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发布时间:2020-05-20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
第一部分: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贰:从属二主(词典义),有二心、不忠诚(文中义)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以: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②其:代词,指代郑伯。③且:连词,表递进,译为“又”;④也:语气助词,不译。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
①无礼于晋(状语后置)②贰于楚(状语后置)[最佳翻译:“对楚国有二心、不忠诚。] 2.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军:名作动,驻军。
⑵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 ①晋军函陵(省略“于”)②秦军泛南(省略“于”[最佳翻译:“秦军在泛南驻军。] 第二部分: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
2.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危:危险。②见:拜见。③师:秦军。④退:撤退。 3.公从之。
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从:听从。②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 4.辞曰
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辞:推辞。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不译。②犹:尚且。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今:现在。②为:办事。
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已:通“矣”,译为“了”
7.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不能:没有。②子:代词,译为“您”或“先生”。③是:代词,指代“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译为“这”。④过:过错。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才”。②之: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8.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然: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②亦:连词,表并列,译为“也”。③焉:语气助词,译为“啊” 9.许之。
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许:答应。
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指代“见秦伯”一事。 第三部分: 1.夜缒而出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夜:名作状,译为“夜里”。②缒:用绳子栓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词典义)让人用绳子栓着自己送到城墙下(文中义)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而:连词,用法有两种理解㈠表修饰,不译;㈡表承接,不译。 2.见秦伯,曰
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见:拜见。
3.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既:副词,译为“已经”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敢:敬辞,译为“岂敢”。②执事:敬称,译为“您”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若: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②而:连词,表承接,不译。③以:介词,译为“拿”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
①有益于君(状语后置)②敢以烦执事(省略)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越:越过。②鄙:名词使动,译为“把……作为边邑”。③远:形作名,译为“远方的城邑”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以:连词,用法可以有两种理解,㈠表目的,译为“去”“来”;㈡表承接,不译。②其:代词,指代“越国以鄙远”,译为“那”“这” 6.焉用亡郑以陪邻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亡:灭掉。②陪:通“倍”,增加。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焉:疑问副词,译为“怎么”“为什么”。②以:连词,表目的,译为“去”“来” 7.邻之厚,君之薄也。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厚:形作动,变强大。②薄:形作动,变弱小。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不译。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 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舍:放弃。②以为:固定结构,译为“把……当作”③东道主:见注释。④行李:使者。⑤共:通“供”,译为“供给”。⑥乏困:乏,物资缺乏;困,体力缺乏。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若: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②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不译。②其:代词,指代使者,译为“他们”。④所:结构助词,译为“……的地方”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 共其乏困(省略、状语后置)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为:给予。②赐:恩惠。③许:答应、允诺。④朝:名作状,早上。⑤济:渡河。⑥夕:名作状,早上。⑦设版:见注释。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且:连词,表递进,译为“况且”。②焉:两种理解,㈠语气助词,不译。㈡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在焦、瑕”。③而:连词,表承接,不译。④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不译。⑤所:结构助词,译为“……的事”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 君之所知也。(省略、判断) 10.夫晋,何厌之有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厌:通“餍”,译为“满足”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何:疑问副词,译为“怎么”。②之:结构助词,提宾作用,不译。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东:名作状,在东方。②封:名词使动,译为“使……变为疆土”或“吞并”。③肆:扩张。④西封:西面的疆土。⑤阙:动词使动,译为“使……减少”“削弱”“削减”“侵损”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既:副词,译为“已经”。②其:代词,指代晋国。③若: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④焉:疑问代词,译为“哪里”。⑤之:代词,指代疆土。 1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阙:动词使动,译为“使……减少”或“削弱”“削减”“侵损”。②利:名词使动,译为“使……受益”。③唯:敬辞,译为“请”。④图:考虑。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以:连词,表目的,译为“去”“来”。②之:代词,指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13.秦伯说,与郑人盟。

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说:通“悦”,高兴。②盟:名作动,签定盟约。 14.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使:派遣。②戍:戍守。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代词,指代“郑国” ②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 第四部分:
1.子犯请击之。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请:敬辞,译为“请求”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指代“秦师”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微:(如果)没有。②夫人:代词,指代“秦君”,译为“那人”。③及:至,达到。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结构助词,定语标志,译为“的”。②此:代词,指代“晋君的现状”,译为“现在的状况”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敝:形容词使动,译为“使……破损”或“损害”。②仁:名作动,符合仁道。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因:动词,依靠。②之:结构助词,定语标志,译为“的”。③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④之:代词,指代“秦君”,译为“他” 4.失其所与,不知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与:同盟、交好。②知:通“智”,译为“明智”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其:代词,译为“自己”。②所:结构助词,译为“……的国家” 5.以乱易整,不武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乱:纷争混乱②易:代替。③整:联合一致。④武:名作动,符合武道。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以:介词,译为“用” 6.吾其还也。亦去之。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还:回去。②去:离开、撤离。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其: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还是”。②之:代词,指代“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