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5-04-28 08:21:07

《陶渊明集》读书笔记

1简介

陶渊明集》,昭明太子萧统搜集陶渊明遗世作品,编为《陶渊明集》七卷,录一卷,并为之作:《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

2、目录

卷一 诗四言
卷二 诗五言
卷三 诗五言
卷四 诗五言
卷五 杂文
卷六
卷七 疏祭文

3、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陶渊明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为家居读书时期,29岁至41岁为时官时隐时期,41岁至63岁为隐居不仕时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在当时人的心目中,陶渊明是一位人格高洁的隐士,而其诗文则不甚有名。自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之编集并作序之 后,他的诗文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而且越到后来影响越大。他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占有重要的地位。

书本开头便是萧统所著的一篇序言,其中一句:“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人遁世。其故何也?”由此可见,作者对于陶渊明的评价是“贤人”,“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更加鲜明地表明作者对陶渊明的钟爱。

陶渊明今存诗歌120多篇,辞赋散文11。他虽写过一些脍炙人口、久诵不衰的辞赋和散文,但其主要成就是在诗歌方面。他历来都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包括:哲理,如《形影神》;赠别,如《与殷敬安别》、《赠羊长史》等;家训,如《命子》、《责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主要包括:(一)、对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描绘例如《归园田居》其一:“ 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当作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描写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憎恶。(二)对自己劳动生产的体验:例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是反映他特别强调劳动对人生、对自己坚持隐居的重大意义。倡导自食其力(三)、闲居交游、读书饮酒:例如《和郭主簿》:“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做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描写了他闲居时的生活状况。(四)、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可以说是在上述各类田园诗基础上的一个升华。其中所描写的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这种景象正是他诗中经常出现的恬静和谐的田园风光的概括。它所表现的是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这样安详和谐的理想社会恰恰与污浊的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反映同样面对尘世的厌恶。

陶渊明的咏怀诗中一些作品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如《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 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里表现出了一种孤独、悲愤心境

陶渊明的咏史诗中颇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咏荆轲》写荆轲刺秦王之事,极其慷慨悲壮。《读山海经》歌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表明陶渊明并不是一位缺少斗争精神的人

陶诗的艺术特色:word/media/image1.gif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创作题材,并将对社会、人生的理想渗入诗中word/media/image2.gif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兼有word/media/image3.gif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洁净word/media/image4.gif善于捕捉能表现自我、表现个性的景物来增强诗的内涵word/media/image5.gif风格:以平淡自然为主,但也时露慷慨豪放之情

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影响:(一)陶渊明的人品和精神风貌为后世所钦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穷困也不肯屈事权贵的精神在当时就已为人所称道。陶渊明的真率性格对士大夫也影响极大, 他那种不拘形式上的礼仪、讲求真情实感的生活作风常成为后世士大夫效法的榜样。这种真率性格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就是一种豪放超迈的风格。(二)陶渊明的隐逸之路对后人的感召:陶渊明以其一生的探索与实践为后人指出了一条艺术化的隐逸之路。在陶渊明艺术化的隐逸之路的感召下,后世出现了很多风流清高,追求隐逸生活的人物。(三)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后人的影响: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也就是说陶渊明是文学史上隐逸诗派的创始人,是田园诗的开派者他以大量的反映田园风物、劳动生活及乡间情趣的作品,感召着后世作者,使他们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不断采纳田园题材,以质朴自然的笔锋写出了大量陶渊明式的田园诗。(四)陶渊明的桃花源社会政治理想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陶渊明,他理想做一个自由之子,一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自由之子。于是,他避开了混浊的世事,息志于尘间,纵浪于大化,隐于酒,隐于松,隐于菊,隐于田园,隐于妩媚桃花一梦。为了自由,他将自己性格中峥嵘的一面压抑到无意识状态,自食其力躬耕大野,忍饥挨饿乐在陋巷。在后人的眼中,他是与清风共舞的高流大隐,是与明月嬉戏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在晋朝的时候,占主导地位的诗歌形式是游仙诗,因为自从三国时候以来,人们生活凋敝,曹操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后来的司马氏掌权后,文人的地位更加的低,鲁迅在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中,就说过方孝儒和嵇康的迂,这个嵇康写首纪念朋友的诗都要隐讳其辞,可见当时文网的严密,所以讲究逍遥出世的道教思想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开始大量的流行起来,所以时人写作的诗歌也以虚幻飘渺的求仙诗为主,晋朝短命而亡,被刘宋取代,但是诗坛风气还是延续了下去,所以陶渊明的隐逸诗在当时来说可以说是一株异葩,这种诗融合了东汉张衡的归田赋这样作品的田园风格,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在后世认为是诗家的正宗,例如苏东坡就极为推崇陶渊明的诗歌,尤其在他被贬杭州之后,更是每日诵读陶渊明诗。但是陶渊明到底是不是一个象诗中所写的那样的隐士呢?
宋代朱熹说: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读这首诗,绝无那种饮酒自娱,达观闲适之情,反而充满着一种激昂慷慨的气氛,正是陶渊明对奇功未成的荆轲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长诗
那么,一向委运任化的陶渊明怎么会写出如此豪气冲天的诗篇呢?原因就在于在他心里也包藏着一颗欲效法荆轲的壮心。也就是陶渊明想象荆轲那样,提剑入殿,以刺豪主,这里的豪主自然指篡夺司马氏江山的刘裕。陶渊明用豪主来影射刘裕是不为过的,在历史上,刘宋王朝是南方四朝中最强盛的一代,疆域极大,并战胜过北朝,是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当然,荆轲是陶渊明自喻,在这首诗的最末两句,十分明显的表露出陶渊明的这种心理,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虽然奇功未成身先死,但千载而下,这种为酬知己,为报知遇而不畏生死,庭刺豪主的慷慨之情是遗留下来了,在陶渊明的身上,就有如荆轲一般的肝胆与豪气。
陶家从陶侃起,身受晋朝知遇之恩,陶侃是作过丞相的。所以在以九品中正来取士的当时,只要陶渊明肯出山,是立刻有官做的。所以他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躬耕乡野,自己自足。也因此他对晋王朝是有感情的,清代蒋熏说:摹写荆轲出燕入秦,悲壮淋漓,知浔阳之隐,未尝无意奇功,余不逢会耳,先生心事逼露如此。这是很中肯的。陶渊明心中最大的一桩心事就是欲成刺宋武之奇功,所以才能写出这么一篇诗作来。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没有效法荆轲呢?这在诗中也有表现,他写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又写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他知道自己是一介书生,根本无法成功。这些句子明这写荆轲,其实何尝不能看作自伤无能之语,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整天饮酒自醉,忘情山水,这不过是大志无法实现而心中苦闷的一种隐曲的表现而已陶渊明正是空有满腔忠君热血,却无法建立奇功,因而饮酒自伤,以醉来掩饰自己的本性。黄文焕说:折之以忧时念乱,思扶晋衰,思抗晋禅,经济热肠,语藏本末,恿若海立,屹若剑飞,斯陶之心瞻出矣。顾炎武也说: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制而微见其情者,真也。这些都可以说是看出了陶渊明隐藏的那付荆轲胆
由此可见,真实的陶渊明应该是一个很有胆略、勇气,很有气概的奇男子,而不是柔柔弱弱的文士,与当时的士族的寄生虫是很不一样的,所以他还写刑天的赞歌,赞扬被天帝砍下头后,依然战斗不止的大神。陶渊明的为人的确不止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一身傲骨,还有着欲报国仇的铮铮侠骨
渊明诗,人家说是平谈,据某看他的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谈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龚自珍《已亥杂诗 陶潜酷拟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谈,二分梁甫一分骚。
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渊明诗,人家说平谈,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的话,都说渊明诗是平谈的。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平谈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一篇。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平谈,还看到了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平谈,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

《陶渊明集》读书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