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生命原色

发布时间:2020-08-02 09:08:41

黄土高原的生命原色

唐力

【摘 要】他们来自陕西省志丹县,这是刘志丹的故乡,黄土高原上一个颇具特色的县城。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用诗歌和散文,歌唱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风土人情。他们怀想故土,怀想亲人,怀想童年、乡村的点点滴滴……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呈现出黄土高原的生命原色。

【期刊名称】延安文学

【年(),期】2011(000)002

【总页数】5

【关键词】黄土高原;诗歌;生命;刘志丹;风土人情;延安文学;记忆;文字;散文;故乡

他们来自陕西省志丹县,这是刘志丹的故乡,黄土高原上一个颇具特色的县城。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用诗歌和散文,歌唱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风土人情。他们怀想故土,怀想亲人,怀想童年、乡村的点点滴滴……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呈现出黄土高原的生命原色。

祁玉江:穿越泥土的还乡者

祁玉江是一个还乡者。他的写作,是他的另一条还乡之路。

他行走在词语中,实际上他就行走在泥土之中,行走在陕北的白于山北麓、毛乌素沙漠南缘那片贫瘠、荒凉的土地。

在纸上,他再度成为一个放牧者,身披破麻袋,腰系芦草根,肩扛拦羊铲行走在长满柠条和苜蓿的山梁(《秋雨中放羊》);他的行走有时是平缓的,带着一种虔敬:我挂着布袋,跟在犁地人的后面,顺着犁沟,走一步点一颗,走一步点一颗。(《点黑豆》),一个种植的行为,却如宗教仪式一般的肃穆、庄严,走一步点一颗,走一步点一颗,这来源于对土地的敬畏,这来源于心灵对故土的依恋;在黑暗中,他在马灯的微弱的光线中行走,马灯照耀着我度过那段极其困苦的时光,这回忆的光,照亮了陕北深处的泥土,照亮了这纸面上的文字。

他的行走,在黄河拐弯处,在高家峁、虎头峁、高家墕,新窑沟、榆树台村、屈家墕、庙峁山……行走在这土里土气的名字里,但却是生命的原乡,它自然带着一种乡村历史感、渊源感。而最终,这些文字的痕迹,穿越泥土,浮现在纸张上,成为一条清晰的还乡之路。

海德格尔说: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因此,祈玉江的还乡,实际上他是在与本源亲近,是心灵的归返。他回到了那些亲人的身边:大老张、八斤、二猴、潦姐、翻姐……身边,并且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一个最可靠的在场者和记忆者。

他找到了适合自身的还乡之路,他一旦写下的这些,他的还乡就不是一个人的了,所有的阅读者也成为了还乡者,仿佛他的故乡就是我们的故乡。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说出的词语须置于诗人和他的亲人的共同保护之下。

王炜:怀抱高原的歌手

王炜是一个歌手,一个怀抱黄土高原的歌手。

他的眼睛里,是岁月的风沙;他的脚步里,暗藏了跋涉的艰辛;他的喉咙里,积满了厚重的黄土;他的嗓音里,满是生活的沧桑。他的歌唱,是浑厚的,是高亢的。正如他自己说的:自由自在地游荡在高原的历史与未来之间;游荡在高原人的情与梦之间;……”(《黄土高原上的歌手》),这也是他自我的写照。

他是怀抱高原的歌手,他带着的乐器的琴弦,连着群山的根。他一弹拨,他就奏响了厚重、沉稳、粗犷、豪迈的高原之音。他面对群山站在高原,我常常看见那海一样的山在天宇下滚动绵延;他面对大海:大海是滚动的群山。在群山之中他感悟大海,他大海之中他看见群山,因而他的歌唱,也有着大海的洪亮和辽阔。他说:面朝大海我觉得群山是根,是我的源头;面朝群山我觉得大海是根,是我的源头,正因为如此,他的歌唱才有一份群山的坚实,又有一份大海的开阔。

王炜始终有一种对根源的追索的精神,在《生命是一缕阳光》的后记中他说道:我的老家在陕北高原深处一个叫东武沟的小山村。我也曾试图考证过自己的祖籍,寻过根的源头……”正是这种对根源的追索,当他用文字在歌唱时,就有他的《高原上的鱼》、《高原情愫》、《黄土高原上的乡亲们》等对高原精神的诠释,这实际上是在挖掘高原的精神源头,生命的源头。

他对高原有一份执着和坚守,这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执着和坚守。他是麦田的守望者:他的双脚也生出了长长的根须扎向大地深处;他是一棵树:一棵在黄土高原深处扎根,呼吸、欢乐、痛苦、生长、繁衍的一棵树。他生命的根已与高原的根连在一起了。

因此,当他拨动手中的乐器:笔,就传来高原群山之根的震颤。

刘建年:人间烟火的疼痛

刘建年的诗歌是质朴的,他的情感是真诚的,他的文字是带着人间烟火气息的。读他的诗歌,我们就信任了他,信任了这个来自高原的诗人,我们从他的诗歌中读到了黄土地气息、村庄的气息、生命的气息。

他的诗歌和他的乡村有关,和他的生活有关。这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荷锄的月亮柴门的绿色四月的田园乡间的鸟鸣等等,他的诗歌象从泥土中长出的那样,自然、真切。然而又绝不是简单的,有着自己的体验:是荷锄的月亮/将从弯弯的山路上走过/足音/抬起了大地的分量荷锄的月亮,这一意象,新颖、形象、独特,足音/抬起了大地的分量,简约,充满了力量,颇有语言的张力。这样的句子,在诗人的诗集中很多:鸟们谈天/话头最短/一句/就是春天乡音在外/石头也滴/鸟声溅绿了老家的山水等等,不可胜数。

然而,仔细品味,我们能品味到泥土深处的苦涩,烟火之中的疼痛。只有哭出眼泪的那一声/才是/疼到心上的滋味(《疼到心上的滋味》),这是生活中真切的人生经验。他写阴山,却从细微处落笔:落不住鸟爪的砂粒/是啥//抽干了血泪的鞭痕(《鞭痕》);他从蝉的一两声的鸣叫中,体会到岁月交替带来的痛惜:心上的白发/是眼里的疼痛《蝉意》,心上的白发,带来的岁月的惊心,最终转化为眼里的疼痛。他在最少的语言中却展示了极深的内蕴。

诗人刘建年的著作颇丰,出了几本诗集,然而他立足于他的生活,叙述着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发现。他写的是人间烟火,但他却能够在细微的烟尘中,发现生命的疼痛。

这是他的发现,来源于生活中的发现。

李清彪:血脉的深处的记忆

李清彪的诗歌来自他的记忆,来自他的乡土。他用诗歌,在血脉的深处,刻写自己的记忆。当我们翻开他的诗,泥土芬芳的气息扑面而来。

因为他一直植根于他的乡土,他有一首诗刻画自己:只因为降生在了/这个山沟沟里/所以从一睁眼的时候起/就有着对这土地/唱不完的歌,这源于他对故乡的深厚的情感,质朴而又真挚,这是来源于骨子深处的,也是最为本真的情感。诗人有一种执着:不管投来多少/冷嘲和热讽,他仍然揪住一个深度的思想,正因为有的存在,显示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存在。

在我看来,《刻在记忆里的故事》,是他自己所经历的,亲身体验的,这都带着他生活的痕迹,他讲述这些故事,就是在讲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感悟。有很多诗,都有着自传的性质。如《刻在记忆里的故事》,童年、少年、青年,一路写来,几多辛酸、几多感慨,尽在字里行间。其它的如《我的名字》、《自我解剖》、《自我肖像》等,都是对自我的刻写,生活中经历,个人的精神的坚守,现实的苦闷,都得到了体现。一首《无题》的诗也写得颇有趣味:诗人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死去了,看见前来吊唁的人:几个雇来的带孝的人/分明是给送礼的磕着头/却说成是在替我/消除的罪孽,诗中有着带刺的骨头,令人深思。

他着力写成的关于刘志丹的长诗,更是来源于历史和血脉的深处。

因此他的记忆,是血脉深处的记忆。

肖志远:生活低处的光芒

肖志远的诗歌,呈现出生活低处的光芒。

在诗歌《向生活低头》中,他说:向生活低头/看看低处的光芒/记住一些平淡的时光,这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对生活的一种敬畏。人在生活中,挣扎、奋斗,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人与生活,相互对峙、砥砺,并最终获得某种和解。肖志远向生活低头,而生存的光芒却从内心升起:生活会扶起我的头颅/为灵魂洗尘

肖志远的诗歌,多是童年的记忆,乡村的生活。或许这是他写作丰富的矿脉。他说:我该去感谢过往的乡土生活,是它,又让我找到了自己,不至于远离泥土

肖志远的写作是充满活力的,这来源于他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土色的画面,如歌的陈述/低处的声音,大地暗淡//从长满蒿子杂草的土地上啃荒/父亲。犁铧。骡子/岁月悠长而苦焦的影子//一个人的身影在高原上燃烧(《或轻或重的叙述》)。语言叙述简练,但这个画面,却又开阔厚重,有如雕塑一般。岁月悠长而苦焦的影子,显示悠远和深厚的历史感。而最后的燃烧的身影,为画面添上浓重的一笔,燃烧的火光,照亮了暗淡的大地,这是高原的生命之光,壮丽而恢弘。

在《剥玉米的人》中剥玉米的母亲,像多年前一样,她还继续着同样的动作/金黄的玉米棒从粗糙的双手中剥出,塑造的形象,亲切感人。在《麦尖之上》这首诗中,他说:靠近泥土的心脏,去看望亲人/看望那些即将成熟的麦子,麦子也成为我们的家人,这包含着朴实的深沉的爱。

即使走得越远/却仍属于泥土的一份子,在他或轻或重的叙述中,低处的光芒,照亮了诗篇。

牛怀斌:无翅的飞翔

读牛怀斌的作品,心中不觉肃然起敬。作者瘫痪在床,然而身残志坚,克服种种困难,读书写作。书籍是借来的,匆匆忙忙的阅读后归还;写作是在挂面的封皮上或作业本的背面。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仍没有放弃,把沉于生命炼狱近30年的人生历程,化为诗章,把苦难化为生命的彩虹。

他的作品《无翅鸟》,这是一首自况的诗作,从中我们可以感受作者所遭受到的痛苦:石子 玩童 弹弓/利刃 人面 兽心/无法躲避 以残缺之躯抵挡/身心一起流血/一起百孔千疮,读来令人心酸不已。但无翅鸟没有放弃斜躺于地/双眸执着地射向远方,最终,太阳穿越时空/在鸟的血液里流淌,这实际是诗人的形象,不屈不挠,永远向命运挑战。他躺卧在床上,但他的血液依然流淌着阳光,他的精神仍在远方飞翔。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没有怨天尤人,他还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亲人,对朋友,对帮助过他的人,他都在诗歌中,用心灵去回应他们,感谢他们。红尘有爱一辑中,《痛苦的妈妈在苦痛中走了》、《妻子》、《父爱》、《母爱》等,都写亲人之间的爱,真挚而深沉。而感恩的心一辑中的赠人诗作,则是抒写朋友之爱,写他们对作者的关怀与爱,实际上也是在写一种情怀,写他们谋福惠百姓仍将仁爱慰苦忧的大爱情怀。有了这份感恩的心,所以作者能够把生活中的困苦看成浮云,火红的灶膛 热烫的稀粥/才是生命最真实的部分我残缺人生的星/筑巢吧 在我生命最温暖的部分,洋溢着生命的暖流。

无翅的飞翔,是脱离形体的飞翔,是精神的飞翔,是真正的飞翔,愿牛怀斌能飞翔得更高、更远。

马永丰:文字,安妥灵魂的巢穴

读马永丰的散文,使我感觉沉浸于悠远的岁月中,行走在那些带着古旧色泽的街道中,一笔一画都是时光斑驳的痕迹。

因为他的叙述是沉缓的、细致的,在他的叙述中,那些过往的人与事,包括他们命运,慢慢地从纸面上浮现出来,并逐渐清晰起来,在读者的面前闪动。

马永丰有一篇散文叫《灵魂的巢》,他庆幸自己有一个拥有一个灵魂最适宜的巢,让他生命的底色始终是是温润和丰盈的,他叙述的是他亲人,外公外婆的往事,浓浓的亲情贯注在字里行间。他的第二辑记忆,大多关于亲人的怀想,然而,在他的叙述中,包含了他们全部命运和岁月的沧桑。实际上,不管是想醉倒在月光下的乡村教师,还是一副老相的自己,还是跟随女儿成长,等等,无不包含着人生的况味,这让他的作品显示出深厚的底蕴。因而他的文字是关乎灵魂的。在《月光下的迁徙》一文中,他就说:那月光,十余年来已如汁液,慢慢渗透进我的身体,浇铸了我的灵魂。,这月光也渗透进面前的文字之中了。

他的文字也是充满诗意的,这使他的文章优美、隽永,也如清幽的月光,有着动人的光泽。他写母亲的声音:她不断催促的声音,柔柔幽幽,像召唤,又像是一种缠绵的遗弃。诗意盎然,而又令人感慨。

他的文字也有着他的思考,这使他能在尺幅之间彰显出厚实的文化底蕴,有着思想的深度。想生命原本就是一种迁徙,从另一个世界迁徙而来,在这个世界上经历过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迁徙之后,最终再迁徙向另一个世界。这是他从迁徙中延伸的思考,这样的文字,在他文章中很容易找到。

我相信,对于马永丰而言,文字,是安放他内心和灵魂的巢穴。

丁常保:独特的现实之光

阅读丁常保先生的短篇小说集《独行者》,我立刻被吸引住了,他的小说构思精巧、独辟蹊径,一个一个短小的故事,被他叙述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他的小说,奇特而荒诞的人物的经历中,闪烁着冷峻的现实主义光芒。

乔纳森卡勒说:小说是一种使社会准则内在化的有力方式。不过叙述也提供了一种社会批评的方式。丁常保的小说,常常在一个超现实的故事中,揭露现实和社会生活中那丑恶、低俗、人性的变异,以及人生存的困境。他在超现实之中,展现现实。

他的故事,离奇荒诞,却又合乎逻辑,寓意深刻。在小说《会说话的狗》中,一条会说话的狗盯住了我,并对我叙说他遭遇的不幸;《我的故事》中,最为困惑的是,县长突然遇到和他一模一样的人:一个下岗者。县长磕破了脸,令人奇怪的是,和他一模一样的人,也磕破了脸。一个县长,一个下岗工人,他们仿佛一分为二,扮演着两个不同的角色,故事意味深长。而在《上帝没有天堂》中,上帝给人以天堂,然而自己却没有天堂,并且上帝在一觉醒来,他成了被阄割了的上帝,他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些故事,在故事之外,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和现实的思索。

正如祁玉江先生所言:对身边小事的变异描绘中挖掘人性的本质,于荒谬中彰显真实的忧患。

崔子美:用心灵聆听

崔子美的《瑞雪红彩子》内容丰富多彩,故乡诗章,写故乡的风土人情,风物如诗,展现笔端,人情似酒,蕴含在字里行间;岁月留痕抒写岁月的痕迹,人生的感悟,点滴之间,尽是作者深刻的体验。而西行散记北行随笔川府印象华东之美,则是走笔天下,在大地飞歌,行迹处处,尽现河山之美。

白日里那喧腾的锣鼓声仿佛还在耳畔余响,最令我佩服的是,他有着敏锐的听觉,能捕捉到耳廓中细微的声响。这是一种能力,使他能捕捉到现实中、自然中那独特的声响。 因此他能听到在梁峁上飞翔的歌声,仿佛一只精灵之鸟,衔着淡淡的惆怅在蓝天下忽远忽近地飞行……”,话语之中,有着人世的感伤。当他看到梯田,他耳朵中听到的却是声音:这一层层梯田犹如仙女弹奏的琴键,正在蓝天下清脆地鸣响(《大地飞歌》),这也是大地之音。

他的聆听,是用心灵在聆听,用心感受没有欲望的生命形态,因而他能获是最本真的生命之音。在《马头山鸟语》中,他说一声声啼唤就是一句句善待生命的语言,一串串鸣啾就是一次次对生命的礼赞。当一个人,能捕捉到鸟语心里都会生出翅膀,声音在心灵中幻化为腾飞之翅。

正因为他的心灵是张开的,所以他能听夜大自然的声音清晰起来,突抵心房,产生叩击灵魂的力量。在《听夜》的文章中,他写到了多种声音,而在末尾,他写到叫魂带哭的老者在叫:——回来!年轻的声音在答:回来了——娃娃回来了!’”让人怦然心惊。

这是灵魂之音,动人心弦。

黄土高原的生命原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