造力的过程。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人们得以享有内心绵延不绝的愉悦,精神生活不断充实,精神境界不断升华,从而使人的精神面貌、人格呈现焕然一新的状态。 8.下列对文中“真正的幸福”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11 / 20


A.真正的幸福一定要与人的内在价值、德性、人性的完善相关。 B.真正的幸福一定是存在于生生不息的生命创造性活动之中的。 C.真正的幸福主要体现在精神生活不断充实,精神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中。 D.真正的幸福主要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 9.下列理解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幸福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感受为依据,必须有其客观的依据或尺度。
B.社会学以社会的发展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值结合起来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C.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是指运用使自身生活得好并使人性得以完善的能力的活动。 D.要真正解答幸福问题,必须从哲学、伦理学角度对人自身根本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10.你认为幸福有“客观的依据或尺度”吗?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认识。(3分)
11. 结合全文,请你用一句话揭示“幸福”的核心或本质内涵。3分)

【答案】
8.D.真正的幸福应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
9.C.“运用使自身生活得好并使人性得以完善的能力的活动”指的是“幸福”,而非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 10.有。 幸福的客观依据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享有合乎人性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是人性自觉并得以充分的展开和实现。前者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幸福的核心、本质,两者缺一不可。 11.幸福是人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的精神生活的自由、安宁和充实。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文学是生活的虚假表演。当然,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引领我们从我们出生、度过岁月以及死亡的迷宫里走出来。文学为现实生活让我们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偿付损失。于文学,我们至少可以部分地破解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往往是生存的谜底——主要是我们这些疑点多、判断差的人,我们这些在诸如生存的重要性、个人和集体的命运、历史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理性认识何去何从等等命题深感困惑的人。
有一种想法一直让我很是痴迷:我想,在某种环境里,我们的祖先,那时候,跟动物还没有什么不同,彼此沟通的语言也刚刚诞生,在洞穴里,围着篝火,在各种威胁(闪电、雷声和野兽的吼叫)闹腾的夜晚,就开始创作故事、讲述故事了。这是我们命运的关键时刻,因为在被嗓音和讲述人编造的故事惊呆了的原始人的聚会里,文明就开始了,漫长的岁月渐渐让我们有了人性,让我们创造了有主权的个人,让个人脱离了部落;创造了科学、艺术、权利、自由;让我们深入探索自然、人体和空间的奥秘,让我们去星球旅行。那些故事、寓言、神话和传说,像一种新的音乐,第一次在一个什么都陌生、险恶的世界里被神秘和危险吓坏了的听众面前,震荡回响。这应该是一次清凉的沐浴,而对于那些警觉戒备的人,对于那些生存就只是吃饭、躲避风雨、杀戮和生育的人来说,又是一片平静的水面。他们自从在故事讲述人的激励下,开始集体梦想并共享梦境以来,就再也不愿给捆绑在苟延残喘的水车(那是一种干笨重的粗活的旋转工具)上了,生活就变得有梦想、有享受、有虚构的故事,还有革命的抱负了:打破监禁,改变和改善生活。这是一场缓和由空想的生活激起的欲望与野心的斗争,一场缓和驱散其周围的阵阵迷雾的斗争。
12 / 20


当文字诞生,故事不但可以倾听还能够阅读并且取得文学赋予的永恒地位的时候,这一从未停息的进程也就丰富多彩了。因此,必须不间断地重复下去,直到新的几代人相信:虚构远非只是一种消遣,远非只是一种让感觉敏锐、让批判精神觉醒的知识历练。为了不让我们充当原本是为我们服务而发明的那些机器的仆人和奴隶,虚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需要。
文学的谎言通过我们,通过经过改变、受到愿望感染的读者,回归到真实。当文学让我们幻想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成为我们没有成为的人,认可那个不可能的生存环境的时候,我们就像异教徒一样,感到踏实,同时也感到永恒,这就是文学的魔力。因此,我们要继续梦想,继续阅读,继续写作,这是我们减缓我们行将结束的生存条件、铲除时间的侵蚀、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最有效的方式。
(《略萨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辞》,节选自《万象》2011.1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文学具有认识功能,它可以引领我们走出生活错综复杂的迷宫,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存、归宿和命运等令人困惑的问题。
B.文学具有审美功能,在人类面临着各种生存的威胁时,文学好比一次清凉的沐浴,让人们暂时忘却生存的劳苦,获得精神的抚慰,进入美好的梦境。
C.文学具有娱乐功能,文学以它虚构的特点,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劳动之余想象的快乐,创造的激情,这对人们来说正是文学魔力的根源所在。 D.文学具有教育功能,文学激励了人们,唤醒了人们的斗志,使人们有了新的欲望和野心,不愿再去重复过去,苟延残喘地生活。
9.下面对文章描写原始人聚会里讲述故事这一情景的目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文学对人类命运的关键性影响,因为这些故事,人便勇敢地脱离部落开始独立生存,从而创造了有主权的个人。
B.说明文学对人类文明诞生的重要影响,正是在原始人这些虚构的故事启迪下,人类才开始了不断超越现实、实现梦想的文明进程。
C.说明文学与科学、艺术、权利、自由的密切联系,早在原始人的这些故事里就包含着让我们深入探索自然、人体和空间的奥秘,让我们去星球旅行的丰富内容。
D.说明文学可以深刻影响人类的精神和命运,正是在这些故事的激励下,原始人才不只是为了吃饭和躲避风雨,从而变得有梦想,有革命的抱负了。
10.联系上下文,概括回答为什么说“虚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需要”。(3分)

【答】
8.C(第三段有“远非只是一种消遣”)
9.B 10.虚构可以让我们走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迷宫,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人生的意义;虚构推动了人类的文明,促进了人和社会的发展;虚构可以让人回归到真实,感到踏实,感到永恒。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8-11题。(12分)
关于七言诗起源问题,古今有多种说法。最早论到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的,当为《世说新语》,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云:“六言七言,杂出《诗》、《骚》。”明人胡应麟《诗薮》把《南风》、《击壤》等传说中的上古歌谣以及战国时的《易水》、《越人》歌当作七言诗之始,同时他又认为楚辞《九歌》最有代表性。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七言之始”条亦曰:“余考七言之兴,自汉以前,固多有之。宋玉《神女赋》:‘罗纨绮缋盛文章,极服妙彩照万方。’此皆七言之祖。”由此看来,古代学者虽然有人论及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但都是零散的只言片语,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如《世说新语》《日知录》里面所指的七言,都是不包括中间有“兮”字的句子,只有胡应麟才把《九歌》 13 / 20


体里面的七字句当作七言诗来看待。这说明,古代学者认可七言源于楚辞的人并不多。只是现当代学者中,持此论者才逐渐增多且影响日盛。其中影响较大者首推罗根泽,他在《七言诗起源及其成熟》一文中,首先指出了楚辞体蜕化而成七言诗的观点,并指出了两种蜕化的方式。第一种情况如《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工祝招君,背先行些。”去掉两句中的“些”字合成一句,就变成了“魂兮归来入修门,工祝招君背先行。第二种情况如《九辩》:“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怿。”省掉中间的虚词,就变成了“悲忧穷戚独处廓,有美一人心不怿。”由此罗根泽又说:“就此上例证视之,由骚体诗变为七言诗,不费吹灰之力,摇身一变而可成……由骚体变成七言,是异,是蜕化,所以必在骚体诗全盛期以后。”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萧涤非诸人。可以说,经过以上诸家学人的论证,七言诗源于楚辞说,逐渐成为在这一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观点之一。
但余冠英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首先对七言诗由楚辞蜕变说提出质疑,认为楚辞的基本句法与七言诗不同,其中只有《山鬼》、《国殇》与之相近,但是去掉“兮”字之后,只能变成两个三言,而无法念成七言的“□□-□□-□□□”节奏。他同时指出,楚辞体在汉代用于庙堂文学,“是早已受人尊敬的了,假如七言诗是从楚辞系蜕化出来的,那么七言在唐以前被歧视的缘故,便不可解释了”。同时,余先生还从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找出了大量的七言谣谚、字书、镜铭中的七言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如荀子的《成相篇》他说:“就现存的谣谚来看,西汉时七言还很少,在成帝以前只能确信有七言的谚语,而七言的歌谣有无尚难断言。不过从谣谚以外的材料观察,武帝时七言在歌谣中必已甚普遍,完全七言的歌谣在这时必已流行”。他因此提出了两点最主要的证据:第一是西汉时的两本字书、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和史游的《急就章》,里面用了大量的七言句,是口诀式文体。编口诀的目的是便于让人记诵,所采用的必是“街陌谣讴”中流行的形式。第二是《汉书·东方朔传》里载有一首东方朔的射覆,是四句七言韵语,这也一定不是他的首创之格,而是当时“街陌”流行之体,由此才能脱口而出并能逗笑取乐。最终他认为:“事实上七言诗体的来源是民间歌谣。七言是从歌谣直接升到文人笔下而成为诗体的,所以七言诗体制上的一切特点都可在七言歌谣里找到根源。所以,血统上和七言诗比较相近的上古诗歌,是《成相辞》而非《楚辞》。”“七言诗的渊源只有一个,就是谣谚。”余冠英的观点也得到许多人的响应,如褚斌杰。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21期,有删改 8.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七言诗源于《楚辞》这种学术观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世说新语》,后世诸多学者对这一观点不断加以丰富。
B.古代学者对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的论述较为零散,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同,因而长期得不到古代学者的广泛认可。
C.余冠英等认为早在先秦两汉时,七言句式就已经与《楚辞》句式并存,因而七言句式并不是从《楚辞》中转化而来。 D.余冠英等认为,七言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先秦两汉中广泛存在于谣谚、字书、镜铭及文人的创作中。
9.余楚英认为七言并非源于楚辞,下列选项中不是直接依据的一项是( A.楚辞的基本句法与七言诗不同。 B.七言在唐以前文学中社会地位低。
C.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存在大量七言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 D.司马相如、史游的字书及《汉书·东方朔传》中有很多的七言句。
10.在文章的第一段,罗根泽认为楚辞演变为七言,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试具体概括。(3分)

14 / 20




11.七言诗在先秦两汉时期没有成为诗歌的主要样式,那么,请大家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例说明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形式。(3分)


【答案】
8.C【解析】A《世说新语》最早论到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而不是认为“七言诗源于《楚辞》B原文为“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同”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并且强加因果。D原文为“余先生还从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找出了大量的七言谣谚、字书、镜铭中的七言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因此“七言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说法错。
9.D【解析】D项内容是用来说明“武帝时七言在歌谣中必已甚普遍,完全七言的歌谣在这时必已流行”,不符合文题要求。
10.【解析】(1)去掉置于第二句句尾的语气助词合成一句。(2)去掉长句中置于句中的语气助词合成一句。
11.【解析】主要是四言体诗歌,如《诗经》;五言体诗歌,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舆论大肆讨伐诸多见死不救及“讹诈好心人”的新闻事件之后,小悦悦事件以一种极端冷酷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两岁大的小悦悦在大街上前后被两辆汽车碾压,续出现在她身边的十八名路人却无一人上前,直至拾荒的陈贤妹阿姨施手救助,才让这出惨剧没有以“人间地狱”的形式收尾。对于这样的悲剧,当下的舆论大体有两种解读模式,一类是认为由于司法制度无法给予援手者有效保护,让“讹诈者”有空可钻,导致行善的成本与风险大大增加,有人据此认为,这是制度之“病”,而非人性之“恶”;另一类则会直指社会道德的滑坡,人心之不古,并会进一步引申出这个时代某些人价值观的错位,教育的缺失等等,凡此类云云,大体可用“人心论”来概括。 用制度与人心角度审视小悦悦事件,尽管已经穷尽了这起悲剧的主要面向,不过要理解为何制度无法保障“善人”人心缘何如此冷漠,或许还必须认真审视“经济压倒一切”“物质利益优先”这些偏颇的观念。在这些观念支配下的一些人,他们重视物质利益,坦然接受人的自私天性,缺乏道德的自律,追逐过度的消费生活等等。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看待小悦悦事件,无论我们如何指摘制度,现实的境况无法借助媒体的讨伐而能迅速改变。中央在改革开放之初所定下的“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基调,已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而被一些人遗忘,于是不时可见精英群体的道德下滑,商人随意破坏商业规则,进而也让一些青年人接受了“利来利往”的社会现实。上个世纪90年代在知识分子中间爆发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只不过是部分知识分子对这一趋势的呐喊余音而已。
自然,今日人心之颓丧、制度之失宜,解决之道绝非只有单一途径,比如在制度上,既要反对司法制度在践行保护“善者”上放弃责任,以致制度的“道义”维度消隐,同样,也要反对弥漫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经济压倒一切”的论调,因为只要“GDP主义”政策一朝不变,民众的思维、行为势必会受制度与政策的操弄。不过,仅仅在制度层面寻求解决之道,显然不免落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圈套,好像在制度未变之前,我们就可心安理得地接受“道德冷漠”的现状,而将个人的责任完全推之于政府与社会。以此来看,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其实应在检讨与反思道德缺失的同时,需要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发掘出新的价值资源作为个人道德建设的基础。毕竟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只是维系在“利益算计” 15 / 20


上,社会的整合将会极端脆弱,一个良好秩序的社会不能仅仅依靠法律,同时还应有道德自律的个人、和睦的家庭乃至多元互助的社区等基本单位来合力完成。
所以,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给社会释放出空间,让公民道德或者信仰生活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使高速流动的人群能够在新的社会结构下,获得对抗“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思想资源,并且能够结合与发展各种形式的共同体生活,才是今日修复人际关系之疏离、道德关系之脆弱的长远对策。 8.作者认为,如今“善人”难觅的根本原因是( A. 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观念使人的自私天性合理化。 B. 社会道德急剧滑坡,人心日趋冷漠。 C. 当前某些人价值观的错位,教育的缺失。
D. 司法制度无法给予行善者有效保护,导致行善的成本与风险大大增加。
9.下列对“部分知识分子对这一趋势的呐喊余音”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部分知识分子对“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吁。 B. 部分知识分子对“利来利往”社会现实的强烈抨击。
C. 部分知识分子以人文精神抗拒越来越实利化的社会现实的微弱反拨。 D. 部分知识分子以人文精神拯救越来越实利化的社会现实的宣言。
10.联系全文,指出第三段画线句中“新的价值资源”的具体内涵。(3分)


【答案】
8.【答案A 9.【答案C
10.3分) 在公共生活的层面上,营造非物质主义的、以和谐互助为价值追求的公民道德氛围,建立有信仰的生活方式。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我们也很难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在明代万历年间,中国的封建经济已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资本主义是一种组织,一种系统。即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述资本主义的流通方式,其公式亦为C-M-C,即商品(Commodity)交换为货币(Money),货币又再交换为商品,川流不息。但是货币是一种公众的制度,它把原来属于公众的权力授予私人。私人资本积累愈多,它操纵公众生活的权力也愈大。同时,商业资本又是工业资本的先驱,商业有了充分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才能同样地增进。这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中国的传统政治既无此组织能力,也决不愿私人财富扩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为王朝的安全之累。
明代张瀚所著的《松窗梦语》中,记载了他的家庭以机杼起家。中外治明史的学者,对这段文字多加引用,以说明当时工商业的进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其实细阅全文,即知张瀚所叙其祖先夜梦神人授银一锭、因以购机织布云云,乃在于宣扬因果报应及富贵由命的思想。姑不论神人授银的荒诞不经,即以一锭银而论,也不足以购买织机,所以此说显然不能作为信史。同时代的书法家王世懋,在《二酉委谈》中提到江西景德镇烧造瓷器,火光烛天,因而称之为“四时雷电镇”。当代好几位学者据此而认为此即工业超时代发展的征象。实则王世懋的本意,是在于从堪舆家的眼光出发,不满当地居民穿凿地脉,以致没有人登科中举;而后来时局不靖,停窑三月,即立竿见影,有一名秀才乡试中试。
如是等等的问题,其症结到底何在,这是研治明史者所不能不认真考虑的。笔者以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 16 / 20


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在上述前提之下,对具体历史人物的具体评论,就难免有与国内外明史研究专家有出入之处。例如万历皇帝,历来均以为昏庸,读者在读毕本书以后,也许会认为笔者同情这位皇帝。如果真有这样的批评,笔者将不拟多作无益的辩解。因为本书论述万历,本在于说明皇帝的职位是一种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构,而每一个皇帝又都是一个个人。又比如海瑞,也是一个容易惹起是非的题目,15年前的一段公案,至今人们记忆犹新。在本书中专设海瑞一章,并不是要在这段已经了结的公案再来画蛇添足,而意在向读者介绍当日地方政府的一些形态。有关16世纪地方行政的资料不多,沈榜的《宛署杂记》所载,为京师的情形而非一般概况,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过于琐碎,唐鹤征的叙南直隶、归有光的叙浙江长兴县,也都有欠完整。相形之下,海瑞的遗墨,涉及当日地方政府的各个方面,最具参考价值。研究海瑞其人其文,可以使我们对当日的情形有更具体的了解。
(节选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自序》)
注:①《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并俯察山川水利之意;后世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命题者注
8.下列不属于作者不同意“明代万历年间,中国的封建经济已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理由的一项是
A.资本主义是一种系统,其流通方式是C-M-C,而明代没有建立这种流通方式。
B.商业有了充分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才能同样地增进,而明代的商业并无充分发展。 C.明代统治者不愿私人财富扩充到不易控制的地步,成为王朝之累。
D.中外治明史的学者多加引用的《松窗梦语》不能作为信史证明明代资本主义的萌芽。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世懋在《二酉委谈》中称景德镇为“四时雷电镇”,客观而形象地表达了当时景德镇瓷器烧造的超时代发展景象。
B.万历皇帝、张居正、戚继光等人最后都身败名裂,是因为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他们不能不遭殃受祸,这与他们个人的原因绝没有关系。
C.作者的写作目的重在说明中国二千年来诸多问题的症结都在于法制的缺失,所以本书对万历皇帝和海瑞的具体评论便与国内外明史研究专家有所出入了。 D.海瑞的遗墨对当日政府的介绍相对全面、概括而完整,研究海瑞其人其文可以使我们对明朝政府的形态有更具体的了解。
10.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汉皇重色思倾国”,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说“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都认为是唐玄宗沉湎美色,耽于享乐,因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结合本文,你认为黄仁宇对此是否认同,为什么。(3分)

【答案】
8.【答案A】解析:明代已建立了这种流通方式。
9.【答案C】解析:A项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B项“绝没有关系”与原文“断非个人原因也得以解释”有别;D项应为“当日地方政府”。
10.不认同。因为黄仁宇的基本观点是,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对安史之乱的分析,他也会从中国当时法制建设的不健全上寻找原因的。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17 / 20


最近,美国许多学校在讨论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学习怎样的知识。安琪拉在《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世界》里,指出了美国学生“用技术代替大脑”的问题,认为“即刻上网改变了知识的性质,甚至关于真实的观念”。 21世纪,便捷的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亿万人信任的“人类知识总和”。然而,今天的信息便捷是否就意味着学生更有知识呢?
爱因斯坦说,“信息不是知识”,但他并不崇拜知识。他说:“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该是什么’的大门。”按照爱因斯坦的标准,今天学校里传授的大多是“不是知识的知识”(仅仅是“信息”)或者与“智识”相去甚远的知识。英国哲学家麦克斯韦提出,学校需要以提升“智慧”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智慧又可以叫做“智识”,是一种特别需要有意义和价值来导向的求知过程。目的是认识处于物质宇宙中的“人类世界”,帮助学生探究并认识人类世界的丰富性、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
智识的导向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技能性的知识与体现人类价值的真正知识。例如,电脑传媒技术知识必须在道义价值的指引下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智识。是有智识和智慧的人创造发明了让人类能普遍受惠的互联网,而仅仅有技术知识的人却可能是在破坏它,他们从事的是在互联网上挖坑筑墙,或者欺诈、贩毒、卖淫等犯罪活动。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智慧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而非只是“能力”。智慧是人的一种“入世”而不是“避世”或“出世”的方式,这就是说,智慧是人类在生存世界里有价值导向、有问题意识的知识。罗马神话里的密涅瓦是智慧女神,是从大神丘比特的脑袋里生出来的。她把造福人类的纺织、缝纫、制陶、园艺等技艺带到人间,她的象征是能在黑夜里看到前方的猫头鹰。知识的对立面是无知,但智慧的对立面则不是无知,而是愚蠢。无数的历史事例告诉我们,很有知识的人会因为没有价值信仰而非常愚蠢。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学习的是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是那种被叫做“知识”,其实不过是触手可及的现成信息。以培养这种能力为宗旨的人文教育因此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专业教育可以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而人文教育则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和“为什么”。
(选自徐贲《有“知识”无“智识”》,有删改)
8.下列语句与“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该是什么’的大门”涵义指向不一致的一项是
A. 21世纪,便捷的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亿万人信任的“人类知识总和”。 B.麦克斯韦提出,学校需要以提升“智慧”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
C.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智慧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而非只是“能力”。 D.罗马神话里密涅瓦是智慧女神,她的象征是能在黑夜里看到前方的猫头鹰。 9.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信息式知识的一项是
A.《独立宣言》里“民主”和“自由”出现过的次数。 B.屏蔽不良网络信息的程序设计与上网公约。 C.解好二元二次方程的三个步骤及注意事项。 D.记住海量英语单词、厘清复杂语法规则的秘笈。
10.简述互联网时代学生更需要学习智识的原因。(3分)


【答】
8.【答案A】解析:题干语句涵义指向是强调智识的重要性,A项侧重知识。 9.【答案B】解析:B项有价值导向,属智识范畴。
18 / 20


10. ①互联网上的知识丰富易取,但真假莫辨、是非不分,缺乏意义和价值的导向。
②智识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为学生提供道义、信仰的指引,避免知识害人。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孙犁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个特别的人物,早年参加革命,后从事新闻工作,小说、散文、书札记都写得迥异他人,与时代的流行色格格不入。他晚年的书,尤为精致、幽远,好像渗有鲁迅的苦味和佛家的岑寂,内心是孤苦的。若说文字的高与妙,他是屈指可数的人物之一。人们狂躁的时候,他却留下了一片清幽的园地,而这园地里的语言与智慧,给人带来的是人性的清爽和美丽。
早期孙犁的作品清秀淳朴,像潺潺的山泉流着泥土气与淡淡的甜意。他的小说都很简单,没有什么杂色。《白洋淀纪事》、《山地回忆》写得静穆而灵动,透着乡野的清香。在战争的年代,他偏偏远离了残酷,写了人性的美,这与那些仇恨文学,形成了对比,他内心的纯净给了人们以深切的记忆。人到中年后,国难与心病交加,一度搁笔,在文坛上消失了。到了晚年,再度挥毫,然而已没了冲淡和微笑,处处是抑郁和冷寂,“时文”的距离很远了。孙犁一生,卷到时代主潮里却又置于漩涡之外,他听命于自己的良知,写的都是小山小水小人物,然而却精魂凝炼,古文的精华与鲁迅的精华,多少留在他的文字里。和他同龄的作家比,应当说是一个异类。
从战争里成长起来的那代作家,有许多躺在功劳簿上,停止不前了。孙犁不是这样的人,他自认是一个失败的人,忧郁、焦虑一直伴随着他,文章也日渐深邃、迷茫,有着不可言说的痛楚。他把己身的苦和周围的生活连在了一起,诉说了人生的不可琢磨性和悲剧性。记得在读那本《书衣文录》时,我便想,他分明已像一个苦行僧,吟哦的正是人间的谶语:“黄卷青,寂寥有加,长进无尺寸可谈,愧当如何?这里既无士大夫气,又无军人的野气,孙犁让我们感受到了精神煎熬的哀苦,和人失去故园的怅惘。《书衣文录》写出了无望中的渴望,在文革后期,世间还会出现如此精善秀雅的忧思之文,确是一个奇迹。一个从乡野里走出来的军人,能写出与史学大师媲美的文字,在先前是很少见到的。
孙犁的文章,气脉上直追鲁迅,而章法上得益于明清笔记,间杂野史平话的余绪,自成一体。他精于小说,又深味理论,文章给人以久久的回味。1949年进城之后,他一直处在厌烦和不安之中,对都市颇不适应。孙犁以为,自己更适宜去写乡村,生活于乡村,而都市则把自己的性灵磨光了。所以,到了晚年,除了写一点乡村记忆的文字,主要的工作是读旧书,看古董,浸在时光的旧迹中。他按照鲁迅的书账目录去购书,经史子集、金石美术、农桑畜牧,能得到的都通读一过,并把感想写到文中。以作家的身份走进学术,又以学术的眼光从事写作,于是便有了诗人的性情与史家风范的交融,文字日趋老到,太史公的苍冷与鲁夫子的苛刻深染于,读之如置荒野,有空旷寒冷的感觉。孙犁写村妇之美是文坛一绝,而言谈历史掌故,臧否人,亦多妙笔。《书衣文录》里谈士大夫著述,多反讽之词,旁敲之意,然又不故弄玄虚,通篇是溅血的文字。我每读他的著作,就觉得作者走的是野狐禅的路子。涉猎甚广,又不累于一家,用一颗寂寞的心,参透了历史,也激活了历史。 (节选自孙郁《孙犁:寂寞的碑文》)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犁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个特别的人物,他的许多作品迥异他人,与时代格格不入。 B.孙犁文字的高妙,是屈指可数的,他的语言与智慧,给人带来的是人性的清爽和美丽。 C.孙犁不是躺在功劳簿上停止不前的人,他一直忧郁、焦虑,自认是一个失败的人。 D.作者在读孙犁的《书衣文录》时感到,他分明已像一个苦行僧,承受着精神的煎熬。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9 / 20


A.孙犁早期的小说都很简单,没有什么杂色,作品写得静穆而灵动,透着乡野的清香。 B.战争年代, 孙犁偏偏远离了残酷,写了人性的美,孙犁写村妇之美是文坛一绝。 C.孙犁精于小说,又深味理论,其作品融诗人的性情与史家风范为一体,令人回味。 D.孙犁晚年的作品,好像渗有鲁迅的苦味和佛家的岑寂, 抑郁,冷寂,幽远,冲淡。 10.划线句“在文革后期,世间还会出现如此精善秀雅的忧思之文,确是一个奇迹”中的“精善秀雅”和“忧思”分别指什么?(3分)


【答】
8.【答案A解析:“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与时代的流行色格格不入”。
9.【答案D对照原文,“冲淡”不是孙犁晚年作品的特点。
10.“精善秀雅”指孙犁作品“精致”、“清幽”、“凝炼的风格特点“忧思”指孙犁在文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煎熬的哀苦”、“怅惘”和“无望中的渴望”。



20 / 20


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题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