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蜂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07-22 23:56:32

非洲蜂的故事

蜗牛

1前言

1957年,美裔巴西遗传学家沃里克·埃斯特万·克尔( Warwick Estevam Kerr

为改善欧洲蜂的蜂蜜产量,将一部分纯种非洲塞内加尔母蜂(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东

非蜜蜂)引进巴西进行物种改良实验,在同年 10月,因助手失误,26只纯种母蜂飞

走,并与当地蜜蜂杂交,产生了一种具有非洲血统但更厉害的蜜蜂,即非洲劲蜂(别

[1]

称非洲杀人蜂,以下简称为非洲蜂),几年之后,在克尔教授的研究基地附近就传

来了人畜被一种凶狠的野蜂袭击的事件,继而肆虐美洲大陆,并继续扩展地盘,据不

完全统计,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已经有几百人被这种毒性极强、凶猛异常的蜂活活地

蜇死,至于在这种蜂的攻击下,死于非命的猫狗和其它家畜,更是不计其数。人们谈

[2]

色变,称它为杀人蜂会飞的响尾蛇等。那么,非洲蜂真的如人们所

说的这么恐怖吗?它对人们真的百害而无一利吗?我们该如何防治以及利用它们的特

性造福于人类呢。

2非洲蜂的生活习性

2.1生活习性

研究非洲劲蜂的形态习性,需追溯到纯种非洲蜜蜂和巴西本土蜜蜂。

非洲蜜蜂蜂种原始,体格健壮且蜂蜜产量高,对热带和亚热带环境条件有极强的

[3]

适应性,但因其本身生活区域敌害众多,而且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寻找食物,为应

对不利的环境因素,只要环境稍有不如意,就弃巢飞逃,建立新群落,即使是很小的

[4]

蜂团也常能生存下来,因此繁殖力和分蜂性很强而且性情凶暴。而巴西本土的蜜蜂


最早是由欧洲引进的欧洲蜂(意大利蜂),欧洲气候温和、蜜源充足,欧洲蜂的性格温

顺,产蜜量好,分群性弱(对养蜂人而言,分群潜逃意味着蜂总量减少),但在引入巴

4

西后,不适应当地的热带气候,并没有给当地的蜂业带来良好的收益。但从遗传学角

度而言,两种蜜蜂差异性不大,很容易杂交(这也是后来非洲劲蜂能快速繁殖扩大的

[5]

原因之一),因此,科学家们最初期望通过非洲蜜蜂与意大利蜂杂交得到温顺高产

的新蜂种,但事与愿违,非洲蜜蜂无论是在基因还是表现型中,都压制了意大利蜂,

使得非洲蜂的习性特征以及形态特征更类似于纯种非洲蜜蜂。后来我国学者余林生教

授等人通过对意大利蜂、尼日利亚非洲蜂以及它们的杂交一代进行形态特征值分析,

得到的结果也和此一致,即非洲蜂和意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杂交一代和意蜂之间也

[6]

存在显著差异,而非洲蜂和杂交一代差异相对较小。

3非洲蜂的数量及分布

3.1数量快速增长

在短短的数十年里,非洲蜂由最初逃逸的 26只蜂后,发展到今天总数超过 1亿的

[7]

庞大种群,这种增长是不无道理的,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和人类活动。巴西同非洲同处热带,气候适合非洲蜂生存,

且相较非洲而言,更容易获得食物,欧洲的螨和传染病一直是美洲蜂群的天敌,然而

[8]

非洲蜂对此却拥有着极强的抗性,在如此适宜的环境下,非洲蜂的增长速度是惊人

的;另外非洲蜜蜂交配频率高,相比于意蜂每年聚集两到三次,非洲蜂能高出六倍之

多,增加了交配机会,当交配成功后,非洲蜂王的成熟时间又短于欧洲蜂王,竟而消

灭意蜂。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非洲蜂种群增长初期,

3.2分布地区扩大

快速增长的数量以及极强的分群性,使得非洲蜂能分布如此之广同时以每年五百

[9]

公里的速度扩散开来,科学家曾寄希望于非洲蜂能在亚马逊盆地或达连丛林遇到天

敌停止蔓延,然而非洲蜂 1969年扩散到阿根廷,1973年扩散到委内瑞拉,继而乌拉

圭、秘鲁等许多南美国家都出现了非洲蜂的踪迹,大有席卷南美洲并向其他州扩散的


趋势,漫长的美、墨边境没能阻止恶蜂入境,1986年,一群非洲蜂藏在采油设备里,

随之进入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油田,1990年从边境进入德克萨斯州,虽然美国政府采取

各种措施,但科学家们认为至少在美国南部各州和西南部各州都有非洲蜂存在 [10]

,而

且很难估计它们往北多远能整年存活,也许它们不会像悲观者预期的那样一直前进到

纽约和西雅图,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事态肯定还会相应改变。 [11]

4非洲蜂对人们的危害

蜜蜂蜇人事件并不罕见,为何只有非洲蜂攻击性如此之强呢?第一,非洲蜂的攻

击反应迅速,非洲蜂嗅到异味后,23秒钟便可以做出攻击反应,而欧洲蜂需要 43秒,

对欧洲蜂的攻击还有较长时间可供逃避,对非洲蜂则措手不及。第二,攻击时数量多、

持续时间长,一般意大利蜂温和,就算真的生气起来,也只是三四十只攻击过来,追

击距离 30米左右,全程攻击时间不到 3分钟,而非洲蜂筑巢地点集中,一旦遭受入侵,

能在极短时间内集中攻击,驱赶距离可达 200米,攻击时间长达 1.5小时,并且,追

击入侵者的兴奋状态会达 24小时之久,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12]

另外,有些人认为非洲蜂毒性比普通蜜蜂强,但在我查阅的文献中,大部分文献并

没有提及单只非洲蜂蜂毒明显强于普通蜜蜂,而普遍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非洲蜂进

攻时数量过多,单只杀人蜂叮咬目标时,每只仅释放大约 0.1mg的毒素,一个成年人

500只蜜蜂攻击时,就会有生命危险 [13]

5非洲蜂的防治

自从人们意识到非洲蜂的危害后,就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进行防治,非洲蜂的危害

主要在两个方面,攻击性强以及数量众多

5.1已分布地区

5.1.1降低攻击性

对于已经存在非洲蜂的地区,科学家们通过观察新母蜂的婚飞,研究掌握了新母

蜂交尾的特点,并且结合各类蜜蜂性格不同以及杂交对遗传的影响,提出来一种方案:

使用性格温驯的意蜂新母蜂来更换养蜂者的杂种母蜂,并使其和杂种雄蜂交尾,这样


将会得到非洲蜂血统减弱而意蜂血统增加的后代,从而改变后代杂种蜂的性格,降低

其攻击力。巴西政府采用了这个建议,从 1965年到 1972年,先后分配了 23000只纯

种意蜂处女母蜂给养蜂者,后续事实证明了这个方案取得了成功 [14]

遗传学家柯林斯则通过大量增加能给蜂王授精的欧洲熊蜂的数量来改变后代蜜蜂

的基因,蜂王必须在婚飞期与 6 12只雄峰交配,才能得到一定量的的精液,因此通

过增加养殖场中欧洲熊蜂的数量,降低了蜂王与非洲蜂的交配几率,另外,就算有部

分非洲雄蜂与蜂王成功交配,输入蜂王体内的精液也会被其他欧洲熊蜂的精液稀释,

同时采取放置雄峰诱捕器来诱捕非洲雄蜂的方式来进行防范,这种诱捕器使用的是一

种人工制造的蜂王分泌物,这种分泌物是蜂王分泌出来吸引雄蜂的信息素,上当的

雄蜂将会被捕获杀死。

5.1.2减少数量

非洲蜂属于蜜蜂,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昆虫,在一个正常的蜜蜂群落中,蜂王的

信息素是维持蜂群安定和正常活动的最重要因素,这种信息素通过工蜂与蜂王的接触

以及工蜂之间的接触形成的信息网络在整个蜂群中传递 .蜂王的死亡或较长时期内不

能正常释放信息素就足以使蜂群失常、混乱以至解体,蜜蜂数量也会随之减少 [15]

。柯

林斯通过利用工蜂觅食的习性来杀死蜂王,首先让养蜂者按照指示把自己的蜂关在蜂

箱里,在野生蜂群经过地方投递毒饵,野生工蜂会吃下这种毒饵,并把它携带回窝,

而毒饵中的化学药品的性质,会使蜂王不孕不育或者死亡。

5.2未出现地区

还未发现非洲蜂的地区,加强了养蜂的相关规章制度,例如加拿大,禁止从蜂可能非洲化

的地区运出蜂王,凡有非洲化蜂渗入的地区,养蜂人一定得引进经过鉴定的新峰王,最好从已知

没有非洲化和杂交蜂种的岛屿和地区装运。

6非洲蜂带来的利益

事物都有两面性,虽然非洲蜂给美洲大陆的人们带来了威胁,但是,随着人们有


意识的治理与引导,非洲蜂也给人们带来了利益。例如最早引入非洲蜂的巴西,巴西

地处热带及亚热带,夏季长,气候炎热空气湿度大,病原菌极易繁殖,其原本蜂蜜生

产产量排世界第 47名,而自从非洲劲蜂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蜂种——巴西蜂 [16]

,它

们产蜜量多,体格壮,具有很强的免疫力,是世界上唯一不感染疾病的蜂种,巴西蜂

农根本不需要给蜜蜂使用抗菌素来预防蜂疫,因此巴西蜂蜜从源头上就不含抗菌素,

而且在酿制蜂蜜的过程中,蜜蜂为了抵御细菌和病毒的侵害,蜂蜜中各种活性酶和杀

菌因子的含量也特别高,同时为保证自己的食物在这样湿热的环境中免于发酵,蜜蜂

会将蜂蜜的含水量尽量降低,因此巴西蜂蜜普遍含水量低,营养成分含量高 [17]

,其蜂

蜜产值也跃升至世界第 7[18]

非洲蜂的价值不仅仅如此,我国巴西留学生李飞了解到美国生产治疗癌症的原料

是蜂毒,但是饲养的普通家蜂的蜂毒远远达不到药用要求,迫切需要巴西杀人蜂的蜂

毒,李飞抓住了这个商机,运用自己制作的取毒器采集蜂毒,提纯后卖给莱普丁

制药公司,收获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正如李飞说所说,杀人蜂曾经是巴西人的噩

梦,现在它不仅被驯服了,还成了挣钱工具,这是我最引以为荣的 ![19]

7讨论

人们称非洲蜂的引进是最有争议的动物引进,它给人们带来了不可预估的生命威

胁以及随之而来的诸多麻烦,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因此,

正确的认识非洲蜂才是如今研究非洲蜂应该抱有的科学态度。国际上对非洲蜂的研究

还有很多,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防治以及应用非洲蜂的方法,例如 N.科涅格尔

1991)提出的利用最小的蜂种(Apis florea)控制南美洲的非洲蜂防止它通过中

部美洲迁入美国[20]

;阿根廷科研机构通过取样,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比较杀

人蜂和普通蜜蜂的区别,以确定杀人蜂,然后通过人工授精方法,控制杀人蜂的数量

等等,这些方法大多数已取得成效。

我在查阅文献时,看到这样一个事例, 1990年,一种名为 Apis mellifera capensis

(AMC)的蜜蜂经养蜂人携带从南非南部向北部迁居,对名为 Apis ntelliferu scutellettu

(AMS)的非洲养殖蜜蜂群落造成了广泛的损害 .经过 Martin研究发现所有的 AM工蜂

(像处在一个蜂王失常的蜂群中那样 )都能够在具有一个正常起作用的蜂王的 AMS


蜂群落中发育卵巢,并孤雌生殖产下雌性的双倍体卵 .这使得 AMC工蜂能够在寄生群

落中迅速繁殖,这很可能是由于 AMC工蜂的繁殖行为和它们产下的卵在化学信息以

及蜜蜂所交换的其他信息上模仿了 AMS蜂王的信息,因而混淆、打乱了蜂王在蜂群

中散布的正常信息.MARTIN等人猜测 AMS蜜蜂群落灭亡是由于在寄生群中很少参加

觅食的 AMC蜂的数目不断增长,使得负责觅食的工蜂数目不断减少,而最终导致蜂

王因食物不足而死亡[21]

。或许,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蜜蜂或采用可产生相似效果的代替

物来治理非洲蜂,但是,冒然引进新的蜂种,会不会打破已有的生态平衡,得不偿失

呢?

总的来说,人们对非洲蜂的研究在短时期内不会停止,当然,研究的重心也将会

偏向于如何更好的利用非洲蜂来创造价值这方面了。

8参考文献

[1]

吴涯.南美的杀生蜂[J].大科技.科学之谜, 2000 (12): 40-41.

[2].胡积康.侵入美洲大陆的非洲蜂[J].世界知识, 1986, 19: 004.

[3]鲁先圣.一切皆有可能[J].现代交际:上半月, 2004 (11): 1-1.

[4]

鲁先圣.非洲蜂[J].内蒙古教育, 2007 (10X): 61-61.

[5]郑火青.蜜蜂群内生殖共享相关特征研究 [D][D].浙江大学, 2009.

[6]

余林生,解文飞,巫厚长,.尼日利亚非洲蜂和安徽意大利蜜蜂及其杂交二代形

态特征与微卫星 DNA遗传多样性[J].生态学报, 2012, 32(11): 3555-3564.

[7]

黄资慧.非洲杀人蜂逞凶美洲[J].环境, 1994, 9: 042.

[8]罗宾 FA,莫里茨,方兵兵.西方蜜蜂的后封盖期遗传力与其抗螨力的关系 [J].中国

养蜂, 1990, 4: 028.

[9]康乐,张民照.分子生态学的兴起,研究热点和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5, 4:

292-299.

[10]陈黎红,张复兴,吴杰.当今世界蜜蜂发展概况[J].世界农业, 2012 (1): 24-28.

[11]文光. “杀人蜂并不那么可怕[J].蜜蜂杂志\ 1993, 6: 030.

[12]徐连宝.非洲化蜜蜂的螫刺[J].中国蜂业, 1993, 2: 031.

[13]

夏敬彪,刘先哲.蜂蜇伤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 (内科学分册), 2006, 3: 011.


[14]

季荣,谢宝瑜,杨冠煌,.从有意引入到外来入侵——以意大利蜂 Apis mellifera

L.为例[J].生态学杂志, 2003, 22(5): 70-73.

[15]冠煌,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中华蜜蜂[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1.

[16]吕效吾,吕裕民.巴西养蜂业[J].中国蜂业, 2006, 57(2): 46-47.

[17]吴志华.极品蜂胶来自巴西 杀人蜂”[J].恋爱.婚姻.家庭:养生, 2012 (10): 53-53.

[18]查一路.被非洲蜂改变的生活[J].冶金政工研究, 2004, 1: 038.

[19]张东亮,史馨怡.与杀人蜂亲密接触的中国小伙[J].改革与开放, 2009 (4): 47-48.

[20]周菘.关于 《热带地区小蜜蜂和西方蜜蜂的种间竞争》 一文的介绍和讨论[J].

农业新技术, 1977, 6: 009.

[21]

张培培,苏蓓蓓,许田,.失控自复制导致的社会结构破坏与自组织临界现象 [J].

自然科学进展, 2004, 14(1): 107-110.

非洲蜂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