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精典_汉魏六朝精典诗文欣赏

发布时间:2014-03-14

垓下歌——项羽 读前须知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驻兵垓下,兵少食尽,被刘邦的汉军及诸侯之兵重重包围。夜晚,汉军四面楚歌。项羽闻歌夜起,惊疑汉军中楚人之多,这一夜不能入睡,与爱姬美人虞饮酒帐中。项羽自知身陷绝境,灭亡在即,写下了这首悲哀而慷慨深情的歌,表现了大势已去,英雄末路,无可奈何的悲伤情绪。 原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①。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②! 注释
①骓:青白杂色的马,是项羽常骑乘的一匹骏马。②虞:项羽宠姬。若:你。 赏读
这是一首慷慨悲凉而又寄蕴深情的歌。第一句慷慨直陈,对自己进行高度的赞扬。通过歌词,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像天神一样伟岸的英雄,其力量足以将大山连根拔起,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举世无双。

然而在第二句就急转直下,言明无论怎样的英雄都难以抵挡上天的打击,从而显示了人的渺小。同时在这种天时不利的情况下,连平时骑着驰骋疆场的战马竟然也不肯向前行走了。于是,这位举世无双的英雄除了接受灭亡的命运之外,只能徒唤“奈何”而别无它法。

第三、四句诗中,项羽灭亡在即,念念不忘难以割舍的既不是自己的生命,也不是江山社稷,而是他所深爱的经常跟随自己出征的美人虞。他深知陷入重围,自己一死,虞姬也将跌入悲惨命运的深谷,而这一切,都是自己难以改变的,因此在诗里他悲叹道:“虞姬,虞姬,我把你怎么办呢?”从而体现项羽不仅是一个盖世无双的英雄,还是一个忠于爱情的男子汉,在这两句诗中,他无视自己所遭受的惨重的打击,留下的只是对爱人深深的眷恋,从这方面来说,项羽也无愧于是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情种了。诗中洋溢着对人的渺小的深沉愤慨和对爱的无比执着。项羽面对汉军重重包围,身处困境。回想当年叱咤风云,气吞山河,威震诸侯,豪气由心底而生,激荡于胸;而今已时过境迁,四面楚歌,窘困到这种地步,自料难以逃脱,不觉倍觉悲凉,发出叹惋。而受认识所限,项羽认为自己的失败乃是“天之亡我,而非战之罪也”,所以项羽对于自己事业气数将尽,生命要走向终结,仍发出激昂悲壮的怒吼,问天之不公,地之不平。由此,这首在项羽临危留下的短诗,是项羽用整个生命和全部感情咏唱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其强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宋代朱熹称此歌“慨慷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清人沈德潜也说:“‘可奈何’,‘奈若何’,呜咽缠绵,从古真英雄必非无情者”。

大风歌——刘邦 读前须知
高祖十二年,即纪元194年十月,刘邦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在西进长安途中,顺道回归了他的故乡沛,留宿于行宫。召集故人父老子弟饮宴,酒至酣时,高祖一面抑制不住内心地喜悦,一面又回想多少年来奋战的艰辛,创业的不易,于是亲自击筑。创作此歌,与沛之
父老子弟唱和。 原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②? 注释
①加:凌驾。海内:四海之内,犹言“天下”。“威加海内意谓“威镇天下”。②安得:怎得。这句是说希望得到猛士镇守四方。 赏读
这首诗共三句,第一句是写自己由一个平民出身的亭长,崛起于沛,被拥戴为沛公,起兵伐秦,如同大风骤起,十几年间,他带兵攻入咸阳迫使子婴投降。又在垓下围住项羽,大败楚军,更扫平了一切胆敢叛逆之人。暗寓自己具有横扫千钧,席卷华夏,如青云飞扬一般的英雄气概。第二句写自己已经统一中国,天下由乱而治,自己在政治上也作了许多改革,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拥戴,自己的威信加于四海。但仍为远离故乡而倍感悲戚,可见其对故乡真可谓情深入骨了。第三句写自己希望刘汉的天下能绵延百代,表白自己守业的决心。认为防守边疆,不能没有忠诚勇猛之士,而忠诚勇猛之士却来之不易,忧虑之情,宛然若见。

这首诗简练而意蕴深厚。历代文人学者都对他的简易推崇备至,但简易的形式后面却含有深厚的意蕴。这首诗以风起云飞来喻天下大势,用威加海内来指称四海统一渐趋升平,都十分惋曲而含蓄,而里面所蕴含的席卷天下的气势,威加海内的自豪,对故乡的入骨浓情,守业而难得猛士的悲哀,无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这首诗句句押韵,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美。诗义欢畅,无论是描写刘邦胜利的喜悦,还是和父老乡亲击筑纵酒高歌,都以豪迈欢快为主。可是到了诗的最后一句,由于想到守业之难和猛士之难得,又顺势来了个转折,流露出他的伤感。诗中感情变化波澜起伏,充分体现出刘邦作为汉王朝创始人而独具的那种居安思危、高瞻远瞩的远大胸怀。

秋风辞——刘彻 读前须知
元鼎四年(113,汉武帝刘彻驾临河东。这首诗是刘彻与群臣泛舟汾河,饮宴中流时有所感伤而作。描写了壮阔的景象,盛大的排场及宴饮的场面,抒发出人生易老的感慨。 原文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①,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②,横中流兮扬素波③。


箫鼓鸣兮发櫂歌④,欢乐极兮哀情多⑤。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释
①秀:草本植物开花叫“秀”。芳:香气。“兰有秀”与“菊有芳”,是互文见义,兰有秀也有芳,菊有芳也有秀。②泛:浮。泛楼船,即“乘楼船”的意思。汾河:源出山西宁武县管涔山,西南流纵贯全省,至万荣县西北入黄河。③扬素波:激起白色波浪。④棹(zhào歌:划船时唱的歌。⑤极:尽。 赏读
这是一篇感秋怀人,慨叹人生易老的作品,交织着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意蕴。

第一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先点明作诗的时间和季节,是一个天高气爽、白云冉冉的暮秋之日。起句意境雄浑阔大,与雄才大略的作者十分协谐。次句描写草木肃杀萧瑟的景象,使情调急转直下,倍增凄清之感。再加上北雁南归,更引得游人恋乡情动,思归心切了。即便如刘彻这身登帝位,君临天下的人物也难免会触景生情。

第二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以兰、菊比佳人,而这里所谓的“佳人”又非一般所谓的美人,而是指群臣。武帝与群臣泛舟欢宴,思念治世的文臣和戍边的武将,自然应是意料的事了。

第三句“泛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是实写舟中所见之景。楼船,大船,上施楼所以叫楼船。“济汾河”意渡过汾河。“素波”,白色的波浪。泛舟汾河,击水中流,船头激起白色浪花,船行极速,烟波浩渺,气象万千。

第四句“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先写耳中所闻,再写心中所感。一边是助兴的箫鼓和鸣,一边是船上的划船棹歌,入耳一片喧哗热闹之声。然而想到欢乐到极点自然转向悲哀,想自己已人到中年,如此这般的宴赏优游究竟能维持多久,自然悲愁骤生,哀伤不已。

最后一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是接上句顺流而下,点明哀情多的原因。自己人到中年,步入迟暮,这人生与永恒的宇宙相比是何其短促。自己虽贵为帝王,却不能永享这荣华富贵,难免哀情多多。这以后,武帝在短短的十二三年中,多次封禅求神,寻访长生不死之术,可见其贪恋荣华,眷念红尘之“哀情”绝非一般人所有的。

这首诗共九句,句句以“兮”字联结,句法整齐,明白流畅,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前面八句写了壮阔的景象,帝王的排场,宴饮的场面,已完整表达了感秋伤怀,慨叹人易老的复杂感情。而后一句更直接揭示了作者慨叹老之将至,死期将临,不能永享人间帝王的奢华生活的消沉情调和矛盾心情。

战城南——汉乐府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悼念阵亡将士、诅咒战争的民歌。《乐府诗集》将这首诗收入《鼓吹曲辞·铙歌》中。通过描写前方将士暴尸荒野,后方田园荒芜,禾黍不败,谴责了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连年战争。 原文
战城南,死郭北①,野死不葬乌可食②。为我谓乌:“且为客豪③!野死谅不葬④,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⑤。枭骑战斗死⑥,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⑦,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注释
①郭:外城。这两句中的城南、城北为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都有战争,也都有战死的人。②野死:战死荒野。乌:乌鸦。传说乌鸦嗜食死尸腐肉。③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异乡人,故称之为“客”。豪:“嚎”的借字,今通作“号”,号哭。④谅:揣度之词,如同现在口语“想必”。⑤冥冥:幽暗的样子。这里指蒲苇的葱郁。⑥枭骑:勇健的骑兵战士。枭:勇。⑦子良臣:指战死者。 赏读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诗人在战场所见景况,从“战城南”至“驽马徘徊鸣”。开头三句,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之中。城南城北烽火遍地,尸骨狼藉,成群的乌鸦,“呀呀”叫着啄食着无人掩埋的战士的尸体。如此惨状,使人惊心动魄。“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诗人面对这惨绝人寰的场面,只能命令乌鸦,为死者大声号哭一阵吧,如此埋头争食,难道还怕这些腐肉跑了不成。“水深激激,蒲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上的悲惨的气氛。河水呜咽,蒲苇瑟瑟,似乎在向上天哭诉战争的灾难。“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突然一声战马的哀鸣,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但仍徘徊在牺牲的勇士旁边不肯离去。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画面,让人触景生情,悲从中来,切齿痛恨战争的发动者和深深同情这些无辜的死难者。

第二部分从“梁筑室”到“愿为忠臣安可得”。写诗人所发的感慨。战场如此惨烈,社会怎样了?战争把无数士兵推向死亡的深渊,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让无数家庭降临重重灾难。面对这些,诗人不由愤声质问,在桥梁上筑起了工事,南北两岸的人民如何往来?劳动生产怎样进行?没有收成,君王你吃什么?将士们饥饿疲劳,如何去打仗?诗人反对君王的穷兵黩武,却从君王自身利益写开去,婉曲有致,富有说服力。

余下的四句是第三部分,是诗人表达的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善良的人啊,我是如此思念你们!早晨你们个个生龙活虎去打仗,怎么到了晚上却不见归来的背影呢?用“朝”“暮”领句,极写时间之短,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渲染战争的残酷与人命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死者的深切同情,在客观上无情鞭鞑了这场灾难的制造者。

这首诗布局严谨,气势雄健,文思空阔,善于剪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是汉乐府中的一篇传世杰作。

有所思——汉乐府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乐府民歌,表现了一位女子热恋、失恋、眷恋的感情三部曲。属汉《鼓
吹曲辞·铙歌十八曲》 原文
有所思①,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②?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③。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④,兄嫂当知之。妃呼豨⑤!秋风肃肃晨风颸⑥,东方须臾高知之! 注释
①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②何用:所以。问遗(wâi:“问”、“遗”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③绍缭:犹“缭绕”,缠绕。④鸡鸣狗吠: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⑤妃呼豨(xī:表声的字,“本自无义,但补乐中之音”。一说,表叹息之声。⑥肃肃:即飕飕,风声。晨风飔(sī:据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晨风,就是雉鸡,雉鸡常晨鸣求偶。飓当为“思”,是“恋慕”的意思。一说,“晨风飓”,晨风凉。 赏读
这首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自述,可分两段。上段十一句,开头五句说所思之人在远道。将赠送“双珠瑇瑁簪”给他,以表相思。语简意长,情调缠绵。后六句因为传闻其人有了“他心”产生强烈反应,情调愤激。两个部分用一只瑇瑁簪贯串着,开始则极意修饰那簪子,双珠不足,又加玉饰,如此珍重,出自于真情。后来闻变则毁簪、焚簪,还嫌不够,又风扬迎灰。如此激动是由于“爱之深,怨之切”之故。两个部分都写得淋漓尽致,尽情尽意。

第二段六句写女主人公感情上一大反复,由激怒、决绝而相思复起,前面焚簪时那一阵的冲动已成过去,仅余微波,而静夜独处时惯常兴起的相思,又不知不觉地袭来。心情烦乱,语言也不象上段那样明白痛快而变得曲折隐晦了。

这首诗明白晓畅,情感时而明白痛快,时而曲折隐晦,波澜起伏,变化不定,把抒情女主人公深深的思念和感情的决绝表现出来。

箜篌谣——汉乐府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汉代之人所作。《太平御览》引作“古歌辞”,属《杂歌谣辞》。“箜篌”,古代的一种弹拔乐器,以此为题,与歌辞内容没有关系。 原文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甘言无忠实,世薄多苏秦。

从风暂靡草,富贵上升天。

不见山巅树,摧杌①下为薪。

岂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尘。

注释
①摧杌(wù:摧折倒下。 赏读
这首诗抒发了世态炎凉的感慨,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作者在穷途潦倒的困窘时候,曾得到过知已朋友的帮助和理解,却受到骨肉的冷遇和责怪,使他深切地感到交朋友关键在于互相了解,不理解则骨肉至亲也不会亲近,而变得疏远。

“甘言无忠实,世薄多苏秦”,华丽的词藻是虚伪的,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薄了,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象落魄的苏秦那样人物,这是对社会风气的鞭挞、讽刺,抨击人们只愿听甜言蜜语的奉承话,瞧不起暂时失意的人。

“从风暂靡草,富贵上升天。不见山巅树,摧杌下为薪”,这是从两个方面来比喻阐明人生的贫与富,走运与倒霉是会互相变换的。一阵风刮过,小草暂时倒下去了,风过以后,还不是照样的爬起来,“暂”字明指了这一事实。富贵得意的时候,似乎升到天上去,而天空是虚无缥缈的,难保不掉下来,升得高摔得重,这种客观现象可以拿山上的树来证实。生长在高山顶的树,多么高大茂盛,却会被砍伐下来当作柴烧。人类社会还不是一样,跌倒的可以爬起来升上天去,而在高位也难保不掉下来“为薪”。作者暗示自己的困顿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翻身的,而且也有这个信心和决心。

“岂甘井中泥,上出作尘埃”,难道能心甘情愿地去作井底下的泥土,永世不得翻身吗?应该要走上来。即使在地面上作一颗小小的尘埃也比井中泥强,因为它能自由飞扬啊。不甘心默默无闻的沉沦下去,跃跃欲试要大干一番的雄心壮志溢于言表。

诗人尽管对当时社会的浅薄感到不满,但对人生的态度却是积极向上的。不屈于冷漠的现状,而要象苏秦那样去继续奋斗,这种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抗争意识,值得后世学习。

陌上桑——汉乐府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乐府歌曲,又名《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等,属相和歌辞中的相和曲。诗中叙述了一个名叫罗敷的美貌女子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她的美丽和忠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贪婪和荒淫。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①,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②,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③。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④。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⑤。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罗敷前置辞⑦: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⑧。盈盈公府步⑨,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释
①倭堕髻:即“堕马髻”,其髻偏在一边,呈欲堕之状,是东汉时一种时兴的发式。②缃(xiānɡ:浅黄色。③捋(lǚ:用手顺着抚摩。髭:口上边的胡子。④着:显露。帩(qiào头:同“绡头”,古人束发用的纱巾。⑤坐:因为。⑥姝:美女。⑦置辞:同“致辞”,答话。⑧鬑鬑(lián鬓发疏长貌。⑨盈盈:行步轻盈貌。“公府步”、“府中趋”,古时所谓的“官步”。 赏读
诗中描绘了一个美丽、聪明、勇敢、善辨的女子形象。诗人把她的服饰作了渲染,再用侧面的描写烘托出她的美貌。她的聪明、勇敢、善辨表现在她对那位使君对答的机警、幽默、严正和尖锐上,这充分显示了她的自重、自爱。

诗的开头侧重于描写罗敷的美貌,正面描写其服饰,然后用侧面描写其容貌之美,不遗余力加以铺排渲染,虽然夸张,但却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接下来用与太守的问答侧重描写其美好品质,通过对话,使结构紧凑,又坚决干脆地显示其刚强不屈的性格。

罗敷形象鲜明突出,主要靠诗人的浪漫主义手法。作者采用虚实结合,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在叙述中使用生动对话为人物增光添彩,夸张与铺叙的艺术手法又使诗富有浓郁的民歌色彩和诙谐的喜剧效果。因此,长期以来,深受人们喜爱。

长歌行——汉乐府 读前须知
《长歌行》是乐府古辞,共三首,宋人郭茂倩把它收入《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平调曲内。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①。

阳春布德泽②,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③。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

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

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

发白复更黑,延年奉命长。

苕苕山上亭,皎皎云间星。

远望使心悲,游子恋所生,

驱车出北门,遥观洛阳城。

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声。

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 注释
①曦(xī:因日晒而干。②阳春:春天。德泽:恩惠,这里指春天的阳光雨露。③焜(kūn黄:植物枯黄貌。华:同“花”。 赏读
《长歌行》第一首以园中葵叶上面的朝露易干起兴,引出对万物衰盛的联想:阳春时节,万物峥嵘,生机一片,可节气入秋,难免花叶枯黄,凋零衰败大自然的规律谁能违抗?作者深切感到时光流逝之无情,恰似百川东流归大海。进而点明主题,提醒人们及时努力,莫让青春年华付之东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二首写追慕神仙,服药长寿。面对无穷的宇宙,人生是多么短暂而又渺小,于是受仙人指引,登临太华山,采摘灵芝,延年益寿。反映出人们渴望盛年常驻,追求长生不死的理想。这种理想是汉代社会普遍追慕神仙的思潮反映,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第三首抒写游子思亲的感情。游子驱车,从洛阳城北登上旅途。带着依依不舍的感情,伫立长亭,顾念慈母,不忍飘然而去。篇尾引用战国时代卫人吴起的典故。吴起离卫时,曾与母亲诀别说: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后来母死,终不归卫。诗人伫立长亭之际,对自己在未来旅途中的际遇感到茫然,便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身边,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迷惘之中,联想起吴起泪泣西河,终不归卫的故事,不禁泪湿罗缨。本篇所抒写游子思亲的主题,情真意切,毫无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

《长歌行》三首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汉代社会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及时努力,珍惜时光;无病无灾,健康长寿;亲人团聚,共享天伦。而每一篇的内容、立意、思想、情趣、格调各不相同,表现在诗歌艺术风格上的特色也迥异。或运用对兴手法,语言精警,形象鲜明,哲
理深刻;或语言朴素、叙述平顺,表达美好祝愿;或语言清丽,情景交融,用典贴切,情暖人心。总之,每一首都是引人入胜的传世杰作。

相逢行——汉乐府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乐府古题,最初见于《玉台新咏》,郭茂倩《乐府诗集》收于《相和歌辞·清调曲》中。诗中极力描写富贵之家的种种享受,是豪贵娱乐的歌曲,反映了当时达官贵人的养尊处优及豪门富户的奢侈生活。 原文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①。

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②。

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③;

五日一来归④,道上自生光;

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

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⑤;

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丈人且安坐⑥,调丝方未央。” 注释
①夹毂:车轴相摩接、碰撞。②作使:役使、驱遣。③侍郎:官名,为宫廷中的近侍。汉代以后其职责又有变化。④五日一来归:汉制,官员每五日回家休息一次,称为“休沐日”。⑤流黄:一种紫黄两色相间的丝织品。⑥丈人:对长者的尊称,这里指小妇的公公。但后世
的拟作《三妇艳》中,用“丈人”处亦用“丈夫”、“夫君”、“良人”,另外汉乐府中“丈人”也有“丈夫”之意(《妇病行》“妇病连年岁,传呼丈人前一言。”所以具体如何解释,当视演唱时指对象而定。 赏读
诗的前四句,写两车在狭路相逢,一少年在两车之间打问“君家”,来引出下文对“君家”情形的描述。接下去应是作者回答少年的对话,“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这家人实在太容易知道了,而且知道后还很难再忘却。于是,诗人便不厌其烦地介绍起“君家”的华丽宅舍,荣耀的官职,及奢侈的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对富豪之家的称颂和羡慕之心。诗人夸道:这家以黄金为门,白玉为堂,堂上大摆酒宴,来回驱使的都是来自赵地的美女。他们的庭院中还栽有芳香的桂树,厅堂燃有雕刻精美的华灯,辉煌夺目。并且这家人不但宅舍华丽,官势也异常显赫,他们的中子正做着中郎官,十分得宠。每当放假归来,车骑之盛,侍从之多,观者之众,足以使道路增光添彩。中子入门,偶一环顾,便可见池中双宿双飞的鸳鸯;侧耳一听,就会听到噰噰的鹤鸣。

末六句由“三子”而言及“三妇”。“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写贵妇在从事织事。而“小妇”则“挟瑟上高堂”,请老人安坐,为其弹瑟。

这首诗极力铺排渲染“君家”的豪奢生活,在这方面上,颇具汉乐府特色。诗人以质朴流畅的语言,抓住一些最富有特征的细切,由物及人,由男到女,层层道来。在叙事中,自己祝颂和羡慕的心理自然流露出来,寓情于事,事与情相得益彰,想必在高堂华宴演唱之时,定能博得豪贵们的欢心。此外,诗歌采用问答形式,通俗自然,便于演唱,引人入胜,也是乐府诗中常用的形式。

善哉行——汉乐府 读前须知
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是宴时主客赠答的时候咏唱的歌。采用乐府诗惯用四字句形式,明白晓畅,且用语活泼自然,用典通俗易懂,既表示自己的祝愿,又表现自惭,合理贴切,意境优美。 原文
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经历名山,芝草翻翻。

仙人王乔,奉药一丸。

自惜袖短,内手知寒。

惭无灵辄,以报赵宣。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亲交在门,饥不及餐。

欢日尚少,戚日苦多。

以何忘忧,弹筝酒歌。

淮南八公,要道不烦。

参驾六龙,游戏云端。 赏读
诗开头写主人祝客劝酒,说人生多艰险,吉凶未卜,要客人要尽今日之欢,并祝客人健康长寿。而客人引用“灵辄”的典故,说自惭形秽受主人如此盛情的款待,却无以报答,深感不安。主人又致辞:虽说长夜将尽,但有好友相伴,心里十分快乐,以致连吃饭都忘记了。最后又是客人答话,面对忧愁多于欢乐的人生,只能借美酒音乐以自娱自遣。因而,在领会主人盛情的同时,也祝愿主人像刘安一样能遇仙得道,长寿不老!

诗中虽以“来日大难”劝客尽欢开篇,但并没有对人生苦难进行过分渲染,也没有对未来绝望的呻吟。洋溢在诗中的情思是对名山的向往,对仙草的赞美,对时光的珍惜,对现实欢乐的追求,诗意活泼欢快,竟境深远乐观。诗末展现驾六龙,乘长风,游戏云端的美丽图景,既是求仙长生的祝愿,也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时尚风气。

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采用思妇自叙的口吻,抒写了思妇对远在异地服役的丈夫绵绵不绝的思念,真挚深切。相传为蔡邕所作。但从语言风格来看,民歌的可能性较大。 原文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①。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②。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③,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④,其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注释
①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这里义含双关。②展转:同“辗转”。③媚:爱。④长跪:古代的一种跪姿。古人日常都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地,犹如今日之跪。长跪是半上躯直耸,以示恭敬。 赏读
这首诗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十二句,写思妇对异地亲人的思念。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两句,以河畔青草起兴开篇,写冬去春来,丈夫应满役归来,所以勾起绵绵思念。“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二句,写由于战争频繁,征人延期无法归来,盼之不归,只能在梦中与他相见了。“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四句,写梦中情景,见到了自己久别的丈夫,可梦醒之后却天各一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即使再在梦中见到丈夫,也难以办到,内心痛楚,不问可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四句,意思是说无叶的枯桑,不冻的海水也知晓风寒,在北国戍边的丈夫啊,也不知怎样了。别人各有其家,各有亲人,谁又来关心我呢?对丈夫的关切之情及无人嘘寒问暖的怨愤通过这四句表露出来。

“客从远方来”以下八句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写思妇突然收到远方丈夫来信时的欣喜之情。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两句,写思妇怨愤正深时,忽远客归来,捎回丈夫的书信,于是顿生惊喜。“双鲤鱼”,即书信封函,木制成鱼形,以鲤鱼代信,典由此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两句,是说思妇急呼儿子打开书函,借用上文鲤鱼,巧用一个“烹”字。“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思妇长跪于地,恭敬地读信,信上写些什么呢?先写要思妇保重身体,注意饮食,后写对思妇永保忠诚,长相思念。

这首诗表现了夫妻间互相忠诚,互相关爱的可贵情感,按时间顺序进行抒情描写,结构清晰,层次明白,多用顶针修辞方法,语言洒脱自如。

艳歌行——汉乐府 读前须知
西汉中叶到东汉未期,政治上多次出现混乱的现象,外戚和宦官集团相继把持朝政,冲突不休,政治上黑暗,官场腐败。动乱的社会和政治上的高压,使许多羁于仕宦的知识分子产生归隐逃避现实之心,文坛上就出现了许多写隐居之乐,出世之俗的作品,一些桀傲不驯、孤高自赏的文人往往摹仿民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原文
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


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

洛阳发中梁,松柏窃自悲。

斧锯截是松,松树东西摧。

持作四轮车,载至洛阳宫。

观者莫不叹,问是何山材。

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

被之用丹漆,熏用苏合香。

本自南山松,今为宫殿梁。 赏读
这首诗以寓言的形式,借终南山松柏的遭遇倾吐了安于贫贱,达观自遣,轻荣禄、重自然的思想。

诗歌开始描绘了松树生长在自然界中的茁壮、繁茂,以外物形象,刻画人物形象,以具体的艺术竟境,体现抽象的内在情怀。用南山松象征了高洁的表趣和嫉俗愤世的品格,抒发了对旷达人生的追求。

“洛阳发中梁”等句,以比兴手法描写了松树被砍伐摧残,无端受祸的悲惨形状,比喻了仕途的险峻和无处逃避祸害的忧伤。

接着诗歌借“观者”之口,采取“托物言情”的方式,表面上写对于这样上好的木材,只配鲁班雕刻,这里用公输班暗喻古时贤君圣主,抒发自己怀济世之才,却不被贤明君主所用而生不逢时的忿怒。

结尾四句,抒发了不甘受牵制约束,愤世嫉俗的情怀。松树在山野中繁茂生长到被雕漆熏香,结局是可悲的。诗人借此暗暗表现了对居处山野的思慕和对仕宦之途失去自由的感伤失望。

整首诗如同一篇寓言故事,寓意幽深,构思奇特,语言质朴而富有深远的情趣。

白头吟——汉乐府 读前须知
这首诗最早见于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皑如山上雪》取诗歌首句为题,后收于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楚调曲》描写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向她的旧日情人表示决绝之情,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不幸和痛苦。 原文
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①;

躞蹀御沟上②,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嫋嫋③,鱼尾何簁簁④。

男儿重义气⑤,何用钱刀为⑥! 注释
①明旦:明日。②躞蹀(xiâdiã泻蝶:小步徘徊貌。御沟:指环绕宫墙或流经宫苑的渠水。③嫋嫋:柔弱貌。④簁簁(shī湿:形容鱼尾象濡湿的羽毛。在中国歌谣里钓鱼常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这两句意思是说,二人在情意相投的时候,正如用竹竿钓鱼一样,竹竿是多么柔长,鱼又是多么欢悦活泼。⑤意义:情义。⑥钱刀:钱币。刀,刀币。为:语末疑问词。这二句是说,男子应当重爱情,而今何以为了钱刀而抛弃了我。 赏读
这首诗通过描绘主人公的语言,行动,塑造了她纯真、爽朗、大胆的个性。表现了强烈的感情和清醒深邃的思想。

全诗共分四节,每节四句。诗以高山白雪、白云皎月起兴,象征诗中女子纯真的爱情和磊落的情怀。“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两句则表现她那种主动果断,爱憎分明,泼辣果断的性格。这四句是第一节,是诗中所叙之事的引子。诗的第二节形容变化之快,昔日初遇欢乐而现在却情去恩移,那就只有各奔东西了。以水奔流东西来比喻两人在生活和感情上的决绝。诗的第三节诗意发生转折,从生活的现象中,从自己的不幸中,引出什么才是理想的爱情和婚姻。是以自己辛酸的遭遇换来的教训,希望能劝诫他人。诗的第四节向纵深挖掘,想象回味自己的丈夫和新人之间欢洽的情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点明爱情之花应根植于感情的土壤之中。

这首诗集中全部笔墨描写女子的语言,行动和思想,使女主人公的形象十分突出。而对那薄情男子却没用什么笔墨,即使他连遭反问后诗中也不着一言,不仅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倾向,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和想象的空间。全诗多用比喻,叙事回环交错,似乱不乱,层层推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悲愤难平,鄙弃邪恶,追求美好生活和坚强刚毅的思想感情。

孔雀东南飞——无名氏 读前须知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原载于《玉台新咏》。由诗前小序可知,写的是一出爱情悲剧。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之妻刘兰芝因不能受焦母的虐
待,被遣回娘家。她与仲卿的感情异常深厚,互立誓言,不再婚嫁,以待日后破镜重圆。谁知兰芝兄长利欲熏心,逼迫她再嫁,以攀高枝。兰芝不愿顺从,投水自尽,焦仲卿闻讯也自缢而死。 原文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①,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②,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③!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⑤,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⑥。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⑦。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⑧,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璫。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谢阿母,母听去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⑨:“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阿女衔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⑩,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约,后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采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更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府吏谓新妇:“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注释
①箜篌(kōnghóu空侯:亦作“空侯”,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形状和筝、瑟相似。②白公姥(mǔ:禀告婆母。公姥,公婆,从全诗看,仲卿父已不在,所以公姥在这里是偏义复词,指婆母。③区区:指见识狭小、目光短浅。④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为表示恭敬就将上身伸直,成长跪的姿势。伏惟:古人说话时常用以表示卑谦的发语词。⑤初阳岁:冬末春初的季节。⑥伶俜(pīnɡ:孤独的样子。萦(yínɡ:缠绕。这句是说自己一直孤独而又辛苦。⑦葳蕤(ruí:草木茂盛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刺绣的花样,花繁叶茂,闪闪发光。⑧蹑(niâ:踩。这里当穿讲。⑨拊(fǔ掌:拍手,这里是一种表示惊讶的动作。⑩否(pǐ恶运。泰:好运气。这句是说二次结婚一好一坏,真是天渊之别。踯躅(zhízhú直竹缓步前进。青骢(cōnɡ马:青白杂毛的马。赍(jī赠送。愁煎迫:为忧愁所煎熬逼迫,极端痛苦。交通:连接在一起。多谢:多多致意。戒之:记住,引以为戒。这是作者劝告世
上做家长的话。 赏读
这首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塑造了兰芝、仲卿、焦母、刘母、刘兄等五个主要人物形象,用这五个人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展现主题。

诗中最突出的形象是刘兰芝。她美丽、能干、聪明、坚强,而性格中最突出地方,应是她的刚强。她虽“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毫无过错,但她被遗弃时,却只好逆来顺受。但当辞别婆婆时说出,“昔作女儿时”一段话表明她不是不敢作斗争,而是不屑作无益的分辨,更不会作任何哀求。在被遗弃的晨光中,不是泪流满面,而是起来“严妆”,没有刚强的意志,是办不到的。她能预料到被弃的事已不可挽回,也了解丈夫的处境,挺起胸膛,担负起最沉重的担子,不畏人言,回到了娘家。当受到哥哥的责难时,她不与之分辩,而说“理实如兄言”,显见其已萌死意。

诗中另一个正面人物是焦仲卿。仲卿的性格不如兰芝那么坚强,在封建伦理观念的箝制下,他不敢彻底反抗自己的母亲,只得忍辱负重,但他和刘兰芝一样,是始终忠于爱情的。开始焦母要遣回兰芝时,就明确表示不再婚嫁,与兰芝暂别又郑重声“誓不相负”,最后终于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他对爱情是何等忠贞不渝。

焦母是诗中的反面人物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暴戾的封建家长,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她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孤行。为了达到自己的意愿,对于亲生儿子竟玩弄了卑劣手段,一方面是威胁——“槌床便大怒”,一方面是利诱——“东家有贤女”。充分暴露封建家长制的丑陋面目,连平常的母子天伦之爱都没有存在的余地了。

诗中另一个反面人物形象是刘兄,诗篇着墨虽不多,但也写得异常深刻。通过她强迫刘兰芝改嫁的一段话,我们就可以见到他利已主义的丑恶灵魂和趋炎附势的市侩嘴脸。

全诗正是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讴歌了兰芝,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反抗封建礼教的崇高、勇敢的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巨大的成就。首先它塑造了若干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描绘人物时,手法生动,避免用作者的口吻来发议论抒情感,而是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展现个性,推动剧情,这样更有戏剧性,形象也更生动,更富于感染力。其次诗歌语言通俗、朴素、生动、精炼。诗中运用了许多口语使人物对话切合自身份和特征,还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就刻划出人物的性格和生动形象。再次诗歌描写繁简相间,各得其宜。有些场面铺陈描绘,不厌其繁,对表现人物引起了很大作用。最后,诗篇末尾以浪漫主义手法,通过连理枝、比翼鸟的幻化形象表现了广大人民对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理想:尽管压迫重重,也不能阻止忠贞不渝的爱情最后获得胜利,给诗歌增添了一丝瑰丽的神话色彩。

行行重行行——无名氏 读前须知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一首,是动荡岁月离乱中相思的歌。


原文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①。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②,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③,越鸟巢南枝④。

相去日已远⑤,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⑥。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⑦,努力加餐饭。 注释
①生别离:是“生离死别”的意思。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②阻:艰险。③胡马:北方所产的马。④越鸟:南方所产的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当时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⑤已:同“以”。远:久。⑥顾返:还返,回家。顾,返。⑦弃捐:抛弃。 赏读
这首诗写一女子对长期远离的情人的沉痛思念。人生苦短,而会面无期,使她终日怅惘,心灰意冷。诗中抒发了思妇的离别之苦,盼望之切,相思之痛,无端之疑;还有空负佳期的悲怆,欲说还休,欲罢不能,只好强自宽解,真实生动地刻画了这一特定形势下的思妇的曲折心理,表现了人类共有的复杂感情,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作品章法摇曳,回环往复,文势奇纵而又高深自然。前六句追述始别,叙议结合。首句即以涵盖全诗之势起笔,写道路之长,阻隔重重,然后以“会面安可知”顿笔,补充上文勾起下情。中间六句正面叙述相思之痛,用比兴寄托手法。先以“胡马”“越鸟”为喻,以动物的本能来比作人类的自觉,展现自己的希望,希望情人能向自己、向家乡靠拢,想象奇特。接着笔锋一转,写自己希望落空,情人渐趋渐远,这给自己造成极大伤害,以至衣带日缓,间接写情,来衬托思念之切。“浮云蔽日”则是日久不见,无端生疑,以为情人忘却了自己,抒发出期待屡空的满腔幽怨。文势突兀,全诗进入高潮。后四句缓收全篇,写岁月催老,徒思无益,决心“努力加餐饭”。篇尾自宽自解,自艾自怜,使我们了解到思妇的另一面。在章法不上,此句与“衣带”句遥相呼应。

这首诗比兴手法新颖别致,语意奇警,虽多次换笔换势,曲折往复,但始终一气相生,处处妥贴,浑然一体,达到自然天成的地步。陈绎在《诗谱》中评此诗说:“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青青陵上柏——无名氏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三首,借“陵上柏”、“涧中石”起兴,慨叹人生匆匆,生死无常,以及及时行乐的自慰自怜,抒发愿望与现实相矛盾的苦闷,用消极的方式表现对生命的珍惜和执着。 原文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赏读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两句用比兴手法,描写高山上青翠苍郁的柏树,山涧中累积一起的鹅卵石,象征历久不衰的永恒性,表现羡慕之情。“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与上两句形成明显的对比,翠柏与涧中之石可历久不衰而人生短促,来去匆匆,好像匆匆赶路的过客一样。诗人由此发出无限的感慨,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反映出诗人的忧患意识。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正说明作者认为人生短促易逝,应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用“斗酒”来请客作乐,请不要认为太过薄情了。寓含今日有酒今日醉之意,表现诗人豪放,乐观的感情。“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说即使贫困,也要乘车,赶着劣马,到繁华的都市去游览,紧承上文,人生匆匆,不必等到富贵以后再去行乐,及时行乐之意更浓。

以下的六句,写诗人在洛阳中的所见所闻,诗人不仅写了洛阳的街市、宅第,而且写了洛阳的权贵豪门,他们也在寻欢作乐。

最后两句,进一步写出生活在都市中的显贵的生活和心态,“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他们在穷奢极欲地宴饮享爱,寻欢作乐,但他们的内心为什么还充满恐惧呢?这一反问,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其实,洛城之中的权贵们虽整天花天酒地,但内心空虚,饱食终日之余,总会被一种无形的愁云紧锁着,这是诗人对那些无所事事、骄奢淫逸的王公大臣加以委婉的嘲讽。富贵而犹“戚戚”的生活,反不如贫士“斗酒娱乐”的日子,表现了诗人不慕富贵的志向和襟怀坦荡的情怀。

这首诗抒情与描写巧妙结合,托物起兴,暗蕴对比,曲折、委婉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短歌行(二首——曹操 读前须知
《短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是乐府古题,古辞已佚。这首是曹操平定北方以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至酣处,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高歌,作此辞。 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①。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②。

青青子衿③,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④?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⑤。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⑥,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⑦。

周公吐哺⑧,天下归心。 注释
①幽思:深藏着的心事。②杜康:相传是我国最早发明酿酒的人,这里即用以代指酒。③青衿:周朝时学子的服装,用在诗里代指学子,这里是指有智谋,有才干的人。衿:衣领。④掇:同辍,停止,断绝。⑤枉驾:屈驾。存:存问。⑥匝:周。⑦厌:满足。⑧吐哺:吐
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指中途停止吃饭。《韩诗外传》卷三记载周公曾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史记·鲁世家》中也有与此大致相同的文字。这里曹操显然是以周公自命的。 赏读
这是一首传颂千古,脍炙人口的名作。作者借《短歌行》这个乐府中的诗题抒写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求才若渴的思想感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歌的前八句,描写诗人在宴会上对酒高歌,感叹人生苦短,好像流露应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思想。其实不然,诗人感叹的是战争频繁,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八句有六句出于《诗经》诗人借诗经中的故事,表现自己求贤而不得的沉吟忧患,和既得贤才之后“鼓瑟吹笙”的衷心欢迎。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仰望明月在天忽发奇想,什么时候才能把它采摘下来呢?其实是以明月喻贤才,以得明月喻贤才来投。“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但贤才像明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又忧心忡忡了。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四句寄寓了作者极大的希望。希望贤士不管山高路远,都来到自己身边,与自己两相投缘,和自己在一起喝酒饮宴,高谈阔论那该有多么快慰。以上的几句写作者高歌之中忽忧忽喜,感情变幻不定,但无论忧喜,始终围绕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才是否来投。更好地表现了广纳天下有识之士的主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人抬头望见月郎星稀,感情又起变化,以“乌鹊南飞”比喻人才的流失,但“绕树”两句又极具气势,意思是说除了我,你们又能投奔谁呢?爱怜人才无所依靠之情深切流露出来。所以诗人在最后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作比,希望贤才能归己所有。又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个典故结尾,勉励自己应像周公一样励精图志,开创天下归心的局面。

这首诗格调激昂,立意深远,气势雄浑,音韵和谐,感情真挚,富于变化。多用比兴手法和引用典故表现求贤若渴的主题。

观沧海——曹操 读前须知
建安十二年,曹操挥师北上,征讨乌桓,大胜归来。统一了整个中原,占领北部中国,确立了战争的基础根据地——河北,并可以此向南征讨蜀、吴,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回军途中,登临碣石之巅,面对浩渺苍茫的大海,豪情满怀遂作此篇。 原文
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④,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也有说当时的碣石山今已沉陷海中。曹操袭击乌桓的进兵路线是经由卢龙塞(塞道自今天津蓟县起,经喜峰口,东至冷口直插柳城,回师途中曾经过碣石山,故有登临之举。②何:多么。澹澹:浩荡平满的样子。③山岛:指碣石山,当时的碣石山在海边上。辣峙:高峻挺拔的样子。④萧瑟:秋风声。⑤星汉:天河。 赏读
这是一首四言诗,全诗共十四句,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景物,描写了祖国山河的雄奇壮丽,表达出诗人襟怀坦荡,乐观进取的精神。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写登山的地点和登山目的,诗人平素“登高必赋”,在这北方统一的值得纪念的时刻,他登上碣石山,面对苍茫的大海,自然会一吐为快。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四句直接描述眼前所见景象,大海被微风吹拂,水波荡漾,海水中山岛耸立,草木繁茂,呈现在眼前的一幅辽阔壮观的、生机勃勃的画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紧承上文,写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阵阵波涛,似有吞并一切的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日月星辰,都要在大海上运行,大海真是雄伟壮阔!此时的大海,已变成了作者的象征,作者心中装着大海,想到自己也应该有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不仅蹰躇满志,更激起诗人努力进取之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是乐府歌辞中常用的结尾方式,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

这首诗借景抒怀,结构巧妙。运用朴素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展示了作者奋发向上,立志统一祖国的伟大抱负和包容一切的宽阔胸襟,激发进取精神,给人以壮美的感受。钟惺在《古诗归》中说:“《观沧海》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

龟虽寿——曹操

读前须知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取得决定性胜利,并扫除了统一北方的最后障碍,当时他年龄有五十三岁。虽已年近暮年,但壮志未酬,豪气不减。于是写下此诗,以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再树新功。 原文
神龟虽寿①,犹有竟②时。

腾蛇③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④,志在千里;

烈士⑤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神龟:传说中的一种长寿龟。寿:长寿。②竟:终极,终了。③腾蛇:传说中的一种能驾雾飞行的蛇。④骥:千里马。伏枥:卧在马棚里,形容马老病的样子。枥,马棚。⑤烈士:重义轻生,有志建功立业的人。 赏读
这首是一首四言古诗,通过一连串的比喻抒发自己老当益壮的豪迈襟怀,激励自己永保不断进取的精神。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神龟虽然长寿,但它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然能腾云驾雾,但也有灰飞烟灭的日子。全诗开头便以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阐明万物都会有衰亡的自然规律,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也会日渐衰老,难免有死去的一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千里马虽然老了,卧在槽边,但仍有驰骋千里的志向。有抱负的人虽然到了迟暮的年龄,但他的雄心壮志也不会有丝毫的减退。诗意紧承上一节。但不是指在有限的生命里放纵自己、及时行乐,而指是要积极进取抓紧时间建功立业。在这几句里,“老骥”“烈士”都是诗人的化身。通过对“老骥”、“烈士”的描写,来表达诗歌的主题和诗人对事业,人生的态度,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四句意思是说,寿命的长短,不仅仅掌握在上天的手里,只有用心调养,才能延年益寿。在这里诗人一反世人乐天知命的态度,并非苟延残喘,而是希望寿命越长,越能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来,以了却自己的心愿。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是合乐时所用,与全诗的内容关联不大,这是乐府歌辞中
常用的一种结尾形式。

这首诗比喻形象,生动,语调铿镪,音韵合谐,感情真挚,抒情、言志、说理得到合理的统一,产生了强烈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名都篇——曹植 读前须知
《名都篇》属于乐府《杂曲歌·齐瑟行》,以诗的前两字为篇名。这首诗是曹植早年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青年时代豪华放诞的影子。 原文
名都多妖女①,京洛出少年②。

宝剑直千金③,被服丽且鲜④。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⑤,长驱上南山⑥。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⑦。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胎缎⑧,寒鳖炙熊蹯⑨。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连翩击踘壤⑩,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注释
①名都:着名的都会,如当时的临淄、邯郸等。妖女:艳丽的女子,这里指倡妓。②京洛:指东京洛阳。少年:指贵游纨绔子弟。③直:同值。④被服:指衣着。被,同披。服,穿。⑤长楸间:指两旁种着高楸的大道。楸,落叶乔木,也叫大樟。⑥捷:抽取。鸣镝:响箭。⑦众工:许多善射者。工,巧。归我妍:称道我的的射艺高。妍:美善。⑧脍鲤:把鲤
鱼做成肉丝。脍:切肉成丝。胎:把胎做成肉羹。,动词,做成肉羹。胎,有籽的肥,也有人认为胎是鲐的误字。鲐是一种海鱼。⑨寒鳖:酱腌甲鱼。炙熊蹯:烤熊掌。⑩连翩:动作轻捷的样子。击鞠壤:踢球和击壤。击壤是一种古老的游戏,用两个一头大一头小的木块,把一块放在几十步外,持另一块投击,击中者为胜。 赏读
《名都篇》是诗人所做的新题乐府名篇之一,诗人通过刻划一个自得自负的少年形象,抒发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诗的前四句中,以名都的“妖女”引出京洛少年,起笔着色浓艳。接着对少年进行正面描写,写其佩带宝剑之昂贵,服饰之华丽,再起转向他的活动:去东城郊外斗鸡,在长长的楸树夹道上跑马,驰骋到路半之时,便俯下身去一箭双兔,然后仰面射落飞鹰,箭法超群,引起观者的赞叹。

“归来宴平乐”以下转入对饮宴的描述,在洛阳城西平乐观内,少年大摆宴席,席上有名贵的酒,有切细的鲤鱼,有暇肉羹,有酱渍的甲鱼,还有昂贵的熊掌。高朋满座,嘉宾如云,宴罢少年参与蹴踘和击壤的游戏,他动作敏捷,变化多端。游乐一直持续到日薄西山,夜幕降临之时,大家才浮云般散去,各还家中,然后等待明天的相会。

这首诗,诗中主要叙写诗中主人公京洛少年的行为,展示其风度翩翩,身手矫健,精于骑射,穷奢极欲,以显示及时行乐的主题。但诗人之意显见并非言仅于此,仔细斟酌,京洛少年及时行乐缘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聊借及时行乐遣怀而已。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体会到诗人写此篇时的感情。

这首诗刻划细致生动,剪裁独到合理,构思巧妙独特,语言清丽婉转,富于表现力。

七步诗——曹植 读前须知
相传曹丕称帝以后,对父亲曹操一直偏爱的曹植总是心怀忌恨。一次朝会,命他在七步内成诗一首,否则以大法处置。语音未落,曹植便说出这首诗来,曹丕听后,面有惭色。因为是限止在七步内作成,所以后人称为《七步诗》 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赏读
这首诗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同根兄弟不应相互残杀的道理。

全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语言浅显,用豆与豆萁的关系比喻同胞兄弟。“漉鼓”是指用豆过滤后调味成的汁液。“萁”是豆茎,晾干后用作柴烧。而萁燃烧所煮的却是在自己身上长的
豆子,这个比喻,把兄弟之间步步紧逼以致互相伤残的情形明显表露出来,恰到好处地形容了诗人面临的困境。

这首诗运用比喻巧妙,语言精当,而且是在瞬间完成,不仅反映了作者出众的才华、敏捷的思路,同时也反映出类似的迫害早已在诗人的内心产生极强的愤慨,所以才能出口成章。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读前须知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吾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五首,这首诗是第一首。 原文
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③。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④,依依墟里烟⑤。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适俗:适合世俗。韵:风度。②尘网:尘俗人事的束缚,这里主要指仕途。③三十年:有人疑当作十三年,因为从作者初仕为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经历的年数是十三而不是三十。又有人疑“三”当作“已”。④暧暧:昏昧貌。⑤依依:轻柔貌。墟里:村落。 赏读
这首诗描绘了和平恬静的农村生活,抒写了诗人弃官归田后的喜悦,表达了对污浊、黑暗现实的厌恶。

“少无适俗韵”前六句写误入尘世的苦闷。少年时代,就没有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习惯,
本性就是喜欢山水自然,哪料到误入官场,一去竟是许多年。笼鸟思恋原来的树林,池中鱼也思念旧时的河流。在这几句诗中,诗人道出自己对误入仕途的懊悔,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官场的污浊黑暗。然后又连用两个比喻,表明自己对归田生活的热切期盼。

“开荒南野际”以下十二句,道出自己归田的快乐、遥逍。开荒种田、自食其力。住宅有十余亩地之大,草屋也有八九间,诗中充满了知足感。房前屋后,种满桃李榆柳,风景优美,能听见鸡在桑树上鸣叫,狗在深巷中狂吠,但却没有嘈杂的人声,实在平静极了。在家里没有一点世俗杂事,在闲静的居室中清闲自得。这些句子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寄居山村,怡然自得的风景人情画。在这种心境下。久在”两句便从诗人心底由衷而生,直接道出了作者归田的原因和摆脱束缚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语言质朴,格调自然清新,描写生动形象,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与画意融合在一起,使艺术境界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层次。

登江中孤屿——谢灵运 读前须知
这首诗作于景平年间,谢灵运在永嘉任太守时,“孤屿”在温州南四十里,为永嘉江中渚,长三百丈,阔七十步,岛屿上有二峰。这首诗是诗人游历江南,忽遇孤岛景色而进行描绘,抒发其对人生的感慨。 原文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①。

怀新道转迥②,寻异景不延③。

乱流趋正绝④,孤屿媚中川⑤。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⑥。

想象昆山姿⑦,缅邈区中缘⑧。

始信安期术⑨,得尽养生年。 注释
①旷:久。开端二句言在江的南北两岸游览已久。②此句言一心贪寻新境,不觉道路遥远。③这句言采得奇景又恨时间容易过去,不能延长。④乱流:横绝水流而直渡。⑤媚:妍美悦人。中川:川中。⑥表:显明。灵:神异。真:仙人。以上二句言此山的灵异如此表着而世人不赏,即使蕴藏仙真又有谁能传呢?⑦昆山:昆仑山,传说中神仙住处。⑧缅邈:远也。区中缘:人世的尘缘。⑨安期:即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名。《列仙传》说他是琅邪阜乡人,白言千岁。 赏评


这首诗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诗的前六句,写诗人多次游览江南,已失去了兴致;久未去游览江北,怀念起江北的景色来。为寻找新的景色而不顾旅途遥远,寻找新奇异景,因为心情急迫,所以忽而觉得时光短暂,正在截流横渡,忽然见到有一孤屿立于江中,美丽动人。

第二层是诗的中间四句。写孤屿景色之美。前接着两句直接进行描写,“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白云与日光映衬,上下一片光明。“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写江屿美丽,占尽天地之灵气,然而身处海中,世人却难欣赏。此中的真谛,谁能为之转述呢?音外之意,景色之美,难以用语言表达。

最后四句是诗的第三层,写观景后受到的启发。“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两句,想象昆仑山上仙灵的姿容,进而与人世的因缘对比,深感人世因缘的渺小,不足挂怀。“始信安期术,得尽养天年”两句,又由神仙境界回到人世之中。我现在终于相信安期生的长生之道了,从此可以安心养生,以终天年了。

这首诗能充分体现谢诗的特点,玄言成分较浓。虽情由景生,但写景内容较少,重在于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但感受较为真切感人,给人留下了许多回味之处。

答柳恽——吴均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吴均的一首赠答诗。当时柳恽任吴兴太守,离职时曾有诗赠给吴均,吴均也有答诗几首,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 原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①。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③。 注释
①陇西:郡名,战国时秦所设置。北魏时辖境约当今甘肃陇西县一带。飞狐:古来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古称“飞狐之□”。柳赠吴诗有“夕宿飞狐关”句,即指此地。但两人的诗都是借用古代地名,并非亲历其地。②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③无缘:无由。 赏读
这首赠答诗写诗人与柳恽别离后,想象柳恽在行进中备受风霜之苦,友人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凄苦之情。


诗的开首两句点明诗意,写清晨从甘肃陇西出发,傍晚就到了河北的“飞狐之口”,行程很快,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秋日照层岭”以下四句写旅途的遥远和艰难,友人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地赶路,一路上尽是崇山峻岭、参天高树和无数关山,天刚破晓,便又出发。极言旅途之苦。“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紧接上文,这样匆匆忙忙的赶路,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是要到哪里呢?“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既然离得这么远,今后恐怕再难见面,只能是悲哀地徒然怀念了。

这首诗构思奇特,用词准确、形象,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友人深切的关注。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读前须知
这首诗,相传是时号“山中宰相”的着名隐士陶弘景应答齐高帝诏书而作。表现了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和隐逸为乐的思想情趣。 原文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有堪持寄君。 赏读
“山中何所有”,首句照应题目,借齐高帝诏书中的问语,引起下文“岭上多白云”答句,简洁明了。在诗人看来,岭上的白云变化无穷,值得观赏,让人感到亲切。这与晋末以来隐逸之士所赋予白云的特殊意义有关,云的形踪飘忽不定,来去自由,无所牵挂,正是隐士们自我象征的对象。

后两句“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承接上句,是说白云在天,只有自己悦目欣赏,自得其趣,无法寄与陛下同观,表达出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因而婉言谢绝了请他出山的诏书。

这首诗一问一答,形式活泼,语言浅近,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别毛永嘉——徐陵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作者别毛喜归回时际的留赠之作。因毛喜字伯武,曾为永嘉内史,因此诗题为《别毛永嘉》 原文
愿子厉风规,归来振羽仪。

嗟余今老病,此别空长离。

白马君来哭,黄泉我讵知。

徒劳脱宝剑,空挂陇头枝。


赏读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生前之事,后四句则为逝后之言。“愿子厉风规,归来振羽化”,诗的前两句,极力劝勉毛喜,希望他砥砺风骨,恪守道德规范,能成为乡梓的典范,为大家作个表率。“嗟余今老病,此别空长离”,慨叹自己身老多病,今此一别恐成永诀。这两句紧密相承,因自觉将不久于人世,故对老友殷殷叮嘱。

“白马君来哭,黄泉我讵知”,紧接上句,说我如果不现在提出对你的期望,我死之后你即便像范式驾素车白马祭奠亡友张勋那样来凭吊我,我在黄泉之下,还能知道什么呢?既使你也像吴国季札那样,路过徐国将剑送去,可徐君已逝,只是徒劳无益把剑空挂在墓前的树枝上罢了,在这里,诗人连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深深的感伤和无限的忧虑。

全诗感情婉转蕴藉,格调苍凉沉郁,韵味悠长,用典浅易,语言朴素自然。情意真切地道出了对友人的殷殷期望。

断句——刘昶 读前须知
断句,是所谓“联句未成,仅此片断”之意。这首诗以断句为题,抒发胸中的愤慨。 原文
白云满鄣来①,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注释
①鄣:周朝国名,在今山东东平。 赏读
这首五言诗共四句,描写了诗人兵败奔魏途中那种沉郁心情和对被迫离开故国的无限眷恋。

“白云满障来,黄尘暗天起”,写边关之景,诗人举目观望,白云要从城堡上空奔腾飞涌而来,黄土遮天蔽地飞扬弥漫,交待出仓皇出逃时的景象。渲染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透露出逃亡之人的惊恐不安。“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写诗人在逃亡途中所想,四面关山迢迢,阻断回归祖国的道路,越走越远,不见远千里之外的故乡,心中无限惆怅,把诗人孤立无援,身处绝境的情形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

这首诗即景抒情,题作“断句”,内容却完整独立,在诗歌发展形式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功绩。

春江花月夜——杨广 读前须知
《春江花月夜》为乐曲名,为陈后主所创。这首诗是杨广在扬州看春花时所作,共二首,今选其一。 原文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 赏读
这首诗是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精巧的艺术构思,把“春、江、花、月、夜”五种在特定条件下紧密关联的事物,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一幅意境优美、和谐统一的神奇画面。“暮江平不动”,黄昏时候,宽阔的江面,无风无浪,平的就像一面镜子,江水似乎也凝住了。“春花满正开”,这一句切题中的“花”字,美艳的春花,不仅满地都是,而且开放的非常兴旺,衬托出作者得意忘形的心情。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两句是从江水中观察到的感受写天象变化,手法别致,映在水中的明月随着流动的江水滚滚而去。向东远望,星星好象是由潮水带来似的。如此温情的春天,如此明净的江水,如此众多的花树,如此灿烂的星月,多么美妙的夜晚,令人心驰神往!

这首诗手法新颖别致,意境优美。原来在唐人张若虚之前就曾有人把春江花月夜的美境描摹出来,而且还出自一代暴君隋炀帝之手,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野望——王绩 读前须知
这首诗写黄昏中的山野秋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怅惘和苦闷,诗中乡村的安祥与隐士的孤独相互衬托,修正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模式。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①!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②。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③。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注释
①东皋: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作者隐居于此,因自号“东皋子”。皋,水边地。徙倚:徘徊、彷徨。②落晖:落日的余辉。③禽:猎获物,包括鸟和兽。④薇:多年生草本,嫩苗可作蔬菜。《诗经·召南·草虫》末章:“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这句是说,长声歌唱而联想到《诗经》中关于采薇的内容,借以抒发内心的悲伤。 赏读
首联写黄昏远望。“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鸟鹊无枝可依的意思,表现自己百无聊赖的彷徨苦闷心情。中间两联写景。颔联是远望所见,秋景的寂寥肃穆与诗人的惘然的心绪一致。颈联写作者近观,通过牧人和猎马的特写,渲染出浓郁的田园气息,并使画面富于动感。这两联宛如一幅山村晚秋图,动静结合,远近相衬,透露出一种村人各得其所的怡然意境,为尾联作了铺垫。尾联说自己在这里一无所适,倍感孤独,只好吟颂采薇之诗,寄托怀念君
子之情。

这首诗明显具备了律诗格调,被视为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诗歌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成为律诗的一种常法。

感遇四首(其一——张九龄 读前须知
张九龄的《感遇》诗共十二首,都是张九龄被贬谪以后的作品。“兰叶春葳蕤”是十二首感遇诗中的第一首。这首诗表面上赞美春兰秋桂的芳洁本质,实际是托物言志,寄托自己以美德自励、不同流合污的崇高志向,以及恬淡从容的超脱襟怀。 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①。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②?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③。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④? 注释
①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②尔:指兰花、桂花。佳节:意为由于兰桂而使得春、秋两季成为大自然中最美好的季节。③林栖者:栖于山林中的隐士。风:指兰桂的风致、风度。④本心:指本性。美人:指林栖者和其他相悦之人。 赏读
诗的首二句,用对偶的方式写了春兰与秋桂这两种高雅的植物。“葳蕤”写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皎洁”精炼简要地写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三、四两句写兰桂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它们都在各自适当的季节显示自己的生命特点。一个“自”字,指出兰桂各适佳节的特性,同时也表明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这四句都是写兰桂而未到涉及到人。接下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二句转写人,引出了居住山林之中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这位隐逸之士因闻到兰桂的芬香,产生了爱慕之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两句中“何求”是一个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若有感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可是“何求”却开新意,兰逢春葳蕤,桂遇秋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博得美人折取欣赏。诗到此露出主旨,即诗人是用兰桂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青眯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这首诗气脉一贯到底,起、承、转、合结构严谨。在表现形式上运用比兴手法,词意平和温雅,咏物的背后,有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从军行——杨炯 读前须知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表达诗人慷慨从军的豪情壮志,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
可视为盛唐边塞诗的开河之作。 原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①。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②。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③。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④。 注释
①西京:长安。②牙璋:古代一种兵符,分两块,相合处凹凸相嵌叫牙,由朝廷和主将各持一半,调动军队时要两块相合才行。凤阙:指朝廷。宫门前的望楼叫阙,往往是双座,汉武帝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有此称。以后用作帝王宫阙代称,也指京城。代指敌人巢穴。③雪暗:雪深。凋旗画:军旗上的图画凋残失色。凋,凋残。多:常常。上二句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激烈,衬托将士的豪情。④百夫长:军队中百人之长,泛指下级军官。 赏读
首联交待事件发生的背景。边廷战报传来,激起志士的爱国热情。“烽火照西京”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心中自不平”由烽火引出,“自”字写出诗人由衷的爱国热情和高尚的内心境界。颔联“牙璋辞凤阙”写将士们怀着崇高的使命,受皇帝的差遣出征。“铁骑绕龙城”,“龙城”指匈奴名城,“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到前线,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的情形。渲染军旅生活艰苦和战争的激烈,描绘出将士们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尾联直接抒发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诗人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诗仅仅用四十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把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之高。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泷州参军时途经大庾岭所作,抒发诗人途中的怀乡之情。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大庾岭是南北的分界线,所以十月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北驿,就是大庾岭北边的驿站。 原文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①。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②?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③。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④。

注释
①阳月:农历十月。至此回:传说南飞雁九、十月南飞至大庾岭止宿,第二年返回北方。②殊:尚且。未已:没有停止,还要往更南走去。③江:指章水,发源于大庾岭,北流入赣江。瘴:瘴气,旧指南方山泽森林湿热致病之气。④望乡处:登上岭的高处回头远望故园处。陇头梅:应是岭头梅之误。大庾岭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农历十月中即可见到梅花。 赏读
诗开头以雁起兴,诗人触景生情,融情入景,到达大庾岭北驿时,作者眼望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传说中雁到此都不再南飞,而自己被贬谪,明日就要过岭,与中原就会咫尺天涯,不知何时才能北归,顿时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首联、颔联用比兴手法,由雁及人,两相对照,沉郁、幽怨、含蓄委婉而又深切地把诗人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写眼前的景色,“江潮初落,林瘴不开”平添忧伤。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眼前迷瞑的丛林,如烟的瘴气使诗人不堪忍受。

尾联由写景转为抒情,明显地点出了诗人思乡的心情。明晨到达岭峰的时候,望望远隔千山万水的故乡吧!虽然望不到故乡,但岭上一定会开满了梅花吧!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怀乡之情已经升华到最极点。宋人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

这首诗写的是“愁”,虽未着一“愁”字,却让我们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体现了诗人道景言情的别具匠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王勃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着名的送别诗。王勃十四岁中幽素科,不久在长安做官,这位才高学博、名高气盛的年轻诗人。正处在少年得意的时候。这首诗就是他在长安赠别一位去蜀州(今四川省境内做少府官职的朋友的。全诗表现出雄阔的气象、豪迈的襟怀。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④。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⑤ 注释
①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县尉。之:往,去。蜀州:应是蜀川,指西川,在今四川岷江一带。②城阙:指京城长安。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楼观,也称望阙。辅:护卫。三秦:项羽灭秦后,分秦地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因此称三秦。风烟:风尘烟雾。五津:岷江自湔
至犍为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渡口。蜀川治所崇庆在岷江南,五津即代旨蜀川。③意:情意。宦游人:远离家乡外出为官的人。④海内:四海之内,国内。知己:知心朋友。比邻:近邻⑤无为:不要。岐路:指分别处。岐,同歧。儿女句:像小儿女那样泪湿佩巾。 赏读
首联对仗工整,属地名对。用气势磅礴的语言,写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目的地:三秦拱卫的长安城阙是送别地点,风烟迷茫的蜀川五津是行人的目的地。诗人自长安遥望蜀川,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微露伤别之意。颔联写送别友人时的心情,同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彼此在飘流中话别,客中送客,既离乡又别友,更增添一段愁绪。颈联奇峰突起,诗的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楚转为豪迈,显出高昂的旋律。诗人认为只要是真正的知己,只要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般。只要心志相通,友谊就不会受地域阻隔的道理,经过诗人的高度概括而成为千古名句。尾联紧接颈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诗意回到送别上来。诗人压抑着离别的愁绪,劝慰杜少府,在离别的岔路口,千万不要像一般的小儿女那样哭哭啼啼,泪流沾巾。实际上这也是诗人超然洒脱心情的表露。诗人与朋友都是有志之士,都有远大的抱负,那么暂时的离别又算得什么呢?

这首送别诗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格调高昂,豪迈超脱,独标高格。

在狱咏蝉——骆宾王 读前须知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下狱。首诗是他在狱中所写。诗人因蝉起兴,借蝉自况,抒写自己的冤屈和忧郁。 原文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①。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②。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③。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④。 注释
①西陆:秋天。南冠:楚冠,指囚犯。借以喻自己。客思:沦落他乡之人的忧伤哀怨之思。侵:渐上心头。②那堪:哪能承受。玄鬓:乌黑的蝉鬓,古代妇女蝉翼状发式,此指蝉。来对白头吟:来向我凄切地悲吟。白头,忧愤之人的代称,为作者自指。③露重、风多:喻险恶的环境。明指蝉,暗指自己处于不利境地。④高洁:言自己清白无辜。表予心:表白我渴望昭雪的心愿。 赏读
首二句以秋蝉高唱,触耳惊心起兴,写出诗人在牢房中闻蝉声而深深地怀念家园之情。三、四两句写出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正当盛年,该为国家出力,却受到诬陷被下狱,因而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诗人用比兴手法,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这里的“白头
吟”又是乐府曲名,最早是司马相如妻卓文君所做,后来鲍照、虞世南等都以此曲作过诗,内容都是表达自伤之情的。诗人运用这一典故,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心。

五、六两句把物我融合在一起,用蝉在深秋的艰苦,喻自己的恶劣环境,蝉因“露重”而难飞,暗指自己身陷牢狱;蝉因“风多”声音淹没,指自己遭人迫害,有口难言,有冤难伸。这两句纯用比,无一字不说蝉,无一字不说自己。

最后两句仍用比,以蝉自喻,表现出绝望的心情。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诗人把蝉作为高洁的象征,表达自己品行高洁,却没有人了解,反而被诬入狱,没有人替它表白昭雪。

这首诗写得凄凉婉转,运用比兴,由物及人,由人及物,物我一体,抒发个人强烈悲愤,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登幽州台歌①——陈子昂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陈子昂从军时的失意之作。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强烈悲愤以及生命个体面对茫茫宇宙、悠远时空所感悟到的深刻孤独和寂寞之感。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任随军参谋,武攸宜不懂军事,亦不采纳陈子昂的意见,反而把陈子昂降为军曹。在这种情况下,陈子昂眼看报国宏愿不能施展,怀着巨大的悲愤,登上幽州台,感叹燕昭王招贤兴燕的史实,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苍凉悲壮的《登幽州台歌》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②。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③。 注释
①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黄金台。唐时属幽州,故称幽州台。②古人、来者:指同燕昭王、乐毅一样的贤君名将。③悠悠:长远,空茫。 赏读
这首诗首句中的“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借这句诗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未遇到明君,才干不得施展的悲愤。“后不见来者”是说自己也不知道是否还有燕昭王那样任用贤才的人。在前两句诗中,诗人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有报国之志却没有报国之路。接着两句写诗人登上幽州台极目远眺而产生的无限感慨,面对天长地久的茫茫宇宙,诗人不禁感到自己孤单寂寞,因而怆然流泪。

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诗人并未叙说自己为何怀才不遇,而是借景抒怀,含蓄地表达出深沉强烈的情绪。读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浮现出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忧国忧民却因报国无门而泫然流涕的崇高诗人形象。

这首诗感情真挚激越,意境高远。风格苍凉悲壮,浑厚古朴,音节和谐,采取了长短错落的
楚辞手法。清人黄周星评论此诗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

咏柳——贺知章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描绘柳树的新绿。烘托出生机盎然的表面气息,流露出作者无限愉悦之情。 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①。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②。 注释
①碧玉:喻柳的色彩、光泽,形容柳条的婀娜多姿。丝绦:丝织的带子,形容柳条的柔软。②不知两句:用问答的句式,把二月春风比喻为灵巧的裁缝之剪,把柳叶裁剪得整齐、秀丽。 赏读
首二句巧用比喻,一反人们以柳比喻美人苗条婀娜身姿的手法,而用美女来比喻柳树柔美的姿态。诗人赋予柳树以人的情韵,先从整体上把柳树说成像盛妆的美人,再把柳丝比作美人腰中的裙带,从而把柳树亭亭玉立、柳枝随风漫舞的飘逸轻灵的姿态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后二句诗人发挥奇妙联想,通过一问一答,形象地描绘出春风的魅力,并进一步对柳树进行补写,完成了对柳树全貌的描写。

这首诗比喻新奇,诗中形象渐次现出,却又密切相联。环环相扣,浑成一体。

回乡偶书——贺知章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诗人八十六岁,告老回到故乡时所作。虽流露出抒发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但主要还是抒发和家乡人见面的欢悦之情。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①。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①少小句:作者在中进士前离开家乡,至返回时已在五十余年。少小,本指年幼,此处指年轻时。衰:疏落。 赏读
诗人这次回乡,距他中年离乡有五十多年,所以诗开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隐含了离家时间久远,离家时的风华正茂已不存在,现今已成“老大”之人。诗人已经老了,“乡音
无改鬓毛衰”,尽管数十多年久客他乡,鬓毛已变得稀疏,但我的家乡语音却依然如故,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尽管离乡时日之久,但仍然眷恋故乡的情感。并为下面两句诗打下铺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一场戏剧性场面,由于离开家乡太久,由主人变成了客人,儿童看见一老人到来,自然发问。而诗人却从这天真稚气、憨直可爱的问话中体会到令人心酸的心情,自己的老迈衰颓令人悲哀,全诗在这有问无答中结束,但弦外之音久久不绝,留下了幽长的余味,让人感到真切自然。

这首诗写回乡的欢乐,却在欢乐之中暗含哀情,诗人借儿童写自己,抓住了最典型、最动人的人生情感,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生动朴实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读前须知
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探讨,叙写了游子思父的别离之情。清人徐增《而庵说唐诗》评论这首诗:“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外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十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艳才也。”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①。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②?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③。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④。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⑤。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⑦。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⑧?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⑨。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⑩。

此时相望不相闻,原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①明月共潮生:明月升起,江潮涌涨。《抱朴子》: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涛大。②滟滟:月光照在动荡的水面上的样子。③芳甸:花草遍生的原野。霰:雪粒。此用其色形容月照下的万物。④空里句:夜空浑白一片,即使中有飞霜,也感觉不能它的流动。汀:水中、水边陆地。看不见:指沙色月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⑤人生二句:言人类生生无已,明月则永恒不改。⑥不知句:言明月按时出现,像如约等待什么似的。⑦白云:喻指离家远游的人。悠悠:远意。青枫浦:泛指离别处。⑧扁舟子:漂流在外的人。明月楼:思妇独处之处。⑨裴回:徘徊。应:揣度之词,该是为了„„。离人:闺中独居之人。⑩玉户:华美的闺房。卷不去:言月光映照绣帘,绣帘卷起,月光仍在。拂还来:指月光拂拭不掉。相望:都在仰望明月。鸿雁二句:言音信难通。光不度,喻游子在极远的月光照不到的地方。鱼龙,指鱼传尺素的传说,龙是连类而言。潜跃,在深水中跃动。水成文,指徒然地荡起圈圈波纹,亦无法到达游子那里。文通纹。闲:静。春半:指自然春光、人之美好流逝过半。江水二句:意为不但春之将尽,而且月亦将落,借明月以寄相思也不可能了。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秦始皇、汉武帝曾东巡至北,此代指北地。潇湘:即今湘江,在湖南,此代指南疆。碣石、潇湘指思妇游子相距遥远。落月句:落月的余辉牵动无尽的离情凝聚在江边的花木之上。摇,牵动。 赏读
诗歌开篇紧扣题目,勾画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潮水与大海相连,浩翰无垠,气势雄伟,明月随潮水而生,壮观的景象中蕴含着无限的生命活力。接着作者由眼前所见扩展到万里之遥。万里春江无处不笼罩月色,万条春江也都在月色笼罩之下。“江流”四句由远景收到近景,描绘月光下的芳甸,月光下的花林。诗人借助细腻之笔,创造出神仙般的美妙世界。渲染出悠美恬静的氛围,使题目中的春、江、花、月、夜字字得到照应。“江天”两句既是对所写景物的一种概括,又把诗人的笔触集中在“月”上,引发诗人对人生宇宙的探索思考。“江畔”以下六句,诗人感受到江月永恒、人生易逝,但作者却又认为人类代代相传,不会穷已,对人生有感伤但不绝望。在作者眼里,江月也不是无情之物,年年如此的江月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不能如愿,借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引出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游子、思妇在月夜中两地相思之情。“可怜”以下八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怀念。最后八句写游子的思归之情,诗人所表现的这种思念之情并非一时一事,而是具有普通意义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以问句的形式点明了相思对象的不确定性,“青枫浦”、“碣石”、“潇湘”这些地名连用,使空间上也显得极为广阔。在描写时诗人采用托物寓情、借景烘托的手法,白云象征游子的飘浮不定,“青枫浦”的地名中也蕴含有伤别之意。“月”更是思妇感情的寄托,诗人把月拟人化,好像月光对思妇怀有怜悯之心,要为思妇作伴,为她解愁,把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而且卷不去,拂还来,最终思妇也把
月作为自己感情的寄托了。但鸿雁难飞出月的光影,鱼儿也只在深水中跃动,根本实现不了鱼雁传书的愿望。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用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江水流春、江潭落月衬托出游子凄苦寂寞之情。海雾遮住斜月,也遮住了回家之路,更显出了他的孤寂。结句“落叶遥情满江树”把月光之情、游子之情交织在一起,点明“情”是江月之景的核心。春光过半,既将逝去,江水奔流不止,花将飘零凋落,月也西沉自落,夜更使人增加孤独伤感。春、江、花、月、夜,虽是美景,但蕴含着哀情,而且景物愈美,伤情愈浓。

这首诗诗情、画意、哲理互相渗透,水乳交融,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以月为主体,空灵迷茫的月色笼罩着诗篇。

送别——王维 读前须知
王维曾在安史之乱中迫受伪职,后来又受到唐王朝的处分,对前途失去了信心。这首诗虽是送友人归隐,但也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原文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①?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②。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③。 注释
①之:往,到。②南山:即终南山,主峰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陲:边。 赏读
首二句写饮酒饯别,并询问友人到哪里去。语言质朴无华,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并自然过渡到下面两句归隐的回答。“不得意”既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既然是不得意,那么归卧南山陲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诗人对友人的心情非常理解,五六句既有对友人的安慰,也表现诗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羡慕。山中悠然白云,应有无穷无尽的乐趣,诗人借用归隐山中景色的美好来对人世荣华富贵进行否定,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语句平淡无奇,但却词浅意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前四句为后两句感情的抒发作铺垫,使后两句给人以“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①——王维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游子思乡之作,是王维十七岁旅居京华时所写。这首诗准确的揭示出背井离乡之人普遍的思亲之情。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②。 注释
①山东:华山以东,指王维故乡蒲州。②遥知:遥想。茱萸:一名越椒,叶子椭圆,花色黄,果核枣红。古人于重阳节登山时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避邪。这二句是诗人不直言自己怀念亲人,而设想亲人登高时想到了自己,令人读来倍感凄凉。 赏读
首二句开门见山直接抒发自己客居异地、怀念家乡之情。“独“字既点明自己孤身在外的境遇,也写出了孤寂冷清的心境。“异乡”、“异客”两个“异”字连用,一是在点风光景物与故乡的巨大差异,作者极目所见全是异地之景,处处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想;一是写自己孤身无友的内心感受。两个“异”字连用形成一种叠加的艺术效果,使孤寂之感、思乡之情表现得极为充分。二句承前继续写思乡之情,表达出作者特定时日的思乡感情,“倍”字不仅突出了此时思乡之情的分外浓重,也暗示出平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三、四句构思奇巧,不再叙写自己的感情,而从故乡亲人角度着笔,写家人怀念自己,用“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典型情境,通过具体行为生动真切而又曲折地传达出故乡之人对自己的思念。这种写法不仅表现了两地相思相忆之情,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情体贴。

这首诗语言质朴,不事任何雕琢,却把感情表达的异常深厚,表现了客居异地之人的普遍心理。

渭城曲——王维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王维为奉朝廷使命前往安西的友人而作的。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说“王摩诘《阳关》无故人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词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①。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 注释
①浥:润湿。轻尘:浮尘。②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煌县西南,因在玉门关南故称阳关。自古与玉门关为出塞必经之路。 赏读
诗的前两句写景,交待送别时的时间、地点、环境和气氛,暗寓离别之情。“轻尘”、“客舍”暗示出旅人出行之事,唐人送别常折柳枝相赠,以示留恋之情。因而“柳”又表明离别之事和惜别之情。这一联写景清新开朗,既写初春雨后清晨之景,景中也暗含离别之情。后两句点明送别主题,两句用语平常却情至意深,“更”字写出了离别之时主客二人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含有意犹未尽、情更难舍之意。友人前往的安西远在阳关之外,诗人说阳关无故人,表明友人愈行愈远,愈行愈觉孤苦,表现了主人对友人挂念和体贴。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留恋,也写出了对友人前程的关切,用语直白却极富韵味。


这首诗写别离之情而不直言别离,采用了侧面烘托手法,使诗意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使至塞上——王维 读前须知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首诗是出塞途中所作。描绘了辽阔的边疆景色,抒发出诗人被排挤压抑时的悲郁之情。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②。 注释
①单车:轻车简从。问边:慰问边疆将士。属国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装句。或谓属国乃典属国简称,代指使臣,是王维自指。②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侦察骑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东汉窦宪击匈奴,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赏读
首联叙事,点明出使塞上之事。诗人以“单车”的身份“欲问边”,表面上写旅途的辽远和艰辛,实质上说明唐朝强大的国威远播辽阔的边疆,流露出对疆域辽阔和国家强大的自豪之感。诗以“欲问边”发端,继之以“过居延”、“出汉塞”、“入胡天”,骏快无比。“征蓬”,乃随风飘飞的蓬草;归雁,乃春暖后从南来飞回的大雁。这二者,都是塞上所见,又借以自况,比兴并用,情景交融。第三联乃千古名句:极目大漠,不见村落,只见一线孤烟,冲霄上腾,与天相接,显得格外笔直;遥望长河,不见树木,只见一轮落日在河面浮动,显得格外浑圆。点、线、面的巧妙配合,构成苍莽辽阔的画面,表现出塞上黄昏之时特有的奇景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悲壮情怀,为尾联蓄势。诗人奉命劳军,自应直赴主帅营地,然直写至营地,便嫌平板。此诗在展现大漠日暮的独特画面之后,不写继续育前进,而以路遇候骑,喜闻捷报收尾,化苍凉为豪放,把落日的光芒扩展开来,照亮了整个“大漠”,那袅袅直上的“孤烟”,也不再报警,而是报告平安。

这首诗写景,抓住边地特征,遣词用句极具功力,以平常的字词传达出奇特的神韵。以朴质的字词构造成非同凡响的意境。构思之奇,谋篇之巧,匪夷所思!

望蓟门①——祖咏 读前须知
这首诗写的是祖咏登上幽州台遥望蓟门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蓟门是唐代通往东北边塞的军事重镇,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唐在这里屯扎着重兵。 原文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②。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③。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④。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⑤。 注释
①蓟门:即蓟丘,亦作蓟邱,古地名,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西北隅。今德胜门外土城关,即其遗址。②燕台:即黄金台。惊:惊奇,心情激动,有怵目惊心与激励感奋二重意。汉将营:实指安禄山军营,当时安据这一带。③生积雪:生于积雪。三边:汉代幽、并、凉三州,都在边塞。后泛指边地。危旌:高扬的军旗。④胡月:边塞之月。海畔句:写蓟门地处海畔,形势险要。蓟城:蓟门。⑤投笔吏:指投笔从戎的班超,后封定远侯。请长缨:以汉终军请长缨征南越王事表明自己要从军立功报国。 赏读
诗的起笔使全诗的气势非常阔大,诗人登上幽州台,极目纵观,看到了让人惊心动魄的壮观的唐军大营,并且听到了营中传出的胡笳金鼓喧喧之声。接着四句是诗人遥望所见的阔大的景象。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构成一派积雪生辉、寒气逼人的北国风光。在令人眼花目眩的景象中,惟独唐将大营中高悬的军旗在半空中猎猎飘扬。借肃穆的景象写出营中庄重的气派和军容的严整。诗人描写这险要的军家重镇却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而是壮伟异常,“海畔云山”稳如磐石的拱卫着这边疆重镇,诗句精炼雄阔,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面对眼前的景色,显赫的军容,诗人不由地生出一种报国激情,进发出“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豪言壮语。这是“望”之后的所感。诗人以班超、终军作比,抒发自己慷慨从戎,为国建奇功的决心和意愿。

这首诗意象雄浑阔大,紧扣“望”字,写出了所见、所感,触景生情,抒写豪情壮志,振奋人心。

塞上曲——王昌龄 读前须知
这首诗,作者通过对边塞风景的描写,抒发诗人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意,表达了对因恃武而挑起的无谓征战的否定态度。 原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②。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③。


注释
①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②幽并:幽州和并州,指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客:戍边战士。尘沙老:指在边塞沙漠中老去。尘沙,幽并相拼的沙漠,代指边地。③矜夸句:夸耀自己善于驰骋而去惹是生非。紫骝马:泛指骏马。 赏读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多气势昂扬,曲意深远,可与岑参媲美。

虽然刚刚初秋八月,可是萧关大道却是一派衰败景象:孤蝉哀鸣,桑叶凋落,桑林空寂。处在出塞入塞的边关重地,在侵透心底的阵阵寒气里,处处是枯黄的芦草,毫无生气。诗人遥想从古至今有多少来自幽州并州的戍边将士,在这里共伴黄沙抵风抗寒戍守边关,又有多少人埋尸黄沙。诗人劝喻世人,不要学那些游侠儿,逞武恃强,夸赞什么自己的马好,功夫好,义气深。那和这些戍边健儿比来,太无聊了。

这首诗赞讽并存。首句虽言鸣蝉,实为写人。由于古人多在村庄边植桑故有以桑梓代家乡的说法。因此,此处之桑林也有家园、村庄之意。本该繁荣的庄园,因战争而空;不管那里来的好汉,都是抛家舍业到边关来征战,这征战又使多少人没了收成,空了家园。但也正是这些健儿抛家园,才得以保住国家安宁。所以诗人在写征战之士的辛苦之时,更道出他们的豪情。劝那些自恃勇武的人向他们学习,保家国平安;同时也讽告那些勇武恃侠的人,不要因功好战,挑起这毁家失业的战争。

此诗写出了保家卫国健儿们的辛苦,也道出了对他们的敬意,婉曲的诉出了对世人的希望,同时表明了作者希望远离战争,企望和平的愿望。

塞下曲——王昌龄 读前须知
在这首诗里王昌龄对保家卫国的健儿通过一场战斗进行赞扬,同时也流露出对无谓战争、好大喜功大肆杀伐的异议。 原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①。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②。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③。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④。 注释
①饮:使饮,使动用法。②平沙:广漠单调的沙野。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长城西头起点。③长城战:指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在临洮一带大败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此不流。④黄尘句:意为此地从古至今一直是黄沙弥漫。足,充满。蓬蒿:野草。 赏读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写出征。将士们在秋风凉水边风餐露宿;涉水而过,秋水奇凉,再加上秋风一吹,更显水寒风凉,疼如刀割。足见战争条件之艰苦。

“平沙日未没,黯暗见临洮”则写了一场战争,夕阳西下,但未沉落。夕阳的余光照着风吹起的尘沙,尘沙中夹杂着大战中带血尘土,这一切笼在临洮城头,显得古城朦胧黯淡。这是写战后的战场,可见有一场生死搏杀发生。而诗人并不点明。

从“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句可知以上惨烈之景是写发生在昔日的一场生死战斗,并写出今日将士的高昂的意气,诗人赞美了战士们的慷慨悲歌的士气。

接下来诗人又写所见景色:黄尘弥漫,充塞天宇,新尸骨、旧遗骸遍地杂陈,散乱在杂草丛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一次战事:唐将薛讷、王唆带领兵马,“饮马北方河边,转战北方疆场”,付出艰辛战斗,在黄沙中出生入死,攻下了临洮。凯旋的将士们都意气风发,充荡胜利的喜悦。但是这场战斗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诗人由此展开联想,推想自古及今黄尘堆里,蓬蒿丛中,将有多少战死者的白骨。

但诗人并未指出自己写的是哪场战争,但诗意很明白:将士们可歌可泣,然而这场战争结果是将军好大喜功,无视战士血肉,大肆攻掠,因此令人感到心寒了。

出塞——王昌龄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借咏古人而抒发作者感情的诗。边境安定,人民生活安康,这是多少人的愿望。诗人正是借此诗抒发良好祝愿。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注释
①秦时句:这句为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②龙城:帝都。这里指朝廷。飞将:汉名将李广,匈奴人称为飞将军,他镇守之处,匈奴不敢犯边。阴山:西起河套,东至小兴安岭,横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抵御匈奴的天然屏障。 赏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最耐人寻味的句子。“明月”、“关”都是古人寄托思念所写之词。再加上有“防边筑城,起于秦汉”之说,这样便很自然的使人从明月下的边关想到秦筑关备胡,汉在关内关外与胡人的一系列战争。这种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的方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历史,给人一种雄浑苍茫的感受。

“万里长征人未还”接上句而来,历史上秦汉以来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便是边关平静,故此又有多少次“万里长征”又有多少次“人未还”。这既是写实又是写史。


接下二句为假设转折语句,如果那位镇守龙城而闻名天下的飞将常在,决不会让胡马跨过阴山。那样则边平国静,人民生活安定。

此诗表面赞扬李广,实为寄托无限的感慨,自从秦汉以来,胡人侵汉,汉人攻胡,多少争战,你争我夺,无休无止。现在如果戍边的将士中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军不可以休止战争吗?代代出英雄,如果朝廷又像秦汉盛时那样清明,能没有象李广这样的飞将吗?“但使龙城飞将在”是一种感叹,一种对比,更是一种祝愿。

凉州词——王翰 读前须知
这是王翰的一首边塞诗。此诗描写边塞将士欢聚饮宴的场面。诗句生动刻画了戍边将士视死如归,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状态。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①。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①夜光杯:指玉制的精致酒杯。琵琶马上催:用琵琶奏乐劝酒。催,劝酒。 赏读
“葡萄美酒夜光杯”,酒是葡萄美酒,为西域特产。杯是夜光杯,如此富丽堂皇,如此豪华,筵席定然盛大。为诗句先创下惊喜、兴奋的气氛。

“欲饮琵琶马上催”。美酒、贵杯而没有音乐,这样的饮宴也不完美。正在这时琵琶声从马上急急响起,向人们劝酒。一场欢快的宴会,怎能不多饮几杯?琵琶在西域胡人中,是骑在马上弹奏,并非是催战之琵琶之音。接下来便要畅饮了。

第三四句则写了畅饮的场面。这两句似是劝酒词,但此词句内容却很悲凉。出生入死征战在杀场的人,体会过生死关头和生死离别,更珍惜自己的时光,更想尽情品味人间佳酿。这体味却在酒场上出现,以“戏谑”的语气道出,可见勇士们早已置生死于度外。“醉卧沙场”是豪放、开朗、兴奋的写照,是热烈的饮宴场景。

这首诗语言明快,节奏跳宕。虽然只描绘了将士欢饮的场面,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悲壮、豪爽、开朗和他们的勇气的刻画却很生动。充分体现了王翰诗的慷慨悲凉的特点。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张五名子客,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白鹤山。孟浩然园庐也在岘山附近,诗人登岘山望张五并寄意留诗。 原文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①。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②。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③。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④。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⑤。 注释
①北山:即万山。隐者:诗人自指。怡悦:安乐偷悦。②相望:为了望见友人。试登高:指为了望见友人而登高,不一定是重阳登高。灭:消失。③沙行:在沙滩上行走。④荠: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嫩时可吃。这里是说在山上看到远处的树又矮又细。上二句是化用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⑤何当:犹合当,应当。 赏读
诗的首二句脱胎于晋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中: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人以此点明环境及人物身份。三四句起,切入题意。“相望”显出思念,由思念而登高远望,望而不得。只见北雁南飞,如同诗人的心。这即是景,又是情,情景交融。黄昏引起诗人之愁,清秋又引来诗人逸兴。以下四句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是全诗精华。在这里诗人并未着力刻画人物,也未用力写景。却既显出农村的静谧,又写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色。这是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尾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头几句,点明“秋”时,更表明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出友情的真挚。

这首诗语言朴素,语义平真,语气亲切自然,不着力写景而处处有景,不着力描人而友情自出。充分抒发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以平淡的语句,平平的叙述给我们描画了一幅田园风景画,使我们欣赏到浓郁的农村田园之美。从中也可看到诗人对这种恬淡生活的喜爱。 原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①。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②。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③。


注释
①故人:老朋友。鸡黍:泛指待客的普通饭菜。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过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②轩:这里指窗。面:动词,面对。场:农家打壳、晒稻的场地。圃:菜园。把酒:端着酒杯。话桑麻:谈论农事。陶潜《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③重阳:阴历九月九日,是赏菊花、登高的佳节。古代民俗,这一天饮菊花酒。就:接近。就菊花:指赏菊花、饮菊花酒。 赏读
孟浩然有济世之志而不得实现,所以虽以隐逸自高,而其孤独郁抑乃至愤激不平的情绪时露于诗章。这一首,却是难得的例外。

诗的首联点明故人邀诗人做客之事:“故人”准备好“鸡黍”(田家自有,不假外求来邀“我”,何等亲切!他一邀我就去,何等爽快!无推脱,没客气,语句平白,读来像是日记本上的一篇流水帐式日记。但却显得那样朴实自然,足以显出主客关系的不一般。如此开篇,看似不着力,却极好的传达出主客间的知己清深,并顺畅的引出下文。

接下来写农村田园风景。“绿树村边合”,这是“至田家”所见的近景;“青山郭外斜”,这是“至田家”所见的远景。近景、远景,都令人赏心悦目,使人感到这里清幽、淳朴,自成天地。接下来写田家欢聚。“鸡黍”早已摆好,酒也已备好。推开窗子,出现在面前的,是晒谷场、菜园子,总之,主客把酒之处,周围是一派田园风光。

在这样亲切自然的环境里把酒共话,话题当然不限于“桑麻”,但不外是农业生产和田家生活,彻底忘掉了名缰利锁。因此作者临别之际,不待主人邀请,自动宣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明他在“故人庄”摆脱了烦恼,得到了欢乐,找到了心灵归宿,因而留恋田家,渴望再次与友人把酒谈心。

全诗任意挥洒,浑然天成,似乎未加炉锤,却把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纯真深厚的朋友情谊融为一体,诗意盎然,耐人寻味,充分显示了诗人“不拘奇抉异”的风格及“冲淡”的艺术魅力。从格律方面看,又是无懈可击的五律。只有艺术功力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诗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中充满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可见应为诗人到长安求仕不得之后的作品。 原文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①。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②。

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③。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释
①一丘:指一座小山。臣:意为隐居。三径:指隐居者的家园。②北土:北方,代指长安。愿:愿去。愿去做官。东林:东林寺,在庐山,可能为远上人住地。③黄金:指旅资。然桂:燃料贵于桂,指代长安生活费很高。然,同燃。衰:衰减。 赏读
首联描写诗人所欲:诗人想归隐,但因穷困潦倒而不能实现。“一丘”为西晋时谢鲲语“一丘一壑,自谓过之”,这里意指隐居山林。“三径”见载《三辅决录》:蒋氵羽归乡里,荆刺塞门,舍有有三径”。这里指隐居的田园。诗人以借用典故说明自己的归隐意向,可是又“苦无资”,道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出诗人的困境。

二联写“非吾愿”即诗人之所不欲。“北土”指秦中,即长安,这里代指做官。这两句对仗工整,正反相对,突出作者不愿做官而追求隐逸的思想。此联中东林指东林寺,是晋时刺史桓伊为高僧慧远于庐山东面建造的房殿。

接下一联写诗人滞留帝京的境况和遭遇。“黄金然桂尽”化用《战国策·楚策》中“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之意。来表现诗人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诗人心意的灰懒。

未联中写景紧扣“感秋”之题,凉风劲吹,蝉鸣哀哀,本已令人伤感,再加上诗人诸多不如意,诗人的感情自然益加悲苦!这首诗一反诗人往常以物抒情的写法,而是直抒胸臆,把自己对一切的好、恶、悲、喜、忧、愁都能描写出来,有如白描,虽无粉饰而见率真,风格也很明朗,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春晓——孟浩然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写春天景致的。初读平淡无奇,全篇二十字,字字平易,无一个华丽字眼,然而读着如行云流水的诗句,却不禁让人细思,细品则独有妙境。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①。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 注释
①不觉晓:不知不觉已经天亮。②夜来句:意为一夜来风吹雨打。 赏读
这首诗写春,却没有一点景色是诗人亲眼所见的。首句“春眠不觉晓”引起全篇。“不觉晓”是诗人对“春”到来的惊喜,喜爱。晨起该是一切活动的开始,然而诗人却不接着写下去,只是引读者到他自己的思想前,便转笔而写。诗人写景只写耳中之春。“处处闻啼鸟”是听来的声音。鸟声婉转,悦耳动听,啁啾起落,远近应和,显示出优美的境界,让人产生联想——外面定然是艳阳高照,勃勃生机,春意盎然了。但这只是对春声的描述,是不能满足人们对春的向往的。可是诗人却笔锋一转,“夜来风雨声”又是春声,又是耳中之声。春风春
雨,纷纷洒洒,沙沙春雨之声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的境界,更勾起人们对雨过天晴、莺啭花香的烂漫春光的想象。诗人爱春之情更可显现出来。接下来诗又是一个转折,道出诗人的关心来。“花落知多少”,有春风春雨是好事,能带来喜人的春光里的盎然生意,可也会吹落枝头嫩蕊,风吹花落令人可惜,又让人联想,使人更想见见这室外之景。而诗却到此止住,尾意悠长。

在这首诗里诗人借描绘春声而写春景,点到而不写实,其味无穷。虽语言平易,但味道醇厚,难怪千古流传,广为传诵。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读前须知
这首诗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古时把长江从江西到南京称为西江,牛渚山正处于西江这一段中。东晋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请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着,题中“怀古”即指此事。 原文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①。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②。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③。 注释
①牛渚:山名,在安徽当涂县西北长江边,自古大江南北重要津渡。晋镇西将谢尚曾镇守此地。②斯人:指谢尚。不可闻:听不到了。③挂帆:指归隐江湖。 赏读
首联交待夜泊牛渚之事,展示出牛渚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夜景。空明的天宇,苍茫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构筑起一派空阔渺远的意境,暗示出游人悠然神远的感受。颔联由登舟望月转入怀古之思。望月既是补写夜景,也表明诗人在舟中深夜难眠,孤独难遣的心绪。正是这种情绪使作者想到了发生在这里的往事。“忆”表明诗人渴望遇到能赏识自己的才华的人,而“空”字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颈联由忆古转入现实,叙说自己虽然也像袁宏一样能吟咏好诗篇,而像谢尚那样的人物却是不可遇了,感叹世无知音。尾联是诗人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借秋色的凄凉,暗寓自己悲愤交织的心情。

这首诗诗意单纯却韵味深远,写景不事雕琢,写情含蓄不透,用语自然清新、简炼概括。

静夜思——李白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在外游子思念故乡的诗。语言清新朴素,内容单纯却蕴含丰富。


中华诗词精典_汉魏六朝精典诗文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