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北戴河》赏析

发布时间:2020-06-22 16:54:25

浪淘沙.北戴河》赏析

浪淘沙.北戴河》赏析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释]

幽燕:指今天河北省北部一带,故叫幽燕。

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

秦皇岛:三面环海,是渤海湾一个不冻良港,现已设为市,北戴河是它所辖的一个区。相传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为得名。

汪:指水势大,深且阔。

谁边:哪边,何处。

往事:过去的事,这里指公元二百0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古代部族名)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一诗之事。

越:越过。

千年:只是一个大概数,实际已一千七百多年。

魏武:即曹操(一百五五~二百二十年)。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

挥鞭: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北戴河附近,南北朝北魏时沉没于海中,今天已不存在。

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指《观沧海》一诗。

萧瑟:秋风吹拂草木的飒飒声音(或指风的阴冷狂暴)。

人间:指社会。

[题解]

[浪淘沙]原是唐朝教坊中曲调名称,后成为词牌,与当时七言绝句诗体基本相同。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都写有《浪淘沙》,内容都是咏诵浪淘沙的,该词牌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到了五代南唐后,李煜开始将它创新,使之发展成为长短句且分上下阕的双调小令。这个词牌又名[浪淘沙]、[过龙门]、[卖花声]、[炼丹砂]等。

全国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胜利地完成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运动。一九五三年开始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党和全国人民满怀热情,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斗争中去。一九五四年,各条战线捷报频传,祖国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形势一片大好。

几年来的发展,大大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几百年、几千年,深刻反映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中央决定这一年九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不久的夏天,毛泽东写了这首《浪淘沙·北戴河》。

北戴河是一个地名,在河北省东北部秦皇岛市内,是渤海边的一个避暑胜地。党中央有许多重要会议都曾在这里召开。这首词的内容描写了在北戴河海滨所见到的景象,并借以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优越性。

[艺术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杰作,其艺术特点主要是情景交融,整首诗创造出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赞颂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新时代。

词的上阕借景抒情。[大雨落幽燕],这里用古语幽燕显得庄重典雅,同时表明大雨降落的面积之大;并写下阕对于[往事]的回忆相呼应,既壮眼前之景,又含怀古之意。[白浪滔天],表面上似乎只写波浪,但含蓄地写了大风;营造出一种风雨齐来,波涛汹涌以至[滔天]的壮观、气势磅礴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今天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为全词末句埋下了伏笔。[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此情此景,诗人很自然地想到海上的打鱼船。从而表达了诗人的关切人民的情怀,并由此引发对过去的回忆。这里的一个[都]字,表明了打鱼船之多,也表达了感情的急切,由见到[不见],可以看出作者强烈地注视和关争之情。

词的下阕借史抒情。当作者置身于海面上关注渔民时,作为诗人、革命家,思想上便很自然地从北戴河的今天想到了北戴河的昨天和历史上的人物所留下的事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三国时期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著名的文学家曹操,为了制服作为袁绍父子割据后盾的乌桓贵族,在公元二百0七年(建安十二年)曾骑马挥鞭,带领人马北征乌桓,于秋天班师凯旋时曾经路过北戴河一带的碣石山,并曾登临观海,写下了他的《观沧海》一诗,这件事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所谓[遗篇],指的就是曹操这首遗留下来的诗篇。这首诗写到了他[东临碣石],同时诗中对北戴河一带的海的形势作了生动的刻画,是一首比较好的诗。[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结尾这两句画龙点睛,点出了全篇的主旨,词语简练,含义无穷。曹操登临碣石山,一千多年已经过去了。如今萧瑟的秋风又吹起来了,自然景色依旧,但是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根本变化,历史转入了人民的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所谓[萧瑟秋风]本来不是夏季的景色,毛泽东在这里借用曹操《观沧海》中的句子,自成古今对比:气候不变[人间]变,这就把[换了人间]更鲜明地突出出来了。

除此之外,本诗叙事形象化,娓娓动听。写曹操北征乌桓,东临碣石写诗一事,用[挥鞭]使所叙的事如在眼前;十分简练生动,末句用一[换]字既准确又有动态感,全现了诗人在遗词造句方面高超的造诣。

《浪淘沙 北戴河》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