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团结大旗筑时代高地云南民族大学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纪实

发布时间:

擎团结大旗筑时代高地云南民族大学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
范学校纪实
/本刊记者王菁刘瑜澍黄薇【期刊名称】今日民族【年(,期】2016(000002【总页数】11
“民族大学姓什么?姓民族!”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鲁雁一再强调,“我们是一所培养各民族高级人才的学校。”
诚如斯言,至2016年,民大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将上升到70%以上,相较2013年,整整提高30个百分点,力争民族成分涵括全国56个民族,成为全国最具民族特色的高等院校。
各民族的高级人才,在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意味着学子们不仅要学有所见、技有所长,“够专业”,还要能情同手足、相携相助,“讲团结”,惟如此,才真正可做各民族并肩翱翔的翅羽,成为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的根基。
如同民族团结不会是一种孤立的存在,民族团结教育也不能是单向的灌输、单调的重复。
通过与具体工作的“结合”,实现教育理念的“融入”,催生多元平台“整合”的力量,达到综合立体“示范”的目标,云南民族大学,正在筑起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标杆。

“融入”的魅力
20159月,彝族女孩王馨逸满怀好奇踏进云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民

大”)的大门,在赴校报到前,她也担心过与其他民族的同学是否能融洽相处,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王馨逸的顾虑完全打消了,她告诉记者:“新生入学时,从学校到学院都组织了新生团教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对民族、省情、校史的介绍,由于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多,所以对民族团结的内容介绍得特别详细。新生军训时,学校还会专门安排讲座,请校领导、教师普及民族团结知识。这些讲座既让我们了解到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让我们知道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学校每个宿舍基本上都会有三个以上少数民族同学共同居住,常会涉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同学们都会自觉地尊重对方的习俗,小到汉族同学吃饭不会把带有猪肉的菜带回有回族同学生活的宿舍,大到同学有民族礼仪要在宿舍完成,同学们都会尊重习惯并主动提供便利。”
9月的军训也成为各族同学交流交往的平台。训练间隙,教官和老师总是鼓励同学们出来表演节目,展示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晚上还带着大家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新同学之间的疏离感在展示自我和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来自怒江福贡的傈僳族小伙丰学早回忆说:“我们学院虽然有多个民族的学生,可是不等军训完大家就已经玩在一起了。现在,你不刻意说,我们根本分不清谁是哪个民族的,只知道大家都是同学、朋友。不过,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记得军训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了佤族姑娘的甩发舞,太有魅力了,现在我也跟佤族同学成了好朋友,正在跟他们学佤族舞。”11月已是初冬,民大雨花湖畔却是一番明艳热烈的景象。“欢迎来尝尝我们拉祜族味道浓郁的古树茶”“快来喝一杯我们景颇族美味的水酒”“我们藏族的酥油茶味道怎么样?”……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混杂在一曲曲极富民族特色的旋律中显得格外动听。这里正在举行的是民大一年一度的“民族风情文化周”活动。

只见身着各色民族服饰的学生一边微笑着招呼路过的老师同学品尝自己家乡的美食,一边捧出自己民族的手工艺品向大家展示。“葫芦对我们拉祜族有很重要的意义,传说我们的祖先就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身着传统服饰的拉祜族女孩儿李娜莫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拉祜族与葫芦的故事。在另一头的景颇族展区里,景颇族姑娘们踏着鼓点,甩动着衣服上闪闪的银片,跳起了欢快的迎宾舞,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喝彩,还有不少人被欢乐的气氛感染,纷纷加入到跳舞的队伍中。在藏族展区,五颜六色的经幡随风飘动,浓郁的酥油茶挑逗着人们的嗅觉和味蕾,展台上摆出的藏服、面具、藏刀、首饰……琳琅满目的展品赚足了大家的眼球,引得不少同学拍照留念。此时的雨花湖畔已成为云南各民族原生态优秀文化艺术交汇的舞台……
民大党委书记陈鲁雁介绍:“今年,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将从2013年的43%上升到70%以上,少数民族学生成分将达到55个,这将是全国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一所学校。”
“结合”的典范
能做到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真正融入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得益于民大一直致力于认真做好“六个结合”的民族团结教育,充分发挥民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了大批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献身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杰出人才。在对师生的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六个结合”的内涵及魅力。
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筑牢各族学生的思想长城。”民大宣传部长杨泽泉说道:“学校高度重视各族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

擎团结大旗筑时代高地云南民族大学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纪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