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发布时间:2019-08-24 00:02:56

《梦游天姥吟留别》 5

 

教学目的

1 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唐代七言古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 鉴赏梦游的仙境。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试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字面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脉络

一、 课前引入

1 李白的故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 解题:

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二、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

1 《诗经》和《离骚》

2 汉魏五言古诗

3 唐代诗歌概况

4 宋代诗歌概况

三、 听读后再朗读课文,引导划分诗歌的节奏和纠正字音

四、 课文学习

1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诵

2 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 讨论:诗歌的脉络是什么?(板书)

4 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五、 小结和课后迁移训练

1 指名学生小结课文的内容;

2 结合教读提示,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课文,背诵全诗

一、课前引入

二、课文分析:

      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            求;(2)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   天姥,    云霞明  (4)     睹。

越地人  谈到天姥山,  云霞忽明忽暗  有时能够目睹。

天姥见注(1)

分析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  连天    向天横(5)     五岳      赤城。(6)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  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 ( 西)、南岳衡山(河南)

天台一万八千丈,(7)       对此欲倒      东南倾。(8)

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向倾斜。

分析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欲因  (9)      梦吴越,    一夜    飞度镜湖(10)月。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 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开始梦游。

        影,  送我至剡溪。(11)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公(12)宿处        尚在,渌(13)  荡漾  (14)猿啼。

谢灵运  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山间水,山中猿。

      谢公          (1)     青云梯(2)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半壁                      日,(3)空中闻    天鸡(4)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半山见闻。

千岩万转  路不定,         迷花    倚石    忽已暝。(5)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千岩重叠的山岩。万转山路弯曲不断。不定没有定向。分析山花迷人。

熊咆      龙吟                      殷岩泉,(6)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yǐn) 雷声,此处用作动词,作震动讲。

栗深林兮惊层巅。(7)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lì)颤抖,使动用法。惊震惊,使动用法。层巅重叠的山顶。

分析巨兽怒吼。

云青青(8)兮欲 雨,    澹澹兮生  烟。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澹澹: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分析水天情景。

列缺(9)霹雳,丘峦崩摧。

电内雷鸣,   山峦崩塌。

丘峦山峦。崩倒塌。摧断裂。分析雷电逞威。

洞天  石扉,訇然    中开。(10)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别有洞天。

青冥(11)  浩荡    不见底,  日月照耀  金银台(12)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山中楼台。

霓为        衣兮风为马,云之君(13)兮纷纷而来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

分析天空降下仙人。

  鼓瑟兮鸾回车(14),仙之人  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仙人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              (15)惊起而  长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心惊。嗟(jiā): 叹词。

分析梦醒惊叹。

惟觉时(16)  枕席,      失向来之        烟霞。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详写所游梦境。

世间  行乐    亦如此,      古来万事         东流水(1)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分析慨叹人生如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指东鲁的朋友。且将。青崖:青山。分析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3) 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开心颜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分析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梦醒后的感想。

四、师生共同讨论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一)、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

 

        

      教学目的: 

      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二、媒体设计: 

      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

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

     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总结:  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上一页  [1] [2] [3] [4] [5]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的

      1·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2·学习用分论点说明事理。

      3·认识学习必须谦虚谨慎,循序渐进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启发学生阅读课文所引用的笑话故事(文言文)时,对照注释、查字典。此外,教师作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准确把握故事的内容。

      2·结合对练习四的研讨,深入理解作者思路,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并通过从同一个故事再提出一两个论点的练习和交流,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2·理解议https:///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教学难点

         1·作者在文中先后提出了哪三个论点?哪一个是中心论点?为什么?

      学习文化要慢慢积累”“不宜要求过急,要循序渐进

      学习过程中应当谦虚谨慎;

      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

           这三个论点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有主有次的:

         

      第一点讲的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规律,揭示了人们对学习文化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而第二、三两点是作者第一个观点的深化和扩充。试想,第一个观点得到了证明,既然学习要靠““慢慢积累,要循序渐进,那么,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自然就是谦虚谨慎重视教师的作用

             第一点是揭示学习的规律,第二、三点是回答遵循这一规律,应怎么办的问题。因此,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第一个,应视为中心论点。)

      2·文中引用古代故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作为例证,证明第12段提出的论点 (慢慢积累”“循序渐进  

      引出后边第5~7段的两个小论点,便于议论得深化和扩充,使所讲问题更全面;

        结合故事讲道理,使议论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课时安排

       12课时: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中所引用的故事。 

       34课时:分析课文,理解从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从三到万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梦游天姥吟留别》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