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书法

发布时间:2019-10-18 03:07:02

浅谈唐代书法

时常听到大家说,一个人的字就代表了一个人的颜面,我也深深感到如此。在家里,爸爸妈妈对书法都有点研究,所以,自己也是耳濡目染。“晋韵、唐法、宋意”,这种说法已经不知多少次循环在耳边了,但我却一直没有真正体味其中的意味。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带着算得上是“虔诚”的心吧,选学了通识课程——中国书法。而如今,课程已经接近尾声,我想自己还是收获了很多。那么,我就借着这个写论文的机会谈一谈“唐代书法”。

总的说来,唐人尚法。那么这个“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法,就是指法度,指创作过程中的形式和要求,是一种规矩。法的美学观要求书法创作要纳气韵于法度,融形质于神采,从而达到书法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摘自——《唐代书法艺术》而书法作为一种艺术,那么“法”就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强烈的准则。美学观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度是为了气韵,而神采却要以形质为载体。也就是说,没有基础的飘逸便是空中楼阁,看似华丽,实则经不起推敲和考究;只有规范没有趣味便是死板,看似规整、严密,实则缺少个性、遍布习气。由此可见,唐人所崇尚的“法”并不只是一个严肃的面孔,其内在是对书法这种艺术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不过,唐人的书法也没有一步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唐代书法的精华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晶。下面就从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时期,以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的成就为线索谈谈唐代书法的发展:

初唐

唐代初期,不止文学领域上存在“初唐四杰”,书法领域同样有着“初唐四杰”——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和薛稷这里有一个人物不得不率先提出——唐太宗。唐太宗文武略、治国有道,对书法尤为看重和偏受,几乎达到了痴狂的地步。他曾命虞世南选购王羲之墨迹三千六百幅,然后张于寝殿的墙壁上,朝夕坐卧观赏,并赞其书“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摘自——李世民《王羲之》)。可以这样说,没有唐太宗的倡导,唐代书法不可能如此兴盛。而也正是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激励推崇,使得整个唐代以至其后的书法家深受王羲之影响。虞世南和欧阳询是隋朝的官员,自然他们的字体含有很多前代人的痕迹。不过,他们也分别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虞世南书法得智永禅师的亲自指点,并学得“二王”笔法精髓。其书法运笔秀约典雅,结体婉丽和协、风姿绰约、气韵生动。他善于借鉴前贤风骨神韵,但又不囿於前人遗范旧规、自出机杼、别具一格。欧阳询书法学习王羲之,得其神髓,凝重险劲,端庄峻拔,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楷书融合了魏晋南北朝碑的特点而自成一家,稳重、简练、方劲、深穆,化野为文明,引旷达为端雅,开代书风,人称“欧体”。欧阳询的作品属《九成宫醴泉铭》最为著名,也最为精彩,堪称中国楷书之典范。此碑为欧阳询76岁时的得意之作,结体端庄,法度森严,清虚疏朗,劲拔险绝,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地步,千余年来被奉为楷法之极至。”另两位书法家深受前两位书法家的影响,然而他们也都有自己标新立异的地方。褚遂良“用笔秀逸婉约,采用外拓与内压相结合的方法,姿态稳健而清远古雅”。就连一贯挑剔的米芾也不得不称赞褚遂良书法在唐代书法家中风格最为秀颖,并自成一家,非别人可以企及。薛稷书法学虞世南和褚遂良,是褚遂良的高足。薛稷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成一家。后代,宋徽宗的“瘦金体”便是出自此处。

盛唐

唐书法真正开始走向兴盛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张旭和怀素草书艺术的崛起。张旭的草书继承了张芝草书的特点,又尽情发挥,从而形成了笔势姿肆放纵,线条厚实饱满、连绵回绕、跌宕多姿的书法风格,开创了草书艺术的崭新局面,被誉为“狂草”。狂草与一般书体的差别在于它气势磅礴、千变万化,书法家借助它更容易表述自己的冲动和激情。它看似无序无法,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摘自——浅谈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作为一代大家正是善于把握和利用这种冲突和矛盾而成就自己的艺术理想的。与张旭不同的是,怀素身居佛门、性情疏放,无论是意识还是行为均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桀骜不驯的个性特征。“怀素书法就整体而言,多是连笔连字,突破了过去章草和‘王’草书不相钩连的格局,使草书气脉更加贯通,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字体的大小、长短及布局的对比,突破了以往整齐、均匀和呆板的俗套,通篇章法更加错落有致,富有浪漫主义情调。不仅如此,怀素还以其善于用笔和用墨著称。通览怀素作品,笔画瘦劲而极富弹力,艺术家的个性和情绪得以充分的展现而另外两位可以说得上是将“唐法”演绎到极致的书法家便是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真卿师从褚遂良,得张旭笔法。“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欧阳修评论:“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可见颜真卿的书法备受当时文人赏识。柳公权习颜真卿体,但能自创新意。“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柳公权写字避开了颜真卿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像刀切一样爽利深挺,再加上虞世南、欧阳询楷书结体上的紧密和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写出了独具一格柳体

晚唐

晚唐时期,由于帝王荒淫无度,官员骄奢淫逸,战乱频繁,国事衰退,百姓生活水深火热。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因此而耽搁,不过虽无进步,或者说是出现了倒退现象,但是仍然涌现出了一些出色的书家,杜牧等便位于其列。

从欧阳询到褚遂良,从张旭到怀素,从颜真卿到柳公权,正是这些书家的共同努力才奠定了唐代书法这一艺术大厦的基础和根基。他们一起将“法”这一概念阐释给后代人,并影响着后代人书法风格的发展和走势。

除了个人的个性和特征以外,唐代书法又有着明显区别于前人的优点:一、笔画的表现力增强;二、点、线的内涵与包容性扩大

笔画的表现力可以用一位古人的话来概括其内涵——“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从根本意义上讲,笔画中包含着行而上的‘道’,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便不可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这一哲学理念。而隐藏于书法作品之中的‘道’则是一种天人同构相应的时间性、空间性中的节奏与韵律,于挥运之际表征着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透露着书家的文化素质与性情意趣。”(摘自——李志刚《唐代书法的艺术表现性简论》)不可否认,无论从唐代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还是书法理论,都可以看出唐代是一个书法自觉的时代。而书家在创作过程中越自觉、越投入,笔下的线条就越能真实再现其真实处境中的情绪波动与审美追求。

点、线的内涵和包容性的扩大从本质上讲是根生于前一优点。正是因为唐代的书法家有着充分的自觉和投入才使得“书为心画”成为可能,也为其他的艺术形式融入书法提供了契机。首先,书法借文学审美特质抒发已志。书法的实用功能决定了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与之联系最紧密的是文学。文学强大的叙事功能使得文学作品最根本的特点便是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书法有意识地借鉴文学的这个功能,用文学的叙事、抒情性与审美追求来抒发已志。此时期的书法作品,拥有了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在动乱爆发之后,颜真卿的侄子惨死,他在极端悲愤之中所书的《祭侄文稿》,满怀对世事的愤懑和对亲人的悼念,字里行间,怒气外泄。其次,书法与绘画互相渗透。线条是中国书法的起点,也是中国画的起点。两者都以线条为主要手段,而线条本身不仅简单明快,还有很强的造型能力。两者都以线条打破团块,使之虚实相生。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同源、同器、同技、同质’的合拍性从起源到以后的沟通发展中从来没有淡出过,到了唐代更是趋向于融会贯通。”(摘自——李志刚《唐代书法的艺术表现性简论》)最后,书法从音乐、舞蹈中求动感。书法从音乐、舞蹈中汲取流动性与韵律感,获得跳动的思维。可以毫不夸张地将书法比做“纸上的舞蹈”,舞的节奏赋予书法一种动态的美。这种意趣追求使得人们从中能够发现和感悟到书法的真精神,借助“舞”的形式来传达“气韵”,借助“节奏”来传达“生气”这一点虽然不是唐人开先河,但是自觉的唐人是在有意识地将后者与书法进行融合,使得这一方面的发展与进步速度空前绝后。

合上书本,扣紧电脑,靠在椅子上,闭上双眼,静静地享受着斜射入宿舍的夕阳余晖。精神有些恍惚,仿佛那些先贤如同掠影一般倏地晃过脑际。一股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丝丝敬畏之感越发强烈。是啊,正是古人们努力和智慧的叠加才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才让我们炎黄子孙屹立于东方民族之林。而我们今人又将为后人留下什么呢?渐渐地,我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参考文献:

《唐代书法艺术》

浅谈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唐代书法的艺术表现性简论》 李志刚

注释:

文中打双引号的整句话引自百度百科对各位书法家的评价。

工科0926班

3090104169

刘勋

浅谈唐代书法

工科0926班

3090104169

刘勋

浅谈唐代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