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老师课有感

发布时间:2020-04-29 08:34:18

听王崧舟老师课有感

王菘舟老师讲课《慈母情深》。完整的课堂教学,展现出来了他的“诗意语文”得很好的课堂。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

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我不想多说,很多老师也都听了,而且,更重要的并不是课堂的环节设计,也不是王老师的教学方法,而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的贯穿,是一种教育的无痕和对语文文本的解读的技巧。

王老师的课堂基本设置了四个大环节,也就是四个镜头:广角镜头、慢镜头、快镜头和特写镜头。第一个广角镜头,用“环境”描写这样的一句话(母亲在七八十台机器震耳欲聋的噪声中工作),将整个文章的中心凸现出来了。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描写,更是抓住了写作中用环境来体现人物的最高境界。之后学生在这个环境的连带下,找出了关于自己和母亲以及那个女人的心理、神态、语言和动作等描写,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向更深层次理解了整个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提纲挈领和整体感知的教学效果。第二个慢镜头是感受作者看到母亲站起来转过身,展现在自己眼前的一幕。这里王老师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不断比较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母亲的艰辛。第三个是快镜头,是一个排比句子,针对母亲把钱塞给我之后,“立刻”继续工作的描写。这里作者仍然采用了写作方法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是怎么表达出来效果的。最后是一个特写镜头,是母亲塞给我钱的时候的一个描写。

而这四个镜头的不断切换,是由一个词语连带起来的——鼻子一酸。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这已经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并将问题向深层次里推进了一层。

王老师的课堂实在是更多体现出来了一种教育的境界——如沐春风、春风化雨、踏雪无痕的境界。

王老师的语言质朴,没有任何的点缀和修饰,生动而轻松,但却在他轻松自然的谈吐之间,让我们领略了“慈母情深”的含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的确是令我们每一个实践者为之学习。

王老师的课堂体现出来了整体的“诗意”的享受。无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完全沉浸在了课文文本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给我们带动无穷的信息和思考。但是抓住这个细节,的确是需要慧眼的。王老师的课堂不矫揉造作,没有煽情和绚丽的画面,所有的只有语言和文字的表述。王老师展示的就是语言的魅力。

在这里我想将我的思考也谈一下,是关于直观再现文本意境和体验感受文字魅力的不同的。文章是和摄影、音乐、绘画等形式不同的,他的独特性就是在用文字表现、表达人物的情感。这种内心的体验是完全高于直观的视觉等感官冲击的。

王老师的课堂上处处洋溢着一种循循善诱,而又不着痕迹的情感输入。他实在是做到了无我的境界,在课堂上实现了一文本为载体,将作者、读者以及解读者多种情感完全融合的地步。这种共鸣恰好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善美的体验。

比较阅读是语文中的一个常见的解读形式,但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却显得更自然亲切。他总是能够在比较中深深抓住文本的某一处细节来给给我们阅读、朗读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感悟,而不是先入为主。朗读、想象(慢镜头时候的“疲惫的眼睛”)、具象显现的方式来理解文中的细节(比如“龟裂”一词的理解),给我们带来的是精神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与情感的熏陶。上课的老师、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感动。然而真正感动着一切的,并不是作者的文字魅力,而是来自于生活的“母亲的爱”。这种解读,实在是跳出了文本,站在了一定的高度来教学的。

对于课堂中的细节问题,我想很多老师听了都会有所启发,而我认为,具体的操作并不一定需要多少的相似,关键在于如何将这样的理念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操作。

听王崧舟老师课有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