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6-06 11:59:23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手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三字经》音频开头部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提问:大家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是谁提出来的吗?

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提出来的,但在他之后,却有一个人不这么认为,提出了“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

二、 认识作者:

荀子(公元前313-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

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他既是一位思想家,又是一位文学家,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同时,他又是一位教育家。

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定胜天”;在政治上,主张适时行政,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强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

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手法。

四、解题:

提问:“劝学”为何意?

“劝”为“鼓励”,“学”是“学习”。作者以《劝学》为题目,鼓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字音,仔细识别。

2、学生点评教师朗读。

3正字音。

4学生齐读课文。

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翻译全文。

2、质疑:学生提出存在疑惑的字词或句子。

3、检测: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吾尝跂而望矣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下列划线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 弯曲

其曲中规 和乎

B、金就砺则利 靠近,接近

假舟楫者 借助,利用

C、吾尝跂而望矣 提起脚后跟

而闻者彰 彰显

D、锲而不舍

非能水也 指河水

3)重点句子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学生黑板展示。教师强调重点词语及文言现象。)

7、问题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2、作者是如何论述自己观点的?试举例说明。

八、拓展延伸:

除了《劝学》,其实从古到今,还有很多鼓励我们学习的诗句。比如:

劝 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____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古乐府诗《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师旷论学

师旷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在这些先人良训下,我们又怎能不学习?不好好学习呢?

8、谈心得体会:

聆听了古人在学习方面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请同学们谈自己学习

的心得体会。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劝学》学情分析

年级的学生在初中及高一必修一、二的学习后已经有些基础的文言知识,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稍有体会,但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还不够,而且学习习惯较差,存在惰性心理。所以在课堂上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且要从基础入手,不可拔高。部分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存在“差不多”的心理,认为句子大意知道就行,不愿去探究其文言现象,所以在疏通文意上要求要细致,纠正学生的不良意识滋生。

劝学》效果分析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阐明事理,论证方法灵活,且具有极高的思想启迪意义,对于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有重要作用。在授课之后,仔细回味,对本课的所达到的效果做出以下分析:

在目标方面。一篇课文要想讲,有很多的点,但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变的,所以在确立本课的目标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感知文本放在第一,之后是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学生能确确实实地读读课文、翻译句子、积累文言想象,我觉得最初的设想就达成了。

在读的方面。我安排了不同任务的朗读,有意识地强调了读的环节,学生能很好地去完成,让学生能有一种意识,即在读中去感知,去体会作者思想

在探究方面。在我的课堂上,我一贯的要求学生去合作探究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疑惑。俗话说,三个凑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逐渐拨开迷雾,即使解答不了,他们的疑惑能促使其更认真地去听课。在本节课中,学生去合作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的使用,他们群策群力,认识到作者论证方法的灵活使用,这正是我们合作探究希望的结果。

当然,在课堂上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由于时间把握不好,以至于前松后紧,学生合作探究地还不够深入,没有延伸到写作中去。另外在授课中,教师讲的过多,没能把学生的主体性完全发掘出来,引导也不是完全到位。

面对文言文教学,自己真的感觉很不足,尤其像这样的名家名作把握不好“言”和“文”的比重关系,可能导致失衡。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文言文教学。

劝学》教材分析

劝学》一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三教材第单元古代议论散文部分,是一篇论述学习散文。本文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劝诫人们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对于高一的学生,如果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劝学》评测练习

1、课内知识检测: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吾尝跂而望矣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下列划线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 弯曲

其曲中规 和乎

B、金就砺则利 靠近,接近

假舟楫者 借助,利用

C、吾尝跂而望矣 提起脚后跟

而闻者彰 彰显

D、锲而不舍

非能水也 指河水

3、重点句子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课外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劝学(节选)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劝学》课后反思

《劝学》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劝诫人们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针对本课的特点,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时我把疏通和探究作为中心和重心。下面我就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突出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以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纠正字音读、学生齐读、片段诵读等形式体现朗读教学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去体会。

二、学生合作探究。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平等对话的机会。在课堂上,我把重点问题放给学生去探究,给他们时间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对其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在课堂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因自身素养欠缺,教师的范读缺乏张力、不能富于变化,给学生的合作时间不是特别充足,另外,在各环节的过渡时偶有拖泥带水,不够简洁,还有其他一些小细节,比如手势、口头语等,还需要再不断提高自己,以做的更好。

劝学》课标分析

1、新课标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注重对文本的疏通,在此积累文言知识。

2、新课标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在教学中注重文本所传达出的思想性,并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走入他们的生活。

三、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鉴赏的能力和兴趣。课堂中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而且是主演,在课堂中收获到更多的知识。

高中语文 - 《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