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欣赏与物理知识 doc

发布时间:2014-04-07 21:35:00

古诗词欣赏与物理知识
作者:沈森林 陈银潭
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08年第12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乌啼是鸟的鸣囊振动发出的声音。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渔火表明燃料燃烧时,将它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钟声是在振动时产生的,靠空气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客船因受浮力和重力的作用静止在江面上,处于平衡状态。

        为什么钟声半夜才能到客船呢?那是因为声音会拐弯。声音是靠空气来传播的,可声音有个怪脾气,那就是它喜欢朝温度低的地方走。由于白天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比空中高,声音就往上拐到空中去了,若距离声源较远,那就听不清楚或听不见了。夜晚和清晨,接近地面的气温比空中低,钟声传出去以后,就顺着温度较低的地面移动,于是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也能清晰地听到钟声。同时,也与夜深人静、杂音较少有关。所以,声音会传播得更清晰、更远。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诗人陆游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察觉到城市暖于郊区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的热岛效应。形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的热量;二是建筑群、马路上的水泥比热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明显;三是城市水域面积小,水的蒸发吸热少;四是楼群难以形成空气对流。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弓箭能射大雕,说明拉紧的弓具有弹性势能,射箭就是将弹性势能转换成了动能。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我们知道,柳絮是白色的,诗中怎么能说柳絮片片红呢?是否诗中写错了?其实,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决定的。柳絮反射红色的夕阳,所以看起来是片片红。

        “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明月

        这两句诗说的是光的两种现象。前句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因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就如同我们观察盛了水的碗一样,看上去水好像变浅了。后句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静静的池水如同一面很大的平面镜,它可以将明亮的月光反射入我们的眼睛。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花气袭人知骤暖是说闻到花香,就知道天气慢慢变暖了。这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前后两句的参照物分别是行船和河岸。如果把河岸当作参照物,则是船动;如果以行船为参照物,那就是两岸青山相对出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了物体受重力作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同学们,下面提供了几句诗,你能说说其中包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

        1.枫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古诗词欣赏与物理知识 do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