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季羡林

发布时间:2012-04-07 10:57:47

第七届大学生读书节征文

我眼中的季羡林

——读《季羡林文集》有感

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级别:2010

班级:通信工程专业

姓名:黄池军

我眼中的季羡林

--读《季羡林文集》有感

一直觉得季老先生是一个神话,在我个人的求学经历中耳濡目染到季老的孜孜不倦的精神魅力,总有一种读完季老所有作品的冲动。

其实真正当我读完《季羡林文集》后我才发现季老在我心中已俨然是一个无奈的咆哮生命的狂人,一个平淡的重视生活的诗人,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使者,一个倔强的散发激情的智者,这就是我眼中的季羡林。

一个无奈的咆哮生命的狂人

少年多舛,青年狂傲,壮年严谨,中年坚毅,晚年坦然。

出生在一个苦难之家,却有着宏大的志向,在叔父的培养下他沐浴在知识的海洋,去尽情释放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但同时求学的艰难之路也给他的人生带来很多影响,甚至对他以后的成长都有着一定意义的启示。

如是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而季老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由家乡到济南再到清华而后留德十年求学的坎坷,他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抉择,时代的不顺、家境的变故、社会的动荡都没有使他停止学习和求知的脚步,很多时候他很无奈,但在我心中他又是那样一个狂人。

在济南的求学路上他是一个天才,一个咆哮生命的狂人,“第一”这个词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稀有的名词了,因为他足够自信,最后同时被清华和北大录取,几年后又留学德国拿回博士学位,荣耀回国,拿起教鞭开始他北大的执教生涯,这一拿就从没有放手,这一拿就从没有犹豫,这一拿就从没有妥协。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季老牛棚里苦难的生活经历,当我翻开季老的《牛棚杂记》我心里有一种沉重,有一份揪心的痛在心里,那是因为我为季老坦然的态度、淡定的姿态、不畏强权的坚持所震撼。十年浩劫,在那个生命随时可能被摧残和抹杀的年代,他对着生命无奈的咆哮,凭着心里的坚持留到最后。

每当我想起那个躬身在牛棚里浑身脏兮兮的老人印象时,我心里都为季老揪心,可就是这样的灾难经历之后季老留在心里的不是仇恨而是宽容而是大度,一种超乎情感的大爱。

在苦难折磨,生命受到威胁,生活受到限制,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未知时,就是在牛棚他仍然坚持学习,仍然坚持写作,他不只是学术上的典范,更应该是精神的楷模。

他就是这样一个狂人,我心中的狂者。

一个平淡的重视生活的诗人

转学济南,改变的不只是求学,在他而立之年接受了叔父的包办婚姻。执子之手,与之携老,他做到了。无论是在多么艰难的条件下他都没有抛弃和离开他的原配妻子,这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真男人。生活是平淡的,但他用自己的平淡演绎着浪漫,释放着光辉。

在济南,在清华,在北大还是德国,他都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传奇,释放着他特有的人格魅力。

求学,不满足与上课老师的教授学习,不局限于学校安排的学科,不畏缩于从未涉足的领域,不止步于从未开启的神秘,他对待生活对待学习,对待自己都以一种平凡但朴实的拘谨来严谨对待。

都说诗人是浪漫的,我觉得他是一位平凡但不浪漫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吟唱着自己的诗篇和华章。

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使者

当我们留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或我们所经历的生活中,甚至书籍记载中有志之士有德之人总会有那么一些面对生命苦难的抉择和痛苦的经历。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许正如这句话所说,生活就是这样,只有当我们经历之后才会懂得一些人生的大智大慧,才会真正明白自己的追求与渴望。季老经历动荡不安少年时期,有一份艰难的求学经历,遭遇很多不鲜为人知的苦难折磨。但他都没有畏惧和退缩,反而以一种饱满的生活态度去拥抱生命的鲜活。

留德十年,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他也经历了一场苦难,忍受着四五年的饥饿折磨,在异国他乡思念着他挚爱的祖国。就这样他苦学十年,求学不辍,最后回国任教,从此教书育人,研读经典。

《牛棚杂记》让我们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然而,再回首牛棚中艰难的岁月时,季老的心中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思,是对伤害过他人的人的宽恕,而非愤怒或抱怨。这样的遭遇让季老感到奇耻大辱,他也曾经万念俱灰,而最终他忍了下来。当十年浩劫结束,季老有理由痛恨他们。然而他并没有那样做。本着一颗责己之心,季老在回望那段历史时,表现了博大的胸怀。他并未揪着别人犯的错误不放,而是不断的进行着自我反思。季老的心中无怨恨,只有宽恕。“宽恕”两字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它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也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书中提到“季老惜时如金,即使走路,也做到了路不空行,行必有思,思必有得”。我想一个对时间牢牢把握的人对生命更会好好珍惜,季老惜时如金,在平淡的生活中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启示。

他是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使者

一个倔强的散发激情的智者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身上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他是一个倔强的散发激情的智者。

我们都知道季老是著名的学者、教授,其涉足领域之广世间罕见且都卓有建树,令人惊叹。然而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不是聪明,而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惜时如金,以勤补拙,是他的成功秘诀。我们总记得,季老常一身中山装,几十年朴素如一。然而,正是这位从田间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却成为了闻名遐迩、世人敬仰的学术宗师。农民一样质朴的季羡林,几十年来,每天凌晨四点,季老便准时开始工作。不论刮风、下雨、天晴、天阴,几十年来,他从来都是如此,几十年如一日。在对待生活和治学上他态度严谨。

最最朴实的他,在默默地做着伟大的事情,“一代国学大师”的诞生来自于他最朴实无华的付出和努力,他用他的激情铸就一份辉煌。

我们敬仰、缅怀季羡林先生,不仅因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更因他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透过他生前留下的一本本著作,一篇篇文章,我们仿佛能看到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澄澈如水。

布鞋、中山装、毡帽,这就是我们最最可亲可敬的季老一贯的装扮,不热衷于追求名利金钱,不沉醉于享受物质,不看重那些在他来说没有价值的奢侈生活,他的人生很简单但同时又太厚重。

做人如做事,做事如做人,都干脆简单,在追求学问的高深造诣时不忘记修身养性,以一种高尚的道德魅力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般照亮世纪的东方。

这就是季羡林,我眼中的季老,那个慈祥的老爷爷。

我眼中的季羡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