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背影》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8-18 12:17:05

 

朱自清

推荐理由:歌颂父亲,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语言虽朴,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深深的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最”表明背影在我心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一句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满院狼藉”更增添悲剧气氛。第一次流泪,是为家庭不幸流泪,是悲哀的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面对双重灾难的心声。父亲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淡淡的叙述勾勒出家境惨淡,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第二部分第一层:交代家境,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此事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所以略写】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再三”嘱咐次数之多,“仔细”嘱咐内容之详,字里行间流露出爱子之情】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表现出父亲矛盾的心理。尽管急于谋事,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儿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么闪失。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讲价钱要自己讲】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聪明”是反语,其实是悔恨自己当时没有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是自责的心理,深化了文章中心】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拣座位要自己拣】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中国的慈父总是甘为孺子牛,自己能省则省,最好的东西让儿子享受,父亲是一身布衣,给儿子的是紫毛大衣】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通过对父亲的动作、语言描写突出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爱】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太聪明”是反语。20岁那样的岁数,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为是,对父爱不容易体察到,对父亲的行为方式往往以为陈旧而反感。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是他那个时代养成的,应该透过这种行为体察父亲的爱心】

第二部分第二层:叙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为下文写“背影”作铺垫。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为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这是父亲过铁道之所以困难的一个因素,不然不至于如此艰难】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买橘子要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说明父亲觉得能为儿子尽心尽力才舒心】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读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为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连平地走路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更难了】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五个典型动词:探、穿、攀、缩、倾一系列动作描写,“攀”写出了月台的高度,让人想到父亲爬得吃力;“缩” 表明父亲爬时的困难;“倾”说明父亲身体肥胖,爬时很费劲。因此,“我”的心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这一句不仅是本段关键的一句,在全文也是关键的一句,全文的焦点就是这个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二次流泪,是感动的泪】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搀”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理解、同情和爱】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的心情,买橘子虽然辛苦,心里却很高兴】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这一句能表现父亲对“我”的怜惜、体贴、关照】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次流泪,是依依不舍的泪。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第二部分第三层: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抒写了父子深情。

第二部分: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达父子深情。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第四次流泪,是思念的泪。与开头呼应,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第三部分: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

1. 学习体会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重点:“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以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道、攀月台那个场面的描写为最详,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难点:体会蕴涵在作者笔端的深深的父子之情。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写于1925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琐屑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2.学生自读,并圈点勾画本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四个、次……”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一下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明确:

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明确: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细读文本,探究品味

有人说本文是很多的“四个/次……”构成,不知道你找到没有?

明确:四个“背影”;四次“流泪”;四句“话语”……

(一)探究“四个背影”

1.细读带有“背影”的句子,看看哪一个是重点写?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忆背影)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绘背影)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别背影)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思背影)

好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分析第二次背影的刻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明确: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

(二)品味四句“话”

作者的父亲在送儿子去车站的过程中,总共说了四句言简意赅的话。品味这四句话包含的情意。

明确: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放心儿子,关心儿子)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路上口渴,为儿子做事,体贴周到)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舍不得儿子)

4.“进去吧,里边没人。”(关心儿子)

由此看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

(三)品味“四次流泪”

1.品读文中写流泪的句子,看看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①“——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之泪)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车站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③“——……,我的泪又来了。”(车站找不到父亲的背影;不舍之泪)

④“——在晶莹的泪光中,……”(别后读父亲来信,再现背影;怀念之泪)

2.有人说,这四次流泪体现了“我”的感情变化,四次流泪分别是悲哀之泪、感动之泪、不舍之泪、怀念之泪,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作出赏析。

3.作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真的理解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说明朱自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不理解,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表达了自己的懊悔之情。尽管作者有不理解父亲的时候,但是这并不妨碍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怀念。

二、拓展迁移,交流收获

学习完本文,你学到了什么呢?(提示:从选材上,从语言上,从情感上,从描写方式上、从内容上皆可)

示例:

1.从主旨上:

2.从选材上:选取生活中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3.从语言上:朴实的语言最美。

4.从情感上:感情真实最感人。

5.从描写方式上:白描的写法。

6从角度上,新颖独特的“背影”

7.从结构上,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8.从人物的刻画上,细节描写之生动

9.从材料的剪裁上,文章详略安排恰当

……

三、作业

小练笔:写写自己的父亲。

7《背影》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