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福泽谕吉《劝学篇》 - 28313

发布时间:2020-04-08 22:56:50

福泽谕吉《劝学篇》读后感

本书的背景是日本明治维新初期时,日本国受西方文明之冲击,为求自立,痛下决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展开全面深刻的学习和革新。福泽氏叹于一方面列强欺压,主权可危;一方面旧习陈积,人民志短。遂成此书,鼓励国民,尤其是学者,立志向学,自强不息,响应时代的号召,承担起独立文明之精神,兴办实业,下启民智,上兴国力,以维护人民之自由,民族之独立。

该书由1872~1880年间发表的17篇文章汇集而成。虽所涉颇广,但形散神聚。宏思细玩,我在这里尝试将其大体内容概括分为3个层次:首先,其点出了自由平等与独立自强的原则;然后,其讨论了在此原则下,人民与政府,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后,其提出了,在此关系和原则下,作为学者的使命。兹叙如下。

1.总则:自由平等与独立自强

这是本书的宗旨,贯穿始终的文明之精神。概言之:唯自强求学方能独立;唯独立方能自由;唯自由方能平等。

1.1 唯自由能平等

人人生而平等,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但这种平等是权利之平等,而非权力(即地位)之平等。(第一篇)

何谓权利平等?即人人享有追求并实现其自由的权利。那么又何谓自由?作者谈了很多方面(第八篇),但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利用天赋能力,实现天赋潜能。我试着归纳(略加发挥)如下:人有身、心、智、灵四个方面的天赋,从而也有相应的需求。比如,人有,故当有响应的生存权和获得感官喜悦的权利;在的层面,人有,故有追求幸福和情感认同的权利;人有,故当有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权利;人有,故当有追随良知,并探索诸如生死等终极关怀的权利。

为何权力不平等?能力有高低,承担有轻重,志向有宏促,运势有穷达。欲求改变,唯励志向学。

1.2唯独立能自由

唯有独立方有自由可言,否则,必遭压制,沦为依附,主权不保,遑论自由?

何谓独立?独立分为两个层面:1)物质独立2)精神独立。(第十六篇)前者很好理解,即是谋生之技。而后者是指精神之主宰,灵明之引导。否则,浮沉随世,进退由人,浑浑噩噩,沦为物役,纵富甲一方,又何来独立?

由此可见,上面所述的人在身、心、智、灵4个层面的自由,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而进一步,人和政府都有独立和自由的问题。其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唯有独立之国民,方有独立之民族。若泱泱国民,尽无独立自由之精神,摄于政府之强力,而唯唯诺诺,消极无为,则文明终只是徒具其形。最终,产生专制之政府,无志之愚民,对内腐败专横,对外软弱无骨,必见弃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些见解,实为精辟。让人联想起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其决心不可谓不大,用功不可谓不艰。但多是庙堂之忧,多是唯器之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终究是,其拒文明实质于千里,遂成甲午之败。

1.3唯自强能独立

独立,意味着,退,足以一技以自立;进,足以雄才以匡时(第九、十篇)。而这,必须以自强求学,方有可期。

何谓学问:既然上述的独立有两个层面,物质、精神。那么,为通往独立之路的学问,也相应可以分为两类。但作者苦于儒佛之士,重纲礼而轻技巧,空谈文章,百无一用的流弊,从而大力推崇理工农医等实学。(第一篇)

如何劝学:鼓励国民,树立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发奋自强,向学自立。这也就是,诸葛亮在告诫子篇中说的:学需志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 契约论:人民与政府

人民与政府是一种契约关系:法律。(第六篇) 即政府是代表国民,按照国民的意志执行事务。这种意志,就是保护国民追求自由的权利不受侵害;这种事务,就是人民与政府签订的契约——法律;这种执行,就是政府是法律的执行者,人民不得私设公堂,扰乱秩序。

人民,对政府而言,具有主人和客人两种身份。一方面,其是国家的主人,参与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其又是国家的客人,服从法律,不得私自违反和执行。(第七篇)

政府,作为人民的代理,要履行照顾的职责。所谓照顾,有两方面含义。1.保护,即执行法律保护国民的自由;2.指导,即制定政策,指引帮助人民的生活。(第十四篇)

1. 当人民因政府行为不端,而发生冲突时。人民可能的举动有三: 1. 唯唯诺诺,屈从政府;2.实力对抗 3.坚持真理,舍身力争。而在此方面,作者认为,应当采用第3种方法,用近乎殉道的方式,去感化那些暴虐的政府官吏,因为邪不胜正,天理昭彰。(第七篇)

2. 政府,不应当压制人民追求自由的权利,不应当堵塞人民的言论自由,和作为主人的权利。

人民和两者应当真诚相待,坦率沟通。否则,会产生怨尤的对立情绪,造成内耗,威胁稳定,贻害无穷。(第十三篇)

3. 学者的使命

作为中产阶级的学者,不应当以一人一家的衣食为满足,不应当一味依附于政府,谋求一官半职。而应当承担时代之使命、文明之重任,兴办实业,开启民智,传播独立自由之精神。

3.1 立志:两种使命。(第九、十篇)

人的身心活动,大体分为两类。1.个人本身的活动,即以身心的活动来解决衣、食、住、行问题,使自己能过上安乐的生活。2. 社会伙伴之间的交往活动,以推动物质、文明等方面的发展。而吾人不应当仅以一人一家的衣食为满足。因为人们生来就赋有比此更高的义务,那就是必须投入人类社会,并以其成员之一的身份,努力为社会服务。

3.2 思想与行动的一致(第十六篇)

1. 行动的意义有轻重之别(故用思想博学之)

2. 行动的效用有大小之别(故用思想审问之)

3. 行动当合于规律,合乎时宜。(故用思想明辨之)

4. 行动当细致周到。(故用思想慎重思之、笃行之)

这里,尤其值得我警醒的是如下一段话:凡是好高骛远而缺乏实际行动的人,往往心怀不满。这种人在考察世情而寻找工作之际,虽见有可做之事,但不符合心意,不愿从事。他们欲行其志而不采取实际行动,特别是不能承当时,却认为罪不在己而归咎他人,或者说生不逢时,或者说天命未至。好象天地之间无一可为之事,屏居独处,沉思郁闷。口出怨言,面有怨色,就好象周围都是敌人,天下无人关心他。……凡是理想过高,缺乏实际行动的人,有时会被人厌弃而陷于孤立。以自己的行动,同别人的行动相比较,本来自愧不如,但以自己的理想来观察别人的行动时,却感觉到大不满意,而自然产生轻视别人的念头。...总之,无论事之大小,如果想批评别人的行为,就应当首先设身处地仔细想想。对于不同的职业,更应考虑其行动的轻重难易。对于不同的事务,亦应按照实际情况,把自己和他人的行动加以比较研究,才不会产生很大的错误。”—— 愤青们,要注意啊!

3.3 内心之省察(第十四篇)

上至匡时济世,下至安身立命,都要有目标规划,并时时省察。切不可浮沉随世,愕然度日。要时刻警醒,明其所往,知其所来。否则,或终日论道,裹足不前,或事与愿违,南辕北辙,殊为可叹。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4 人望及演说(第十七篇、十二篇)

人应当恰如其分的争取人望和荣誉。因为,只有得到他人的信任,才能发挥价值。

故学者,应当内外兼修。唯内心沉潜如深渊,待人接物活泼如飞鸟,律己严谨不苟,待人豁达无边,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学者。

因此,首先要学习语言,重视演讲。其次,要容颜和蔼明快,待人至诚至信。最后,要广交天下之友,切勿固步自封,成井底之蛙。——三人行必有我师。

3.5 论怀疑事物之取舍(第十五篇)

看到西方创造了比日本好得多的文明状况,就把西方的一切都看作是好的,竭力效仿,而把日本的传统一概抛却,不加辨别,实在是东施效颦。现在我们正处于混杂纷乱之中,必须把东方和西方的事物仔细比较一下,信其可信,疑其可疑,取其可取,舍其可舍。虽然疑信取舍得宜并非易事,而我辈学者责无旁贷,不可不以此自勉。我们认为空想不如致学,更须多读报刊,多想事物,平心静气,放开眼界,求真理所在,自然会知何者应信,何者应疑。昨日所信,今日可能生疑;今日所疑,明日也许消释。一般学者不可不奋勉。在纷乱复杂的改革中,必定百疑重生,几如暗中摸索。不应顽固守旧,也不应一味崇洋,事事照搬。必须把东方和西方的事务仔细比较,信其可信,疑其可疑,取其可取,舍其可舍。虽然疑信取舍得宜并非易事,而我辈学者责无旁贷,不可不以此自勉。我们认为空想不如致学,更须多读报刊,多想事物,平心静气,放开眼界,求真理所在,自然会知何者应信,何者应疑。昨日所信,今日可能生疑;今日所疑,明日也许消释。一般学者不可不奋勉。

4. 结语

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上了很生动的一课。何谓自由平等,何谓政府与法律,何谓学者之使命,这些熟悉的词语,直到今日才开始有实质的了解,当然也有待日后的实践认知。

历史的车轮是向前的,我时常感叹这是一个多么生动的比喻——螺旋式发展。时至今日的中国,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任然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启发,比如独立文明之立国精神,体制改革,依法治国,教育及科技的改革。试想,今日中国物力蓬勃发展,为何教育始终僵化束缚,科技难有突破创新,社会矛盾激化,体制百弊丛生,这是不是我们仍然只具有文明之形式,却缺乏独立文明之精神?当然,限于时代认知及所处政治环境的限制,作者的观点大都缺乏深入的系统性;而对于某些关键问题,作者也只是含糊其辞,比如对政府的制衡,以及人民如何行使主人的权利,区区感化略显苍白。这也大概是为何日本政府完全控制民众,日后会走向疯狂的军国主义的原因吧。

但做为百年之后的一位中国人,读完此书,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如果要让我对福泽谕吉此书做一个结语,思之再三,唯有引用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先生撰写的一段碑文: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读后感]福泽谕吉《劝学篇》 - 283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