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导论综合作业

发布时间:




纳米材料导论综合作业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工0000 学生姓名 一二三 学生学号 12345678 指导教师 四五六

201361

目录
第一部分 所学内容概述 ................................................... 2
第一章 绪论 .......................................................... 2
1.1纳米的定义 .................................................... 2 1.2纳米材料的定义 ................................................ 2 1.3纳米科技 ...................................................... 3 第二章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 ............................................ 6
2.1分类 .......................................................... 6 2.2 纳米材料发展史 ............................................... 6 第三章 纳米材料的结构特性与表征 ...................................... 7
3.1结构特性 ...................................................... 7 3.2纳米结构的检测与表征 .......................................... 8 第四章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 ........................................... 10
4.1物理合成法 ................................................... 10 4.2化学合成法 ................................................... 10 第五章 纳米固体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略) .............................. 11
5.1结构特点 ..................................................... 11 5.2性能与应用 ................................................... 12 第六章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前景 ........................................ 12
6.1应用领域 ..................................................... 12 6.2发展前景 ..................................................... 13
第二部分 总结与学习心得 ................................................ 14 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 ...................................................... 15

1
第一部分 所学内容概述
第一章 绪论 1.1纳米的定义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一纳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相当于人类头发直径的万分之一。若是做成一个纳米的小球,将其放在一个乒乓球表明的话,从比例上看,就像是把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表面。因此,纳米科技是在和微观世界“打交道”。 相当于4倍原子大小,比单个细菌的长度还要小。 1,000,000,000纳米(nm = 1(m 1,000,000纳米 (nm= 1毫米(mm 1,000纳米(nm = 1微米(μm 1纳米(nm = 10埃米(ANG 1.2纳米材料的定义
纳米材料是指晶粒尺寸为纳米级(10-9的超细材料,它的微粒尺寸大于原子簇,小于通常的微粒,一般为100102nm。它包括体积分数近似相等的两个部分:一是直径为几个或几十个纳米的粒子;二是粒子间的界面。前者具有长程序的晶状结构,后者是既没有长程序也没有短程序的无序结构。
在纳米材料中,纳米晶粒和由此而产生的高浓度晶界是它的两个重要特征。纳米晶粒中的原子排列已不能处理成无限长程有序,通常大晶体的连续能带分裂成接近分子轨道的能级,高浓度晶界及晶界原子的特殊结构导致材料的力学性能、磁性、介电性、超导性、光学乃至热力学性能的改变。纳米相材料和其他固体材料都是由同样的原子组成,只不过这些原子排列成了纳米级的原子团,成为组成这些新材料的结构粒子或结构单元。其常规纳米材料中的基本颗粒直径不到l00nm,包含的原子不到几万个。一个直径为3nm的原子团包含大约9002
个原子,几乎是英文里一个句点的百万分之一,这个比例相当于一条300多米长的帆船跟整个地球的比例。 1.3纳米科技
1.3.1纳米科技的研究范围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也称毫微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的一种技术,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0.1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1981年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诞生了一门以0.1100纳米长度为研究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因此,纳米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射程物质的技术。
纳米科学技术是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结合的产物,纳米科学技术又将引发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例如:纳米物理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化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技术和纳米计量学等。
1.3.2纳米科技的分类
1)第一种,是1986年美国科学家德雷克斯勒博士在《创造的机器》一书中提出的分子纳米技术。根据这一概念,可以使组合分子的机器实用化,从而可以任意组合所有种类的分子,可以制造出任何种类的分子结构。这种概念的纳米技术还未取得重大进展。
2)第二种概念把纳米技术定位为微加工技术的极限。也就是通过纳米精度的"加工"来人工形成纳米大小的结构的技术。这种纳米级的加工技术,也使半导体微型化即将达到极限。现有技术即使发展下去,从理论上讲终将会达到限度,这是因为,如果把电路的线幅逐渐变小,将使构成电路的绝缘膜变得极薄,这样将破坏绝缘效果。此外,还有发热和晃动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新型的纳米技术。
3
3)第三种概念是从生物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本来,生物在细胞和生物膜内就存在纳米级的结构。DNA分子计算机、细胞生物计算机的开发,成为纳米生物技术的重要内容。
1.3.3 纳米材料的发展史
70年代,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科技的构想,1974年,科学家谷口纪男(Norio Taniguchi)最早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1982年,科学家发明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为我们揭示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对纳米科技发展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1990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1991年,碳纳米管被人类发现,它的质量是相同体积钢的六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10倍,成为纳米技术研究的热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莫利教授认为,纳米碳管将是未来最佳纤维的首选材料,也将被广泛用于超微导线、超微开关以及纳米级电子线路等;1993年,继198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搬走原子团“写”下斯坦福大学英文、1990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镍表面用36个氙原子排出“IBM”之后,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自如地操纵原子成功写出“ 中国”二字,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7年,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用单电子移动单电子,利用这种技术可望2017年后研制成功速度和存贮容量比现在提高成千上万倍的量子计算机;1999年,巴西和美国科学家在进行纳米碳管实验时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够称量十亿分之一克的物体,即相当于一个病毒的重量;此后不久,德国科学家研制出能称量单个原子重量的秤,打破了美国和巴西科学家联合创造的纪录;到1999年,纳米技术逐步走向市场,全年基于纳米产品的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2001年,一些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战略或者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技术战略高地。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科技基本计划的研发重点;德国专门建立纳米技术研究网;美国将纳米计划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美国政府部门将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从1997年的1.16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97亿美元。中国也将纳米科技列为中国的“973计划”,其间涌出了像“安然纳米”等一系列以纳米科技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
4
1.3.4 纳米科技的研究领域 1)纳米材料
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 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 2)纳米动力学
主要是微机械和微电机,或总称为微型电动机械系统(MEMS,用于有传动机械的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光纤通讯系统,特种电子设备、医疗和诊断仪器等.的是一种类似于集成电器设计和制造的新工艺。特点是部件很小,刻蚀的深度往往要求数十至数百微米,而宽度误差很小。这种工艺还可用于制作三相电动机,用于超快速离心机或陀螺仪等。在研究方面还要相应地检测准原子尺度的微变形和微摩擦等。虽然它们目前尚未真正进入纳米尺度,但有很大的潜在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理论上讲:可以使微电机和检测技术达到纳米数量级。 (3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
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子间互作用的试验,磷脂和脂肪酸双层平面生物膜,DNA的精细结构等。有了纳米技术,还可用自组装方法在细胞内放入零件或组件使构成新的材料。新的药物,即使是微米粒子的细粉,也大约有半数不溶于水;但如粒子为纳米尺度(即超微粒子),则可溶于水。纳米生物学发展到一定技术时,可以用纳米材料制成具有识别能力的纳米生物细胞,并可以吸收癌细胞的生物医药,注入人体内,可以用于定向杀癌细胞。 (4纳米电子学
包括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结构的光/电性质、纳米电子材料的表征,以及原子操纵和原子组装等。当前电子技术的趋势要求器件和系统更小、更快、更冷,更小,是指响应速度要快。更冷是指单个器件的功耗要小。但是更小并非没有限度。 纳米技术是建设者的最后疆界,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5
第二章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 2.1分类
1 按维数,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以分为:
零维:纳米颗粒(nanoparticle、原子团簇(atom cluster 一维:纳米线(nanowire、纳米棒(nanorod、纳米管(nanotube 二维:超薄膜(thin film、纳米片、超晶格(superlattice (2按化学组成:纳米金属、纳米陶瓷、纳米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等。 (3按物性:纳米半导体、纳米磁性材料、纳米光学材、纳米铁电材料等等。 2.2 纳米材料发展史
1861年,随着胶体化学的建立,科学家们开始了对直径为1~100nm的粒子体系的研究工作。
19591229日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做了题为“在底部有很多空间”的演讲。虽然没有使用“纳米”这个词,但他实际上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 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对分立的纳米粒子进行研究。1963年,Uyeda气体蒸发冷凝法制的了金属纳米微粒,并对其进行了电镜和电子衍射研究。1984年德国萨尔兰大学(Saarland UniversityGleiter以及美国阿贡实验室的Siegal相继成功地制得了纯物质的纳米细粉。Gleiter在高真空的条件下将粒子直径为6nm的铁粒子原位加压成形,烧结得到了纳米微晶体块,从而使得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74年日本教授谷口纪男(Norio Taniguchi)在一篇题为:“论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的科技论文中给出了新的名词——纳米(Nano)。 19907月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纳米科技技术会议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science&Technology,正式宣布纳米材料科学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第三章 纳米材料的结构特性与表征 3.1结构特性
一般在宏观领域中,某种物质固体的理化特性与该固体的尺度大小无关。当物质颗粒小于100 nm时,物质本身的许多固有特性均发生质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纳米效应”。纳米材料具有三大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3.1.1表面效应
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是指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所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随着粒径变小,表面原子所占百分数将会显著增加。当粒径降到1 nm时,表面原子数比例达到约90%以上,原子几乎全部集中到纳米粒子表面。由于纳米粒子表面原子数增多,表面原子配位数不足和高的表面能,使这些原子易与其它原子相结合而稳定下来,故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
3.1.2小尺寸效应
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比表面积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新奇的性质:
1特殊的光学性质:纳米金属的光吸收性显著增强。粒度越小,光反射率越低。所有的金属在超微颗粒状态都呈现为黑色。尺寸越小,颜色愈黑。金属超微颗粒对光的反射率通常可低于l%,约几微米的厚度就能完全消光。相反,一些非金属材料在接近纳米尺度时,出现反光现象。纳米TiO2、纳米SiO2、纳米Al2O3等对大气中紫外光很强的吸收性。
7
2热学性质的改变:固态物质超细微化后其熔点显著降低。当颗粒小于10 nm级时尤为显著。例如,金的常规熔点为1064C℃,当颗粒尺寸减小到2 nm尺寸时的熔点仅为327℃左右;银的常规熔点为670℃,而超微银颗粒的熔点可低于100℃。
3特殊的磁学性质:小尺寸的超微颗粒磁性与大块材料显著的不同,大块的纯铁矫顽力约为80Am,而当颗粒尺寸减小到20 nm以下时,其矫顽力可增加1倍,当颗粒尺寸约小于6 nm时,其矫顽力反而降低到零,呈现出超顺磁性。利用磁性超微颗粒具有高矫顽力的特性,已做成高贮存密度的磁记录磁粉,大量应用于磁带、磁盘、磁卡等。利用超顺磁性,人们已将磁性超微颗粒制成用途广泛的磁性液体。
4特殊的力学性质:纳米材料的强度、硬度和韧性明显提高。纳米铜的强度比常态提高5倍;纳米金属比常态金属硬35倍。纳米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因为纳米材料具有大的界面,界面的原子排列相当混乱,原子在外力变形的条件下很容易迁移,因此表现出甚佳的韧性与一定的延展性。氟化钙纳米材料在室温下可以大幅度弯曲而不断裂。
3.1.3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对超微颗粒而言,大块材料中连续的能带将分裂为分立的能级;能级间的间距随颗粒尺寸减小而增大。当热能、电场能或者磁场能比平均的能级间距还小时,就会呈现一系列与宏观物体截然不同的反常特性,称之为量子尺寸效应。例如,导电的金属在超微颗粒时可以变成绝缘体,比热亦会反常变化,光谱线会产生向短波长方向的移动,这就是量子尺寸效应的宏观表现。一些宏观物理量,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显示出隧道效应,它们可以穿越宏观系统的势垒而产生变化,称之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这一效应与量子尺寸效应,确立了现存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的极限,当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时必须要考虑上述的量子效应。 3.2纳米结构的检测与表征
8
扫描隧道显微镜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缩写为STM。它作为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类原子力显微镜更加高的分辨率。此外,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低温下4K)可以利用探针尖端精确操纵原子,因此它在纳米科技既是重要的测量工具又是加工工具。
STM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化性质,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1优越性
①具有原子级高分辨率,STM 在平行于样品表面方向上的分辨率分别可达0.1埃,即可以分辨出单个原子。
②可实时得到实空间中样品表面的三维图像,可用于具有周期性或不具备周期性的表面结构的研究,这种可实时观察的性能可用于表面扩散等动态过程的研究。
③可以观察单个原子层的局部表面结构,而不是对体相或整个表面的平均性质,因而可直接观察到表面缺陷。表面重构、表面吸附体的形态和位置,以及由吸附体引起的表面重构等。
④可在真空、大气、常温等不同环境下工作,样品甚至可浸在水和其他溶液中 不需要特别的制样技术并且探测过程对样品无损伤.这些特点特别适用于研究生物样品和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对样品表面的评价,例如对于多相催化机理、超一身地创、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电极表面变化的监测等。
配合扫描隧道谱(STS)可以得到有关表面电子结构的信息,例如表面不同层次的态密度。表面电子阱、电荷密度波、表面势垒的变化和能隙结构等。 ⑥利用STM针尖,可实现对原子和分子的移动和操纵,这为纳米科技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
尽管STM有着EMFIM等仪器所不能比拟的诸多优点,但由于仪器本身的工作方式所造成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STM的恒电流工作模式下,有时它对样品表面微粒之间的某些沟槽不能够准确探测,与此相关的分辨率较差。在恒高度工作方式下,从原理上这种局限性会有所改善。但只有采用非常尖锐的探针,其针尖半径应远小于粒子之间的距离,才能避免这种缺陷。在观测超细金属微粒扩散时,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9
STM所观察的样品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导电性,对于半导体,观测的效果就差于导体;对于绝缘体则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如果在样品表面覆盖导电层,则由于导电层的粒度和均匀性等问题又限制了图像对真实表面的分辨率。宾尼等1986年研制成功的AFM可以弥补STM这方面的不足[10]
此外,在目前常用的(包括商品)STM仪器中,一般都没有配备FIM,因而针尖形状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对仪器的分辨率和图像的认证与解释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

第四章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 4.1物理合成法
1喷雾法 喷雾法是将溶液通过各种物理手段雾化,再经物理、化学途径而转变为超细微粒子。
2喷雾干燥法 将金属盐溶液送入雾化器,由喷嘴高速喷入干燥室获得金属盐的微粒,收集后焙烧成超微粒子,如铁氧体的超微粒子可采用此种方法制备。 3喷雾热解法 金属盐溶液经压缩空气由贲嘴喷出而雾化,喷雾后生成的液滴大小随着喷嘴而改变,液滴受热分解生成超微粒子。例如,Mg(NO32-Al(NO33水溶液与甲醇混合喷雾热解(T=800°C合成镁铝尖晶石,产物粒径为几十纳米。等离子喷雾热解工艺是将相应溶液喷成雾状送入等离子体尾焰中,热解生成超细粉末。等离子体喷雾热解法制得的二氧化锆超细粉末分为两级:平均尺寸为20~50 nm的颗粒及平均尺寸为1 mm的球状颗粒。 4.2化学合成法
1等离子体制备纳米粉末技术 等离子体作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由于在地球上很难自然存在,通常条件下,人们使电流通过气体,这样就可以使气体这个良好的绝缘体携带充分的电荷,从而形成“电击穿”,产生等离子体。带电的气体可以是氧化性气体、还原性气体和中性气体等。热等离子体作为高温气体具有高电导率、热导率,高粘度和高温度梯度,材料处于等离子体中,将迅速分解成自由原子、离子和电子,这种处于高激发态的物质通过“淬冷”导致具有独特性质的超细粉体和晶体的核化与生长。天然气加空气的燃烧产物与空气电弧加热10
器在不同的工作温度条件下加热效率的比较,电弧加热器的加热效率可几倍于用天然气的加热效率,这样就可以弥补电能与一次能源的差价。
2化学气相沉淀法 一种或数种反应气体通过热、激光、等离子体等而发生化学反应析出超微粉的方法,叫做化学气相沉积法。由于气相中的粒子成核及生长的空间增大,制得的产物粒子细,形貌均一,交具有良好的单分散度,而制备常常在封闭容器中进行,保证了粒子具有更高的纯度。CVD技术更多的应用于陶瓷超微粉的制备,AlN,SiN,SiC,其中源材料为气体或易于气化,沸点低的金属化合物。
3共沉淀法 在含有多种阳离子的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使金属离子完全沉淀的方法称为共沉淀法。共沉淀法可制备BaTiO3PbTiO3PZT系电子陶瓷及ZrO2等粉体。以CrO2为晶种的草酸沉淀法,制备了LaCaCoCr掺杂氧化物及掺杂BaT-iO3等。以Ni(NO32·6H2O溶液为原料、乙二胺为络合剂,NaOH为沉淀剂,制得Ni(OH2超微粉,经热处理后得到NiO超微粉。
4均匀沉淀法 在溶液中加入某种能缓慢生成沉淀剂的物质,使溶液中的沉淀均匀出现,称为均匀沉淀法。本法克服了由外部向溶液中直接加入沉淀剂而造成沉淀剂的局部不均匀性。
5溶剂热合成法 用有机溶剂代替水作介质,采用类似水热合成的原理制备纳米微粉。非水溶剂代替水,不仅扩大了水热技术的应用范围,而且能够实现通常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反应,包括制备具有亚稳态结构的材料。
6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广泛应用于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前驱物用金属醇盐或非醇盐均可。方法实质是前驱物在一定条件下水解成溶胶,再制成凝胶,经干燥纳米材料热处理后制得所需纳米粒子。 第五章 纳米固体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略) 5.1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小晶粒+大界面
11
界面特点:(1)量大(对于510nm的固体结构,组成晶界的原子高达1550 );(2)原子排列具有变化性、多样性;(3)低能组态:晶界原子在压制时具有足够的移动性调整自己处于低能状态。 5.2性能与应用
1 力学性能与应用:强度和硬度(Hall-Petch公式);超塑性; 2 光学性能与应用:红外吸收;

第六章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前景 6.1应用领域
6.1.1军事国防领域:纳米卫星以及相关的纳米传感器可以灵敏地“感觉”水流、水温、水压等极细微的环境变化, 并及时反馈给中央控制系统, 最低限度地降低噪声、节约能源,其高科技成分的体现还在于它能根据水波的变化提前“察觉”来袭的敌方鱼雷, 使潜艇及时做规避机动; 能用较低的辐射功率完成“智能武器”的敌我识别, 以免误伤自己。这其中有些优势恐怕是当今世界其他的侦查设备所望尘莫及的。
6.1.2环境保护领域:在燃煤中加入纳米级助燃催化剂, 可帮助煤充分燃烧, 提高能源利用率, 防止有害气体产生。研究表明, 纳米钛酸钴还可在发动机汽缸内发挥催化作用, 使汽油燃烧时不再产生及排放一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使汽车尾气无需处理。此技术对我国船舶发动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同时,纳米的净水装置也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非常大的便利,新型的纳米级净水剂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是普通净水剂的10 20 倍。通过纳米孔径的过滤装置, 还能除去水中的细菌,使水分子、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被保留下来, 处理后即可以饮用。
6.1.3医学生物领域:遗传学领域中,通过纳米技术先将DNA 染色体全部分解为单个基因,然后根据需要进行组装, 转基因整合成功率几乎可达100%。而在医疗过程中,纳米级别的诊断和治疗器件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医疗器械堆对人体12
组织的损害,再比如纳米传感器能够哦探测早期癌细胞并传递药物,种种事实表明,纳米技术运用于医学遗传领域将有助于化解许多目前的问题,从而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
6.1.4纳米技术的运用——纳米材料。不仅是纳米技术有用处,更重要的是纳米技术能够被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纳米材料就是很好的例子。许多科技新领域的突破迫切需要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支撑,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也急需纳米材料和技术的支持,可以肯定纳米材料和技术对许多领域都将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如纳米粒子可以被用于创造新的光学薄膜和创造具有光、磁特性的新功能材料。磁性纳米粒子和量子点将可用于生产10倍于目前芯片存储容量、数百千兆赫速度的超小光盘驱动器。在纳米材料与加工方面,科学家将通过控制纳米晶体、纳米薄膜、纳米粒子和碳纳米管等创造新的功能结构材料,开发超轻、超强结构材料,开发长寿命材料、支撑能量转换的材料和具有新功能的电子材料。另外一个纳米材料的发展方向便是成为化学和能源转化工艺方面具有高度选择性和有效性的催化剂。这不仅对能源和化学生产非常重要,而且从能源转换和环境保护角度上看极具经济价值。
6.1.5其他方面:包括纳米电子学、纳米光电子学、纳米磁学,纳米科技都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6.2发展前景
纳米微粒防菌保洁涂层材料、纳米微粒陶瓷、纳米磁性材料、纳米光学材料、纳米电子材料、纳米敏感材料、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纳米储能材料、纳米隐身材料等等。近年来具有奇异优越性能的纳米材料纷纷出现,为纳米技术进入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开辟了广阔前景。目前,全世界以纳米材料为主体的纳米技术产业正方兴未艾,蓬勃兴起。欧盟委员会在199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预计l0年内纳米技术的开发将成为仅次于芯片制造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
人们普遍认为,纳米技术将是21世纪新产品诞生的源泉,纳米技术会引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必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劳动力方式将彻底发生巨大变革。人类生活环境将得到空前的改善。 由于作为生命基础的细胞中的核酸、蛋白质组织结构的作用基本上是发生在纳米尺度上,所以纳米技术实际上13
也正在或将要揭示生命自组织过程的秘密,从而开辟了人工干预控制生命自组织过程和使人工自然物质结构具备生命自组织的道路。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负责人理查德·克劳斯内指出,纳米科学的发展使未来医疗技术取得革命性的突破,例如可以通过移植微型的传感器来监控发出癌变信号的分子,医生可以应用尺寸比人体红细胞还小的纳米机器人直接打通脑血栓,清洁心脏动脉脂肪沉积物,也可以通过把多种功能的纳米微型机器人注入血管内,许多疑难病症将得到解决。例如还可以制造“生物导弹”在包敷蛋白的磁性三氧化二铁纳米微粒表面携带药物注射进入人体血管,通过磁场导航输运到病变部位释放药物,可减少肝、脾、肾等由于药物产生的副作用。 于纳米技术能使常规材料呈现出非常规物理特性,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应用和开发价值,一些发达国家都投人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工作。
通过纳米技术改造传统产品的性能并不见得非常昂贵,往往价格略有上升,但性能却要好得多,这意味着这样的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钱学森曾预言“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将是下阶段科技发展的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引起2l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

第二部分 总结与学习心得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我获得了很多,不仅是在学识方面,而且在学习方法及人际交流方面也有感触。
首先,通过老师系统地详细地介绍,我们学习了有关纳米材料的相关知识。了解了纳米、纳米材料以及纳米科技的定义和分类;学习了纳米材料的结构特征和其表征方法,尤其详细介绍了STM的原理、应用和优缺点;还了解了纳米材料的丰富多样的制备方法。通过对纳米材料的了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我不禁憧憬起它进一步发展后的世界的新面貌。曾经的世界已经被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所改变,生活变的更加便利,生产变的更加高效。随着我们初步踏入纳米时代,身边的一切继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电子器械越来越小,14
越来越精细;很多的新型纳米材料应运而生,改变了所制成产品的诸多性能,等等。那么,如果纳米科技能够再一次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定将再次掀起新的工业革命,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将再一次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目前的现状距离理想化的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很多技术还不成熟,很多应用都具有风险,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再者,这门课程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而且老师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展开自己想象力,发挥创造力的平台。这使我再次意识到,在学习的同时,要善于利用发散性的思维,去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将有利于我改善自己目前的学习方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获得了知识,同时和老师以及同学们取得了相互的沟通和交流,这是一段美好的经历。
最后,感谢老师的授课和教导,感谢陪伴的同学们一同完成了纳米材料的学习历程。
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
[1].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张万忠,李万雄.纳米材料研究综述[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 [3].Ledenstoy N N,Crystalline growth characteristics,Mater Prog,1998, [4].王林等.纳米材料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及其前景[J].纳米科技,2005 [5].王结良,梁国正.纳米制备新技术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03 [6].姚斌,丁炳哲.纳米材料制备研究[J].科学通报,1994
[7].张登松,施利毅.纳米材料制备的若干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3 [8].肖建中.材料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9].吴天诚,杜仲良,高绪珊.纳米纤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5

纳米材料导论综合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