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天净沙秋思

发布时间:2021-02-22 19:44:43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课文赏析:

1、简约与深细相依。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个生动的图景。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2、静景与动景相映。《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匀勒的秋景图士,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景色与情思相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原文

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

描写九种景物表现秋天悲凉景色,渲染悲凉的意境,

为下句抒发悲情作铺垫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文的主旨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情

主题

抒发思乡之情

名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赏析:天净沙秋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