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带答案

发布时间:2020-01-07 06:17:04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

班级: 姓名:

说明:精心整理了七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重点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简答题,题型既夯实基础,又提升能力。

【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体裁)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主要记载了春秋(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2、《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榖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二)文言现象积累:


1、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通“矣”,语气词,了。

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 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济而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函陵 / 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既东名作动,把……作为疆界

越国以名作动,把……当作边邑

阙秦以晋: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且君尝为晋君动词作名词,恩惠

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越国以鄙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君之形容词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于楚也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4、重要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⑥以乱易整介词,拿,用

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

①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啊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⑦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⑨因人之力而弊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5、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省主语

(烛之武)许之省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宾语之:指郑国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6、重要实词

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

犹不如人(犹:尚且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给予

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延伸

不阙秦(阙:侵损

惟君图之(惟:句首语气词,

乃还(乃:于是撤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

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亦去之(去:离开

三)理解性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夫晋,何厌之有?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无礼于晋 ,且 贰于楚 也。

翻译:因为它(指郑国)对晋国君无礼,而且对楚国有二心。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翻译: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一定很困难啊。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变得强大,就是您的力量变得弱小啊。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翻译: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就能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翻译: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张边界。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以利 唯君图之。

翻译: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到损害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翻译: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达到这个地步的。依靠他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 夜缒(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 若不阙(jué)秦 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 杞( qǐ )子、逢孙、杨孙戍(sù)之

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

1C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C、共其乏困(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2D

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

3B

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吴广以为然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4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A

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6D

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7D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8B

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B、烛之武退秦师。C、夫晋,何厌之有。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9D

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

10C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

11D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2B【解析】 《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 所与:结盟。

13、 D【解析】 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1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

14A【解析】 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是:这

B.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既:既然

C.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伸展,扩张

15、 B【解析】 B意为已经

1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秦伯说,与郑人B.殚其地之C.宋有富人,天墙坏D.晋函陵

16、 B【解析】 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17下列各项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 B.子亦有不利焉

C.子犯请击之 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17、 C【解析】 C子犯是人名,其它均为尊称。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且于楚也 (从属二主) 函陵 (驻扎军队)

B.何之有 (厌倦) 焉用亡郑以邻 (增加)

C.若之乎 (怨恨)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D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认为)

18、 A【解析】 B满足C如果没有D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19下列各句中的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9、 D【解析】A项意为哪里B项代词,指这篇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与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

20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然郑,子亦有不利焉焉用郑以陪邻 ③既东 ④又欲肆其西

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

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

20D【解析】 意为灭亡②“为使动用法;

③“为意动用法,……为疆界名词疆界

2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且君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君图之唯:只有。

21D【解析】 D项,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2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邻之厚,君之薄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22D【解析】 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重在表现郑伯自责,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3、 C【解析】 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

24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4A

六)简答: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而后“夜缒而出,见秦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答案: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三是赞颂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的爱国精神。

2、试比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异同。

2答案: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3、用自己的话给下列人物写一句话的评说。(可多角度、有创意地评论)

1)烛之武:1)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大勇:只身赴敌营,说服秦伯退兵;大智: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2)佚之狐:佚之狐力荐烛之武,可谓慧眼识英雄。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带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