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热点新闻素材:传统文化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9-06-10 10:01:47

情系家,心系国 1

情系家,心系国

来源:长城网作者:刘凤敏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6-07 17:520

这个端午,中央电视台循环播放着端午节公益广告《情系家 心系国》,一个字,系连民间习俗,系紧华夏精神,系托家国情怀。在那些我们早就习以为常的端午民俗里,究竟缠系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意蕴?烟波江上,一叶扁舟,就此遁身于这流传千百年的传统节日里去……

这个端午食粽子、悬艾蒲,系一丝乡愁,系一束期盼。端午,也称端阳,是我国历史上影响广泛的一个传统节日,也衍生出吃粽子、插艾蒿、佩香囊、赛龙舟等许多民间习俗,条条粽叶系上人们对屈原的纪念,更萦系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户户门前悬艾蒲,祈盼健康,寄系平安,无不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这些民俗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精神和情感,并内化为全民的情感体验,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各类民俗文化娱乐活动,让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

这个端午佩香囊、放纸鸢,系一枚牵挂,系一个梦想。一牵一挂关乎绳线,香囊一系,相思遥寄,浓浓情意就这样被裹系囊中,而放纸鸢(风筝)只需一线牵引,就能乘风飞天,放飞梦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因为梦想可以让我们有目标、有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那么,就让我们系紧亿万华人共同的信念,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这个端午刻龙头、赛龙舟,系一脉传承,系一股力量。竞渡,竞渡,争看龙舟无数。每年过端午,自然少不了赛龙舟,而龙头乃龙舟之端,什么样的龙头,便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这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这是一种敢为人先的勇气,这是一种全力以赴的态度。在日趋激烈的发展竞争中,谁都想领先一步,谁都想成为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这就需要靠我们弘扬赛龙舟的精神,在百舸争流中奋楫前行,划桨的速度快一些,划桨的频率快一些,进而才能赢得先机,走在前面。

这个端午,情系家,心系国。按照传统习俗,人们在端午这一天总是要开展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而有关端午民间习俗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在其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其执着刚毅的爱国精神,这无疑为端午文化注入了爱国的生命因子。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更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让传统文化在飘香粽叶里尽吐芬芳

来源:环球网作者:寰平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6-07 17:380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午日节、重午节、浴兰节等别称。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在传承发展中,端午节糅合进了多种民俗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等思想时代价值,激发了中华儿女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爱自然的深厚情感。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每年端午节前后,赛龙船、包粽子等特色民俗活动都会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各大粽子厂商也纷纷触网网上过端午越来越成为时尚。受端午文化影响,粽子等端午特产还漂洋过海,进入了全球市场。紧紧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端午文化正以一种更富参与性的方式久久流传。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习俗集中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利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颂入手,挖掘和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青少年的人文教养,能够让家国情怀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传承和弘扬端午文化,也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元素,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传统节日也在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让节俗文化代代相传,既能够夯实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也将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注入强大力量和不竭动能。

端午节,当传统文化遇到爱国情怀

来源:光明网作者:王石川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6-07 17:240

又到一年端午节。端午节是一个有仪式感的节日,丰子恺先生曾在《端阳忆旧》一文中写道:我幼时,即四十余年前,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带。从制造蒲剑到打蚊烟和捉蜘蛛,与端午节有关的操作,总让人记忆深刻。

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承载着爱国、历史、地理、历法、饮食等众多自然和人文的文化传统。此言不虚。每个节日都蕴藉着文化内涵,但标注爱国主题的节日,端午节堪称独一份,而这与一位名人有关,即屈原。诚所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说到端午节,不能不提屈原。

在易中天看来,屈原是爱国诗人,屈原是因为爱国,才惨遭不幸。要不然,他何必去说楚王不爱听的话?说,执著地说,当然是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是真爱。由屈原,及端午节,再及爱国情怀,这是自然而然的逻辑顺应。

也许有人会说,过节就过节,何必扯什么高大上的话题?其实,端午节与爱国确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宋人张耒就感慨道: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今天,重提爱国并非牵强附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数月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飘荡在大江南北,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让人共鸣不已。什么是爱国?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爱国,不是唱高调,也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在气象万千的新时代,爱国不需要像屈原投江那样明志,也不需要在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201512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提出,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由是观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端午节,是提升国人爱国意识的绝佳载体。

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历览古人的爱国表白,不能不感慨系之。古往今来,一代代国人生于斯长于斯,爱脚下的热土往往是最朴实的情感流露。从古人爱国情操中获取滋养,更能坚定地热爱国家

粽叶飘香,万一心。在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魅力之时,也能感悟传统佳节传递出的爱国情愫,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许,这是今年端午节的特别之处。

品味端午文化,涵养家国情怀

来源:海外网 作者:孟庆川 发布:2019-06-07 12:00:06

又是一年端午时。吃粽子、赛龙舟、束艾叶,人们通过代代相传的习俗,追念古代先贤,承继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经千年沧桑,各种习俗也有因革损益,但其内涵的家国情怀始终是其一以贯之的内核。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虽然没有明确的肇始日期,但人们始终将屈原抱石投江的故事与其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忠贞不屈的精神品格历来受到国人推崇,并在端午节被特殊追念,投粽入江、龙舟竞渡等习俗都与之相关。而在持续的追忆缅怀中,屈原和端午节凝结的爱国精神逐渐浸入国人灵魂深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认同。

千百年来,家国情怀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炎黄子孙薪火相传。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虽岁月流转,世殊事异,中华传统文化中深蕴的家国情怀从未变质,并在潜移默化中给予中华儿女最深沉的力量。近代以来,无数革命烈士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努力。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中华民族爱国奋斗的精神底色更加鲜明,端午节充盈的家国情怀愈加醇厚。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家国情怀任何时候都不能舍弃。家国情怀一旦消殒,整个民族也将危在旦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我们仍有很多硬任务需要完成,仍有许多困难挑战需要克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儿女不能有一丝懈怠。尤其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要在赓续文化传统中,以实际行动与民族国家保持同频共振,将拳拳爱国情汇聚成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中国力量,完成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成其为中国,正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作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中华儿女,需要一代代将家国情怀传承弘扬下去,继续熔铸于民族精神之中。这个端午节,在品味优秀传统文化中,更要让家国情怀焕发新时代气质。(海外网评论员 孟庆川)

Hi!端午

来源:环球网责任编辑:姬彩红

2019-06-07 12:010

转眼间,又到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与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9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正式审议批准,将中国的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由此成为了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五色新丝缠角粽,菖蒲酒美清尊共。中华文明的厚重魅力,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对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挚爱之情,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同时,端午节也正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精彩舞台,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欢迎。如亚洲的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到后来的俄罗斯、德国等西方国家,都先后引入端午文化,他们也会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吃粽子、赛龙舟,在世界各个角落品味和探讨端午文化的乐趣和意义。

种种现象表明,端午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也同样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新气象和新生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将端午文化弘扬下去,让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时代生命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掣画新画卷、抒写新篇章!

家国情怀是端午节最美底色

来源:央视网作者:胡辉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6-07 17:260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这个节日,不只有粽香扑鼻和龙舟竞渡,更有一种人格魅力被千古传颂,有一种民族精神亘古流传。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汨罗江岸,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因不堪忍受国破家亡的惨象,抱着一块石头投入万顷碧波,愤然与世长辞。他的纵身一跃,消逝的只是肉体,诠释的文化和精神却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被千年传唱。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道出多少殉国之志。视死如归的背后,那份浓重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

今天,我们纪念屈原,不只是缅怀一个文化符号。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缅怀中感受一种穿越时空永恒的精神力量。两千多年时光荏苒,历史长河滚滚向前,端午节一直承载着历史记忆和精神内涵,让家国情怀成为传统节日最美的底色,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爱国是最大公约数,有着几千年中华文化血脉的滋养。屈原、苏武、辛弃疾、岳飞、魏源、邓世昌、焦裕禄、孔繁森等等,历史星空浩淼,但那些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人们,总能扣人心弦,为人们所深刻铭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总不变;不管岁月如何更迭,家国情怀总能赋予时代前行的强大动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新时代的爱国青年和仁人志士们,又给予了家国情怀最美的时代注脚。戴着呼吸机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林俊德;为扑灭凉山火灾而葬身火海的31名扑火人员;一声你退后,让我来!危难时刻冲锋在前、信仰坚定、为民奉献的扫雷英雄杜富国;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的老英雄张富清……他们身上闪烁着的何尝不是流传千年的精神,何尝不是把小我融入大家的情怀?

不仅如此,端午节也是一扇体味我和我的祖国的最美窗口。1953年,屈原被联合国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2009年,端午节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龙舟竞赛已经在世界多国落地生根……回眸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体味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华之崛起,我们不难体会,家国情怀永不过时,永远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最强动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看似普通的端午节,却蕴含着伟大的家国情怀。就让我们以端午节为契机,追思爱国的民族先贤,传承永恒的家国情怀,为国家前行汇聚起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书写更精彩的未来。

家国情怀是端午节的不变底色

2019-06-07 17:45:00 来源: 新华网

李东标

  一年一度,端午又至。每逢这一天,人们通过划龙舟等多种方式,追思爱国先贤,传承民族精神。

  端午节历史悠久。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便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从屈原身上,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关怀和人伦情感,端午节也由此承载了浓郁的家国情怀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尽管时代在变,但家国情怀始终是这一传统节日的不变底色。

  秉持家国情怀,就要唱响爱国主义的旋律。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自古以来涌现出了无数像屈原一样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他们虽生活时代不同,但热爱祖国、捍卫祖国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身处新时代,我们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一方面,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才有最坚实的依靠。身处新时代,我们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不懈努力。时值端午,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涵养家国情怀,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勠力同心汇聚起实现梦想的磅礴力量。

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

  

2019060609: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端午节临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场等公共场所,龙舟、菖蒲等为节日平添了文化意蕴,不仅为公共空间拓展了文化内涵,也对端午节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有当代意识的阐释,让人们近距离体验了一次有文化味的端午节。

  古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我们在端午节纪念2000多年前的爱国者屈原,就是为了忆念其伟大,传承其精神。又因为农历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节。这些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然而,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度被人们淡忘,不少人索性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仿佛节日除了吃粽子再无别的含义。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是通过饮食的方式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但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让人们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节日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这些都构成了新的课题。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这些尝试表明,今天,传统节日也可以过得很时尚。比如,前不久,某网络视听平台播出纪录片《佳节》,分为《春望》《秋思》和《冬聚》3集,展现了中华民族代表性传统节日庆典如何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这些古老的传统又如何在当代中国快速的发展中伴随人们的生活与时俱进,赢得大量观众点赞。

  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养和传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最新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不仅能为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带来更有分量的题材和内容,也有助于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传统习俗更好走近年轻人搭建平台。

  我国地域辽阔,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不尽相同,但节日中蕴含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是相通的。传统节日就像一条纽带,连结着生活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期待出现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表达方式、传播形式,让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让全世界更好领略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

过端午、咏辞赋、怀家国

新华社记者 冯源

艾叶清香、粽子馨香、米酒醇香,再加上馥郁的香囊,端午节是一个芬芳扑鼻的节日,而众香之中,一缕发端于两千多年前的人文情怀与思念,更加幽香、历久弥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到夏历五月初五,无数中国人都会想起那位奇服高冠、戴长剑佩珠玉,行吟于荆楚大地之上的诗人,吟诵他的千古绝唱。

我国端午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且不论学者考古发现的不同起源,也不说各地风俗的大同小异,只看互联网上的甜咸大战,就可知晓一二。但是,纪念屈原,是全体华人公认的端午源头。

屈原在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浪漫瑰伟的楚辞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同时,屈原还在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树了一座人格的丰碑: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注重内心修行,诗人高洁的人品一直为后世所推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对国家兴亡安危的关注,让屈原的爱国情怀一直为世人所尊崇。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沧桑而屹立不倒、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之中的家国情怀,而屈原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国情怀。

粽香四溢、佳期正浓之时,我们更需要弘扬先贤之家国情怀,品味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骄傲,不忘拳拳赤子初心,在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昼夜不息中,分担我们脚下这块热土的忧愁,分享她的欢乐,唱响节日的颂歌。(新华社杭州66日电)

文言版钢铁侠很皮也很钢

20190606 08:31: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然其护童子,护复联,护苍生,未其护己也。悲哉!壮哉!”63日,东北育才学校初三语文老师殷积慧在试卷中出了一道文言文阅读理解考题,这道考题竟是用文言文写就的《钢铁侠传》。

诵读文言文《钢铁侠传》,尽管还是年轻人熟悉的复联故事,尽管依然充满异国情调,但经由文言文的重新接续与锻造,读出来的却是一种全新味道。既古又新,既中又外,令人称奇,也令人感慨。

如此独特的文风,自然会带给初中生奇特的感受。少年们由此而被吸引、被感染,进而开始喜欢文言文,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借助互联网的迅捷传播,文言文版钢铁侠在网上引发更多的关注,对公众也产生了启迪。

这一事件表明,创新无所不在,教育绝非是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教师多一分教学创新,多一分主动尝试,就可能为学生打开一个未知的世界。无数的教学案例表明,教师哪怕只是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变动,也能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边是历史悠久的文言文,一边是最流行的《复仇者联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一旦用我们的思想、文字、情感焊接在一起,便能迅速融合在一起,滋养少年们的心灵世界。这中间,既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延展力与包容性,也能看到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可能。对这种文化现象,社会不妨多一些肯定。看似很的《钢铁侠传》,也很

当然,创新的方式多种多样,路径也可以有很多,未必只有用文言文书写鲜活的流行文化一途。从网上披露的《钢铁侠传》文本看,确实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表述习惯仍受到现代语体文影响,对钢铁侠的表述不尽准确等等。但这种挑剔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建设性的参与,只要不是盲目否定,我们便应鼓励这种交流。

毕竟,大多数当代人的古文素养都难称优秀,仅凭爱好能够动笔写出这样的长文,已经很不错了。这些年来,坊间流传的当代人写的文言文作品,确实存在很多语病,不仅撰写者不察,大多数读者也缺乏鉴别能力。但是,要复兴传统文化,离不开对大众的普及,因此,对种种拟古之举,社会大可宽容一些,不必求全责备。

文化的河流或许缓急不同,但河流底下的灼热是共通的。传统文化也好,流行文化也罢;中国文化也好,外国文化也罢,不同文化之间并非壁垒森严。不同的文化相容相合,或许就能碰撞出惊人的火花,滋养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志,激发人们的智慧。

斯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白兔奶糖成网红,年轻人的情怀到底是什么

王钟的

2019060609: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并没有太多的预兆,老字号大白兔奶糖成了时下的网红产品。最近,大白兔品牌方冠生园顺势开发了大白兔奶茶。据说,在上海某购物中心的快闪店,大白兔奶茶店的排队时间动辄四五个小时,大有赶超某些时尚奶茶店之势。

  老字号大白兔奶糖的走红,并非偶然。与之类似的,还有回力鞋、永久牌自行车,等等。一样的配方,不变的味道,在消费方式多种多样的当下,这些拥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字号屹立不倒,既让人欣慰,也让人好奇——爹妈辈甚至祖辈的品牌,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够吸引口味挑剔的新生代消费力量。

  消费者喜欢老字号,产品稳定的质量固然是一方面。大白兔口感稳定,也就让消费者形成稳定的预期。在快速消费的年代,消费者不希望花太多时间用于挑选商品,有影响力、有公信力的产品,自然容易获得更多关注。

  然而,单单依赖稳定的质量,还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年轻人也加入了追捧老字号品牌的队伍。几乎所有喜欢老字号的年轻人,口里都离不开情怀二字。情怀本身无关褒贬,在当下的语境中,常常用以表达对过去生活方式的留恋。一个有情怀的人,不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在某种浮躁的社会空气中,其人格和品性也呈现出积极的一面。

  不过,认真想来,在90后、00后消费者出生成长的年代,这些老字号其实已经告别了其鼎盛期。如今30岁以下的年轻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成长,在他们的印象中,更多的是产品不断迭代、新事物替代旧事物的记忆。拿娱乐生活来说,从小镇破败影院的游戏厅,到家家户户流行的小霸王,再到后来的个人电脑和游戏主机,这代年轻人从来都是在生活方式的不断颠覆中成长的。

  以年代而论,大白兔奶糖应该属于他们父辈更熟悉的产品才是。毕竟,哪怕是最早一批90后,他们也没有任何计划经济时代的记忆。家里泛黄的旧粮票,在他们眼中就是老古董,自然也无从体会物质贫乏年代,那些老字号产品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为什么年轻人把这些更年长的品牌,当成属于自己的情怀呢?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在真正属于他们的年代,生活方式激烈变化,反而留不下太多的现实记忆,而且难以维持市场需求。以90后更熟悉的干脆面来说,在全社会讲究健康饮食的当下,干脆面已失去了主流市场空间。

  相反,部分老字号因为质量稳定,能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成为年轻人寻找情怀寄托的新方法。尽管他们年少时,对消费老字号产品,并非有太深刻的体验,但是父辈的言传身教,再加上影视作品的渲染,他们的情怀记忆就很容易被激发,被嫁接到这些老字号身上。正所谓,情怀总在失去以后,没有真正得到过的东西,才最让人感伤。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如今的年轻消费者已形成了对新锐品牌和洋品牌怯魅的习惯。这从曾经叱咤风云的洋快餐在市场上褪去了小资的外衣,走亲民化路线就可见一斑。人们更乐意凭商品带来的实际体验来选择消费,而不再以品牌名称为唯一的消费信仰。

  商家贩卖情怀,也是借力打力。现在,不仅有大白兔奶糖这样的如假包换的老字号,也有打着情怀旗号的市场新锐。比如,某新兴白酒品牌在营销文案中说:看见你的容颜,却已是匆匆那年。在这个喝白酒不那么高大也少了许多社会认同的时代,商家为吸引年轻人想出这样的台词,恐怕也是憋尽了洪荒之力

  不过,能赢得年轻人的老字号品牌并不多,许多老字号仍然在生存线上挣扎,失去了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能力与愿景,甚至连自身的品牌权益都面临威胁。可见,打好一张情怀牌,并不那么容易。

非遗+”,引领新中式生活

来源:新华网作者:周玮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9-06-06 16:460

新华社北京66日电

端午假期将至,结束一天工作后,银行职员小张在淘宝上为家人订购了中草药制的香囊,从单位楼下的超市买了枣泥、豆沙、咸肉的粽子,并盘算着时间允许的话带孩子去看一场精彩的龙舟赛……

而今,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为代表的传统节日,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念想和仪式。

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从十多年前一个拗口的词汇,演变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

无论是外卖随点随到的美食北京烤鸭、陕西泡馍、重庆火锅、云南米线,还是朕知道了纸胶带等爆款故宫文创、以神话传说等为主题的人气网游,又或是风景名胜区备受青睐的古宅民宿、实景演出,都讲述着非遗+”引领新中式生活的生动故事。

非遗+创意:传统变时尚年轻人路转粉

不久前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五届文博会上,以非遗为艺术原型开发的影视、音乐等衍生品惊艳众人。非遗AR游戏、印有舞狮形象的滑板、DIY设计敦煌丝巾……非遗+创意的优质案例集中亮相,传统变时尚焕发新活力。

你见过开在水晶里的玫瑰吗?在这届文博会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展位上,激光内雕技术生成了一朵绽放在水晶里的玫瑰,创意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令传统手工技艺散发出新魅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巨型的柔性显示屏滚动播放带有非遗元素的影片。影片显示,以非遗榫卯技艺为基础的空间解谜游戏《第五大发明》,获得了被誉为游戏界奥斯卡的国际移动游戏大奖。

近年来,非遗成文化类展会新宠。中国艺术节首次将文化创意产品纳入博览交易会,5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以5000余种文创精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充分展示出中国文创的巧思与商机。

引领文创网红热潮的故宫博物院,带来故宫口红、艺术团扇、宫门钱包等16个系列近千件文创新品。甘肃文创精品充满丝绸之路文化韵味,如敦煌研究院的涂色书、庆阳香包等。

看到很多新文创构思精巧,制作细致,让人很有买买买的冲动。”80后参观者潘娴说,文创产品魅力巨大,正在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路转粉

非遗+扶贫: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贵州雷山麻料村依托传统工艺工作站生产银饰和纪念品,发展乡村旅游,改变贫困状况;湖南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提出让妈妈回家计划,让拥有苗绣技艺外出打工的妈妈实现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大力推进非遗+扶贫,支持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加强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传承人群能力建设,真正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为脱贫致富带来新生机。

20185月,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纺染织绣、编织扎制、雕刻塑造等14个门类的383个项目入选。目录主要考虑了有助于带动就业,形成国家或地方品牌的传统工艺项目,其中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项目占65%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地方依托本地文化特色,不断提高非遗技艺的经济转化能力,非遗+扶贫业态不断涌现。陕西泾阳依托传统茯茶制作技艺,形成了生产、展示、销售、休闲于一体的茯茶文化综合体,带动村民脱贫致富。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以民族传统工艺品制作为载体,建设康巴藏文化产业园,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近万人。

非遗+旅游,诗和远方演绎新时代美好生活

住丽江古城,看福建土楼,听苏州评弹,吃上海本帮菜……非遗+旅游,提升着人们休闲生活的文化腔调

初夏时节,屈原祠前万众欢腾。63日,近万名选手聚集湖北屈原故里秭归县,参与挑战最多人一起包粽子活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又逢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秭归县委书记卢辉说,端午文化在秭归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端午习俗已成为人们爱国情感的集体表达。

延续文化根脉,留住历史记忆。从春节、元宵节,到端午节、中秋节,还有藏历新年、彝族年等,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搭建起文化传承的平台。彝族火把节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凉山游玩体验,带来丰厚旅游收入,带动一大批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近年来,非遗与民宿的结合,增强了旅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起来开辟了新路径。在江西省婺源县,融入茶艺、徽剧艺术的将军府,三雕展示与体验的晚闻堂,歙砚文化为主题的熹园心宿等一批非遗特色民宿得到众多游客喜爱。

《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融合山水之美与地域特色文化,引爆国内旅游演艺的热情。如专家所说,出色的实景演出带给游客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乃至习俗传说类非遗的再开发。

诗和远方,正演绎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动人乐章。

2020高考热点新闻素材:传统文化家国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