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将军为何必定名垂青史

发布时间:2015-07-08 14:36:42

张灵甫将军为何必定名垂青史

1947516日的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将军和麾下74师三万余人在十多万敌军重兵包围之下苦战三日多,终因寡不敌众,张将军壮烈自尽,74师也全军覆没。张将军虽因兵败而死,但他必定会因为以下原因而名垂青史,甚至会像关羽那样被民间当成神一样供奉。

1、张将军是民族英雄

张将军是名副其实的抵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英雄。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几乎参加了所有对日寇的重大战役,不仅是参加战役战斗数量最多的中国军人之一,而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胜仗,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威风。因为战功卓著,他多次获得嘉奖,被誉为“模范军人”,所在的74军(抗战后整编为74师)也赢得了“ 抗日铁军” 的威名,并被日寇称为“支那第一恐怖军” 。著名词作家,《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先生深深为张将军和74 军的事迹所感动,与著名曲作家任光一道创作了“74军军歌” 。这种荣誉在历史上只有岳家军,戚家军可比。

“八一三”淞沪大会战中,张将军曾摔掉上身军衣,赤膊抄起一挺机枪跃出战壕向日军猛烈扫射,体现了他的“勇” ;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他巧施妙计,从山后攀绝壁而上,飞夺张古山,截断日军退路,体现了他的 “智”;在南昌会战中,将军右腿负重伤,但他放弃继续治疗休养,毅然提前归队参战,令右腿落下了终身残疾,从此被称为 “跛腿将军”,这体现了他的“忠义”。

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著名将领如孙武,白起,廉颇,韩信,关羽等其实都是内战英雄,而曾经的抵抗外族入侵的将领如岳飞,史可法也由于后来的民族融合而稍稍失去了民族英雄的意义。历史上凡是抵抗外族入侵的英雄都享有不一般的历史地位,更何况是在反侵略战争中战功赫赫的英雄。

2、张将军的忠义,战功,才干,殉难方式都超过关羽

中国人从古至今一向崇敬忠义忠诚的人,这就是为何败军之将关羽在历朝历代和民间都享有崇高威望的原因。张将军身上体现出来的对民族和组织的忠义和忠诚丝毫不亚于关羽。另外,关羽是内战英雄,而张是抵御外敌入侵的民族英雄。还有,关羽因骄傲自满和麻痹大意而失败,留下了大意失荆州的千古笑柄,最后更是兵败被俘而被处死,死得并不光彩壮烈。而张将军却是为了吸引敌军主力,故意将自己作为诱偶而被敌重兵包围,体现出一种深入虎穴的牺牲精神和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大无畏勇气。他的舍身冒险决非鲁莽轻敌,相反他对自己的处境有着非常清醒准确的认识,他事先告诉上级,自己和74师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最多可以支撑三天,援军必须在此期限前赶到。结果他支撑了三天多,杀敌无数,充分证明了他的判断和军事才干。最后,张将军在弹尽粮绝时饮弹自尽,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为:“十余万之匪向我猛扑,今日战况更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无。余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以一弹饮诀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 灵甫绝笔 五月十六日 孟良崮”。

他死得慷慨激昂,从容镇定,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与关羽的死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出所料,这封绝笔信也必将像《出师表》那样流芳千古,为后代仁人志士所传诵。关羽无论是战功,打仗的意义,军事才能都无法和张将军相比,更是因为大意轻敌而送命,但他都可以名垂青史,张将军更有理由获得更高的历史地位。

3、张将军的战死具有里程碑意义

明末股肱大臣孙传庭战死后,明朝失去了一根支撑将倾大厦的巨木,不久之后便亡于李自成的农民军和满清,因此明史这样评价孙传庭之死:传庭死而明亡矣。现代不少军事学者和历史学家同样认为,孟良崮战役和张将军之战死是国军由强转弱的分水岭,国民政府两年后败走大陆的命运实际上在此时便已注定。

4、张将军捍卫的道路如今被证明是正确的

张将军一生所坚持,信奉并誓死捍卫的道路如今愈来愈被证明是正确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陆中国人意识到,如果张将军一方在国共内战中获胜,就绝不会出现几千万平民百姓在和平年代饿死,几十上百万知识精英被迫害致死,国家长期四面树敌,闭关锁国,社会上生活物质长期短缺,人民长期贫困和忍饥挨饿的状况。如今中国大陆的社会矛盾愈加尖锐,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之低为历史罕见,贪污腐化之风已深入社会的骨髓和根基。人民对政府在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保障等民生问题上的无所作为深恶痛绝,怨气直冲云霄。而当年国民政府退守的台湾早已实行民主和全民公开选举,社会繁荣,人民富裕,中华民国的护照获得全球120多个国家的免签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仅有区区几个)。当今中国大陆的社会状况愈恶劣,海峡两岸的对比愈强烈,人们就越替张将军和国民政府的命运感到痛惜。

5、张将军的人格受到对手的高度尊重

1973 年,周恩来得知张将军遗孀王玉玲携儿子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便辗转邀请她访问中国。周恩来还和夫人邓颖超亲自设宴招待王玉龄。在当年大陆政治环境险恶,对外交往极其封闭的年代,据说只有王玉龄和杨振宁两个海外华人可以自由进出中国大陆,可见中共对张将军的尊重。

2005 年,王玉龄已回到上海定居,张将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对手 -- 共军主帅粟裕将军的侄子粟刚兵也居住在上海,他听说王玉龄在上海后便托人请王玉龄吃饭。2007年,粟刚兵还邀请王玉龄去孟良崮凭吊。后来,王玉龄的朋友在上海为她庆贺 80 岁生日。粟裕将军的次子粟寒生和另一位中共著名将领邓华将军的儿子邓穗特地从北京飞来上海祝寿。粟裕将军的后代之所以对张将军如此敬重,无疑是粟将军生前在后代面前实事求是客观谈论过张将军的结果。

以上事实一方面体现了周恩来和粟裕的实事求是和宽宏大度,同时也说明,张灵甫将军本人如果没有高贵的人格,而只是一个骄横鲁莽,有勇无谋的武夫,就绝不可能赢得对手的高度尊重。

6、张将军的悲剧色彩令其形象更动人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悲惨地结束,就更增添了悲剧之美。 张将军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它体现出的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一是他和他的“抗日铁军”在抗日战场上历经无数硬仗恶仗,令日寇闻风丧胆并愈战愈强,却最终在内战战场自己同胞手中灰飞烟灭;二是他的不可思议的大胆作战计划本可留下一个千古经典战例,却因兄弟部队的不配合与见死不救而演变成国军的一场大灾难。后人每每想起张将军的悲剧和壮志未酬一定会扼腕顿足,长使英雄泪满襟。

7、张将军的爱情故事感天动地

自古以来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悲剧爱情故事总是深深打动人的心扉。但这两个爱情故事虽情节动人,却是文学加工的果实,而张将军的爱情故事则是活生生的。其妻王玉龄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花容月貌。她于 1945 17 岁时嫁给张将军,婚后生有一子,19岁时将军战死,三载夫妻,相处仅一年多,但她却从此终身未嫁,还写下了凄婉动人的诗句表达对将军的哀思:“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 ”。王玉龄在 80多岁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主持人问她跟张将军相处时间那么短暂,会不会感到遗憾和不值,她深情而坚决地回答:嫁给他,此生足矣。王玉龄对爱情的忠贞绝不逊于历史上独守寒窑十八栽的王宝钏,或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毫无疑问,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她和张将军的爱情绝唱必定随着张将军的历史功绩千古流芳。

孟良崮战役的硝烟虽已散去60多年,但它在今天依然被频繁地提起。这场改变国家命运的惨烈大战以及命运多舛的张灵甫将军和74师必定会被历史永久记住。就像欧洲人谈起滑铁卢战役就联想到败军之将拿破仑而非胜利者惠灵顿一样,相信今后中国人谈起孟良崮战役,首先想到的也会是“战败者”张灵甫将军。随着张将军和74师的抗日事迹越来越广为人知,人们对孟良崮战役的看法和情感也变得更为理性。如今更多的人意识到,兄弟阋墙,不论谁胜谁负,都是一场悲剧。希望以后人们到孟良崮凭吊缅怀的不只是某一方的烈士,而是这场战役的所有死难者。

张灵甫将军为何必定名垂青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