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之争

发布时间:2014-03-02 21:34:32

中韩文化之争

中日韩与台湾学界欲就统一汉字达成协议

据海外媒体披露,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决定制作统一字形(文字的形状)50006000个常用汉字标准字。

韩国《朝鲜日报》刊载文字及视频报道称,第八届国际汉字研讨会上周在中国北京传媒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会议计划将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吸收为新会员,扩大汉字使用国家或地区的参与范围。

会议决定制作各国家地区汉字比较研究词典,逐渐统一各国使用的字形。会议还就明年在首尔举行第九届研讨会,各国分别设置3名联络员(研究负责人)达成了协议。

据报道,国际汉字研讨会1991年发起。其目的在于,预防东亚国家因为使用中国台湾的繁体字、中国的简体字、日本的略字等不同形状的汉字产生混乱,确定常用汉字的字数,推进字形标准化(统一)

本届会议与2003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七届研讨会相隔4年。据报道,本次会议提议,5000多个常用标准字将以繁体字为主进行统一,如果个别汉字有简体字,就继续保留。

出席此次会议的中方代表有王铁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德宽(安徽大学校长、中国文字学会会长)、苏培成(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遂(北京大学教授);韩方代表有李大淳(国际汉字振兴协会会长)、李应百(首尔大学名誉教授)、姜信沆(成均馆大学名誉教授)、陈泰夏(仁济大学首席教授)、金彦钟(高丽大学教授);日方代表有佐藤贡悦(筑波大学教授)、清原淳平(亲善部会长);中国台湾地区代表有许学仁

韩国学者称炎帝、蚩尤等中国神话源自韩国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郑在书主张,通常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神话对韩国神话造成了影响,其实是韩国神话对中国神话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郑在书还主张称,《山海经》中提到的炎帝、蚩尤、夸父及风伯等东夷系的神均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出现,很多神话传说都是源自韩国。

中国神话蕴涵韩神话原型?

据报道,韩国比较民俗学会将在文化观光部的赞助下于111日至2日在首尔新闻中心举行公开韩国神话本来面貌学术大会。郑在书计划届时发表一篇考察韩国神话对中国神话所造成影响的论文。郑在书将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对中国神话接受韩国神话影响的原因进行剖析。

郑在书表示,从空间角度分析,中国的神话很难说是一个民族或则一个国家的神话。中国神话形成时有无数民族共同居住在中国大陆。因此郑在书认为中国神话实际上可以说是融汇亚洲各种神话的东方神话

从时间来看,汉代时的中国人整理出以黄帝为中心的神话,并自称为黄帝的子孙,但到了近代以后又添加了炎帝,推崇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炎黄子孙

报道称,中国最近将黄帝的最大敌人蚩尤也算进祖上神行列,推出了能将亚洲各民族都算进中国人范畴的新的神话体系。从这些方面来看,像海绵一样吸收周边文化的中国神话中很可能蕴含韩国失去的古神话原型。

高句丽壁画中发现中国众神

在此之前,郑在书在题目为《寻找失去的神话——中国神话中的韩国神话》文章中,围绕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探索了被中国神话溶化的韩国神话。

郑在书还主张称,《山海经》中提到的炎帝、蚩尤、夸父及风伯等东夷系的神均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出现,为韩国提供了找寻已失去的韩国神话的又一个根据。郑在书强调,韩国神话研究也应该在全亚洲范围内实现多样化且丰富的重组,而不是局限于朝鲜半岛或国内资料。

中韩文化之争事件簿

20078月,一部名为《蚩尤天皇》的韩国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

20076月,某韩企声称豆浆是韩国人所发明,更引韩剧《大长今》画面将之称为韩国国饮

20073月,韩国历史剧《朱蒙》,遭中国网友痛批丑化汉朝,美化韩国, 扬言抵制。

200610月,韩国在德国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

2006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甚至有韩国学者考证认为,神农氏和李时珍都是高丽人。

200610月,一篇在网上流传的《韩国史》地图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代韩国版图。

2005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网民建议

国人应寻回自己的文化

有网友认为,在批评他人抢夺中国文化的同时,国人更应自我反省,中国自己的一些传统文化已发生断裂,中国人应首先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寻回我们文化的,才不会让韩国人和日本人真正拿走那些本来属于自己的荣誉。

专家看法

文化争议证明中韩历史联系

有专家认为,中韩在历史、文化上发生如此多的争议,恰恰表明两个民族在历史上有密切的联系,而这正可以成为今天两国之间进一步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的理由。

韩国申遗江陵端午祭 探寻端午节、端午祭之异

近日,国内众多媒体纷纷刊登韩国将申报端午节作为本国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消息。但是昨日下午,负责申遗项目的韩国文化财厅在接受晨报采访时否认了这一说法,他明确表示:根本不存在韩国申报端午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我们申遗的是江陵端午祭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端午节江陵端午祭两者之间又有何区别?这对中国又有何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相关部门与专家。

申遗的是端午祭而非端午节

昨日下午330分,笔者致电负责申遗项目的韩国文化财厅。该厅情报科工作人员刘勤植告诉笔者:我们的确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是申请的绝对不是端午节,而是江陵端午祭期间举行的别具特色的一系列活动。

刘勤植进一步向笔者解释,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国籍教授康晓城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韩国人申请的是江陵端午祭这个特殊的民俗活动,而非端午节节日本身。端午节很多国家有,其渊源与中国也有密切关系。但是各国过端午的习俗各不一样:中国有吃粽子的习俗,但日本和韩国就没有;日本人过端午的时候,男人游泳,女人洗头;而韩国人在过端午的时候,则是男人摔跤,女人洗头。康教授告诉笔者,因为江陵四面环山,所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保存完整,且别具特色。

端午节是我们传统教育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课本中就有。原来端午节是国家公休日,后来因为公休日太多而被取消了。过端午节时,我们会去奶奶家,大家聚在一起吃艾糕(用艾草做的一种糕)上海财经大学27岁的韩国留学生崔圩硕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上海外国语大学30岁的韩国留学生金昊姬对端午节则有这样的感受:对于端午节,现在韩国的年轻人基本上不太了解。城市里的人也基本不过端午节。在农村,这个节日的气氛要浓厚许多。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男子会在那一天摔跤,女子则会荡秋千,而且她们还会用菖蒲水洗头。

端午节端午祭是一回事吗

对于端午节和端午祭,刘勤植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我无法确切地说出,但是两者还是不同的。端午节是一个节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我们韩国人会举行祝祭活动。而江陵端午祭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江陵这一地方特有的土俗信仰,它还包含各种各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我们申遗的项目是江陵端午祭。

康晓城教授这样回答:两者并不相同。是指活动,是指一个纪念日,比如春节很多地方都有,但是每个国家、地方都会有自己特别的活动内容。如果单就某个节日申遗,是根本毫无意义可言的。江陵端午祭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不同于中国的端午节。

但是,复旦大学文博系民俗学研究者胡志祥副教授却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端午节端午祭并没有本质区别。文化包括核心部分和影响部分,在传播过程中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这期间,往往是核心部分保留了下来。端午节在中国本来就是祭祀活动,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部分就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申遗时都用FESTIVAL表示?

虽然在韩语中,的意义有所差别,但是在申遗时,无论端午节还是端午祭,都应该用英文的FESTIVAL(节日)表示。康晓城教授在接受晨报采访时这样提到。如此一来,可能的后果是,即使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之间有本质区别,但是在申遗时,用的英文称谓可能是相同的。

对此,韩国文化财厅的刘勤植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于是,晨报致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接收到任何关于韩国申遗的请求。世界无形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塞萨告诉笔者,由于并没有接收到韩国方面的申遗材料,不便就此多加猜测和评论。

韩国申遗后我们还能申请吗

复旦大学胡志祥副教授告诉笔者:如果韩国此次申遗成功,那么中国再就端午节要成功申遗就比较困难了。胡志祥认为,中国应同时加紧表明态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否则就非常遗憾了。

但是75岁的辽宁大学退休教授乌丙安则表示,他国申报了,我们还可申报,即使联合国批准了,我们也可以。此前,他曾经为此事专门给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了一份急件,呼吁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

乌丙安教授认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共享性,和自然遗产的独有性是有区别的。在此问题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木卡姆曲的申遗,联合国同时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阿塞拜疆木卡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

韩国申遗成功可能性有多大

关于江陵端午祭的申遗活动,韩国文化财团早在2000年便开始提出申遗的想法,这点中国方面也是知道的。刘勤植这样告诉晨报。另据韩国《江原道日报》报道,韩国将于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如果申遗,韩国成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韩国将有成功的可能。这位主管中国非物质遗产申遗事务的教授说:一个项目要成为非物质类的世界遗产,必须符合3个条件,即历史价值性、完整性、真实性。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即将此项目列入国家级重要遗产,并且与韩国的文化内涵相融合,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当然也有部分专家认为,韩国向联合国申遗,必须体现其过端午节的原创性和单一性。但端午节发源于中国,并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其它国家申遗成功的可能性十分小。

韩国学者竟称《本草纲目》是韩国文化遗产

本人在韩国生活多年,所了解到的是韩国人根本就不认为韩医和中医有什么联系,他们认为韩医是伟大的韩国的祖先们智慧的结晶,是神话中的医圣流传下来的。而所谓的医圣其实就是中国人都知道的尝百草的神农氏,因为据近年来韩国学者的考证,神农氏是高丽人!甚至后世的李时珍也是高丽人!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韩国人把韩医、针灸、《本草纲目》都当作自己的文化遗产了。你要是和他们说神农氏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李时珍估计一辈子都没到过朝鲜半岛,他们会觉得你看不起他们是在侮辱他们的传统文化,所以我在韩国基本上不和他们争论任何有关这方面的话题。

而事实上你只要到韩国大邱的药材市场上走一走就知道这种韩医是韩国本土文化的论调是多么可笑了,那里的草药都用中文标明名称,绝大多数的药材也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因为韩医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药材的原产地都是在中国的,可是韩国人不管这个,药材只要到了韩国一律称为韩草药。在中国各大中医学院,有数以万计的韩国留学生在学习着中医课程,可是等这些人学成回国后,一律被称为韩医师,开出的中医药方也成了 “韩方,在中国学习的针灸技术也成了韩国传统针灸,这些韩医在韩国是很受尊敬的,收入也很高。

另外,看到有不少人说道韩国的太极旗,也想说说这个。韩国人从小受的有关国旗的教育是这样的:18828 ,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奉王命赴日本谈判。途中,二人商议,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没有一面国旗是不行的,于是 ,他们依据韩国传统的太极图案设计了这样一面太极旗。这个所谓灵机一动的国旗诞生的故事在韩国是家喻户晓的。而为了证明太极图案是韩国人的传统文化,韩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运作,包括宣称发现了一口上古时代的梵钟,上面已经有太极图案了,证明太极是高丽民族的智慧结晶,可是这么一口令韩国人骄傲的梵钟至今没公开露 面过。

实际上,在中国近代的相关书籍中很容易找到关于韩国太极旗的来历。历史很清楚的记载了一切:1882年,朝鲜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即将出使日本,临行前向中国清朝北洋政府请求将中国的龙旗作为国旗使用,北洋政府回复称藩属国不能用五爪龙旗只能用四爪龙旗。由于当时朝鲜当局对日渐没落的清廷已经有些不买账了,所以接受清廷的要求。其时奉李鸿章之命出使朝鲜的中国使节马建忠(中国近代大语言学家,当时和其兄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一起出使朝鲜)建议朝鲜政府采用中国传统的太极八卦旗作为国旗使用,这个建议得到了朝鲜政府的采纳,所以,最早的朝鲜国旗是一面不折不扣的白底黑色图案的太极八卦旗。后来,一名英国驻朝鲜的使节用西方美学的角度为这面太极八卦旗做了修改,去掉了八卦中的四卦,把剩下的四卦斜向对称拉伸,使整个国旗图案呈长方形,把阴阳鱼图案改为红蓝两色,这样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韩国太极旗。

当然这面改进型的太极四卦旗的来历在 韩国一定要被忽略掉,大韩民族的国旗怎么可以是两个外国人设计的?所以才有了那个灵机一动的版本。

有时候我觉得韩国人也很可怜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历史是什么,他们脑中的历史完全是政府强加给他们的。近几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其实已经证明他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了,他们完全可以籍此赢得世界的尊重,完全不需要靠伸手拿别国的历史文化来证明自己的伟大,这样做反而会被全世界所耻笑。

理性看待韩国文化掠夺

近几年来,韩国动辄公然掠夺我国文化,挑起中韩文化之争,每每大言不惭,使得国人颇为忧心愤懑。

从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到网上流传的《韩国史》地图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代韩国版图,又到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甚至有韩国学者考证认为,神农氏和李时珍都是高丽人。再到在德国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声称豆浆是韩国人所发明,以及一部名为《蚩尤天皇》的韩国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等等。据1031日《新快报》报道,韩国再施掠夺之举,该国某学者声称中国典籍《山海经》里的很多神话传说都源自韩国。凡此种种,韩人之举,可谓愈演愈烈,大有倒转地球、颠翻宇宙的势头。

如果单从民族情感的角度而论,对待这种高调的文化掠夺,笔者自然也是十分不痛快。然而,在冷却非理性情感之余,倘若以理性的眼光将其审视,笔者以为,韩人的举止未必全无道理,而是有着历史与现实的深刻依据。

就历史层面而言,中国文化作为东亚文化圈的主要母体,其来源必然是多元的,其延伸支脉更是不可胜数。朝鲜半岛自古与本国唇齿相依、血脉相连,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更是其所属番邦之一。因此,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朝鲜半岛文化曾参与这共同文化母体的构建,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同时,构建者理所当然也是分享者,即以文化母体为根据形成自己特定的区域文化,当民族意识觉醒之后,这源于母体而区域化的文化也必然打上了民族烙印。所以,在笔者看来,倘若以历史之维予以观照,中韩文化之争原本无所可争,唯一的争论只在于特定文化的发源地考证,对文化本身而言,它并无多大的意义,也只能以考据材料为推测依据,绝非谁人突然冒出几句阴阳怪论就能一厢情愿地据为己有

那么,韩国人汲汲于文化正名,难道单纯就是为了历史吗?恐怕并非如此,一则历史研究从来都不需要狂热精神,二则,历史问题的生发无不有着现实的根据。

自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逐渐走向民族复兴之后,经济上挺直腰杆的韩国人,无时无刻不需要在历史文化层面为自身找到依据,而环视其民族史却处处都有着中国文化的影子,这也是其它一些东亚地区国家普遍面临的尴尬。为寻求文化意义上的独立,必然要对母体文化予以批判,要么全部否定,自己凭空再造,这显然不可能。于是乎,吃葫芦刨根,反宾为主式的侵权无疑成为了最佳捷径,既能与该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相接,又能体现现代意义上民族文化独立。这是主要现实依据之一,即完成该国民族文化独立使命的必然需要。

其二,倘若民族文化独立还是虚的层面的话,那么经济利益则与之相应更直接的实的层面。众所周知,不仅是在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都是一流的,别的不说,单是韩剧出口创汇恐怕就足以令我们望尘莫及。发展文化产业,自然需要文化资源,自身稀缺怎么办?不同于其它物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尚未觉醒的国度,它大可以利用相关国际规则免费拿来,乃至依法据为己有,与之文化渊源颇深、资源丰富却保护不力的本国文化无疑是最便利也最馋人的免费肥羊。这是韩国屡行侵权之道的直接而实在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韩国文化掠夺并非一时发癫、乱认祖宗,它既有着历史的客观依据,更有着现实的多重依据。国人单是一概否定自是非理性之举。然而,倘若我们丝毫都不警醒,那就更失之于理性了。行文之中,笔者虽然对本国文化界微词颇少,但并不代表不腹诽,诸如本国学者为什么不挺身而出澄清历史真相?,或者本国文化产业为什么如此寒碜?等国人质疑声,或许诸君都已经熟听无闻了,笔者也只能说:人必自辱而他人辱之

传统失落 文化逆差:中国难成文化大国?

编辑点题】39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赵启正代表新闻出版界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说,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

317日,人民网发表人民网时评《面对文化逆差 中国果真就强大了吗?》把这个话题引向深入,引起网友热议。本期的文化眼列出文化交流领域存在的诸多逆差现象,并整合了相关评论和专家对策。欢迎您就如何减小中国对外的文化逆差发表意见。

现象:五个领域逆差惊人

图书

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逆差是400024

文艺演出

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间的80%

语言文化

美国高中有大约2.4万人学中文,但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是100多万。美国3000多所大学,只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英国财政大臣布朗2003年来中国时说,英国在继续进口越来越多的家电、服装和其他东西的同时可以用出口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英语。英语教学作为一项出口,它的价值在五年里已经从65亿英镑增加到了103亿英镑,大约占GDP1%

影视

《泰坦尼克》、《指环王》都在中国获得了很大的效益,可是中国的电影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却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间的80%

新闻出版

书刊贸易方面每年进口与出口额差距为10—15倍。2004年我国出口了700多万册(份)书报,只占国内当年书报刊出版总量的0.16‰。2004年我国向美国输出了14种版权,而从美国引进版权4068种,进出比为2901

观点:文化大国要输出价值观

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强国。

——赵启正

继资源、管理、科技和人才竞争之后,当今世界已经开始了第五轮竞争,即文化战略的竞争,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只有走出去,才能突破自我,加速成长。

——桂晓风

撒切尔夫人最近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铁娘子说这话虽然是批驳中国威胁论、为中国解围,但却一针见血地说出了中国不能成为大国的要害: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衬衫给世界贡献多少 GDP 就可以的。它还必须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文化力量。而这些我们有吗?

中国经济已经很强大了,但是除了商业和生意,除了利益和利润,还应该在文化上,存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理想和责任感。这就是中央为何一再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换句功利一点的话来说,在全球资讯时代,诸如文化政治价值观念等软实力都是大国身份的标志。再说句难听的,即使地球上每个人都穿着我们制造的裤子,但如果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爱,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我们还是不能称自己为大国。

——卢新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我们只有GDP的增长,而没有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张扬,向世人展现的也不过是个爆发户的形象

——网友IP61.149.86.

对策:通力合作 开展文化贸易

张新建:重视文化贸易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靠一个部门的努力来完成,既要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活动,更要依靠文化贸易,直接将文化产品输送到国际文化市场上。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桂晓风:借船出海 政策支持

推动更多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超越部门互不通气、分散作业的体制,调整资源配置,集中各方智慧,制定文化对外发展战略。在自身力量壮大需要一个过程的情况下,可以先借船出海,选择一些骨干集团或单位与国外一些管理规范、技术先进、资信可靠的知名集团、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利用他们的网络和发行渠道,使我国的出版物、音像制品等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实施政策支持,对于重点单位和重点项目,要在立项审批、贷款、利率、税率等方面实行优惠。

张国良:解放思想

加大国家及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加大吸引民间资本及外资,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重视民俗文化……文化发展也必须突破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复兴中华文化,需要来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赵启正:人才、教育和贸易

要把振兴文化和对外传播文化提到民族命运的高度,文化的振兴和输出关系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未来,必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其中,对外传播和输出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输出文化要培养人才,组织面对外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振兴文化需要加强文化教育,有条件的大学设立文化学系,系统地进行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培养文化人才;在文化贸易中,要增加一些对外国公司的约束条件,如让他们承担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任务。

对比:《大长今》背后的文化战略

数字

韩流文化产品出口为韩国赚取了大笔外汇。2003年,韩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6.3亿美元,只占文化产业销售额的1.7%。但增长极快,据韩国贸易协会在一份关于韩流的经济影响的报告中称,2004年,仅对中国大陆、日本、泰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与韩流相关的商品出口,就达9.18亿美元,占韩国对上述5个经济体出口总额的7.2%

按照韩国文化观光部的划分,韩流文化盛行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越南。显然主要是在汉字文化圈内。据韩国报纸报道,2003年,在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上,75%的产品是从韩国引进的;2003年,韩国广播电视节目出口额达4213万美元,73%出口到亚洲国家和地区,其中台湾地区为24.5%、日本为19%、中国大陆为18.6%2004年,韩国电影出口额为5828万美元,出口到亚洲的有4532万美元(77.8%),而其中日本就占了4040万美元(69.3%)

效益

韩国人认为,IT产业的成就代表韩国的实力,韩流文化则代表韩国的魅力。柔性的魅力对提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来说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三四十年前,韩国在世人看来,还是个比较封闭的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岛国,甚至被称为隐士国家。人们总会把韩国与国土分裂、政治军事依附美国、经济不算发达、观念保守、街头行动频繁、劳资对抗激烈、国民性格内向且倔强等一些比较负面的特征联系起来。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尤其是近十年来变成IT强国后,人们对韩国印象改变了不少。

韩流文化输出的另一重大效益,是在全球特别是在亚洲的韩流文化盛行的国家和地区,兴起了学习韩语热。韩国语使用仅名列世界全部语种的第11-12位,在文化市场上无疑是边缘性语种。但是在韩国影视、游戏产品的引领下,全球学韩国语的人数增长较快。自1997年开始有韩语托福(外国人韩国语能力考试)以来,每年参试人数稳步上升。1997年是2274人、1998年为2663人、1999年为3445人、2000年为4850名、2001年为6049名、2002年为7306人、2003年为10416人、2004年为15279人。参加考试国家也由1997年的4个国家到2004年的16个国家。每年参加汉语托福的考试人数是88000人,其中有55000名是韩国考生。我国已经有30多所大学有韩语系。

韩国政府认为,不应该把韩流现象看作是单纯的文化传播,而要使之成为亚洲的代表性文化,大有通过韩流文化来与中国争夺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味道。有位香港学者评论《大长今》,说该剧是韩国崛起于东亚的一部政治宣言书,是韩国傲然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身份证。它的目的是要与中国争夺儒家文化主体精神的解释权。本人觉得这位香港学者的评论比较到位,值得我们深思。

一位西方汉语研究者在韩国人发明汉字一事中的反驳引起了许多中国人的思考:骄傲贯穿着所有韩国人的血脉,如果中国人有那么一点,就可以变成比现在更伟大的民族。是什么让他们在二战中饱受日本的蹂躏?中国人应该提升对本民族的自信,不要让韩国人和日本人拿走那些本来属于他们的荣誉。可能他们会被日本人和韩国人指责使用他们自己的汉字,或者被强迫放弃曾经属于他们帝国荣誉一部分的汉字。但是那更可以证明,中国人是多么的仁慈,他们愿意让这些野蛮异族教育他们自己。除此之外,他们有诸如孔子、孟子和其他传播人类文明价值的祖先,而这些正是这些野蛮异族所缺乏的。”…

中韩文化之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