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现史

发布时间:2023-01-30 03:55:40

填空:时间、刊物、作者、主要内容、评价名词解释: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开始、经过、结果、对事情的评价第一章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为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飙了《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飙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志》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翻译介绍外国文学。1920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2《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社会功能、真实性与时代性等一系列“文学上根本问题,初步阐明了新闻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3《文学革命论》1917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4.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叶邵钧、许地山、王统照、沈雁冰等12人,主要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文学研究会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届文艺为人生,成为“人生派”。阵地有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和《文学周报》《诗》等。版本二:19211月,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他们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同时又出版了《诗》月刊。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后来,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著名作家都成为它的会员,人数达170余人,是中国二十年代第一大规模的文学社团。5.湖畔诗社1922.3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比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事做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6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陈源等。他们吧《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中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版本二: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陈西滢。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格律诗派。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第二章7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8-1920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的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庐隐《女人的心》《归雁》等。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是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主要不足时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想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为人生”的文学风尚,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8.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是在1923年左右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由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青年作家创作的比较接近农村的文学作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说”。代表作家有许杰、王鲁彦、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小说是在“为人生”文学光年的前提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归趋。这些来自乡村,寓居于京沪等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刚健、清新、质朴之气是创作界面目一心,又由于挟带着对各地详情民俗的及时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本土化追求。在艺术上比问题小说趋于成熟,成就高些。成就:1大多注意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人物性格比较鲜明、生动、注意地方风物、风俗画的描绘;2作者们开始较为自觉的追求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或气魄恢弘(许杰《惨雾》《赌徒吉顺》《出嫁的前夜》或朴实沉郁(台静农《地之子》《烛焰》,或细腻简洁(彭家煌《怂恿》《喜讯》,或于诙谐中带着冷讽(鲁彦代表作《菊英的出嫁》3推动了五四新小说在写诗方向上的长足进展;4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也有长远的影响。9浪漫抒情小说P43-45浪漫抒情小说,不注重客观现实的再现而是力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要求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侧重于自我表现。浪漫抒情派小说写法很独特,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文章中充斥着作者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笔下的形象都是五四时期带有浪漫特质和多愁善感的特点的青年,也多是自我形象文学化的表现。他们从五四个性解放与人性观出发,也受到晚明以来中国传统的个性叛逆思想的影响,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对自我情绪与性灵的审美表现,潇洒叛逆不羁,在文学上另辟蹊径,开拓出现代小说新的园地——浪漫抒情小说。代表作家有郁达夫、郭沫若、倪贻德、叶灵凤、刘大杰、林如稷、陈翔鹤、胡山源等。代表作有《沉沦》《玄武湖之秋》《东海之滨》《木犀》《音乐会小曲》、《处女的梦》。弥洒社和浅草社、沉钟社、都是典型的五四青年文学社团,在艺术倾向上与前期创造社相呼应,为20年代浪漫抒情文学推波助澜。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抒情派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有一些共同的美学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小说文体,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崭新的写法。

名词解释现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