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发布时间: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B.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C.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D.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1D
2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解析】【分析】(1D项,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错。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故选D
2)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汉中,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他满怀报国

之志,渴望光复故土。接着想剑指三秦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追亡事,今不见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最后抒情:胡尘未断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的离愁。更草草离筵三句,以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于是安得车轮四角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不堪带减腰围,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综上分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故答案为:⑴D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此类题解答,第一步: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这首词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达摩支曲(唐)温庭筠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注】达摩支曲:乐府舞曲名。摩,一作。又名《泛兰丛》。无愁高纬,无愁天子高纬。高纬,北齐后主,一位荒淫的亡国之君。汍(wán)澜:流泪的样子。1)这首诗从体裁角度看,是一首________诗,而从题材角度看则是一首________诗。2)本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缘情造境,多方烘托。请结合全诗分析烘托手法的运用。
【答案】1)古风(乐府、古体诗);借古讽今(咏史怀古)
2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用典故烘托,用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烘托爱国热情。用景物烘托,用邺城衰败的景象,烘托对高纬亡国而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全诗层层渲染,借古讽今,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解析】【分析】(1)古代诗歌就体裁来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本诗不符合近体诗特点,所以是古体诗。诗人在这首诗中,颂扬了蔡文姬、苏武二人的爱国热情,斤责了无愁天子高纬的误国行径,对有雄心报国的北齐老臣终抱亡国之恨表示叹惋,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咏史怀古,借古讽今。2)本诗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此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烘托:先以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再用蔡文姬、苏武羁留匈奴的典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表达爱国之情;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伤。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故答案为:⑴古风(乐府、古体诗);借古讽今(咏史怀古)
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用典故烘托,用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烘托爱国热情。用景物烘托,用邺城衰败的景象,烘托对高纬亡国而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全诗层层渲染,借古讽今,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的文学常识,注意平时积累,并结合诗歌做出正确分析2)本题考核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答题时先概括诗句的内容,然后描述景物,概括景物特征,再分析情感,分析情感注意照顾全诗的内容。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阮籍(210-263年),三国魏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B.双翮两句以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答案】1B2C
3)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整首诗寄托遥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辨析古代诗歌的体裁。从时代、句数、平仄方面看,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古体诗。
2C项,错误。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传说中鸿鹄精神高居,以象征鸿鹄之高洁,而不是仅仅写其现实习性
3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双翮两句以,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量方面,写出了鸿鹄的高洁品质。诗的前六句通过对鸿鹄相随相伴,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神高洁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逃遁世俗、超凡高标,不为世俗所束缚的志向。抗身二句语气强烈,运用反语,收束了前面六句对鸿鹄描绘。结尾岂与两句,从描写鸿鹄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表达了对谄媚之人为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本诗是借物咏怀诗,托物言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借鸿鹄抒发诗人自己高洁的志向,抒发了对乡曲士的极大蔑视。整首诗寄意深远。故答案为:⑴B;⑵C
⑶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整首诗寄托遥深。
【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古代诗歌的体裁的基本能力。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一、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二、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三、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四、以用韵分类:古体诗: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允许散文化的句子。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都用平声韵。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基本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诗,指出表现手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
苏轼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至人:指释迦摩尼。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交柯:枝叶交叉。翮(),鸟翎的茎,即指鸟。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亦若其诗清且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D.全诗富有节奏感,开始似话家常,从容而谈;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结尾余音袅袅,悠扬无尽,整体形成和谐优美之韵律。
2)结合王维、吴道子绘画作品分析二人绘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作者认为吴、王绘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答案】1D
2)第一问:吴诗:特点:雄放:亭亭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相排竞进者状貌情急,情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笔如风雨扑面而来、气势不凡。王诗:清且敦(形象清美、意蕴深厚):只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鹤然独立,情态安然;后四句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人物景物于清秀中而蕴藉深远。
第二问:吴画妙绝于绘画技艺高超(画工),限于画面(形迹);王画得之于象外(意境悠远自然),超脱形迹)。
【解析】【分析】(1D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理解错误,诗的中间写吴道子一层,形象奇突,如峰峙涛涌,使人悚异;而写王维一层,景象清疏,如水流云在,使人意远。作为诗的中心的这两层,意象情调,迥然异趣。吴道子和王维的画作风格以及意象情调是不一样的,故选D
2)本题中,苏轼对吴、王二人的绘画成就作了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诗歌先介绍了吴道子画作的特点。道子实雄放之下十句写吴道子画。雄放二字概括地道出吴画的艺术风格特点。浩如海波翻句以自然界的现象尽致地形容出雄放的气势。当其二句是诗人从画像中所感受到的吴道子运笔时的艺术气概。亭亭双林间以下六句写吴画的形象,极精要地勾勒出画的内容,生动地显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而那些相排竞进者的状貌,又表现得非常情急,这一切都栩栩如生。摩诘本诗老以下十句写王维的画。摩诘从王维的身份提起,寓含王维画品的精神特质。即所谓画中有诗佩芷句是对王维的人品和艺术的高度赞赏,即王维的人品和诗画艺术都是芳美的。今观二句照应前面诗老句,引用人所熟知的王维的诗的成就来喻其画风。清且敦意谓其画亦如其诗之形象清美而意味深厚。祇园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情态,不似吴道子画表现的强烈,而意味颇蕴蓄。后四句写画中景物,为吴画所无,俨然是一幅竹画,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诗末吴生六句,就对王、吴二人画的观感作总的评论,在尊重之中又对二人艺术造诣的境界,有所抑扬。对吴道子画评为妙绝,是对吴画中听众情态毕现形象的评价,妙绝仅在迹象,只是画工的高艺。诗人认为王维画得之于象外,如神鸟离开樊笼,超脱于形迹之外,精神自然悠远,于是心中佩服,觉得无所不足。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美学理想的又一个方面。认为绘画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赋诗不能只停在所赋事物的表面,而要在形迹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启发,有所感受。故答案为:⑴D
⑵第一问:吴诗:特点:雄放:亭亭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相排竞进者状貌情急,情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笔如风雨扑面而来、气势不凡。王诗:清且敦(形象清美、意蕴深厚):只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鹤然独立,情态安然;后四

句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人物景物于清秀中而蕴藉深远。
第二问:吴画妙绝于绘画技艺高超(画工),限于画面(形迹);王画得之于象外(意境悠远自然),超脱形迹)。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都有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题主要的错误是曲解诗意,内容理解错误。
2)本题是对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概括总结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可以结合注释,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艺术特点,再结合艺术形象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A
2)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分析】(1A项,分析有误。联系全诗看,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指不

管欢乐和忧愁、幸福与祸患都是空的,明确写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万里相思一夜,是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从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风更添思念,是写愁的深重。事关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的所有原因。选项认为,交代了后面的所有原因是曲解文意。故选A
2)来诗诗句又将憔悴见春风春风是新春之景;憔悴,联系上文看,是因于里相思一夜中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王诗的承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联系注释看,是药酒名。该句意思是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从景和情关系上看,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新年热闹的场景抒发了作者愉快的心情。通过以上可知,二诗都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第一首诗是乐景写哀情,第二首诗是乐景写乐情。结合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故答案为:⑴A
⑵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景和情的关系,一般包括:借乐景抒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情与景的关系有两种:景是情的触发点,那就是触景生情,先有景后有情;景是情的凝固点,那就是情景交融,先有情再写景。后一种又可两大类: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又可以分为:以乐景写乐情和以哀景写哀情。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哀伤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愉悦的心情。又可以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

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阖闾城,苏州城。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答案】1D
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分析】(1D选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故选D。(2)由注释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故答案为:⑴D
⑵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与手法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四)
白居易
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B.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C.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C
2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1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者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闲适理解错误。故选C
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再联系颔联灭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耽酒”“只抱琴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故作旷达之语。据此,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仕途的失意。故答案为:⑴C
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

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石鼻城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释】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答案】1B
2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1)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故选B
2)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
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把握诗歌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注解了解诗歌背景,从诗歌选取意象,诗歌情感语句把握诗歌情感动向。赏析诗句的思想情感应从结构作用、景情关系、象征意味、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黄河许有壬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
裂,轰雷沃日。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雄壮势、隆今昔。
鼓枻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我欲乘槎
穷银汉,问津深入。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
【注】槎:竹、木複。传说汉代张赛乘槎寻河源,见妇人浣纱,问之,曰:此天河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从大处着笔,从时空角度写黄河气势之大、存在之久,奠定全词基调。B.黄河浪涛激越飞腾,气势磅礴,声响如震天之雷,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C.歌声、响凝空碧描写手法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相似。D.下片中鼓枻”“乘槎为实写,直穷银汉为虚写,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2)前人认为本词风格豪放,请结合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作简要分析。【答案】1B
2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飘飘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羁。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从情感角度,表达了作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解析】【分析】(1B项,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无中生有,结合诗歌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只是写出黄河波浪气势磅礴。故选B
2)从取境角度,壮游指怀抱壮志而远游,绵邈指辽远,这里指山川绵远辽阔,表现人物的洒脱自在,所以说用词雄壮,取境开阔,意境深远;从创作主体角度,这几

句写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了词人想要历尽祖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处吟咏的愿望,展现了一个豪迈飘逸,狂放不羁,洒脱自由的诗人形象;从抒发情感的角度,这几句写了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几个方面都体现了豪放词的特点。故答案为:⑴B
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羁。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从情感角度,表达了作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语言不是高频考点,但是应该知道。先指出来语言特点,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指出来表达效果。本题已经表明诗歌风格豪放,因此需要结合诗句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分析该句是怎样表现豪放特点的即可。如用词角度,壮游”“绵邈两词写出了所游地之景的广阔无边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从形象角度,诗人游览祖国河山称为壮游,可见其豪迈狂放,洒脱不羁。该句表现了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也体现出本词风格豪放。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朝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D
2驿道梨花处处盛开,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

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分析】(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故选D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整理归纳以上条目就可以得出答案。故答案为:⑴D
驿道梨花处处盛开,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⑵该题主要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船户高翥
尽将家具载轻舟,来往长江春复秋。三世儿孙居柁尾,四方知识会沙头。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自笑此生漂泊甚,爱渠生理付浮悠。
【注释】知识:相识的人。占:预测。生理:生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老翁一家以船为家起笔,通过简练的笔墨,概述船户来往长江的生活状况。B.诗人既介绍了船家三代人共居船尾的和睦,也表现了船家人缘好、熟人多的欢洽。C.诗中写到了老翁和少妇的动作,晓起看天气,照水梳晓鬓,各具情态,宁静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老翁的自嘲,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与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相比,这两首诗的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1D
2)示例:柳宗元的《渔翁》,通过在山青水绿之处独往独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渔翁形象的精心塑造,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高翥的《船户》,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水上生活,是一幅真实感极强的剪

影,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解析】【分析】(1D项,老翁的自嘲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错误,依据尾联,作者是对自己漂泊生活的自嘲和感慨,并非老翁的自嘲,也不是表现船家生活的艰辛,而是表达诗人对船家自在浮游生活的羡慕。字是理解诗意的关键。D项曲解诗意。故选D
2)《渔翁》写一个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的渔翁独来独往,自食其力而又洒脱飘逸的形象,寄托着作者自己于山水绿”“岩上无心云相逐的美丽幽静环境中过自然自由的生活的志向,是浪漫主义的风格。《船户》这些作者看到的三世儿孙居”“尽将家具载轻舟”“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的船户生活,简朴却其乐融融,来往自由,赞美了一种宁静朴实、洒脱自然的生,是写实主义的风格。故答案为:⑴D
⑵示例:柳宗元的《渔翁》,通过在山青水绿之处独往独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渔翁形象的精心塑造,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高翥的《船户》,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水上生活,是一幅真实感极强的剪影,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⑵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诗歌创作风格的能力。风格指文学作品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而鲜明的风貌和格调。它受作家主观因素及作品的题材、体裁、艺术手段、语言表达方式及创作的时代、民族、地域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并在一系列作品中作为一个基本特征得以体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种基本风格,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浪漫主义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指对自然或现实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本题中两首诗歌即分别涉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诗歌分析这两种风格的体现即可。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重逢后,望着枝叶繁茂的关树,轻敲金镫,吟唱诗作。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愿望。照应标题;收束全诗,以明心志。
【解析】【分析】(1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运用拟人手法,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诗人对壁州鞭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节操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格。承上启下。上联写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末尾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
2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归去,在扶疏的关树下敲镫高吟?运用想象手法,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照应标题《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收束全诗。
故答案为:⑴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⑵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重逢后,望着枝叶繁茂的关树,轻敲金镫,吟唱诗作。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愿望。照应标题;收束全诗,以明心志。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句的一般的答题思路是,指出所给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加以解说,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兴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1)下列对本诗鉴赏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应题,写太阳初升,开门鼓响,晨光刚刚照亮了屋梁,这一描写,从细微处写时间之早。
B.颔联写诗人起身出门所见之景,门前仍在睡觉的小狗和在窗前欢叫的小鸟,表现出清晨兴旺之景。
C.在这样清新的环境中,诗人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心境空明,甚至连夜间都没有乡梦撩人愁思。
D.本诗语言浅易平实,但字里行间情感丰沛,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主要风格。
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诗中划线的句子.【答案】1B
2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作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这种轻快的感觉与上一句宿酒未解的头重脚轻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1B项,门前仍在睡觉的小狗错误,诗句犬上阶眠知地湿的意思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此时的小狗已经爬起,没有在睡觉。B错误。故选B
2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体乍轻头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故答案为:⑴B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作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这种轻快的感觉与上一句宿酒未解的头重脚轻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领联中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尾联中的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答案】1D
2)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故选D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

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劲和豪兴来。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故答案为:⑴D
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古诗词中,鉴赏形象是很常见的题型。一般有: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1.从诗歌整体感知,确定人物身份。一般情况下,通过阅读诗歌,就能知道诗歌人物形象是诗人自身形象,还是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2.关注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注释来理解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3.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诗人特征。通过分析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代表的动词,语言,神态等就是要抓的关键,还有要分析清楚是正面还是侧面描写。这些都是主要的理解内容。4.答题模板: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歌描写人物的词(翻译内容)),抒发了……之情。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释】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B.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C.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D.整体看,孤生索寞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独游相承。2)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都指中午,“意。B.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C.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D.失路少所宜与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3)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两句。【答案】1C2D
3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解析】【分析】(1C项,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意思是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而非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故选C
2D项,两处失路均指不得志;故选D
3)在结构上,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回风四句的话,又下启去国八句。诗句中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响起似乎是被系住的鸟儿的叫声,涧中的寒藻也随涟漪回荡,这样的景色里,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这是可喜之处;可是,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这又是可悲之处。仅仅十个字,却有两种情感,难怪《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故答案为:⑴C;⑵D
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