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发布时间:2020-05-04 23:39:29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王勃

  王勃(约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约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人。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若水点评:

  此诗是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一文末尾的概括性七言古诗。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所建,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江南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任都督,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历史上滕王阁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滕王阁在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诗人王勃远道去探望在交趾(今越南)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州,参与都督阎伯屿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是古代送别赠言的文体,又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为千古不朽的词句。

  起始两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点出滕王阁的地理位置,以及豪华的宴会的情景;三四两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写高阁画栋飞翔着南浦的朝云,高阁珠帘卷伴着西山的暮雨,表现了滕王阁的峻伟;五六两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光流转,季节更迭,自然引出结尾两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感慨人去阁在,江水自流。全诗收束《滕王阁序》全篇,从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境界宏大,语言凝练,气度高远,感慨遥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都蔚点评:

  纵观古诗词中,送别是最常见的题材,士人宦游、商人经商、军士戍边,都难免常有别离之痛,其中朋友送别的千古名句如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连一向潇洒豪放的李白也会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依依惜别之意;情侣送别名句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秦观的“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更是让人泪湿青衫、肝肠痛断。因古时交通不便,所以很多的送别都是长别、甚至是永别,“此去经年,不知何时见也”,故而送别时的心情也是感伤沉重、凄恻婉转,但也有少数情绪高昂、洒脱豁达的壮别诗歌,譬如王勃的这首。

  诗歌也是极具时代性的,反映了特定时代的审美情趣,但王勃的这首诗却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从古到今大家都说好。这首送别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雄壮!“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是一个地名对,两个地名,一个“三秦”,一个“五津”。一开始就点出了送别的地点和远行的方向。首句“城阙辅三秦”五个字,就把帝都描摹的浑雄大气。长安城雄伟的城墙,高高的城楼,是由辽阔的关中平原所拱卫着的。一句“风烟望五津”,跟“城阙辅三秦”严整对仗,不仅仅点出了杜少府远行的目的地,而且把诗人心中如烟雾的迷茫和翘手相望的心情,都点画了出来,这心情自然是难舍的。但它是秦和蜀的对望,就显得格外的浑厚壮阔,气象万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由实入虚讲心情了,因为实在一言难尽,所以干脆不说了。改口说,同是宦游人。宦游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因为做官,诗人们从故乡来到他乡,又从一个他乡辗转到另一个他乡。同是宦游人意味着我们早都尝惯了背井离乡之苦,也早都认定了飘萍随风的宿命。既然是客中作别同病相怜,那“与君离别意”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句“同是宦游人”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算分别是我们的宿命,分别也不必非要悲悲戚戚的,海内也罢,天涯也罢,虽然都是极远的空间距离,但是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那么即使远在天边也同近邻是一样的。庄子不是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朋友在乎的不是每日的厮守,而是心灵的共鸣。这句话豁达大度,掷地有声,诗的境界也就显得非常的开阔了,情调也从黯然转向了雄壮。这句千古名句,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曾是毕业留言册里的标配赠言。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谓歧路就是岔路。古人送行,常常是在大路分叉的地方分手,所以歧路其实就意味着分手,因此人们也把临别称为临歧。在这里是说,既然“天涯若比邻”,那我们就不要学小儿小女在分手的岔路口哭哭啼啼了吧。这是在劝慰朋友,其实也是在宽解自己。送别自然是难过的,就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告别仍然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泣下沾襟的,所以才要相劝。这么一劝,诗也从刚才那种极高的情境舒缓下来了,舒缓到了温柔的情感世界里,情绪就显得收放自如,让人觉得刚柔并济、委婉动人。

  这首诗之所以写得潇洒浑厚、独树一帜,一是因为王勃年轻,另外一个是因为他处在初唐盛世的大背景,人生的青春豪情与时代的青春脉搏相呼应,才能焕发出这样浑厚雄壮的气象。大家都知王勃是少年天才,六岁就能写文章,十六岁,就科举及第。虽然后来不小心卷入了王子们之间的内斗,仕途受挫,但是内心终究是雄壮的,正所谓诗如其人。

  杨炯

  杨炯(约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约693年武周则天顺圣皇后长寿二年)。华州华阴(今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詹事司直,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武周则天顺圣皇后长寿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长寿元年(693年)卒于任上。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若水点评:

  《从军行》本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诗人杨炯借为题目,实际上创作了这首五律,反映从军的历程。

  “牙璋”是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诗中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是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诗中以凤阙指皇宫;“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诗中指塞外敌方据点。

  边塞的烽烟警报传到了西京长安,士子胸中的壮志久久不能平复。朝廷的将帅离开皇城远征,身着铁甲的骑士围攻塞外敌方的战略城池。漫天的大雪搅昏了军旗的色彩,凛冽的寒风狂刮,裹夹着进军的鼓声。诗人自己宁愿作一个冲锋陷阵的军官,也远胜持笔弄砚的读书郎。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年—681年),吐蕃、突厥等边境民族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战城南》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也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以征战者的亲身经历讲述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首联以对句开起,交待战争的地点,正面描述塞外广袤的战争环境。颔联以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飘展,盔甲明亮,军队威武雄壮,战士斗志昂扬。颈联写战事的悲苦,塞外苦寒,生死攸关,边地远战,征人思乡。尾联又以对句作结,眼前是千里大漠的黄沙战场,将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因为他们心系国家,是怀着必胜的信心驰骋疆场的。诗人豪情满怀,信心万丈,充满了胜利的希冀,全诗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约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约在今河北省保定市以北,北京市以南一带)人。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尉。在文学上,他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长安古意》)等,被后人誉为经典。有7卷本《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幽忧子集》存世。

  《元日述怀》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王若水点评:

  这首诗记述了诗人辞官归隐后在家中欢度新年的心情。“元日”就是新年第一天,正月初一;“筮仕”原指古人将出做官,卜问吉凶,后引申为初出做官;“中秩”中级的官职;“归耕”回家耕田,谓辞官回乡;“外臣”方外之臣,指隐居不仕者;“小岁”即指元日;“花舞”是唐代舞蹈名;“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全诗的意思是:出仕做官都是一些低级官员,(不能施展才华)还不如归隐家乡。家中的新年,人们欢歌舞蹈,欢庆宴饮,来迎接着大唐美好的新春。元日伊始,万象更新,草色风光,一派欣欣向荣,真心希望年年如此,幸福永在。大唐的新年:人歌、花舞、岁酒,草色,风光,隐者乐道,庙堂者之功。

  《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名霎,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李都蔚点评:

  “开芳宴”是夫妻(有情人)之间一种特定的宴席;通过举办这样的宴席不仅体现出两人的钟情与爱意,也向外人传递了他们的恩爱信息;“兰釭”亦作“兰缸”,燃兰膏的灯,亦用以指精致的灯具;“早年”:年轻的时候,这里指年轻人;“缛彩”:也作“縟采”,绚丽的色彩;“汉”指银河;“千金笑”指美丽女子的笑;“九枝”是一种一干九枝的灯具,枝上放置蜡烛或加灯油,也泛指一干多枝的灯。全诗的意思是:正月十五夜晚,在流光溢彩的灯火里,有情人举办芳宴庆祝,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彩艳丽。远处那绚烂的灯火好像分开了天地,缀满琼宇,直通天河,楼畔的明灯又同那圆月一起高悬。当然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少不了美丽女子的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灯光下。元宵节将新年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高悬的明月伴着年轻姑娘的笑容,人们尽情歌舞游戏,尽情互诉衷情。

  骆宾王

  骆宾王(约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84年武周则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唐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在“初唐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其中名句如“一贵一贱交情见”;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清陈熙晋编有《骆临海集笔注》。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王若水点评:

  华人自幼爱诗歌,懵懂开蒙唱《咏鹅》。一首儿童的诗歌,开启了我们的美好回忆——这就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这首五言古诗《咏鹅》。诗的开篇以“鹅!鹅!鹅!”的鸣响先声夺人,再以“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写出鹅的形体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李都蔚点评: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借咏史以怀古伤今,抒发感慨,创作了这首五绝。易水也称易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是战国时燕国的燕太子丹送别壮士荆轲前去刺杀秦王嬴政之处,《战国策·燕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骆宾王愤愤不平于自己的际遇,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他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在易水之滨送别友人,很自然的想起了荆轲的故事,愤激之情难以遏止,诗人将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友融为一体,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手法精炼,饱含情感的吟出此诗,其壮怀激烈一如在《代李敬业讨武曌檄》中云:“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使用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