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发布时间:

专题十记叙文阅读
一、(2017·河南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唯有垂杨管别离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之前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③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后,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文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⑧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
1.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4
2.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4


1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
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4.本文以“唯有垂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
二、(2016·河南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

2

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
(1。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3波澜又起。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三、(2015·河南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

3

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你是马山人?”他问。“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你去过马山?”“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

4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
四、(2014·河南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看自行车的女人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③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不过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竟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竟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

5

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42.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4第③段:第⑥段:
3.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为例进行分析。(4
4.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4五、(2017·河南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妈妈的水仙毕淑敏
朋友送我几个水仙头,说是最新的品种,球茎硕大,花芽繁茂,春节可开出金色的重瓣花盏。妈妈没养过水仙,很随意地找来一个浅盆,注满了水,把水仙头浸了进去。我说,妈,需找行家将水仙头雕刻了,才会长出优美的造型。
妈妈说,我看人家的水仙都是这样泡着的,并没有动刀动剪。你不要充内行,我知道你也没有养过水仙。
我说,是啊,我没有养过水仙,可我看过养水仙的书啊,书上就是这样说的。妈妈说,你那是本本主义。
我就不再说什么了。养水仙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她高兴那样养,就那样养好了。
水仙头得了丰足的水的滋润,渐渐膨胀起来,蜕去了葱样的旧衣,生出白嫩的须根。A有绿珠似的芽叶挤了出来,畅快地舒展腰身。妈妈把水仙盆放在靠暖气的窗台上。我趁她不注意,把盆端到封闭的晒台上,让它见阳光。妈妈见了,赶快用手圈着盆,把水仙救回来。
我说,水仙喜寒不喜热。
妈妈说,又是你那本书上写的吧?我看,你把水仙加上两个点,改成“冰仙”得了。从此我再不敢让水仙经风雨见世面。
妈妈为水仙换水的时候,拎一把水壶,从上灌下,把水仙盆灌得像个澡盆。我说,妈,节约用水。水仙可以游泳了。水太多,叶子易疯长,书上说……妈妈打断我的话说,水仙水仙,没有水,哪能成仙?
水仙在妈妈的侍弄下,窜得很高,犹如一片茂密的竹林。妈妈得意地说,别看我没养过水仙,长得还真不错啊。接着又谦虚地补充一句,其实也没有什么,水仙好养。
当水仙长到两尺高的时候,终于开花了。B叶片在嫩绿中透出鹅黄,好像长得太快的少女,清秀地临风而立。高耸的花茎像一柄长剑,颤巍巍地指向天花板。花真的是重瓣,只是那颜色为稀薄的米黄,实在算不得是金黄。若有若无的香气,像丝一样在空气中抖动着……
妈妈很高兴,对邻居们说,我家的水仙开花了,你们来看呀。晚上我读书的时候,像水稻一样高的水仙,突然从窗台上倒伏下来,凌空落下,訇然一声好像被伐倒的空心木。叶脉像绿色的头发,柔软地纷披着,花也合上了眼睛,好像赤足走了长路的美人,睡眼惺忪。

6

水仙盆里满满的一腔清水,将好大一块地毯的颜色,染得比平日要深。
我竭力将水仙扶进盆里,希望它们重新挺立。无奈这骄傲的精灵倔强地匍匐着,不肯挺起胸膛。我只好将它们收成一拢,允许它们卧着,做一个好梦。第二天早晨,妈妈见了躺下的水仙,吃了一惊。我说,妈,是我不留意,把水仙碰到地上了,又没有及时发觉……
妈妈就叹着气对邻人说,那是多么好的一盆水仙啊,都怪我女儿……不,是我自己想得不周到,要是把盆再往窗台里面挤挤就好了……不过,没什么,欢迎你们明年再到我家看水仙……1.请简要概括“我”和妈妈在养水仙的过程中经历的多次波折。(4
2.文中多次提到“书上说”有何作用?(4
3.请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任选一句作答(4A有绿珠似的芽叶挤了出来,畅快地舒展腰身。
B叶片在嫩绿中透出鹅黄,好像长得太快的少女,清秀地临风而立。

4.结合语境,探究作者在文章最后两段使用省略号的写作意图。(4
六、(2017·河南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笨拙的父爱
①他真的是一位非常笨拙的父亲。
②这是一个大型综艺节目,类似于各种选拔赛。台上一个个帅哥靓女,或歌唱,或舞蹈,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的才艺发挥到最好。精彩之处,台上台下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③当他站在舞台上时,显得有些另类,因为他不再年轻。与众多参赛的小青年相比,他俨然就是“大叔”级别的。
④按说,“大叔”级别的人物参赛也不算什么,或许还能一鸣惊人,出个中国式“苏珊大妈”。但是,他似乎又不具备这个才能。
⑤音乐响起,我就看到了他的拘束,接着一开口,更大的失望袭来。他竟然合不上节拍,吐词也不清晰,这些都是歌手的禁忌。台上评委的灯齐刷刷地灭掉了,他陷入一种尴尬与难堪的局面。但是,他依然含糊不清地唱着,灯光下,他的额头爬满汗水,沧桑的脸上似乎因难堪与拘束,显得又苍老了几分。台下嘘声一片。
⑥这真是个乌龙事件,自综艺节目开播以来,从没有过这样的局面,主持人忍不住叫停。音乐停下来,他似乎更孤立地站在舞台上,手足无措。
⑦“你一定知道自己的歌唱水平,能说说你为什么来这个舞台上吗?”主持人问道。台下揶揄声此起彼伏:现在人真是想出名想疯了。
⑧男人低着头盯着自己的鞋子,半天才抬起头说话。他的话语依然不清晰,一字一顿,原来他竟然还是一个有语疾的人,也就是我们说的大舌头。
⑨他说:“非常抱歉,我不会唱歌。我这么做,是想恳请评委能给我女儿一个上台的机会。我女儿今

7

年八岁,特别喜欢跳舞,能跳出完整版的杨丽萍的《孔雀舞》,只是她年龄小,不够参赛的资格。可是,女儿太想上这个舞台了,恳请大家给她一个机会,恳请大家明白一个做父亲的心情。”
⑩原来,所有的难堪,所有的笨拙,都是为了他的女儿。他女儿终于站在了这个大型舞台上。孩子的舞蹈果然不错,她开心地跳着,像一只欢快的小孔雀。台下的男人望着女儿,也欣慰地笑了,笑得泪流满面。
在如潮的掌声里,女儿跳完了舞蹈。我知道,那掌声,一半是给女儿,一半是给父亲的。主持人问女儿,知道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吗?女儿摇摇头。于是,主持人让她看看大屏幕:她爸爸是个切割大理石的火烧工,每天在高温下工作。为了这次上台,这位有语疾的父亲所做的努力,她也是不知道的。天真无邪的女儿,活在自己的舞蹈梦里,并不知道父亲的辛苦。
画面以回忆的方式,重演了他坚持让女儿学舞蹈的过程。女儿很小的时候,他发现了女儿的舞蹈天赋。只要他家那台老旧的录音机一放音乐,女儿就随之翩翩起舞,只是,女儿的舞步没有经过正规训练,显得有些凌乱与别扭。看看喜爱舞蹈的女儿,想想家里拮据的生活,他还是拿出全部的积蓄送女儿去了舞蹈学校。学舞蹈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夏天,家里没有空调,他就去附近的冷库里,捡拾一些废弃的冰块,然后回家放在盆子里,用电扇吹,这样练舞蹈的女儿就不至于那么热了。冬天,他用捡拾的煤块在屋子里生火,把贫瘠的小屋映照得暖暖的,也让跳舞的女儿感觉暖暖的。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女儿终于走向了梦寐以求的大舞台。
后来,导演组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秘密,这个男人因语疾并没有成家,这孩子是他捡来的弃婴。可是他央求导演删掉了这一块儿,他说他永远不想让女儿知道这个秘密。
作为一个摄影师,我目睹了这晚最感人的一幕:大屏幕上,父亲辛劳的身影,还有他为了女儿,站在舞台上最笨拙、最尴尬的一面。
节目之后,我复制了一个光盘,送给了孩子。我想让她明白:父亲所有的辛苦、所有的笨拙,都是为了更好地爱她!我想随着女儿的长大,她一定会懂得父亲对她的爱,也会深深地爱着这个笨拙的父亲。
(作者:李怀春。有改动
1.根据提示概括相关情节并按时间顺序填写在横线上。(4
(1(2夏天,捡拾冰块为跳舞的女儿降温。(3冬天,捡拾煤块为女儿练习舞蹈取暖。
(4
2.从第⑤段中找出描写父亲和描写评委及观众反应的关键词语,品析语言的妙处。(43.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的含义及好处。(4
七、(2017·河南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背老人看日出
①新开发的飘峰山景区集山秀、石奇、云海特色为一体,成为天然的休闲胜地。清晨,第一缕阳光从海平面升起,光影的变化似梦非梦,令众多在金顶上观看的游客陶醉。这天早晨,薄薄的晨雾弥漫在群峰间,林虎来到山脚的大门前,望着陆续沿石阶而上的游客,他一边忘情地呼吸清新的空气,一边又像在搜寻什么。
②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汉蹒跚走近,林虎眼前一亮,上前恭恭敬敬地说:“老人家,您这是去看

8

日出哇?”
③老汉反问道:“你说呢?明知故问。”
④林虎没生气,说:“老人家您误会了,见您手脚不太方便,我……我想背您上去,您看怎么样?”⑤老汉狐疑地盯着林虎的眼睛,然后恍然大悟地说:“这个点子够新鲜,那背上去收多少钱哪?”⑥林虎摆摆手回答:“免费,一分钱不收。到山顶一共有128级台阶,您老肯定吃力,就让我背一回吧。”
⑦老汉像没听见一样,继续艰难地往上爬。见林虎凑上来,老汉开门见山地说:“你真是个活雷锋啊,那你图个啥?省点儿力气去背别人吧,我享受不了。”
⑧林虎涨红了脸,识趣地退了回来。
⑨第二天,林虎在台阶前摆了张纸板,上面用毛笔写了两行工整的美术字:免费背老人上山,陪同游览。
⑩早晨五点半,突然山路上传来“哎哟”的痛苦呻吟声。林虎看到不远处有一位老者崴了右脚,跌坐在冰冰凉凉的石块上,旁边的老太婆手足无措。老者说:“来一趟不容易,就这么回去我不甘心,唉,以后有没有机会还难说呢。”
“老人家别担心,您要是想看日出,我来背您,保证舒服又安全。”林虎走到他们面前,一脸真诚地说。
老者爽快地对林虎说:“来吧,小伙子,我今天能否看到日出,全看你的了。”林虎在老者跟前蹲下,让他小心伏在自己的后背上,然后双手往后一箍,平稳地背起老者,老太婆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每到一个大的平台,林虎就轻轻放下老者,再去搀扶气喘吁吁的大娘。交谈中,老者告诉林虎,他姓丁,就喊他“丁伯”吧。退休前,他们夫妻俩在一家科研所工作。
终于到了山顶,林虎帮丁伯夫妇找好观赏位置,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句:“太阳出来了!”果然,一个暗红的火球徐徐从波光粼粼的海面升腾而出,穿透云遮雾绕,放射出万道金光,一时间飘峰群山五光十色,美不胜收。丁伯感叹道:“真是人间仙境啊!”他激动得眼眶里噙满了泪水。
中午时分,林虎陪丁伯夫妇游玩了全部景点,丁伯提议返回。下山背人不容易掌握重心,林虎只得扶着两个老人一步一步往下走,很快,他的衬衣就被汗水浸透了。来到山脚的平地,林虎把丁伯夫妇安顿好,准备帮他们找一辆出租车,丁伯挥挥手说:“不用了,等会儿有车来接。小伙子,你为什么要做这种好事呢?”
林虎眼圈儿红了,动情地说:“其实,该说谢谢的是我,是您老人家帮我圆了心中的梦。”林虎办了一家工厂,妻子秀娟一直操持家务,照顾一双儿女的饮食起居和读书。因为忙得像陀螺,林虎只能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飘峰山背老人。很快,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成了景区最独特的风景。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一,林虎背完两位老人上山,正坐在石阶上休息,突然走来一位女孩,说是要采访他。原来记者是丁伯的女儿丁艳,在一家报社工作。偶然间听父亲讲飘峰山有年轻人免费背老人的故事,专程来采访。
原本打算拒绝的林虎在丁艳的连番追问下招架不住,不得不说出了一段辛酸的往事。不久前,林虎决定到外省去签一份采购订单,刚下飞机就接到父亲病重的电话,可考虑到那是一笔大单,工厂将获利丰厚,林虎决定继续行程。那份合同一拿到手,林虎就坐车十万火急地往家赶,然而迟了,父亲已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林虎扑倒在父亲的遗体上放声痛哭:“爸爸,我来晚了,来晚了……”
林虎接着说:“我母亲去世得早,是父亲含辛茹苦把我抚育成人。晚年的父亲希望能到飘峰山金顶看日出,可因腿脚不灵便一直未能如愿。”妻子秀娟听说了公公的心事,告诉了林虎,他原本想挑个休息日背父亲爬山完成心愿。没想到林虎忙于工厂业务,那个小小的愿望,父亲到死也没能实现。林虎是个孝子,从此陷入无限的自责与愧疚中……
21丁艳静静地倾听着,深深地点点头。1.请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简要概括故事情节。(4


9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
3.文章除了写丁伯,还写了一个陌生的老人,有什么作用?(3
4.分析第两段在文中的作用。(3

5.文章第段写道:“从此陷入无限的自责与愧疚中……”请你结合语境,用第一人称写出林虎当时的心理活动。(3

八、(2017·河南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花匠还在,老而且瘦
①妈妈工作的作协机关里,有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草坪,草坪上有一尊鲁迅石膏坐像;花园里有喷水池,池中间立着一个半裸女人的雕塑;花园里有葡萄架,还有花房——不知为什么,我把它叫做娃娃的房子。
②我们常常到这里来玩。
③在草地上打滚,顺便给鲁迅公公磕个头。摘枸杞子,摘葡萄——那葡萄大都是青而硬的,可我们仍然毫无畏惧地吃了下去,连眉头都不曾皱一下。
④玩到后来,不禁放肆,把整个机关花园误以为儿童乐园,大闹起来。当我们肆无忌惮地在花丛里跳来跳去时,就会受到花匠严厉的目光的阻止。他站在那里,看着我们。两脚稍稍往两边分开,两只胳膊再朝两边分开一些垂着,手里握着一把剪枝的大剪刀。他微微地驼着背,从不大声呵斥我们。但他从不和我们说话,只是那么冷淡、生气,对我们无兴趣、无希望地看着,叫我们自觉地对他敬而远之。远远看见他过来,我们便逃窜开去,也不知怕他什么。他是那么瘦弱而苍老,完全不值得害怕。而我们却那么怕他。
⑤当人们纷纷向我妈妈告我的状时,他也站在旁边,看着我。一言不发,那目光分明是谴责的。他似乎不屑于把那谴责说出口似乎已对我们失去了任何悔过自新的信心在他的目光下我是那般不可救药。
⑥一次,我们在大厅里打乒乓球。打到高潮时,我把短裙子脱了,只穿短衣短裤。一个调皮的伙伴和我捣蛋,把我的短裙子藏了起来。而他自己则逃之夭夭,不知所向。毕竟已到了知道害羞的年龄,我晓得,只穿一条短裤是无论如何走不出去的。于是我只能绝望地在大厅里等着,等着他良心发现,把裙子给我送回来。可是他一直没来。眼看太阳快要落山,天色已近黄昏,我只得决定走出大厅去找他。当我穿着短裤横穿过花园时,看见了花匠。他默默无言地站在那里,看着我。稍稍分开两脚,又稍稍分开两手站着,手里握着一把大剪刀。我低下头从他骇人的目光下跑过去,觉得自己已经彻底堕落。
⑦花园里的欢乐,是以一场大祸为结束的。有一天,水池边上一只会喷水的青蛙忽然之间在我们脚前落下水去。捞起来时,青蛙的扁嘴已经磕去了一块。自始至终,我们都感到委屈,因为那青蛙落下水去的时候,恰恰是在我们静默的时候。我们抱着膝盖坐在池边上,对着水池正想默一会儿神,不料却惹出了这场大祸。我们是那样仓皇地告别了这座大花园。这场大祸以及后来引起的一切,像一团浓雾,遮隐了花园给予我们的所有的快乐。
⑧好多好多年过去了,我以自己的身份,而不是妈妈的女儿的身份,又走进了这座大花园:有时听讲座,有时座谈,有时联欢,有时接待外宾……花园的草坪依然很绿,半裸女像依然立着,葡萄架上依然挂着青青的葡萄,青蛙的嘴角依然缺着一块,花草树木,依然凭着季节青青黄黄,开开败败。那一团浓雾在阳光下消散尽了,可浓雾后面出现的花园却不再是原来的花园了:娃娃的房子那里,竖起了一座新楼;鲁

10

迅像漆成一种暗金色。而且,花园好像是小了许多,它不再是儿时所见的那样大而堂皇了。
⑨花匠还在,老而且瘦。
⑩一天,我在门厅里和人说话,他忽然走进来,站在门边的暗地里,看着我。看了一会儿,又悄悄地走了。我奇怪地瞅瞅他,瞅见他驼着的瘦削的背脊。那疲惫的背脊流露出一股说不出来的、淡淡的温和。我忽然想到:他大概是喜欢我的。
1.文中多次写到花匠看着“我”,请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1“我”和小伙伴肆无忌惮地在花丛里玩耍,花匠用严厉的目光看着“我”;(2人们纷纷向妈妈告“我”的状,
(3“我”因伙伴的捉弄只穿短裤穿过花园,(4“我”因工作再回机关花园,花匠站在门边看“我”。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⑨段的含义。(4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4

4.文章结尾写道:“我忽然想到:他大概是喜欢我的。”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4

参考答案
一、
1.①岳老师在病房里给从未踏足过学校的小病号上课;②岳老师在小病号愤怒发问后,不仅教他更多,还给他喂饭,让他喝水,陪他采花;③岳老师听说小病号要转院,为小病号编写教材;④岳老师听到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了诗,大哭起来。
2.第一次大哭的原因:①小病号“反正活不了几年”的话深深刺痛了她;②为自己只顾教学,忽视了小病号的感受而自责。
第二次大哭的原因:①为与小病号离别而伤感;②为小病号背出诗而欣慰、激动。(意思对即可
3.【A示例:从“终年苍白”到“一丝红晕”,抓住脸色变化这一细节,表现出岳老师成为小病号老师后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
B示例:“每一天”“一输完液”“马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用,写出了岳老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抓紧给小病号上课的情形。
4.①暗示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岳老师教小病号背诵这句诗;②奠定了全文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③凝聚了小病号对岳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④诗意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二、
1(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3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
3.示例1: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2: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11

示例3: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来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三、
1.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
2.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
3.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4.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四、
1.①她被胖女人冤枉,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②她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的存车费。③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捆纸箱。④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兜。
2.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旧迷彩服”“老式旧布鞋”“脚面晒得很黑”写出了她衣服的廉价、穿着的过时、工作的辛苦。(或“‘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写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的惊恐。”
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追”“回头看看”“慢慢走回”“捡起”“瞧”“抵”“哭”写出了她被抢后的为难、无助与伤心。
3.在叙述她免收“我”存车费这件事后进行议论。由她对“我”的信任、体谅,引起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猜度与信任的感慨,引人深思。
4.①看自行车的女人的遭遇令“我”同情,她对“我”的体谅、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令“我”感动。②看自行车的女人是社会中弱者的代表,为她写点什么是为了呼吁人们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五、
1.“我”建议雕刻水仙头,妈妈认为“我”是本本主义;“我”把妈妈放在暖气片旁的水仙端到晒台上,妈妈把水仙救回来;“我”劝妈妈不要给水仙浇太多的水,妈妈认为水仙就是需要水;“我”把水仙倒伏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妈妈叹息自责。
2.①多次提到“书上说”,是“我”想提醒妈妈科学养水仙;②妈妈认为“我”是本本主义,表现了妈妈的固执;③“书上说”引发了妈妈和“我”的多次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暗示了后文妈妈养花终告失败。
3A句示例: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水仙的芽叶”比作“绿珠”,形象地突出了芽叶碧绿温润的特点,“挤”“畅快地舒展腰身”等赋予芽叶以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芽叶旺盛的生命力和舒展的姿态。
B句示例: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水仙”比作“长得太快的少女”,并将它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水仙在妈妈的养护下秀美动人的姿态,含蓄地道出水仙因母亲浇水过多而长速反常(暗示下文水仙的倒伏
4.“我”话语中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暗含“我”对水仙倒伏真相的掩饰,不让妈妈养花的信心受挫,

12

表现“我”的孝顺体贴。妈妈话语中的省略号,第一个表示说话的转折,想埋怨女儿又转为自责,由叹息转为开朗;后两个表示语意未尽,表现妈妈的自信乐观。六、
1.生活虽拮据,依然收养了女儿并坚持让她学习舞蹈。忍受尴尬笨拙的表演为女儿争取上台表演舞蹈的机会。
2.“爬满汗水”“苍老”等词语运用神态描写,刻画出了父亲为给女儿争取到上台的机会虽笨拙却依然表演的执着,表现出了对女儿深沉的爱;“齐刷刷灭灯”“嘘声一片”写评委与观众的反应,从侧面表现出父亲的表演之笨拙,父亲承受的心理压力之大,也表现出了父爱的执着。3.既揭示了父亲笨拙却执着表演的原因,又为下文女儿的精彩表现做铺垫。
4.题目既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又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全文围绕父亲为了女儿而忍受艰难与难堪却依然笨拙表演的故事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同时“笨拙”与“父爱”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对“笨拙”产生猜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七、
1.①林虎因工作原因未能实现背父亲上山看日出的心愿,心生愧疚;②林虎要背陌生老人上山看日出,遭到拒绝;③遇到丁伯,背丁伯上山看日出,此后用免费背老人上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心愿;④接受丁艳的采访,道出其中原委。
2.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蹲”“伏”“箍”“背”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林虎背老人的小心翼翼,突出林虎的认真态度和对老人的细心照顾。
3.为下文写丁伯做铺垫。将老汉的拒绝和丁伯毫不犹豫地答应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反衬林虎的真诚,突出丁伯对林虎的信任以及林虎对老人诚心实意的孝敬之情。
4.①揭示林虎背老人上山的原因;②点明文章主题,突出林虎孝敬老人的优良品质;③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5.示例:爸爸,我对不起您,在您生前没能背您上山看日出,以后我要背别的老人上山看日出,来抵消对您的亏欠。我不知道这样做您能否原谅我,但我希望天下的儿女都能懂得,不管工作有多忙,都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八、
1.花匠站在旁边,一言不发地看着“我”花匠默默无言地站在那里看着“我”
2.说明花匠一直在机关花园工作着,这使“我”心里有一丝安慰,也表现了“我”再次见到花匠时内心的亲切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3.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花匠常有的动作,表现了花匠对“我”和小伙伴的关注以及他的严厉、沉默和勤劳。
4.不管是“我”闯祸的时候,还是所有人都在向妈妈告“我”的状的时候,还是“我”被伙伴捉弄的时候,他都只是一言不发地看着“我”,时隔多年,“我”重回机关花园,他居然还记得“我”,并默默地看着“我”,可见他一直以来对“我”很关注。因此,“我”想到“他大概是喜欢我的”。
13

14

河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