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论文

发布时间:


让学生在数学提问中求知
中江县永安镇中心学校隆胜分校——林玉泉
古人云:学问学问,首先应学会问。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让学生主动提问,学会提问的重要性。我认为让学生学会提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有效学习情境,使学生想问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很懒,从不问问题。他们是没有问题吗?可从作业情况反映看,问题一大堆,但学生就是不问,即使再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原因何在呢?据笔者调查了解,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深蒂固,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畏惧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长此下去,学生怎么能获得知识呢?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效



学习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成为学习进步的阶梯。例如在学习了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根72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在它的各面糊上纸,糊纸的面积是多少?学生按惯例,用72×72×6=31104。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此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产生了疑惑。我要求他们自己进行思考,也可以交流、讨论。我提示他们:糊纸的面积是多少,求的是什么?那么要知道什么条件?72厘米是棱长吗?根据棱长总和公式怎么求棱长?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此时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开发和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解出来了。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印象更深刻。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字,掌握一个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有效学习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此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大力营造教与学良好氛围,使学生敢问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保持平等角色,变课



堂上教师一人表演为全班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始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全部爱心和耐心,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要让学生敢问,还应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要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问错了,讲错了也没关系。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我们教师也要善问,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的榜样,而教师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采用言语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哪怕是不太完美的,也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和畏惧情绪,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敢于提问,从而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提问习惯,获取知识。
三、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主动质疑。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



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梯形拼割成其它图形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的启发下,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并展开交流、讨论,先后将梯形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哪些性质?一学生举手回答:我想到了商不变的性质。另一学生说:我想到了小数的基本性质。此时,我顺势利导:它们哪些是有联系的,哪些又是没有联系的?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质疑的情绪高涨,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从而养成好问的良好习惯。
四、教给学生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



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教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问”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要让学生会学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提问也是如此。在质疑中,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怎样提问。我认为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实践活动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听、会说。鼓励学生说有创见性的话,允许他们探讨、交流、争论;允许他们说错了重说;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遇到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妥之处,我们教师不能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应是让学生在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同时,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



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价值。此外,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苦练,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例如,我班上原来有部分学生,也喜欢问问题,但开始总是不着边际,问不到点子上。我就采取了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方式,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他们一步步地上路。现在,很多学生都知道在哪些地方问,该怎样问了,有效提高了学生提问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质疑提问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在提问中获得知识,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应该把握好三个度》
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目标之一。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越来越被广大教师理解和重视,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新教材实施至今,在笔者所任教学校正好第一学段(一至三年级)结束。今年期末考试,一至三年级的数学试卷中都出现了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题目。阅卷中,笔者发现有不少三年级的学生还提出类似谁最多?谁最少?谁比谁多(少)几?谁和谁一共是多少?这种简单的问题,而一、二年级的多数学生也提出相同的问题。难道经过三年的数学学习,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还是一年级学生的水平,值得深思啊!多数老师也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中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目标层次。事后,笔者仔细翻阅了一至三年级的数学教材,每册教材中或多或少都有类似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问题。难道不同年级出现相同的问题,教学目标还会相同吗?答案是否定。那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把握呢?笔者认为,应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内容把握好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效度、广度和深度。
一、正确把握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效度
效度指的是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的有效程度。数学课堂应



重视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力,不容怀疑。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被所谓的创新所迷惑,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提出一些非数学问题。这一点需要数学教师们正确把握。笔者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则教学片段:课一开始执教者打开课件。电脑屏幕上先出现一只袋鼠阿姨说:欢迎小朋友来到袋鼠文具店。这时一只小白兔来到文具店说:阿姨,我买9支铅笔。接着袋鼠阿姨拿出1捆(10支)和散的2支铅笔放在柜台上。
师:看了刚才的动画片,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小兔为什么要买铅笔?
2:小兔为什么到袋鼠开的店里买,不到别的店里买?3:袋鼠阿姨为什么要开文具店?4(大声嚷道)它知道小兔要来买铅笔。哄堂大笑。
5:小兔为什么要买9支铅笔,不买10支呢?6:铅笔多少钱一支?……
(久久不能提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片段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多。你能说学生思维不活跃吗?你能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吗?都不能。但是,这些问题都不是有效的数学问题。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本质去思考,要让学生明白数学问题与其他问题的区别,数学课就要提数学



问题。
另外,数学问题的有效程度还反映在提出的问题要与学习内容相吻合。我们先来看一则教学片段。学生在学习了倍数关系之后的一节练习课中,教师出示了一幅情景图(图中有小鸟12只,松鼠2只,猴子3只,小鸡9只,孔雀1只,小鸭6只。问:小朋友,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纷纷发言:什么动物最多?什么动物最少?小鸟比小鸡多几只?猴子比小鸭少几只?小鸭和小鸡一共有几只?小鸭再来几只就和小鸡一样多了?……”就是没有学生用倍数关系来提出问题。笔者认为,在此片段中,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固然很多,但是结合本课学习内容而提出的数学问题却没有。本课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倍数关系来提问题。如:小鸟的只数是猴子的几倍?从提问的有效程度讲,应该类似小鸟的只数是猴子的几倍?的问题才是有效问题。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课的特点、学习内容的要求正确把握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效度。
二、正确把握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的广度
所谓广度就是指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发散性及提出问题角度的广阔性。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发现和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



级上册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三角板3元、铅笔盒5元、水彩6元、日记本4元、圆珠笔2元。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算一算。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把从相同角度提出的问题归为一类,使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提出更为丰富的问题。比如,从两类商品的价格比较的角度就能提出类似水彩笔的单价比圆珠笔贵多少元?或三角板的单价比铅笔盒便宜多少元?的问题;从求两件商品总价的角度可以提出类似日记本和铅笔盒一共要多少元?的问题;从买几件同类商品的角度可以提出类似5个铅笔盒要多少元?问题;从所带的钱可以买几件同类商品的角度可以提出类似“30元钱可以买几盒水彩笔?的问题;从倍数关系的角度可以提出类似日记本的单价是圆珠笔的几倍?的问题;从两步计算、三步计算等等不同角度还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同样,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不断丰富,还可以从分数的角度、比例的角度等等提出更多的问题。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效的学习材料,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内容的不同要求引导学生自觉地从多个角度发现问题,提出更为广阔的数学问题。
另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广度还表现在学生获取信息和发现问题的独创性上。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学生才敢于思考,大胆提问,只有经过长期地多角



度思考,学生自我提问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三、正确把握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深度
深度从思维的角度讲就是指思维的深刻性,从学生自我提问而言就是指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的思维含量是否高,是否符合学生所处的年级和知识水平。如果学生所处的年级低,知识储备少,数学能力弱,而提出的数学问题又非常深厚,自己都无法解决,这就是乱提问题。如果学生所处的年级高,知识储备多,数学能力强,而提出的数学问题又非常浅显,一年级甚至学前儿童都能轻松地解答,这就是不动脑筋提问题,缺少应有的思维深刻性。比如前文所述的,三年级的学生还提出类似谁最多?谁最少?谁和谁同样多?的问题,就显得深刻性不够。如果我们把第一学段学习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按数学思维地深浅程度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观察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如谁最多?谁最少?谁和谁同样多?等;第二层次是通过一步计算就可以解答的问题。谁比谁多(少)几?谁和谁一共是多少?谁是谁的几倍?谁里面有几个几?几个几是多少?等;第三层次是通过两、三步计算才能解答的问题。如“10元钱买3支钢笔后,还剩多少元?一、二年级的总人数比三年级多几人?等;针对上述分层,笔者认为一年级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应该以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中部分学过的问题为主;二年级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应该以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中部分学过的问题为主;三年级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应



该以第三层次中部分学过的问题为主。当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深度也不能一概而论,还要根据所学知识的目标要求选择不同深度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选择不同深度的问题,根据不同课型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深度的问题。同时,由于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提出的数学问题的深度也是有差异的,教师们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深浅适中的问题。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又复杂和长期的任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有效地、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并能从多角度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将是数学教师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201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