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最全考点全集(含本书所有课时)(打印版)

发布时间:2020-07-23 07:23:38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考点1 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混合物分离与提纯方法与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 混合物分离的主要物理方法: 过滤、蒸发、蒸馏、萃取与分液等;混合物分离的主要化学方法: 沉淀法等. 需要掌握各个实验的基本原理、仪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化学方法中需要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提纯及分离提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精确解读】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常用方法如下表:

 

分离和提纯方法

适用范围

举例

过滤法

固体与液体分离

蛋白质的提纯

蒸发浓缩法

分离溶于溶剂中的溶质

提取食盐溶液中的NaCl

结晶、重结晶法

混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NaClKNO3混合物分离

蒸馏、分馏法

沸点不同的液体分离

乙醇和乙酸, 石油分离

分液法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

苯和水

萃取法

某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

CCl4从溴水中提取溴

升华法

混合物中某一成分在一定温度下可直接由固体变气体, 冷却后, 气体又直接变固体

碘和NaCl混合物中提取碘

 

液化法

气体混合物各组分沸点不同, 先使其液化后,

控制温度再汽化

从空气中分离N2O2

渗析法

用半透膜使离子或小分子从胶体溶液中分离

KI从淀粉溶液中分离出来

盐析法

加入无机盐, 使某些物质溶解度降低而沉淀

从肥皂液中分离甘油;蛋白质盐析

方法

热分解法

混合物各组分的热稳定性不同, 加热或灼烧可分

除去Na2CO3中的NaHCO3

溶解 

混合物各组分的酸、碱性不同, 用酸或碱处理

分离Fe2O3Al2O3

沉淀法

混合物中某一成分与某试剂反应而沉淀

KNO3中含KCl即可加入

AgNO3, 使Cl-沉淀除去

氧化还原法

利用混合物中某一成分能被氧化(或被还原)

的性质分离

除去苯中的甲苯, 加入酸性KMnO4, 甲苯被氧化除去

电解法

利用电解分离和提纯

电解法精练铜

离子交换法

利用离子交换法提纯

离子交换法软化硬水

络合法

混合物中某一组分可形成络合物

分离Al2O3ZnO

【精细剖析】

1.分离或提纯时, 若需要加入试剂, 试剂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所选试剂一般只和杂质反应;

操作不应引入新的杂质;

不减, 即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

易分, 即欲被提纯的物质与杂质应容易分离

易得, 试剂应尽可能容易获得, 且价格低廉;

2.还必须做到以下三必须:

所加除杂质的试剂必须过量, 过量才能除尽欲除杂质;

由过量试剂引入的新的杂质必须除尽;

分离和除杂质的途径必须选择最佳方案;

3.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

-固混合分离型: 加热(包括灼烧、热分解和升华)、结晶(重结晶)

-液混合分离型: 过滤、盐析、蒸发;

-液混合分离型: 萃取、分液、蒸馏、渗析;

-气混合分离型: 洗气, 包括(I)采用液体净化剂时--用洗气瓶;()采用固体净化剂时--用干燥管或反应管;

【典例剖析】空气吹出法工艺, 是目前海水提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其中不正确的是(  )

【剖析】苦卤中含, 在酸性条件下通入氯气, 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溴单质, 吹入空气, 将溴分离出来, 然后溴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HBr和硫酸, 再通入氯气, 生成溴, 然后分液、蒸馏和得到液溴;A.步骤是用二氧化硫将溴还原生成溴离子, 步骤是氯气将溴离子氧化得到溴单质, 所以步骤④⑤了富集溴, A正确;B.步骤利用空气将溴吹出, 说明溴易从液态转化气态, 所以该步骤说明溴具挥发性, B正确;C.溴具强氧化性、二氧化硫具强还原性, 二者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方程式Br2+SO2+2H2O=4H++2Br-+SO42-, C错误;D.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方法, 溴不易溶于水, 所以步骤中溴蒸气冷凝后得到液溴与溴水的混合物可用分液漏斗分离, D正确. 故答案C.

【答案】C

【变式训练】由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 Fe3O4Fe2O3FeO)得到绿矾(FeSO4•7H2O), 再通过绿矾制备铁黄[FeO(OH)]的流程如下:

A.步骤, 最好用硫酸来溶解烧渣

B.步骤, 涉及的离子反应FeS2+14Fe3++8H2O═15Fe2++2SO42-+16H+

C.步骤, 将溶液加热到较多固体析出, 再用余热将液体蒸干, 可得纯净绿矾

D.步骤, 反应条件控制不当会使铁黄中混Fe(OH)3

水、空气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OH)3A.因绿矾的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 则步骤, 最好用硫酸来溶解烧渣, A正确;B.步骤发生FeS2+7Fe2(SO4)3+8H2O=15FeSO4+8H2SO4, 离子反应FeS2+14Fe3++8H2O═15Fe2++2SO42-+16H+, B正确;C.步骤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析出绿矾, 若蒸干时绿矾受热失去结晶水, C错误;D.步骤, 反应条件控制不当, 绿矾与氨水、空气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OH)3, D正确. 故答案C.

【答案】C

【实战演练】

1.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一.方便饮用, 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取罐装饮料茶:

关于上述过程涉及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和物质作用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萃取 B是过滤

C是分液 D.维生素C可作抗氧化剂

【答案】C

2.采用硫铁矿焙烧取硫后的烧渣(主要成分Fe2O3SiO2Al2O3, 不考虑其他杂质制取绿矾(FeSO4•7H2O), 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流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酸浸时选用足量硫酸, 试剂X铁粉

B.滤渣a主要含SiO2, 滤渣b主要含Al(OH)3

C.从滤液B得到绿矾产品的过程中, 必须控制条件防止其氧化和分解

D.试剂X过量NaOH溶液, 得到的沉淀用硫酸溶解, 再结晶分离也可得绿矾

【答案】D

【解析】硫铁矿焙烧取硫后的烧渣(主要成分Fe2O3SiO2Al2O3, 不考虑其它杂质), 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硫酸, Fe2O3Al2O3与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铁、硫酸铝, 二氧化硅不反应, 过滤, 滤渣a二氧化硅;在滤液中加入试剂X铁粉将铁离子还原亚铁离子, NaOH溶液调节pH值使铝离子完全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过滤, 滤渣b氢氧化铝, 滤液B硫酸亚铁,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得到硫酸亚铁晶体;A.由流程分析可知, 溶解烧渣选用足量硫酸, X铁粉, A正确;B.由流程分析可知, 滤渣a中一定含SiO2, 调节pH值使铝离子完全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则滤渣b氢氧化铝, B正确;C.亚铁离子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而且受热易失去结晶水, 所以从滤液B得到FeSO4•7H2O产品的过程中, 须控制条件防止其氧化和分解, C正确;D.在滤液A中含铁离子和铝离子, 加过量的氢氧化钠, 铝离子转化偏铝酸根离子, 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所以最终得到的是硫酸铁而不是硫酸亚铁, D错误;故答案D.

3.工业上利用空气吹出法提取溴的部分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B

【自我反思】

考点2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涉及常见阴阳离子的检验、常见机物及气体的检验, 重点提升对相关离子、机物及气体性质的认识, 特别注意要排除干拢离子或气体的影响, 选择特效试剂进行.

【精确解读】

1.常见的离子检验:

阳离子

检验试剂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H+

紫色石蕊试液

橙色甲基橙试液

锌片(或铁片)

石蕊试液变红色

甲基橙试液变红色

能燃烧的气体产生

Zn+2H+=Zn2++H2

K+

焰色反应

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Na+

焰色反应

黄色

 

NH4+

NaOH溶液()

加热, 产生刺激性气味、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NH4++OH-=NH3↑+H2O

Fe2+

NaOH溶液

新制的氯水+KSCN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迅速变灰绿色, 最后变成红褐色

滴加新制的氯水, 溶液由浅绿色变黄色, 再滴加KSCN溶液, 溶液呈红色

Fe 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2Fe2++C12=2Fe3++2Cl-

Fe3++3SCN-=Fe(SCN)3

Fe3+

NaOH溶液

KSCN溶液

生成红褐色沉淀

生成红色溶液

Fc 3++3OH-=Fe(OH)3

Fe3++3SCN-=Fe(SCN)3

Cu2+

NaOH溶液

浓氨水

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加热后变成黑色

生成的蓝色沉淀, 溶于过量浓氨水中, 呈深蓝色溶液

Cu2++2OH-=Cu(OH)2

Cu(OH)2CuO+H2O

Cu2++2NH3•H2O=

Cu(OH)2↓+2NH4+

Cu(OH)2+4NH3•H2O=

[Cu(NH3)4]2++2OH-

+4H2O

Ag+

盐酸或氯化物+HNO3

NaOH溶液

氨水

生成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不溶于稀HNO3

生成白色沉淀, 并迅速变棕黑色

生成白色沉淀, 过量的氨水使沉淀溶解

Ag++C1-=AgCl↓

Ag++OH-=AgOH↓

2AgOH=Ag2O+H2O

Ag++2NH3•H2O=

AgOH↓+2NH4+

AgOH+2NH3•H2O=

[Ag(NH3)2]++2H2O

Al3+

氨水

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色胶状沉淀, 过量的NaOH溶液使沉淀溶解

A13++3NH3•H2O=

Al(OH)3↓+3NH4+

A13++3OH-=Al(OH)3

A1 (OH)3+OH-=A1O2-+2H2O

Mg2+

NaOH溶液

产生白色絮状沉淀, 过量的NaOH溶液不能使沉淀溶解

Mg2++2OH-=Mg(OH)2

Ca2+

Na2CO3溶液+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沉淀溶于稀盐酸中

Ca2++CO32-=CaCO3

CaCO3+2H+=Ca2++CO2↑+H2O

阴离子

检验试剂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OH-

无色酚酞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

甲基橙试液

酚酞试液变红色

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橙色甲基橙试液变黄色

 

CO32-

稀盐酸(或硫酸、硝酸)、澄清石灰水

加入酸后, 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32-+2H+=CO2↑+H2O

CO2+Ca(OH)2=CaCO3↓+H2O

SO42-

BaCl2和稀盐酸

生成白色沉淀, 该沉淀不溶于稀盐酸

Ba2++SO42-=BaSO4

Cl-

AgNO3溶液、

HNO3

生成白色沉淀, 此沉淀不溶于稀HNO3

Ag++Cl-=AgCl↓

Br-

AgNO3溶液、

HNO3

新制的氯水、四氯化碳

生成浅黄色沉淀, 此沉淀不溶于稀HNO3

溶液由无色变橙色, CCl4振荡后, CCl4层变橙红色

Ag++Br-=AgBr↓

2Br-+Cl2=Br2+2C1-

I-

AgNO3溶液、稀HNO3

新制的氯水、四氯化碳

新制的氯水、淀粉溶液

生成黄色沉淀, 此沉淀不溶于稀HNO3

溶液由无色变黄色, CCl4振荡后, CCl4层显紫红色

溶液显蓝色

Ag++I-=AgI↓

2I-+Cl2=I2+2C1-

2I-+Cl2=I2+2C1-

NO3-

被检物的浓溶液(或晶体)+H2SO4()+Cu并共热

红棕色气体产生

Cu+4H++2NO3-=Cu2++2NO2↑+2H2O

SO32-

稀盐酸或稀硫酸

放出无色刺激性气味、能使品红试液褪色的气体

SO32-+2H+=SO2↑+H2O

2.常见机物的检验:

1)碳碳双键或三键: 加少量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 褪色;

2)甲苯: 取两份甲苯, 一份滴入溴水, 振荡后上层呈橙色;另一份滴入酸性KMnO4溶液, 振荡, 紫色褪去;

3)卤代烷: NaOH溶液(NaOH的醇溶液)共热后, 先用硝酸酸化, 再滴加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的氯代烷, 淡黄色沉淀的溴代烷, 黄色沉淀的碘代烷;

4)乙醇: 将螺旋状铜丝加热至表面黑色CuO生成, 迅速插入待测溶液, 反复多次, 可见铜丝被还原成光亮的红色, 并由刺激性气味产生;

5)苯酚: 滴加过量的浓溴水, 白色沉淀;或滴加少量FeCl3溶液, 溶液呈紫色;

6)乙醛或葡萄糖: 加入银氨溶液, 水浴加热, 产生银镜;或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至沸腾, 红色沉淀生成;

7)乙酸: 使石蕊试液变红;或加入Na2CO3NaHCO3溶液气泡;或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溶解得蓝色溶液;

8)乙酸乙酯: 加入滴加酚酞的NaOH溶液加热, 红色变浅或消失;

(9)淀粉: 滴加碘水, 呈蓝色;

(10)蛋白质: 灼烧, 烧焦羽毛气味;或加入浓硝酸微热, 出现黄色;

3.常见气体的检验:

常见气体

检验方法

H2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 混合空气点燃爆鸣声, 生成物只水.不是只氢气才产生爆鸣声;可点燃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

O2

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l2

黄绿色, 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O3NO2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

HCl

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白雾, 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蓝试纸变红;用蘸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冒白烟;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时白色沉淀生成.

SO2

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加热后又显红色.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H2S

无色具鸡蛋气味的气体.能使Pb(NO3)2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 或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 

NH3

无色刺激性气味,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用蘸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能生成白烟.

NO2

红棕色气体, 通入水中生成无色的溶液并产生无色气体, 水溶液显酸性.

NO

无色气体, 在空气中立即变成红棕色

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N2等气体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O

可燃烧, 火焰呈淡蓝色, 燃烧后只生成CO2;能使灼热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

 

CH4

无色气体, 可燃, 淡蓝色火焰, 生成水和CO2;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溴水褪色.

 

C2H4

无色气体、可燃, 燃烧时明亮的火焰和黑烟, 生成水和CO2.能使高锰酸钾溶液、溴水褪色.

 

C2H2

无色无臭气体, 可燃, 燃烧时明亮的火焰和浓烟, 生成水和 CO2, 能使高锰酸钾溶液、溴水褪色.

【精细剖析】

1.物质检验的一般步骤

2.物质鉴别的一般类型

(1)用任何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先依据外观特征, 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几种物质.

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 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

若以上两方法都不能鉴别时, 可考虑两两混合法, 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 分析确定.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酸碱性, 确定能否选用水或指示剂进行鉴别.

在鉴别多种酸、碱、盐的溶液时, 可依据“相反原理”确定试剂进行鉴别. 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 可选用碱或水解呈碱性的盐的溶液作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 可选用酸或水解呈酸性的盐的溶液作试剂.

常用溴水、新制氢氧化铜、氯化铁溶液等作试剂鉴别多种机物.

(3)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题目往往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回答时要掌握以下要领:

2 选取试剂要最佳: 选取的试剂对试剂组中的各物质反应现象要专一, 使人一目了然.

不许原瓶操作: 鉴别的目的是了以后的使用, 若原瓶操作, 试剂被污染, “别”而无用, “各取少许”字样.

不许“指名道姓”: 结论的得出来自实验现象, 在加入试剂之前, 该物质是未知的, 叙述时不可出现“取某某试剂加入某某物质……”的字样. 一般简答顺序: 各取少许→溶解→加入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3.离子推断题解题技巧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破解离子推断题

肯定性原则: 根据实验现象推出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

(记住几种常见的色离子: Fe2+、Fe3+、Cu2+、MnO、CrO、Cr2O)

互斥性原则: 在肯定某些离子的同时, 结合离子共存规律, 否定一些离子的存在;(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 酸性、碱性、指示剂的变化、与铝反应产生H2、水的电离情况等)

电中性原则: 溶液呈电中性, 一定既阳离子, 阴离子, 且溶液中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相等;(这一原则可帮助我们确定一些隐含的离子)

进出性原则: 通常是在实验过程中使用,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反应生成的离子或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干扰.

(2)电荷守恒在离子反应定量推断试题中的应用

解与离子反应关的定量推断类试题, 需要掌握定量推断最后一种离子存在的方法: 如果多种离子共存, 且只一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未知, 可以用电荷守恒来确定最后一种离子是否存在, 即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典例剖析】欲在Y存在的情况下, 用一种试剂Z来检验盐溶液中的离子X, 下表中对应的试剂Z合理的是(  )

A

B

C

D

试剂Z

氨水

硝酸银溶液

硫酸钠溶液

硝酸钡溶液

X

Mg2+

Cl-

Ba2+

SO42-

Y

Al3+

CO32-

Mg2+

SO32-

【剖析】A.两种金属离子加氨水均生成白色沉淀, 不能检验Mg2+的存在, 应选NaOH, A错误;B.两种阴离子加硝酸银均生成白色沉淀, 不能检验Cl-的存在, 应先加硝酸后加硝酸银, B错误;C.只钡离子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 Mg2+不反应, 则可检验Ba2+的存在, C正确;D.两种阴离子加硝酸钡均生成白色沉淀, 不能检验SO42-的存在, 应先加盐酸, 后加硝酸钡, D错误;故答案C.

【答案】C

【变式训练】在一定条件下, 0.1L CO0.2L CO20.1L NO0.2L NO20.2L NH3混合, 然后通过分别盛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三个洗气瓶(洗气瓶排列顺序不确定).假设气体通过每个洗气瓶都能充分反映, 则尾气(已干燥)(  )

A.不可能是单一气体

B.不可能含一氧化碳

C.可能存在原气体中的两种气体

D.成分与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关

【答案】C

【实战演练】

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目的是(  )

A.除去苯中混的少量苯酚: 加入适量NaOH溶液, 振荡、静置后分液

B.除去乙酸乙酯中混的少量乙酸: 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 振荡、静置后分液

C.检验卤代烃中的卤原子: 取少量液体与NaOH溶液共热后滴加AgNO3溶液

D.检验FeCl3溶液中是否含Fe2+: 取少量溶液先滴加氯水, 再滴加KSCN溶液

【答案】A

【解析】A.苯与水互不相溶, 苯酚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溶于水的苯酚钠, 可分离, A正确;B.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 应加饱和碳酸钠溶液除杂, B错误;C.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应先调节溶液呈酸性, 以防止生成的AgOHAgO沉淀影响实验结果, C错误;D.应先加KSCN, 然后再加氯水检验, D错误;故答案A.

2.某黑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 鉴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冷的稀硫酸, 气泡产生, 固体部分溶解

另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浓盐酸并加热, 气泡产生, 固体全部溶解

该黑色粉末可能(  )

AFeMnO2 BCFeS CSiFeO DCuOAg2S

【答案】A

3.室温下, 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均0.1mol/L,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 不用其他试剂(包括各种试纸)即可鉴别的是(  )

HClNaOHAlCl3 Na2CO3NaHCO3NaHSO4

FeCl2Fe2(SO4)3AgNO3 CuSO4Al2(SO4)3Na2CO3

A①②③④ B.仅①②③ C.仅①③④ D.仅②③④

【答案】A

【自我反思】

考点3 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与应用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与应用, 根据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进行判断, 重点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规律的应用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精确解读】

一、物质的氧化性强弱、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1.依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形成单质的还原性增强, 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元素, 从左向右元素形成的单质还原性减弱, 氧化性增强;

2.依据物质的活动性顺序判断: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

按金属活动性顺序, 排在前面的金属元素原子的还原性强, 排在后面的金属元素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如: 还原性NaMgAl, 氧化性Cu2+H+Zn2+

非金属按FOClBrIS的顺序从左向右原子氧化性减弱, 其阴离子还原性增强,

原子氧化性: FOClBrIS, 离子的还原性: F-O2-Cl-Br-I-S2-

3.根据元素的价态高低判断:

    元素处于高价的物质一般具氧化性, 元素处于低价的物质一般具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 该物质既氧化性, 还原性.对于同一种元素, 一般是价态越高, 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 其还原性越强.如氧化性: Fe3+Fe2+, S(+6)S(+4)S(0), 特例: HClOHClO2HClO3HClO4(氧化性)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规律来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可用如下式子表示: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规律: 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5.根据反应条件判断:

    一般来说与同一还原剂(或氧化剂)反应时, 要求反应条件简单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如: 常温下KMnO4可将HCl氧化Cl2, MnO2则需加热才能将HCl氧化Cl2, 故氧化性: KMnO4MnO2

6.根据氧化、还原的程度判断:

不同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 使还原剂被氧化呈高价态的氧化剂氧化性强.如Fe分别与SCl2O2发生反应: Fe+SFeS, 2Fe+3Cl22FeCl3, 3Fe+2O2Fe3O4, 可判断出氧化性: Cl2O2S

同一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 被不同还原剂还原得越彻底, 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如: HCl+H2SO4()→不反应, HBr+H2SO4()→Br2+SO2↑+H2O, HI+H2SO4()→I2+H2S↑+H2O, 可判断出还原性: HIHBrHCl

7.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 不同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 反应越剧烈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不同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 反应越剧烈还原的还原性越强.如FeZn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时, Zn放出大量气泡, Fe缓慢放出气泡, 故还原性: ZnFe

8.根据电化学原理判断:

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 还原性: 负极金属>正极金属;

电解池中, 氧化性越强的金属阳离子优先在阴极放电, 还原性强的非金属阴离子优先在阳极放电;

9.某些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与外界条件:

浓度: 一般而言, 同种氧化剂浓度大者氧化性强.如氧化性: HNO3>稀HNO3

温度: 升高温度氧化剂氧化性增强, 还原剂还原性也增强.如常温下CO不能与CuO反应, 但加热时能还原CuO

溶液的酸碱度: 一般在酸性环境下, 氧化剂的氧化性增强, 如在中性溶液中Fe2+NO3-可共存, 但在酸性条件下Fe2+NO3-不能共存.

【精细剖析】

氧化性强弱、还原性强弱应用的基本规律:

1.反应先后规律

同一氧化剂与含多种还原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 首先被氧化的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同一还原剂与含多种氧化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 首先被还原的是氧化性较强的物质;

: Cl2通入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BrNaI的混合液中, Cl2首先与NaI反应;将过量铁粉加入到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Fe3+Cu2+的混合溶液中, Fe首先与Fe3+反应;FeBr2中通入Cl2, Cl2首先氧化Fe2+

2.性质强弱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进行, 一般较强氧化性的氧化剂跟较强还原性的还原剂反应, 生成弱还原性的还原产物和弱氧化性的氧化产物;常用于在适宜条件下, 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制备氧化性较弱的物质或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制备还原性较弱的物质, 亦可用于比较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据此可判断一个具体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典例剖析】常温下, 在下列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

16H++10Z-+2XO4-→2X2++5Z2+8H2O     

2A2++B22A3++2B-2B-+Z2→B2+2Z-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Z2+2A2+=2A3++2Z-可以进行

B.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2+B-Z-X2+

C.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4-Z2B2A3+

DZ元素在①③反应中均被还原

【答案】D

【变式训练】在混合体系中, 确认化学反应先后顺序利于问题的解决, 下列反应先后顺序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含等物质的量的FeBr2FeI2的溶液中缓慢通入Cl2: I-Br-Fe2+

B.在含等物质的量的Fe3+Cu2+H+的溶液中加入Zn: Fe3+Cu2+H+Fe2+

C.在含等物质的量的Ba(OH)2KOH的溶液中通入CO2: KOHBa(OH)2BaCO3K2CO3

D.在含等物质的量的AlO2-OH-CO32-溶液中, 逐滴加入盐酸: AlO2-Al(OH)3OH-CO32-

【解析】B

【答案】A.在含等物质的量的FeBr2FeI2的溶液中缓慢通入Cl2, 氯气具氧化性, 先和还原性强的离子反应, 离子的还原性顺序: I-Fe2+Br-, A错误;B.在含等物质的量的Fe3+Cu2+H+的溶液中加入Zn, 金属锌先是和氧化性强的离子之间反应, 离子的氧化性顺序是: Fe3+Cu2+H+Fe2+, B正确;C.在含等物质的量的Ba(OH)2KOH的溶液中通入CO2, 先是和Ba(OH)2之间反应, 其次是氢氧化钾, 再是和碳酸盐之间反应, C错误;D.在含等物质的量的AlO2-OH-CO32-溶液中, 逐滴加入盐酸, 氢离子先是和氢氧根之间发生中和反应, D错误;故答案B.

【实战演练】

1.已知Co2O3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Co2+, Co2O3Cl2FeCl3I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3Cl2+6FeI2═2FeCl3+4FeI3

BCl2+FeI2═FeCl2+I2

CCo2O3+6HCl═2CoCl2+Cl2↑+3H2O

D2Fe3++2I-═2Fe2++I

【答案】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lO中氯元素化合价比HClO4中氯元素化合价低, 所以HClO4的氧化性强

B.已知Fe+Cu2+═Fe2++Cu2Fe3++Cu═2Fe2++Cu2+, 则氧化性强弱顺序: Fe3+Cu2+Fe2+

C.已知还原性: B-C-D-, 反应 2C-+D2═2D-+C2和反应2C-+B2═2B-+C2都能发生

D.具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物质放在一起就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3.已知还原性 I-Fe2+Br-, 在只含I-Fe2+Br-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 关于所得溶液离子成分分析正确的是(不考虑Br2I2和水的反应)(  )

AI-Fe3+Cl-              BFe2+Cl-Br

CFe2+Fe3+Cl-             DFe2+I-Cl-

【答案】B

【解析】还原性 I-Fe2+Br-, I-Fe2+Br-溶液中通入氯气后, 碘离子先被氧化, 其次是亚铁离子, 最后是溴离子;A.当溶液中含碘离子, 就不会出现铁离子, A错误;B.通入氯气后, 碘离子先被氧化, 其次是亚铁离子, 当亚铁离子存在, 则溴离子一定不会参与反应, 氯气做氧化剂, 对应产物是氯离子, B正确;C.当溶液中存在亚铁离子时, 则一定会存在溴离子, C错误;D.当溶液中存在亚铁离子时, 则一定会存在溴离子, D错误;故答案B.

【自我反思】

考点4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考点定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精确解读】

1.配平方法:

2.配平原则: 电子守恒、电荷守恒(主要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原子守恒, 特别注意三个守恒要依次满足;

3.配平步骤:

  化合价升降法的基本步骤: 一标、二等、三定、四平、五查

一标指的是标出反应中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 注明每种物质中升高或降低的总价数.

二等指的是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两个互质(非互质的应约分)的数交叉相乘.

三定指的是用跟踪法确定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化学式前的系数;

四平指的是通过观察法配平其它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

五查指的是在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中可通过查对反应式左右两边氧原子总数是否相等进行复核(离子反应还应检查电荷数是否相等), 如相等则方程式已配平, 最后将方程式中“-”“=”.

【精细剖析】

一、特殊配平法:

1)逆向配平法:

部分氧化还原反应、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等可用逆向配平法(歧化反应从右向左配, 归中反应从左向右配

:

    通过表明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化合价的升降, 确定CrCl3Cl2的计量数23, 然后再用观察法配平;

2)设“1”配平法:

设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一般选用组成元素较多的物质作基准物)的化学计量数1, 其余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根据原子守恒原理列方程求得;

: P4O+Cl2→POCl3+P2Cl6 

可令P4O前的系数1, Cl2的系数x,  

1P4O+xCl2→POCl3+3/2P2Cl6, 再由Cl原子守恒得2x=3+3/2×6 x=6 即可配平 

3)零价配平法:

先令无法用常规方法确定化合价的物质中各元素均零价, 然后计算出各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值, 并使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最后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 Fe3C+HNO3=Fe(NO3)3+CO2↑+NO2↑+H2

复杂化合物Fe3C按照常规方法分析, 无法确定其FeC的具体化合价, 此时可令组成物质的各元素化合价零价, 根据化合价升降法配平;

再用观察法确定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4)整体标价法:

当某元素的原子在某化合物中数个时, 可将它作一个整体对待,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零原则予以整体标价. 

: S+Ca(OH)2→CaSx+Ca2S2O3+H2

生成物CaSxCa2S2O3中的SxS2一个整体标价-2+4, 则化合价升降关系:

Sx  0→-2  2×2 

S2  0→+4  4×1 

即可配平; 

5)缺项配平法:

一般先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系数, 再通过比较反应物与生成物, 确定缺项(一般H2OH+OH-), 最后观察配平; 

6机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机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一般来讲, 氢元素显+1, 氧元素显-2, 然后再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零求酸碳元素的平均化合价.

【典例剖析】用电弧法合成的储氢纳米碳管常伴大量的碳纳米颗粒(杂质), 这种颗粒可用如下氧化法提纯, 请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C+______KMnO4+______H2SO4 → ______CO2↑+______MnSO4+______K2SO4+_____H2O

【剖析】反应中C→CO2, 碳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4, 共升高4, KMnO4→MnSO4, Mn元素化合价由+7价降低+2, 共降低5, 化合价升降最小公倍数20, C的系数5, KMnO4系数4, 结合原子守恒配平后方程式: 5C+4KMnO4+6H2SO4=5CO2↑+4MnSO4+2K2SO4+6H2O.

【答案】5465426

【变式训练】反应NO+O2+NO2+H2O→HNO3(未配平), 当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1: 3, 此反应各物质化学计量数(系数)之比(  )

A49241428 B12536

C89121020 Dllll2

【答案】B

【实战演练】

1.小明做实验时不小心沾了一些KMnO4, 皮肤上的黑斑很久才能消除, 如果用草酸的稀溶液洗涤马上可以复原, 其离子方程式: MnO4-+H2C2O4+H+→CO2↑+Mn2++□(未配平).关于此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氧化剂是H2C2O4

B1molMnO4-在反应中失去5mol电子

C.该反应右框内的产物是OH-

D.配平该反应后, H+的计量数是6

【答案】D

【解析】A.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是锰元素, 所在反应物KMnO4是氧化剂, A错误;B.锰元素化合价从+7价降低到+2, 元素得到电子, 化合价降低数=得到电子的数目=5, 1molMnO4-在反应中得到5mol电子, B错误;C.根据电子守恒, 该反应中锰元素化合价降低5, 两碳元素化合价共升高2, 所以反应转移电子数10, 所以可以得到: 2MnO4-+5H2C2O4+H+→10CO2↑+2Mn2++□, 根据电荷守恒、原子守恒, 所以8H2O, H+的计量数是6, C错误;D.根据原子守恒、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来配平离子方程式: 2MnO4-+5H2C2O4+6H+═10CO2↑+2Mn2++8H2O, H+的计量数是6, D正确;故答案D.

2Zn+NO3-+OH-+H2O→NH3+Zn(OH)42-配平后, 离子方程式中H2O的系数是(  )

A2 B4 C6 D8

【答案】C

3.已知单质铁溶于一定浓度的HNO3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Fe+bNO3-+cH+═dFe2++fFe3++gNO↑+hN2O↑+kH2O, 化学计量数ak正整数.则它们之间的关系错误的是(  )

Ac=4g+10h                    Ba+c=d+f

C2d+3f=3g+8h                   Dc-b=2d+3f

【答案】B

【解析】化学反应中的电荷守恒是指: 反应物所带电荷总数等于生成物所带电荷总数, -b+c=2d+3f, B错误, D正确, 反应中的电子转移的总数相等是指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 即化合价升高的总数等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 铁单质从0价到+2+3, 失电子总数2d+3f, 从硝酸根到一氧化氮和一氧化二氮, 一共降3g+8h, 所以关系式: 2d+3f=3g+8h, C正确, 综上: 依电

【自我反思】

考点5 制取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制取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 主要是结合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性质选择对应的盐和碱反应, 特别注意氢氧化亚铁制备时外界环境对产物的影响.

【精确解读】

实验目的:

制取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

实验原理:

实验室可用可溶的 的盐溶液与强碱反应制取氢氧化铁, 实验室也可用可溶的 的盐溶液与强碱反应制取氢氧化亚铁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氯化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氯化铁和硫酸亚铁溶液, 然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2.氯化铁溶液: 生成红褐色沉淀;硫酸亚铁溶液: 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 而后迅速变灰绿色, 最后变红褐色.

实验结论:

1.氯化铁溶液: 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2.硫酸亚铁溶液: 亚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 接着被氧气氧化氢氧化铁.

【精细剖析】

1.成功制备Fe(OH)2的关键

Fe(OH)2很强的还原性, 易被氧化 Fe(OH)3. 在实验室中制备Fe(OH)2, 并使Fe(OH)2长时间保持白色沉淀状态, 成功的关键以下两点:

溶液中不含Fe3+和O2等氧化性物质;

制备过程中, 保证生成的Fe(OH)2在密闭的隔绝空气的体系中.

【典例剖析】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制取Fe (OH)2和观察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时的颜色变化.实验提供的试剂: 铁屑、6mol/L硫酸溶液、NaOH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中盛一定量的NaOH溶液, A中应预先加入的试剂是铁屑

B.实验开始时应先将活塞E关闭

C.生成Fe(OH)2的操作: 关闭E, 使A中溶液压入B瓶中

D.取下装置B中的橡皮塞, 使空气进入, 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Fe(OH)2+O2+2H2O═4Fe(OH)3

【剖析】A.制取硫酸亚铁需要铁屑, 所以在烧瓶中应该先加入铁屑, 所以A中应预先加入的试剂是铁屑, A正确;B.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气体生成, 如果不打开活塞E, 会造成安全事故, 所以要打开活塞E, B错误;C.铁和硫酸反应氢气生成, 关闭活塞E, 导致A装置中氢气所产生的压强逐渐增大使FeSO4溶液被压入B瓶中进行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 所以操作: 关闭活塞E, 使FeSO4溶液被压入B瓶中进行反应, C正确;D.氢氧化亚铁不稳定, 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 反应方程式: 4Fe(OH)2+O2+2H2O=4Fe(OH)3, D正确;故答案B.

【答案】B

【变式训练】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Fe(OH)2, 通电后溶液中产生的白色沉淀能保持较长时间不变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能用铁作甲电极和乙电极

B.甲电极上氢气逸出

C.烧碱溶液注入容器前, 需先煮沸

D.可用食盐水代替烧碱溶液

根离子浓度增大, 与亚铁离子结合成Fe(OH)2沉淀;A.阳极应该用铁电极, 阴极可以是铁也可以是其他惰性电极, A错误;B.甲阴极, 是溶液中的阳离子氢离子放电, 方程式: 2H++2e-=H2, B正确;C.氢氧化亚铁不稳定, 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 反应方程式: 4Fe(OH)2+O2+2H2O=4Fe(OH)3, 所以, 烧碱溶液注入容器前, 需先煮沸除尽氧气, C正确;D.电解池中阳极是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亚铁离子, 阴极是溶液中的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所以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不会再阳极失电子, 所以选用NaCl溶液不影响实验, D正确;故答案A.

【答案】A

【实战演练】

1.制取Fe(OH)2并使之能久存, 可采取的操作:

加入一些植物油;

溶解FeSO4配成溶液;

把蒸馏水加热煮沸, 并密封冷却;

加入少量铁屑;

FeSO4溶液中滴加足量氨水;

把盛氨水的胶头滴管伸入FeSO4溶液中后再挤出氨水.

进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

A③②⑤④     B③②④①⑥    C③②④⑥      D②④①⑥

【答案】B

2.下图Fe(OH)2制备实验的改进装置, 使用该装置将能在较长时间内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关于此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入药品后应关闭铁夹, 等反应完成后再打开铁夹

B.此装置是通过H2的排出使A中压强减小, 从而将B中的烧碱吸入A中产生Fe(OH)2

CH2的作用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和将A中溶液压人B

D.在药品用量上硫酸应过量, 使铁粉能充分反应完

【答案】C

3Fe(OH)2由于在空气中易被氧化, 制取时很难观察到白色沉淀现象, 只能看到灰绿色, 采用如图装置使用Fe, H2SO4(), NaOH溶液可在还原性气氛中制取Fe(OH)2白色沉淀, 且较长时间内不变色, 其中C弹簧夹.(提示: 还原性气氛如氢气环境)

1)则锥形瓶A中应加入的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锥形瓶B中应加入的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容器A中的反应开始后, 请简单写出完成制备Fe(OH)2的后续操作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反应开始之前先关闭弹簧夹C, 则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此时B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铁和稀硫酸 2氢氧化钠溶液 3打开弹簧夹C;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C 4A中液体被压入到B, B瓶内生成白色絮状沉淀, 白色沉淀迅速变灰绿, 最后变红褐色 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

【自我反思】

考点6 铝三角的应用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铝三角的应用, 涉及铝盐、偏铝酸盐及氢氧化铝之间的转化条件, 特别注意铝盐与碱性溶液及偏铝酸盐与酸之间的反应, 以及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对反应原理的影响.

【精确解读】

Al3Al(OH)3AlO2之间的转化关系

1Al3―→Al(OH)3

1)可溶性铝盐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 AlCl3+3NaOH =Al(OH)3↓+3NaCl

2)可溶性铝盐与氨水反应: AlCl3+3NH3·H2O =Al(OH)3↓+3NH4Cl

2Al(OH)3―→Al3: Al(OH)3溶于强酸溶液: Al(OH)3+3HCl=AlCl3+3H2O

3Al3―→AlO2-: 可溶性铝盐与过量的强碱反应: AlCl3+4NaOH=NaAlO2+3NaCl+2H2O

4AlO2-―→Al3: 偏铝酸盐溶液与足量的盐酸反应: NaAlO2+4HCl=AlCl3+NaCl+2H2O

5AlO2-―→Al(OH)3: 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 NaAlO2+HCl+H2O=Al(OH)3↓+NaCl

6Al(OH)3―→ AlO2- : Al(OH)3溶于强碱溶液: Al(OH)3+NaOH=NaAlO2+2H2O

特别注意: 三种物质相互转化注意反应条件, 特别是Al(OH)3既能溶于强酸, 又能溶于强碱.

【精细剖析】

1.两性化合物的概念

指既能与酸反应, 又能与碱反应的化合物. 与酸或碱反应生成的产物是盐和水的化合物才是两性化合物. 弱酸的铵盐、弱酸的酸式盐不属于两性化合物.

2Al(OH)3的三种制备方法

1)用铝盐和氨水制备Al(OH)3, 不选用强碱(NaOH)溶液, 是由于Al(OH)3溶于强碱溶液, 而不溶于弱碱(如氨水)溶液.

2)溶液中AlO2-→Al(OH)3最好通入CO2, 而不是选用强酸, 氢氧化铝溶于强酸, 而不溶于较弱的酸.

3.突破Al(OH)3沉淀图像三个秘诀

(1)明晰横、纵坐标含义, 然后通过曲线变化特点分析反应原理.

(2)掌握Al3+、Al(OH)3、AlO三者之间的转化比例:

(3)明晰Al3+溶液中加碱(OH)的几种常见变形图像, :

图A中, n(H)n(Al3+)=21.

图B中, 若已知原溶液中含Mg2+. 则可推出:

n(Mg2+)n(Al3+)=11.

C, 若已知原溶液中含HMg2, 则可推导出: n(H)n(Al3)n(Mg2)211.

4.常见的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

1)金属单质: Al等;(2)两性氧化物: Al2O3等;(3)两性氢氧化物: Al(OH)3 等;(4)弱酸的铵盐: (NH4)2CO3CH3COONH4(NH4)2S等;(5)弱酸的酸式盐: NaHCO3KHSNaHSO3.

【典例剖析】某同学通过系统实验探究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是(  )

A.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过氨水, 最终得到澄清溶液

B.等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得等质量的氢气

C.常温下铝与浓硝酸反应制得大量的NO2

DAlCl3溶液加热蒸干得到无水氯化铝晶体

【剖析】A.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过氨水, 一水合氨不能够溶解氢氧化铝, 所以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铝沉淀, 最终不会得到澄清溶液, A错误;B.等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铝的物质的量相等, 反应后生成了铝离子, 铝失去的电子总数相等, 反应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及质量一定相等, B正确;C.由于在常温下铝与浓硝酸发生了钝化, 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不会生成大量的二氧化氮, C错误;D.加热氯化铝溶液, 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氢, 而氯化氢具挥发性, 加热氯化铝溶液得到了氢氧化铝沉淀, 最终蒸干得到氢氧化铝, 灼烧得到的是氧化铝, D错误;故选B.

【答案】B

【变式训练】ABCDE五种化合物均含同一种短周期常见元素, 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A澄清溶液, C难溶的白色固体, E易溶于水.若取A溶液灼烧, 焰色反应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

1)写出化学式: A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由以上分析可知AKAlO2, BAl(OH)3, C, DAlCl3, ENaAlO

2A→B的反应AlO2-Al(OH)3的转化,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O2-+CO2+2H2O=Al(OH)3↓+HCO3-,

A→D的反应AlO2-Al3+的转化,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O2-+4H+=Al3++2H2O.

【答案】1KAlO2Al(OH)3A12O3AlCl3NaAlO2

2AlO2-+CO2+2H2O=Al(OH)3↓+HCO3-AlO2-+4H+=Al3++2H2O

【实战演练】

1.下列各组物质能相互反应得到Al(OH)3的是(  )

A.铝跟NaOH溶液

BAl(NO3)3跟过量的NaOH溶液

CAl2O3和热水

DAl2(SO4)3溶液跟过量的氨水

【答案】D

2.下列操作可得纯净Al2O3的是(  )

A.向NaAlO2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后, 蒸干并灼烧

B.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 过滤并灼烧

C.向AlCl3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AlO2溶液后, 蒸干并灼烧

D.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后, 过滤并灼烧

【答案】B

【解析】A.向NaAlO2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硫酸钠, 蒸干并灼烧, 得氧化铝和硫酸钠;B.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 生成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 过滤得氢氧化铝并灼烧得氧化铝;C.向AlCl3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AlO2溶液后, 得氢氧化铝和氯化钠, 蒸干并灼烧得氧化铝和氯化钠;D.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后, 生成偏铝酸钠和氯化钠, 得不到氢氧化铝.综上反述: AC项所得到的Al2O3中还分别含Na2SO4NaClD项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得不到Al(OH)3沉淀, 所以B符合, 故选B.

3.已知BeAl的性质极其相似, 反应BeCl2+Na2BeO2+2H2O=2NaCl+2Be(OH)2能进行彻底, 以下推断中正确的是(  )

A.可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处理BeCl2溶液, 从而获得其晶体

BNa2BeO2溶液的pH7, 原因是BeO22-+2H3O+═Be(OH)2+2H2O

CBe(OH)2碱性强于Mg(OH)2

DBe(OH)2既能溶于盐酸, 又能溶于NaOH溶液

【答案】D

【自我反思】

考点7 铁三角的应用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铁三角的应用, 明确铁三角之间的转化关系与反应条件, 准确理解Fe3+Fe2+之间的转化与鉴别, 特别是能准确发现铁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的突破口.

【精确解读】

“铁三角”的转化关系

1Fe只具还原性, 可以被氧化剂氧化

1)与弱氧化剂反应

Fe能被SFe3Cu2H等较弱氧化剂氧化Fe2, : FeSFeS, Fe2Fe3=3Fe2.

2)与强氧化剂反应

Fe能被Cl2HNO3等强氧化剂氧化Fe3, : 2Fe3Cl22FeCl3.

2Fe2既具氧化性又具还原性

1)与氧化剂反应

Fe2遇到强氧化剂(Cl2HNO3KMnO4), 被氧化Fe3, : 2Fe2Cl2=2Fe32Cl

2)与还原剂反应

Fe2遇到CAlZnCO等还原剂时, 可以被还原Fe, : Fe2Zn=Zn2Fe, FeOCOFeCO2

3Fe3较强氧化性, 可被还原Fe2Fe

1Fe3CCOAl等还原Fe,

Fe2O33CO2Fe3CO2,

Fe2O32Al2FeAl2O3

2Fe3FeCuI等还原Fe2,

2Fe3Cu=2Fe2Cu2

【精细剖析】

1.不同价态的铁及铁的化合物在相互转化时, 注意所用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不同.

2.亚铁盐保存时, 了防止被氧化铁盐, 通常在溶液中加少量还原铁粉或铁钉.

3.铁及其化合物推断突破口

1)特征颜色及变化:

Fe2溶液: 浅绿色;Fe3溶液: 棕黄色;Fe(OH)3胶体: 红褐色;Fe(OH)3: 红褐色;Fe2O3: 红棕色;FeOFe3O4: 黑色;

Fe2溶液中加NaOH溶液: 白色沉淀灰绿色红褐色;

Fe3溶液中加KSCN溶液变红色.

2)特征价态变化: 常见的变价金属.

4.常见的不能与Fe2+、Fe3+大量共存的离子

(1)Fe3+与HCO、AlO、CO、ClO等离子相互促进水解不能大量共存.

(2)Fe2+能被NO(H)、ClO、MnO(H)氧化, 不能大量共存.

(3)Fe3+能氧化S2-、I、HS、SO等离子, 不能大量共存.

【典例剖析】1.12g铁粉加入25mL 2mol•L-1的氯化铁溶液中, 充分反应后, 其结果是(  )

A.铁剩余, 溶液呈浅绿色, Cl-浓度基本不变

B.往溶液中滴入无色KSCN溶液, 显黄色

CFe2+Fe3+的物质的量之比6: 1

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2: 5

【答案】C

【变式训练】Fe(NO3)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溶液颜色变化应该是(  )

A.无变化 B.颜色变浅 C.变棕黄色 D.变红褐色

【答案】C

【解析】往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时,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Fe2++NO3-+4H+═3Fe3++NO↑+2H20, 三价铁离子棕黄色, 故选C.

【实战演练】

1.在FeCl3CuCl2混合溶液中, 加入一定量的铁屑, 反应完全后将固体滤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滤出的固体只, 则溶液中一定含的阳离子是Fe2+, 一定不含Cu2+

B.若滤出的固体只, 则溶液中一定含的阳离子是Fe2+, 可能含Cu2+Fe3+

C.若滤出的固体只, 则溶液中一定含的阳离子是Fe3+Fe2+, 一定不含Cu2+

D.若滤出的固体中含铁和铜, 则溶液中一定含的阳离子是Fe2+, 一定不含Cu2+Fe3+

【答案】D

2.下列物质能将Fe3+转化Fe2+(  )

新制氯水             稀硫酸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新制氯水中的氯气是强氧化剂, 和铁离子不反应, 不能还原铁离子亚铁离子;铁是金属具还原性, 和铁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把三价铁离子还原亚铁离子, 2Fe3++Fe=3Fe2+, 能还原铁离子亚铁离子;铜是金属具还原性, 和铁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把三价铁离子还原亚铁离子, 2Fe3++Cu=Cu2++2Fe2+, 能还原铁离子亚铁离子;稀硫酸不能还原铁离子, 不能还原铁离子亚铁离子;综上所述: ②③符合;故选C.

3.已知A是一种常见金属, F是一种红褐色沉淀. 试根据图中转化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CFG的化学式:

A________C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2)检验D中阳离子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存C溶液时要加固体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转化的离子方程式:

D→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Fe FeCl2 Fe(OH)3 Fe2O3

2)取D溶液少许于试管中, 加入几滴KSCN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证明含Fe3

3)防止Fe2O2氧化

42Fe3Fe=3Fe2

2Fe2Cl2=2Fe32Cl

54Fe(OH)2O22H2O=4Fe(OH)3

【自我反思】

考点8 硝酸的化学性质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硝酸的化学性质, 主要是其强氧化性及其与金属反应的规律, 特别注意NO3-在酸性条件下同样强氧化性, 能氧化还原性的CuSO32-Fe2+.

【精确解读】

1)强酸性: HNO3=H++NO3-;硝酸是一元强酸, 酸的通性.  

2)不稳定性: 4HNO3()4NO2↑+O2↑+2H2O  

注意: 浓度越大, 越易分解;久置硝酸呈黄色的原因的分解的NO2溶于溶液, 使得溶液变黄;

硝酸应保存在玻璃塞(HNO3腐蚀橡胶)棕色细口瓶中, 放于阴凉处.  

3)强氧化性:

与金属反应: PtAu外的金属均能与HNO3反应. 

Cu+4HNO3()=Cu(NO3)2+2NO2↑+2H2O(实验室制NO2)

3Cu+8HNO3()=3Cu(NO3)2+2NO↑+4H2O(实验室制NO, 常温下缓慢反应, 加热反应较剧烈)  

注意: a.常温下, HNO3使FeAl等金属钝化;  

b.金属与硝酸反应不产生H2  

3Cu+8HNO3=3Cu(NO3)2+2NO↑+4H2O  

Fe+4HNO3=Fe(NO3)3+NO↑+2H2O

3Zn+8HNO3=3Zn(NO3)2+2NO↑+4H2O

4Zn+10HNO3=4Zn(NO3)2+N2O+5H2O

4Zn+10HNO3=4Zn(NO3)2+NH4NO3+3H2O

金属与硝酸反应规律:

硝酸同金属的反应比较复杂, (a)硝酸的浓度;(b)金属的活泼性;(c)反应的温度等不同, 所生成的产物亦不同, 并且所生成的产物往往是混合物.但是就其主要产物而言, 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 位于“H”以后的金属如CuAgHg等与浓HNO3反应主要得到NO2, 与稀HNO3反应主要得到NO

2)活泼性适中的金属如: FeCoNiCrCaAl等金属, 在一般情况下与浓HNO3不反应.这是由于钝化作用, 使金属表面覆盖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阻止了内层金属进一步与浓硝酸反应.这些金属与稀HNO3作用主要生成N2O或者NO, 这是由于它们的还原性较强, 能将硝酸还原到较低的价态.若与更稀的硝酸反应, 则可以生成NH3

3)活泼性的金属如MgZn等与不同浓度的稀HNO3作用能得到不同低价态的还原产物.

4AuPtRhTiTa等贵金属和硝酸不发生反应.因它们特别稳定, 不易被氧化.

5SnPbAsW等金属与HNO3作用得到的是金属氧化物或其水合物而不是硝酸盐.因这些金属氧化物不溶于硝酸.

对于同一种金属来说, 酸越稀则硝酸本身被还原的程度越大.镁与不同浓度硝酸反应的方程式是:

Mg+4HNO3( )=Mg(NO3)2+2NO2↑+2H2O

3Mg+8HNO3(8M)=3Mg(NO3)2+2NO↑+4H2O

4Mg+10HNO3(2M)=4Mg(NO3)2+N2O↑+5H2O

4Mg+10HNO3(lM)=4Mg(NO3)2+NH4NO3+3H2O

Mg+2HNO3(极稀)=Mg(NO3)2+H2

与非金属反应: 能氧化CSP等非金属.  

C+4HNO3()=CO2↑+4NO2↑+H2O  

S+6HNO3()=H2SO4+6NO2↑+2H2O  

H2SHBrHISO2KINa2SO3等物质反应.  

6KI+8HNO3=6KNO3+3I2+2NO+4H2

3H2S+2HNO3()=3S↓+2NO+4H2O  

3Na2S+8HNO3()=6NaNO3+2NO↑+3S↓+4H2O   

3Na2SO3+2HNO3()=3Na2SO4+2NO↑+H2O  

说明: a.氧化性: 浓硝酸>稀硝酸;   

b.一般情况下: 浓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  

c.王水: 浓硝酸和浓盐酸按体积比1: 3混合而成, 王水很强的氧化性, 能溶解PtAu等金属.

【精细剖析】

1.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规律

HNO3与金属反应一般不能产生H2.

还原产物一般HNO3(浓)→NO2, HNO3(稀)→NO;很稀的硝酸还原产物也可能N2O、N2或NH4NO3.

硝酸与金属反应时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

(2)涉及HNO3的离子反应常见的易错问题

忽视NO在酸性条件下的强氧化性. 在酸性条件下NO不能与Fe2+、I、SO、S2-等还原性较强的离子大量共存.

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 忽视HNO3的强氧化性, 将氧化还原反应简单的写成复分解反应.

【典例剖析】下述实验中均红棕色气体产生, 对比分析所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由中的红棕色气体, 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中木炭与浓硝酸产生了反应

C.由说明浓硝酸具挥发性, 生成的红棕色气体还原产物

D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 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剖析】A.加热条件下, 浓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和氧气, 则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A正确;B.在加热条件下, 浓硝酸可分解生成二氧化氮, 不一定与碳反应生成, B正确;C.硝酸中N元素化合价+5, 生成二氧化氮的N元素化合价+4, 化合价降低, 在生成的红棕色气体还原产物, C正确;D.碳加热至红热, 可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不一定是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D错误;故答案D.

【答案】D

【变式训练】下列关浓硝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浓HNO3能与碳反应, 说明其具强氧化性

B.浓HNO3能溶解金属铜, 说明其具强酸性

C.浓HNO3不稳定易分解, 需要避光保存

D.常温下浓HNO3能使金属铝钝化, 可以用铝槽车运输浓HNO3

现出酸性, B错误;C.浓硝酸具不稳定性, 见光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 所以要避光保存, C正确;D.浓硝酸具强氧化性, 常温下与铝在铝的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而使铝钝化, 所以可以用铝槽车运输浓HNO3, D正确;故答案B.

【答案】B

【实战演练】

1.关于硝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与金属反应时, 主要是+5价的氮得电子

B.浓HNO3与浓HCl3: 1的体积比所得的混合物叫王水

C.硝酸电离出的H+离子, 能被ZnFe等金属还原成H2

D.常温下, 向浓HNO3中投入Fe, 会产生大量的红棕色气体

【答案】A

2.某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则图的试管中的现象是(  )

A.无明显现象, 因稀H2SO4不与铜反应

B.铜片溶解, 产生无色气体, 该气体遇到空气不变色

C.铜片溶解, 放出红棕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铜片溶解, 产生无色气体, 该气体在试管口变红棕色

【答案】D

【解析】中铜和稀硝酸反应方程式3Cu+8HNO3=3Cu(NO3)2+2NO↑+4H2O, 根据图知, Cu剩余, 硝酸不足量, 中加入稀硫酸, 酸性条件下, 硝酸根离子具强氧化性, 相当于又稀硝酸, 则硝酸和铜又发生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生成的无色气体NO不稳定, 被氧气氧化生成红棕色气体NO2, 同时Cu片溶解所以看到的现象是铜片溶解, 无色气体生成, 该气体在试管口变红棕色, 故答案D.

3.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能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氧化性的是(  )

A.使石蕊试液变红

B.与铜反应放出NO气体, 生成Cu(NO3)2

C.与Na2CO3反应放出CO2气体, 生成NaNO3

D.与S单质混合共热时生成H2SO4NO2

【答案】B

【自我反思】

考点9 浓硫酸的性质实验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浓硫酸的性质实验, 浓硫酸的主要性质是强氧化性, 能溶解CuC等不活泼的金属与非金属, 明确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性质差异与应用, 特别注意浓硫酸常温下不能溶解CuAlFe, 不能干燥氨气等.

【精确解读】

浓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化学方程式

一、浓硫酸的特性

1.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

在一个白色点地板的孔穴中分别放入小纸片, 火柴梗和少量CuSO4•5H2O.然后分别滴加浓硫酸和稀硫酸

2.浓硫酸的稀释:

在一支试管里注入约5mL的蒸馏水, 然后滴入约1mL的浓硫酸.轻轻振荡, 用手小心触摸试管外壁.

 

3.浓硫酸的氧化性:

在一支小试管中放一块很小的铜片, 再加入约2mL的浓硫酸, 用试管夹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 在试管口处放一蘸品红溶液的滤纸, 待试管中液体逐渐透明时, 停止加热.

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1.用前面稀释的稀硫酸中加入少量的BaCl2溶液, 再加少量稀盐酸

一、纸片、火柴梗、CuSO4•5H2O滴上浓硫酸变黑试管外壁发烫

品红溶液的滤纸颜色由

二、滴入少量BaCl2溶液后由白色沉淀产生, 再滴入少量稀盐酸后沉淀不溶解

 

一、结论: 浓硫酸具吸水性和脱水性 

结论: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结论: 浓硫酸氧化性

二、硫酸根离子能和钡离子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精细剖析】

1.浓硫酸的性质及应用

熟记浓硫酸的五大性质(强氧化性、脱水性、吸水性、酸性和难挥发性)及它们的应用, 特别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脱水性和吸水性, 重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理清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的区别

(1)吸水性: 浓硫酸能吸收物质中游离的水, 可用作干燥剂.

(2)脱水性: 浓硫酸可将机物中的H、O以21比例脱去.

3.注意“量变”引起的“质变”

在理解浓硫酸与铜、锌、铁、铝以及与碳、硫等反应时, 我们要动态地看待反应过程, 例如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中, 开始是浓硫酸, 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 最后变成了稀硫酸, 稀硫酸与铜不反应.

4.SO检验的易错点

(1)只加可溶性钡盐, 不酸化. 误将CO、PO、SO等干扰离子判断成SO. 因上述离子会产生BaCO3、Ba3(PO4)2、BaSO3白色沉淀.

(2)误将Ag、Pb2+判断成SO. 如向待测液中滴加BaCl2溶液, 再加稀盐酸白色沉淀便断定含SO. 其错误是未注意溶液中不含SO, 而含Ag或Pb2+时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 Ag+Cl===AgCl↓(白色), Pb2++2Cl===PbCl2↓(白色).

(3)误将SO判断成SO. 如向待测液中滴加用稀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便误以SO. 该错误是未注意NO强氧化性, 在酸性环境中发生反应: Ba2++SO===BaSO3↓(白色), 3BaSO3+2H+2NO===3BaSO4↓(白色)+2NO↑+H2O.

【典例剖析】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探究实验:

加热过程中发现试管底部黑色颗粒状物质, 后来逐渐转变灰白色固体;

倒去试管中的液体后, 将残余固体(表面含少量浓硫酸)倒入少量水中, 发现溶液变蓝;并黑色固体残余;残余黑色固体过滤、洗涤后, 向黑色固体中加入过量浓硝酸并加热, 固体溶解, 溶液变蓝;

所得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白色沉淀产生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是CuSO4

B中灰白色固体不可能含CuO

C中的黑色固体可能含CuSCu2S

D中所得的白色沉淀是BaSO3

【答案】D

【变式训练】选用如图所示仪器中的两个或几个(内含物质)组装成实验装置, 以验证木炭可被浓H2SO4氧化成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气流从左向右流向, 连接装置的正确顺序是A→F→E→C→D→B

B.丁中溶液褪色, 乙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甲中生成CO2

C.丙中品红溶液褪色, 乙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甲中生成CO2

D.丁和丙中溶液都褪色, 乙中溶液变浑浊, 说明甲中CO2生成

【解析】A

【答案】A.甲浓硫酸与碳发生反应的装置, 高锰酸钾可氧化二氧化硫, 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SO2, 再通过品红溶液不褪色确认SO2已除干净, 验证木炭可被浓H2SO4氧化成CO2, 可通过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确认, 所以装置连接顺序: A→F→E→C→D→B, A正确;B.二氧化硫具漂白性, 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 丁装置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除SO2, 再通过品红溶液不褪色, 证明二氧化硫已经除尽, 若丙中品红褪色, 则乙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无法证明甲中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B错误;C.若丙中品红溶液褪色, 则说明二氧化硫没除尽, 二氧化硫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所以无法证明甲中二氧化碳生成, C错误;D.丁和丙都褪色, 说明二氧化硫没除尽, 二氧化硫影响了二氧化碳的检验, 不能根据乙中澄清石灰水不存在判断甲中生成了二氧化碳, D错误;故答案A.

【实战演练】

1.浓硫酸与少量铜片反应的实验, 下列是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或解释等的关记录, 其中与事实不符或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实验开始时需给a试管稍微加热

B.反应开始时铜片表面可以看到黑色物质生成

C.将a试管里的溶液冷却后注入盛水的烧杯中, 溶液呈蓝色

Db试管中的溶液逐渐褪无色, 说明反应生成的气体, 将品红氧化无色

【答案】D

2.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所示装置来检验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的所气体产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中白色硫酸铜粉末变蓝色

B.装置中前后两次观察到品红溶液的现象应不相同

C.装置用于检验产物中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

D.如果将仪器的连接顺序变②③①, 同样可以检出所气体产物

【答案】D

3.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锌与浓硫酸的反应.甲组同学认产生的气体只二氧化硫, 而乙组同学认产生的气体主要二氧化硫, 还可能氢气, 此他们设计了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锌与浓硫酸共热一段时间后产生的气体 X, 且该装置略去).请根据乙组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在组装好实验装置后, 必不可少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足量酸性 KMnO4 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气体 X 中含氢气,  D 中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6)装置 E 中固体物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品红溶液  检验SO2气体3除去 X气体中的SO2气体4H2SO4 CuO(Fe2O3)5D中白色固体变蓝色6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D装置

【自我反思】

考点10 硫酸亚铁的制备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硫酸亚铁的制备, 明确硫酸亚铁还原性较强, 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要排除空气对产物的影响, 明确检验硫酸亚铁是否变质的方法.

【精确解读】

一、硫酸亚铁的制备实验  

1.硫酸亚铁的制备原理

  稀硫酸与铁屑反应, 经沉淀结晶, 脱水即得到硫酸亚铁, 其反应式如下: Fe+H2SO4═FeSO4H2

2.硫酸亚铁的制备实验步骤

将废铁屑放入盛热烧碱液的烧杯中洗涤2, 用玻璃棒搅拌, 滤去碱液, 用蒸馏水洗净;

在烧杯中加入40mL15%稀硫酸, 加足量洗涤后的废铁屑, 使稀硫酸 浸没废铁屑;

将烧杯放在70水浴的大烧杯中小心加热, 直到只少量气泡产生;

用少量热水预热过滤器, 然后将溶液趁热过滤;

把滤液放在纯铁屑的烧杯中用70水浴加热, 搅拌, 至溶液呈浅绿色(杯底留少量铁屑)

趁热过滤.将滤液转入试管中, 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 静置、冷却、结晶, 观察硫酸亚铁晶体的形成;

倒去上层清液, 将晶体溶于少量热水中, 再冷却、结晶后, 取出晶体用少量水洗涤2--3, 再用滤纸将晶体吸干;

把制得的硫酸亚铁晶体放在广口瓶中, 密封保存.

【精细剖析】

1.硫酸亚铁的性质

还原性: 硫酸亚铁中铁处于正二价, 极强的还原性, 硫酸亚铁的保存时要防止亚铁离子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 故亚铁盐通常的保存方法是加入铁粉;

盐类的通性: 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现象: 先生成白色沉淀, 沉淀迅速转灰绿色, 最后得到红褐色沉淀.化学反应方程式: FeSO4+2NaOH=Fe(OH)2+Na2SO4, 4Fe(OH)2+O2+2H2O=4Fe(OH)3.

【典例剖析】实验室制备少量硫酸亚铁晶体的实验步骤如下: 取过量洁净的铁屑, 加入20%%30%的稀硫酸溶液, 5080水浴中加热至不再产生气泡.将溶液趁热过滤, 滤液移至试管中, 用橡胶塞塞紧试管口.静置、冷却一段时间后收集产品.

1)写出该实验制备硫酸亚铁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时铁屑过量的目的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溶液趁热过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塞紧试管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静置冷却一段时间后, 在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Fe+H2SO4=FeSO4+H22容易控制温度3Fe+2Fe3+═3Fe2+4减小FeSO4的损失5防止空气进入试管将Fe2+氧化Fe3+6浅绿色晶体析出

【变式训练】工业上常用铁屑跟硫酸反应并经除杂、浓缩、结晶、干燥等过程, 来制取绿矾晶体(FeSO4•7H2O), 已知浓硫酸能够氧化Fe2+, 了得到较纯的绿矾晶体, 合理的方法是

A.使用硫酸过量 B.使用铁屑过量

C.使用稀硫酸 D.使用浓硫酸

【解析】在制备硫酸亚铁的过程中, 空气可以将亚铁离子氧化铁离子, 可以加入过量的铁粉, 将之还原亚铁离子, 使用的硫酸是否过量不会改变亚铁离子转化铁离子的事实, 使用浓硫酸会将亚铁离子氧化, 所以不能使用, 故答案B.

【答案】B

【实战演练】

1.实验室向40ml硫酸亚铁溶液(浓度约4.0mol/L)中加入过量硫酸铵来制取摩尔盐((NH4)2SO4•FeSO4•6H2O), 其流程如图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1__________________

2)摩尔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并不大, 采用冷却结晶回收率不高, 人建议直接采用蒸发结晶, 你认是否合理?并给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降温过程中未见摩尔盐晶体析出, 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使结晶出现;

4)如图2所示减压过滤装置, 回答关问题;

写出图中AB、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该装置图几处错误, 请指出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两处即可)

5)另取等量硫酸亚铁溶液, 1mol/L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滴定:

滴定终点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滴定至终点耗用高锰酸钾溶液40ml, 若实验最后得到摩尔盐晶体58.8g, 则本次实验的产率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蒸发、浓缩2不合理, 两个原因: 若蒸发结晶, 硫酸铵杂质, 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3用玻璃棒小心摩擦烧杯壁(或相其中投入晶种)4布式漏斗 吸滤瓶 布式漏斗颈口斜面应与吸滤瓶的支管口相对;安全瓶的长管和短管连接顺序错误 5最后一滴高锰酸钾溶液颜色不褪去(或溶液变红半分钟内不褪色) 75%

2.绿矾(FeSO4•7H2O)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某学校的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绿矾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FeSO4•7H2O的制备.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通过如下实验由废铁屑(含少量氧化铜、氧化铁等杂质)制备FeSO4•7H2O晶体:

5%Na2CO3溶液加入到盛一定量废铁屑的烧杯中, 加热数分钟, 过滤除去Na2CO3溶液, 然后将废铁屑用水洗涤23遍.

向洗涤过的废铁屑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控制温度在5080之间至铁屑耗尽;

趁热过滤, 将滤液转入到密闭容器中, 静置、冷却结晶;

待结晶完毕后, 滤出晶体, 用少量冰水洗涤23, 再用滤纸将晶体吸干;

将制得的FeSO4•7H2O晶体放在一个小广口瓶中, 密闭保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明显不合理,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了洗涤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硫酸等杂质, 实验步骤中用少量冰水洗涤晶体,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绿矾(FeSO4•7H2O)热分解的产物

已知SO3的熔点是16.8, 沸点是44.8, 在加热条件下SO3比较强的氧化性.该小组设计如图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省略):

【实验过程】

仪器连接后,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取一定量绿矾固体置于A, 通入N2以驱尽装置内的空气, 关闭k, 用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

观察到中固体逐渐变红棕色, B中试管收集到无色液体, C中溶液褪色;

A中反应完全并冷却至室温后, 取少量反应后固体于试管中, 加入硫酸溶解, 取少量滴入几滴KSCN溶液, 溶液变红色;

B装置的试管中滴入几滴BaCl2溶液, 溶液变浑浊.

4)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1: B中收集到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

结论2: C中溶液褪色, 可推知产物中_____________

结论3: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可推知固体产物一定Fe2O3

【实验反思】

5)请指出该小组设计的实验明显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解后的固体中可能含少量FeO, 取上述实验中硫酸溶解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 若只选用一种试剂鉴别, 该试剂最合适的是__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氯水和KSCN溶液     b.酸性KMnO4溶液      cH2O2     dNaOH溶液

7)该兴趣小组的某同学认, 绿矾受热分解的产物中一定没FeO, 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除油污2应该铁屑过量, 否则溶液中可能铁离子和铜离子存在3用冰水洗涤可降低洗涤过程中FeSO4•7H2O的损耗4H2SO4溶液;SO25C装置后增加一套尾气处理装置6b7FeO强还原性, SO3氧化性, 两者受热时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

【自我反思】

考点11 常见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常见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重点了解NaMgAlFe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特别是钠的过氧化物、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转化与鉴别、铝及其氧化物、氧化物的两性.

【精确解读】

金属及其化合物

1.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2.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除汞外均晶体, 金属光泽, 是热、电的良导体, 大多良好的延展性.

3.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钠与氧气反应-常温: 4Na+O2═2Na2O加热: 2Na+O2 Na2O2

铝与氧气反应: 通常与氧气易反应, 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起保护作用

   4Al+3O2═2Al2O3 加热铝箔时, 由于外层氧化膜的熔点比铝的熔点高, 故熔化的液态铝并不滴落.除去氧化膜的铝箔加热很快生成新的氧化膜, 熔化的液态铝并也不滴落.

铁与氧气反应: 3Fe+2O2  Fe3O4(Fe2O3•FeO)

2)金属与水的反应:

钠与水反应: 2Na+2H2O═2NaOH+H2;实验现象: 钠浮在水面上, 熔成小球, 在水面上游动, 哧哧的声音, 最后消失,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 溶液变红.

铝与水反应: 加热时微弱反应

铁与水反应: 高温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  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钠与酸反应: 2Na+2HCl═2NaCl+H2, Na放入稀盐酸中, 是先与酸反应, 酸不足再与水反应.因此Na放入到酸中Na是不可能过量的.比钠与水的反应剧烈多.

与酸反应: 强氧化性酸, 如浓硫酸和浓硝酸在常温下, 使铝发生钝化现象;加热时, 能反应, 但无氢气放出;非强氧化性酸反应时放出氢气.

与酸反应: 强氧化性酸: 常温下浓硫酸和浓硝酸使铁钝化.加热时, 与强氧化性反应, 但无氢气放出.非强氧化性酸: 铁与酸反应氢气放出.

4)某些金属与碱反应: 和强碱溶液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5)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钠与盐的溶液反应: 钠不能置换出溶液中的金属, 钠是直接与水反应.反应后的碱再与溶液中的其他物质反应.如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式: 2Na+CuSO4+2H2O═Cu(OH)2↓+Na2SO4+H2

铝与盐的溶液反应: 如能置换出CuSO4AgNO3等溶液中的金属

铁与某些盐反应: Fe+CuSO4═Cu+FeSO4, Fe+2FeCl3═3FeCl2.

4.金属的氧化物

1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名称

氧化钠

过氧化钠

化学式

Na2O

Na2O2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粉末)

H2O反应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O2

CO2反应

Na2O+CO2=Na2CO3

2Na2O2+2CO2=2Na2CO3+O2

与酸反应

Na2O+2HCl=2NaCl+H2O

2Na2O2+4HCl=4NaCl+O2↑+2H2O

生成条件

钠与O2常温下反应:

4Na+O2=2Na2O

金属钠燃烧或在空气中点燃

用途

 

供氧剂、氧化剂、漂白剂

2)氧化铝: 典型的两性氧化物(1)耐火材料(Al2O3熔点高)2)冶炼金属铝

2Al2O3 4Al+3O2.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  

两性氧化物: 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

Al2O3 +6H+=2Al3++3H2O, Al2O3 +2OH-=2AlO2-+H2O

3)铁的氧化物

 

FeO

Fe2O3

Fe3O4(Fe2O3•FeO)

铁元素的价态

+2

+3

+2+3

俗称

 

铁红

磁性氧化铁

色态

黑色粉末

红棕色粉末

黑色晶体

类别

碱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复杂氧化物

水溶性

难溶

难溶

难溶

稳定性

不稳定

稳定

稳定

主要化学性质

一定的还原性易被氧化三价铁的化合物

与酸反应生成三价铁盐

化合物中+2的铁还原性, 易被氧化.

5.金属的氢氧化物

白色固体: NaOHCa(OH)2Ba(OH)2Mg(OH)2Al(OH)3Fe (OH)2

红褐色固体: Fe(OH)3

蓝色固体: Cu(OH)2

溶于水生成强碱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难溶碱受热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和水.

特性: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Fe(OH)2 易被氧化.

1)氢氧化铝(Al(OH)3): 白色难溶于水的胶状沉淀, 是两性氢氧化物.热易分解

两性氢氧化物: 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

Al(OH)3+3HCl═AlCl3+3H2O, Al(OH)3+NaOH═NaAlO2+2H2O,

2Al(OH)3Al2O3+3H2O  

Al(OH)3的制备: 在氯化铝溶液中加足量氨水.AlCl3+3NH3•H2O═Al(OH)3↓+3NH4Cl

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是先沉淀, 后溶解.反应式:

Al3++3OH-═Al(OH)3, Al(OH)3+OH-═AlO2-+2H2O

2)铁的氢氧化物 

 

Fe(OH)2

Fe(OH)3

主要性质

白色难溶于水的沉淀, 不稳定, 易被氧化成氢氧化铁, 颜色变化: 白色-灰绿色-红褐色.反应式: 4Fe(OH)2+O2+2H2O═4Fe(OH)3.因此在制备时常采取措施: 除溶液中的氧;加机溶剂封住液面;胶头滴管要伸入到溶液中.

红褐色难溶于水的沉淀, 受热易分解.2Fe(OH)3  Fe2O3+3H2O, 能溶于强酸溶液, 生成相应的盐.

6.重要的盐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性质

Na2CO3(Na2CO3•10H2O)

NaHCO3

性质比较

俗称

纯碱或苏打

小苏打

NaHCO3的颗粒比Na2CO3

水溶性

易溶于水

溶于水

S(Na2CO3)S(NaHCO3)

溶液酸碱性

显碱性

显碱性

同浓度Na2CO3pH大于NaHCO3pH

热稳定性

稳定

2NaHCO3=Na2CO3+CO2+H2O

NaHCO3的热稳定性比Na2CO3, 用于除杂质.

与酸反应

CO32-+2H+

=H2O+CO2

反应剧烈

HCO3-+H+=H2O+CO2

等物质的量时Na2CO3耗酸量大于NaHCO3

与碱反应

易与Ba(OH)2Ca(OH)2反应生成BaCO3CaCO3沉淀和NaOH

能与所可溶碱反应生成碳酸正盐和水

 

溶液中相互转化

Na2CO3溶液能吸收CO2转化NaHCO3

Na2CO3+H2O+CO2═2 NaHCO3

NaHCO3+NaOH=Na2CO3+H2O

 

CO2中的HCl杂质是用饱和的NaHCO3溶液, 而不用Na2CO3溶液

用途

用在玻璃、肥皂、合成洗涤剂、造纸、纺织、石油、冶金等工业中.

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治疗胃酸过多等.

 

2)明矾: 化学式KAl(SO4)2•12H2O(十二水合硫酸铝钾), 无色晶体, 易溶于水, 明矾净水原理: 明矾溶于水发生水解反应, 生成Al(OH)3胶体, 吸附水中的杂质, 使水澄清.

【精细剖析】

1.钠及其主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铝及其主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3.铁及其主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典例剖析】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中, 甲、乙、丙中均含某种相同的元素, 它们之间具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已略去).下列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假设

结论

A

Al(OH)3

丁可能是盐酸

B

Na2CO3溶液

戊可能是CO2

C

Fe

丁可能是盐酸

D

N2

戊可能是氧气

【答案】C

【变式训练】下列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Fe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浓盐酸、稀硫酸、浓硝酸等剧烈反应

BAlCl2均能和NaOH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且两单质的作用不相同

C.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 铜粉不溶解, 若再继续加入KNO3固体, 铜粉会溶解

D.金属单质NaMgFe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反应都生成H2和相应的碱

【解析】D

【实战演练】

1.《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如下描述: 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 取此物置于铁板上, 聚炭, 封之囊袋, 吹令火炽, 其矾即沸, 流出, 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  )

A.绿矾的化学式FeSO4•7H2O

B.绿矾分解过程中没发生电子的转移

C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

D.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硫酸

【答案】B

【解析】A.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 绿矾的化学式FeSO4•7H2O, A正确;B.由信息可知生成红色的氧化铁, Fe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电子转移, B错误;CFe的氧化物只氧化铁红色, 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 C正确;DFeSO4•7H2O分解生成氧化铁、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三氧化硫与水结合生成硫酸, 则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硫酸, D正确;故答案B.

2.在复杂体系中, 确定化学反应先后顺序利于解决问题.已知氧化性Fe3+Cu2+Fe2+.若在氯化铁溶液蚀刻铜印刷电路板后所得的溶液里加入过量锌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e3+首先反应, 转化Fe

B.反应开始时c(Fe2+)增大, 然后又减小

CFe2+首先反应, 转化Fe

D.存在反应Fe+Cu2+→Fe2++Cu

【答案】B

【解析】在氯化铁溶液蚀刻铜印刷电路板后所得的溶液含Fe3+Cu2+Fe2+, 氧化性Fe3+Cu2+Fe2+, 锌比铁活泼, 加入过量的锌, Fe3+首先反应, 生成Fe2+, c(Fe2+)增大, 然后发生Zn+Cu2+=Zn2++Cu, 最后发生Zn+Fe2+=Zn2++Fe, c(Fe2+)增大, 然后又减小, B正确, 故答案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中, 最后变成过氧化钠

B.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铁都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制得

C.向FeCl2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微热并搅拌, 再加入过量的盐酸, Fe2+的量不变

DNa2CO3不能转化NaHCO3, NaHCO3可以转化Na2CO3

【答案】B

【自我反思】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最全考点全集(含本书所有课时)(打印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