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物理总复习(全套)考点汇总

发布时间:


(人教版)中考物理总复习(全套)考点汇总



功和能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
1. 如图所示, 粗略测量小明同学引体向上运动的功率时, 下列物理量不需要测量的是

A. 小明的质量 B. 单杠的高度 C. 每次身体上升的高度 D. 做引体向上的时间 2. 甲升降机比乙升降机的机械效率高, 它们分别把相同质量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 两者相比, 甲升降机(
A. 电动机做的总功较少 B. 电动机做的总功较多 C. 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较少 D. 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较多 3. 用四只完全相同的滑轮和两根相同的绳子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 不计绳子与滑轮的摩擦(



A. 甲较省力且机械效率较高 B. 乙较省力且机械效率较高 C. 两个滑轮组省力程度不同, 机械效率相同 D. 两个滑轮组省力程度相同, 机械效率不同
4. 如图所示, 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 另一端系一小球, O点的正下方固定有一根钉子P. 位置1O点的正下方, 位置3A点等高, 位置5Al之间的某点, 位置2l3之间的某点, 位置4是高于3的某点. 不考虑空气阻, 小球从A点静止释放(

A. 第一次过位置l后最高能到达位置2 B. 第一次过位置l后最高能到达位置4 C. 第二次过位置1后最高能到达位置5 D. 第二次过位置l后最高能到达位置A 5.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创造了无数的诗辞歌赋, 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辞歌赋时, 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 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 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的理解
①“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 是由冰熔化形成的; ②“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 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飞流直下的过程中, 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④“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是运动的, 是以江岸为参照物.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 如图所示, 忽略空气阻力, 由空中A处释放的小球经过BC两位置时具有相同的



A. 速度 B. 动能 C. 机械能 D. 重力势能 7. 荡秋千是一种常见的娱乐休闲活动, 也是我国民族运动会的一个比赛项目. 小丽同学荡秋千时, 在从右侧最高点荡到左侧最高点这一过程中, 小丽的(
A. 动能一直增大, 重力势能一直减小 B. 动能一直减小, 重力势能一直增大 C. 动能先减小后增大, 重力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D. 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8. 娄底市境内煤炭资源丰富, 矿山工作车昼夜繁忙, 其中金竹山煤矿的空中索道是连接山顶矿区和山下火车站的重要通道, 当运煤车从山下沿索道匀速上升时(
A. 动能减小, 重力势能增加 B. 动能减小, 重力势能减小 C. 动能不变, 重力势能增加 D. 动能增加, 重力势能减小

二、填空与实验题
9. 200931161310, 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 准确降落于月球丰富海区域. 在嫦娥一号卫星撞向月球的过程中, 其动能不断 , 势能不断 , 其机械能的总量 (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10. 如图展示的是四川大凉山深处彝寨同学攀登木制云梯上学的情景, 在攀登云梯上升的过程中, 如果以 为参照物, 可以判定其中一位同学是运动的;他的重力势能会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1. 甲、乙两同学进行爬杆比赛, 爬到杆顶(杆长相同)时, 甲用10s, 乙用9s, 若甲、乙两人的体重之比为56, 则甲、乙两人爬到杆顶做功之比是_________, 甲、乙两人平均功率之比是__________. 12. 青少年在安静思考问题时, 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功率约为1.5W, 则你在考试的2时内, 心脏做功约为 J, 用这些功可以让一个质量为50kg的物体匀速升高 m. g10N/kg


13. 用滑轮组将一个重为5N的物体匀速提升10cm, 由下图可知, 绳端受到的拉力F_________N, 绳端移动的距离s c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为 .
14. 在某建筑工地上, 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1200 N的建筑材料从地面运到高20 m的楼上, 手竖直向上的拉力是500 N, 在这个过程中, 工人做了 J的额外功,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
15. 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建筑工人用自制的滑轮组把600N的重物缓慢提2m, 如图所示, 绳自由端的拉力F=250N. 拉力做的功是 J,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 , 若不计一切摩擦和绳重, 该滑轮组的动滑轮重 N.
16. 如图所示, 把一个金属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 将小球拉到A, 然后放开, 小球在A点运动至B点的过程中, 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
17. “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实验中,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分

别做了三次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钩码重/N 1 2 3 2 4 6 钩码上升的距离/cm 8 5 10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N 0.8 1.5
弹簧测力计上升的距离/cm 24 15

机械效率 83.3%
90.9% 1)在表中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数据;(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 保留一位小数 2)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3)从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使用同一滑轮组,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请你作出恰当的猜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有关(写出一种影响因素即可).
三、计算题
18. 512, 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 震后立即开展了紧急救援. 在救援过程中, 看到救援工作者使用的这种起重机械, 利用这种机械吊起坍塌的混凝土结构的吊板. 如图所示是这种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组, 它在50s内将重为2.4×10N的吊板匀速提高10m. 知拉力F10N. 则这个过程中:
1)拉力F做了多少功?拉力F的功率多大?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多大?
4
4

3319. 如图所示, 重物A是体积为10dm, 密度为7.9 ×10 kg/m的实心金属块, 将它完全3浸没在水中, 始终未提出水面. 若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 要保持平衡, 求:
1)作用于绳端的拉力F是多少?
2)若缓慢将重物A提升2m, 拉力做的功是多少?
3)若实际所用拉力为400N, 此时该滑轮的效率是多少?(g=10Nkg






中考一轮复习——功和能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解析:本题考查了功率的测量. 由公式可知P=W/t, 要测量功率, 需要测量出做功的多少和所用时间的多少. 做引体向上时, 克服人自身重力做功, 所以要测出小明的质量, 求得重力, A对;还要知道他每次上升的高度, 求出每次做功的多少, 再除以时间, 即可得到功率. 2. A 解析:本题考查了机械效率、功的区别. 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机械效率反映了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 有用功相同时, 机械效率高, 做的总功少. 由题意知, 由于甲、乙均是把相同质量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 即都是克服物体的重力做有用功, 所以二者所做的有用功相同. 由于甲的机械效率更高, 所以甲做的总功较. 3. C 解析:本题考查了使用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使用机械的省力情况取决于拉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 股数越多, 越省力;机械效率的大小只跟所提物体的重和动滑轮的重及摩擦有关. 由图可以看出, 甲动滑轮由两股绳子承担, 乙动滑轮由三股绳子承担,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乙较省力;由于两个滑轮组所提重物相同, 动滑轮重一定, 且不计绳与滑轮之间的摩, 所以二者机械效率应相同, 与绳子的缠绕方式无关, 故选C. 4. D 解析:本题考查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若不考虑空气阻力, 则机械能守恒. 第一次过位置1, 根据题意, 机械能守恒, 所以A球的重力势能不变, 能到达位置3;第二次返回过位置1, 由于能量没有损失, 所以仍能到达位置A. 5. C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原理, 反映了物理现象无处不在. 第一句诗中的“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第二句诗中的“桃花”本身不发光, 故不是光源, “红”是由“桃花”反射的红色色光决定的;第三句诗中的“飞流”是指水从高处落向低处, 所以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最后一句“孤帆”“日边来”, 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故选C. 6. C 解析:因忽略空气阻力, 小球下落过程中只受重力, 机械能守恒, 所以BC两处机械能相等, 其他量不相等. 7. D 解析:本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秋千从右侧最高点下落到最低点的过程中, 力势能减小, 动能增大;第二阶段是秋千从最低点上升到左侧最高点的过程中, 重力势能增, 动能减小. 故整个过程中, 机械能的变化应该是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D. 8. C 解析:本题考查了机械能的变化, 主要考虑质量、高度、速度的大小是否变化. 根据题意, 在运煤车从山下沿索道匀速上升的过程中, 运煤车的质量不变, “匀速”味着速度不度, 故动能不变;“上升”意味着高度增加, 所以重力势能增大.


二、填空与实验题
9. 增加, 减小, 不变 解析:由题意知, 在嫦娥一号卫星撞向月球的过程中, 高度降低, 则重力势能减小, 化为动能, 所以动能增加, 由于月球表面是真空, 不需克服空气阻力做功, 所以机械能守, 总的机械能不变. 10. 地面(或云梯) 增大 解析:物体的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大 11. 56 34 解析:爬杆时, 克服自身重力做功, 由公式W=Gh=mgh可知, 在爬杆的高度一定时, 的多少与人的质量成正比;又由公式P=W/t可知, P/P=Wt/Wt, 代入可求得比值. 12. 10800 21.6 解析:根据题意, 由公式W=Pt, 统一国际制单位后代入便可算出结果, 用这些功对一个人做功, 是克服人的重力做功, W=mgh, 经整理, 可算出结果. 结果让人感到惊奇的同时, 又多了对自身器官的一些了解, 使人更爱护自己的身体. 13. 2 30 83.33%(或83.3% 解析:本题考查了使用滑轮组时的省力情况、力和距离的关系及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可根据相应公式或特点解决问题. 由图可知,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 又动滑轮由三股绳子承担, 所以拉力移动的距离为物体上升高度的三倍;本题克服物体重力做有用功, 拉力做的是总功, 所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由公式η=Gh/Fs求得. 14. 600 80% 解析:由题意知, 工人克服物体重力做有用功, W有用=Gh, 拉力做的功为总功W=Fs=3Fh, 所以额外功为W=W-W有用, 代入即可求值.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利用公式η=W/W求得. 15. 1500 80% 150 解析:本题考查了功和机械效率的计算. 要求能根据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算出动滑轮的重力. 功和机械效率的计算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本题根据题意知, 动滑轮由三股绳子承担, 所以拉力移动的距离为物体上升高度的三, 代入W=Fs可求出拉力所做的功;机械效率可由公式η=Gh/Fs代入数据求得;若不计摩擦与绳重, 则有F=G+G/3,公式变形可求出动滑轮的重. 16. 重力势
解析:由图可知, 小球从A点运动至B点的过程中, 高度减小, 速度增加, 在小球质量不变的情况下, 小球的重力势能减小, 动能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17. 1)表中填 88.9 2.2 30 2)匀速 3)增加物重
4)动滑轮重、绳与滑轮的摩擦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解析:本题探究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 综合考查了测力计的读数、机械效率的计算、力与距离的关系, 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猜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由公式η=W有用/W=Gh/Fs求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由图中读出, 2.2N;据动滑轮由三股绳子承担, 可知弹簧测力计上升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三倍;

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以减小误差;由表中数据可知, 使用同一滑轮组, 我们看到, 物体越重,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所以增加物重可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由题目中暗含的因素可知,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还与动滑轮重、绳与滑轮的摩擦有.
三、计算题
18. 1)由题意:拉力移动的距离s=3h=3×10m=30m 拉力做的功W=Fs=10N×30m=3×10J 拉力的功率为P=W/t=3×10J/50s= 6×10W 2)物体所做的有用功为W有用=Gh =2.4×10N×10m=2.4×10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W有用/W=2.4×10J /3×10J =80% 解析:本题以汶川地震为背景, 显示了在救援过程中, 工作者的辛苦. 同时考查了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计算, 可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 据图可知, 动滑轮由三股绳子承担, 所以拉力移动的距离为物体上升高度的三倍, 拉力所做的功W=Fs=3Fh;拉力的功率为P=W/t;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由η=W有用/W=Gh/Fs求得. 19. 1G=ρgV=7.9 ×10 kg/m×10Nkg×10m=790N F=ρgV=1.0 ×10 kg/m×10Nkg×10m=100N F=G-F/2=(790N-100N/ 2=345N 2W=Fs=345N×4m=1380J 3)η=G-F/(2F=690N/800N=86.25%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试题. 是浮力与机械的结合, 考查了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及功和机械效率的计算. 相对来说较难, “化整为零”, 对于不同的部分, 选用不同的物理公式进行分析计算. 对于物体A, 受三个力的作用:向外的拉力、浮力和向下的重力, 所以拉物体A的拉力T=G-F, 对于动滑轮, 可省一半的力. 所以作用于绳端的拉力F=T/2当物体上升2m, 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上升高度的两倍, 所以拉力所做的功W=Fs=2Fh;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Th/Fs=Th/2Fh,代入便可求得数值. 33-2333-2355455345光现象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45分钟)

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同步练习

1. 下列光现象中, 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2. 如图, 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 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纸上, a大于b.

半透明纸上的像是(

A. 倒立、放大的虚像 B. 立、缩小的虚像 C. 倒立、缩小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实像
B. 皮影戏中的“手影” D. 岸边树木在河水中的“倒影”
3. 下列关于“影”的形成,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 在阳光照射下, 大树底下出现的“阴影” C. 立竿见“影”





4. 夜晚, 当汽车灯发出的光照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 司机看到尾灯的反射光, 就能及时避让, 下图中有关自行车尾灯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5. 如图所示, 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是由(
A. 平面镜发出的 B. S′发出的


C. 平面镜反射的 D. 人的眼睛发出的
6. 如图所示, 物体AB1.6 m, 平面镜CD0.6 m,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 m. 下列关于物、像、镜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A. 物体通过该平面镜不能成完整的像 C. 物体与像的距离为2 m 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漫反射也遵循反射定律




B. 像高与平面镜的高相同, 0.6 m D. 像高与物体的高相同, 1.6 m B. 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 入射角是90° C. 平面镜能够成虚像, 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D. 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 则入射角为60°
8. 目前城市的光污染越来越严重, 白亮污染是较普遍的一类光污染. 在强烈阳光照射, 许多建筑的玻璃幕墙、釉面瓷砖、磨光大理石等装饰材料, 都能造成白亮污染. 形成白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9. 学校前厅竖立着一块平面镜, 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 镜中自己像的大小______(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两位同学站在镜子前, 可以通过镜子互相看到对方的面孔, 表明了光路是________. 10. 如图所示, 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 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 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 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平面镜.
11. 如图所示, 学校楼梯拐角的墙上装有平面镜, 既方便同学们整理着装, 晚上又能利用光的反射对楼道进行照明. 请在图中准确画出灯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A点的光路图.
12.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 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 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两支相同的蜡烛;⑥火柴. 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______(填序号). 2)如图所示, 点燃A蜡烛, 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 直到与A蜡烛的像______为止, 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 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 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 玻璃板的另一侧发现在光屏上______, 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3. 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 小李进行如图甲中所示的实验, 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 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 将纸板沿ON向后折, 此时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如图乙所示, 此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图甲中, 如果让线OF, 线沿OE, ________________.


2)图丙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小明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 当移动到A′处时, 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经过三次实验后, 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丁所示, 下一步你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课程: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及看不见的光同步练习

1. 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 下图的四幅光路图中, 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2. 以下现象, 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 雨后天空, 弧状光带 B. 岸边树木, 水中倒立 C. 水中铅笔, 水面折断 是(
A. 红光 B. 红外线 C. 紫光 D. 紫外线

D. 井底之蛙, 所见甚小
3. 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开启、关闭及频道转换, 可以通过遥控器实现, 遥控电视机的光

4. 如图所示, 对现象或结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5.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6. 下列事例中, 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是(
A. 夜视仪 B. 遥控器 C. 验钞机 D. 全自动感应水龙头
7. 如图所示, 一束光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 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 折射角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8. 如图所示的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的光路情况, 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该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由于光的折射现象, 我们洗脸时, 看盆内的水深比实际水深要____(选填“深”或“浅”)一些.


9. 星期天, 小明约小刚逛公园, 在游玩时看见了一些现象, 他俩从物理学角度议论起了下列问题. 1)阳光下, 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 可以用光的______来解释. 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 是由于花朵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的缘故. 2来到湖边, 小刚看到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中游弋. 看见的鱼是光的____形成的, 水中的白云是光的______形成的. 10. 下图是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原理图;下表中记录了不同的入射角和对应的折射角的实验测量数据. 入射角i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折射角r 6.7° 13.3° 19.6° 25.2° 30.7° 35.1° 38.6° 40.6° 1)请你结合图, 以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情况为例, 分析实验数据(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实验数据), 对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加以总结. (补充完整)
a.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定量比较实验数据. 把你新的发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了标记, 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 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 某同学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了下列三次实验:

1如图甲所示, 他用紫外线灯照射面值为100元的钞票, 看到“100”字样发光. 表明紫外线能使________发光. 2)如图乙所示, 他用紫外线灯照射一块透明玻璃, 调整透明玻璃的位置和角度, 到钞票上的“100”字样再次发光. 这表明紫外线能被透明玻璃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 他把这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 让紫外线灯正对玻璃照射, 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 “100”字样都不发光. 他做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如图所示, 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 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1)小明看不到硬币, 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
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 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 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现象;
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 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 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现象.




九年级物理中考一轮复习——光现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C 解析:倒映在湖中的桥是桥通过平静的湖水所成的虚像, 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看到池水变浅是光的折射的原因, 看到的是位置变高了的池底的虚像;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 故选项C正确. 2. C 解析: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实像, 像的大小是由光屏和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决定的, 像距大于物距, 像是放大的, 像距小于物距, 像是缩小的, 两距离相等时, 像与物等大, 由题意可知, 像距小于物距, 故选项C正确. 3. D 解析:选项A中的“阴影”、选项B中的“手影”及选项C中的“影”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岸边树木在河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故正确的选项是D. 4. A 解析:自行车尾灯是由互相垂直的小平面镜组合而成的, 通过作图知, 平面镜互相直时, 经两次反射后,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 所以正确的光路图为A. 5. C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当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 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睛, 而人眼睛却总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 所以人眼睛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看到点S, 故选项C正确. 6. D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与物体大小相等的虚像, 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所以物体AB在平面镜中像高应与物体AB高相等, 1.6 m, 物体与像的距离应为4 m, 像仍然是一个和物体AB大小相等的完整的像, 所以只有选项D正确. 7. B 解析:光线垂直照在平面镜上, 入射角为, 光线将沿着原路返回, 反射角为. 8. 镜面反射 解析:当太阳光射到建筑的玻璃幕墙、釉面瓷砖、磨光大理石等装饰材料上时, 会发生镜面反射现象, 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不便和危害. 9. 不变 可逆的
解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一个与物体等大、正立的虚像, 当人走近平面镜时, 像也靠近平面镜而大小并不改变, 两位同学通过平面镜彼此能看到对方的面孔, 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10. 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法线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 所以先作出法线, 再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的垂线, 即为镜面, 反射面是向着两条光线一侧. 11. 如图所示:



解析:向上延长镜面,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S点的像点S, 然后连接SA, SA与镜面的交点就是入射点O, 连接SO即为入射光线, OA即为反射光线. 12. 1)① (2)重合 3)不能成像(或看不到像)
解析: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 我们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对玻璃板的要求是:表面光滑平整, 厚度比较薄, 最好是半透明(如茶色)的, 故应选用的玻璃板是①;2AB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当蜡烛B与蜡烛A完全重合时, 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3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因此在蜡烛B的原位置放一光屏, 会发现在光屏上接收不到像, 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13.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用刻度尺量出AA′、BB′、CC′到镜面的距离;AA′、BB′、CC′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解析:1对照题图甲和乙的现象, 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 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 这表明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2)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 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 这个现象说明像和物大小相等;实验中, 记录好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后, 应用刻度尺量出AA′、BB′、CC′到镜面的距离;看AA′、BB′、CC′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及看不见的光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D 解析:水底反射的光线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 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 觉得水变浅了, 选项D正确. 本题易错选C, 误认为人看水中的物体, 是人眼发出的光进入水中. 2. A 解析:井底之蛙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铅笔在水面偏折是折射现象, 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3. B 解析:红外线主要用于遥控;紫外线主要用于杀菌;而遥控器显然不是利用红光、紫光等可见光进行遥控的. 4. D 解析: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 发生漫反射, 反射光射向各个方向, 使各个位置的人都能看到物体, 故选项A正确;物体通过平面镜能成一个和物体等大的虚像, 故选项B正确;人在岸上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偏高的虚像, 故选项C正确;透过眼镜看到的是虚像, 故选项D错误. 5. B 解析:镜中成像和水中倒影都属于光的反射, AC不正确;B中勺柄“断开”, 光分别在水中和空气中传播, 在水面处发生折射, B正确;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不正确. 6. C 解析:夜视仪、遥控器和全自动感应水龙头, 都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7. 120 小于


解析:由题图可知, 入射光在水面发生反射, 入射角为6, 根据反射定律可知, 射角大小等于入射角, 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 水是由空气斜射入水中,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8. 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光的折射定律, 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即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一侧偏折, 而人的视觉总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所以会看到水下的物体位置偏上, 使人看到的水深比实际要浅. 9. 1)直线传播 反射 2)折射 反射
解析:影子是由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 看到红色花朵, 是因为花朵反射的红光进入人的眼睛;人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实质上是由于光的折射, 鱼在水中形成的虚像, 水中的蓝天白云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相当于平面镜成像). 10. 1b. 入射角增大, 折射角也增大, 但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2)入射角较小, 入射角i与折射角r近似成正比关系;当入射角较大时, 正比关系不再成立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并且在入射角不大于30°时, 折射角与入射角近似成正比关系, 当入射角大于30°时, 比关系不再成立. 11. 1)荧光物质 2)反射 3)紫外线能否透过玻璃(或玻璃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或玻璃对紫外线的反射能力等)
解析: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即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紫外线照射到透明玻璃反射, 反射光仍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说明透明玻璃能反射紫外线;透过透明玻璃照射紫外线, 则钞票不能发光, 说明没有紫外线透过玻璃照射到钞票上, 或者说被玻璃吸收了紫外线等. 12. 1)直线 2)反射 3)折射
解析:小明看不到硬币, 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的缘故. 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当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所以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 小明在A处能看到硬币的虚像,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家庭电路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 触摸电冰箱门时手感到了“麻”, 下面列出对造成手“麻”原因的四种猜想, 你认为合理的是
A. 火线断路 B. 火线与电冰箱的金属外壳漏电 C.火线与零线相碰 D. 电冰箱的金属外壳接了地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用电器不断增多, 为了安全用电, 以下措施中正确的是 A. 更换保险丝时, 越粗越好


B. 发现有人触电, 立即直接用手将其拉离电源
C. 家庭电路中, 利用测电笔可以辨别火线和零线
D. 及时将生活垃圾、废旧电池装在一起, 丢入垃圾筒
3. 小宁设计了一种照明电路图, 其设计要求是:用两个开关控制一盏灯, 两个开关同时闭合灯才能发光, 只闭合其中任意一个开关灯都不能发光. 下图所示的四幅电路图中, 符合上述设计要求, 又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4. 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的是( A. 带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使用时必须接地
B. 开关可以接在电灯和零线之间
C. 当电路中增添大功率的用电器时, 只需要换额定电流更大的保险丝 D. 使用测电笔时, 手千万不要接触笔尾金属体
5. 如图所示, 电工师傅常用的测电笔, 外壳是用不导电的绝缘材料制成的, 而测电笔的笔尖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 这是利用了金属材料的
A. 耐高温性 B. 导电性 D. 延展性好 6. 关于家庭电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开关“跳闸”不一定是出现了短路 B. 电灯的开关必须接在零线与电灯之间 C. 工作时的电冰箱和电视机可以是串联的 D. 工作的用电器越多, 总电阻越大
7. 下列四种情况中, 人相对安全的是(请同学们千万不要尝试做本实验)



C. 硬度


8. 许多家用电器的三脚插头有一特别之处:三脚插头中与用电器金属外壳连接的那个插脚比另两个插脚要稍长, 如图所示. 这样设计是为了



A. 插头插入插座时, 电器外壳先接地;拨出时, 电器外壳后离开地线 B. 方便识别火线和零线插脚 C. 延长插头使用寿命 D. 使插头的造型更美观
9. 如图是某家庭电路的一部分, 其中甲、乙两处分别装有电灯或开关. 对此电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火线上的保险丝应该改装到零线上 . 甲处应装开关, 乙处应装电灯
. 电路中使用的用电器增多时, 通过保险丝的电流就增大 . 电路中使用的用电器增多时, 保险丝熔断的可能性就变大 10. 下列几种情况, 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11. 以下事例中, 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A. 用湿抹布擦插座 B. 保险丝可以用铜丝代替
C.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D. 使用大功率用电器可以用两孔插座
12. 家庭电路中安装熔断器(其中安装熔丝, 俗称“保险丝”, 它的作用是 A. 当电压过高时自动切断电路
B. 当发生触电时自动切断电路 C. 当用电器发生漏电时自动切断电路 D. 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 13. 家庭电路中接入的电能表, 其作用是 A. 给家用电路提供电能 C. 测量电路消耗的电能 14. 如图所示的做法中符合安全原则的是
B. 提高家用电器效率 D. 保护电路避免火灾



15. “安全用电与保护”讨论交流中, 下列防止发生事故或处理事故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 雷雨天, 应避免在高大建筑物和大树下避雨
B. 发现有人触电, 不能用手直接拉动触电的人体, 应该先切断电源 C. 电器设备失火, 应迅速用水灭火 D. 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用三孔插座
二、填空与简答
16. 在家庭电路中, 电热水器正常工作的电压为_______, 它与家中的空调器是_______ 连接的(选填“串联”或“并联”, 家庭中每月的耗电量用_________表计量. 17. 小明在家看电视, 突然断电, 发现空气开关跳闸. 原来是楼上邻居家水管漏水, 流入小明家的插座中, 因为流入插座的水是________(选填“导体”或“绝缘体”, 使电路发生_________, 导致空气开关跳闸. 18. 如图所示, 甲图是小明家卧室的一个插座, 他用测电笔测试插座的A, 氖管发光, A孔接的是 线;乙图是一个台灯的电路示意图, 当把台灯接入电路时, 为了安, 应将台灯插头的 (选填“C”或“D)插脚接火线.
19. 电冰箱在结构上和工作过程中应用了许多物理知识(如图所示).
1)问题:为什么要使用三脚插头?
回答: . 2)问题:为什么要使用具有磁性的密封条?
回答: . 20. 我国家庭电路中, 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为 V. 用测电笔可以辨别哪条是火线, 如图所示的两种使用方法中, 正确的是 .


21. 结合下列图片, 说说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的常. 1)安全用电常识(说出两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触电急救措施(说出两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22. 请选择适当的电学元件, 设计一个防盗报警器, 可以在睡前启动, 当晚间小偷破门而入时, 开关断开, 电铃响. (确保电路安全) 23. 如图所示, S1是光控开关, 夜晚自动闭合, 白天断开;S2是声控开关, 有声音时自动闭合, 安静时断开. 请把下图连接成声光控楼道节能照明电路.
24. 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将如图所示中的开关、螺口节能灯正确地接入家庭电路.




家庭电路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触摸电冰箱门时手感到了“麻”, 说明电冰箱的金属外壳已经带了电荷. 有可能造成触电事故. 电路中火线断了, 电冰箱的外壳不可能带电, 也就不会造成“麻”的感觉. C选项中火线和零线相碰, 说明电路中出现短路, 会立即熔断保险丝或空气开关自动跳, 当然不会有“麻”的感觉. 当火线与电冰箱的金属外壳出现漏电如果没有把用电器的外壳和接地线相连, 就会出现“麻”的感觉. 2. 答案:C 解析:保险丝是用来保护电路的, 越粗的保险丝越不容易熔断, 当然也不是越细越好, 应该在不同电路中选择不同规格的保险丝. 当发现有人触电时应立即切断电源然后再救人. D选项中生活垃圾和废旧电池应该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筒, 不能混装, 因为废旧电池对环境污染特别厉害. 3. 答案:B 解析:两个开关同时闭合控制一个灯亮, 任意一个开关都能把灯熄灭, 则这两个开关应该串联再与灯串联. 4. 答案:A 解析:开关应接在火线与电灯之间;B中更换额定电流更大的保险丝可能会因电路中电流过大烧毁导线引起火灾;使用测电笔时, 手应该接触笔尾金属体. 5. 答案:B 6. 答案:A 解析:A空气开关“跳闸”是因为电路中电流过大, 有两个原因一是出现了短路, 二是电路中总功率过大; B电灯的开关必须接在火线与电灯之间; C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是并联关系;D根据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工作的用电器越多, 总电阻越小. 7. 答案:B 解析:零线和大地之间电压相等, 没有电压也就没有电流, 只要零线与火线间没有发生短路B种情况是不会触电的. 8. 答案:A 解析:三脚插头中与用电器金属外壳连接的那个插脚比其他两脚稍长些, 插插头时能使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先接地, 拔插头时能使金属外壳后离开地线, 即使家用电器因绝缘不好“漏电”人也不会触电. 9. 答案:A
解析:保险丝应该接在火线上, 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 保险丝熔断, 自动与火线断开, 避免安全隐患. 所以选项A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10. 答案:C. 11. 答案:C 12. 答案:D 解析:保险丝被烧断一般是因为通过保险丝的电流过大, 而造成电流过大的原因有:1电路中出现短路, 2、电路中同时使用的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所以选D. 13. 答案:C 14. 答案:D 15. 答案:C


二、填空与简答
16. 答案:220;并联;电能. 17. 答案:导体 18. 答案:火 D 19. 答案:1)使冰箱的金属外壳可以接地防止漏电 2)利用密封条吸引铁的性质, 使冰箱门关紧
20. 答案:220 21. 答案: 1)①远离高压线 ②别在电线上晾衣服
2)①使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 ②立即施行人工抢救
解析:安全用电常识很多, 比如:不在电线上晾衣服;不用湿手摸开关;金属家用电器外壳一定要接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等等. 触电急救措施一般有两条, 若电源离触电者较近, 则首先切断电源, 若离电源较远, 则就近找干燥的木棍将电线拨开.
三、综合题 22. 答案:

解析:“开关断开, 电铃响”典型的局部短路, 开关与电铃并联. 23. 答案:

24. 答案:



解密透镜及其应用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50分钟)


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步练习

1. 下列与光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光发生漫反射时, 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传播速度不变 C. 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D.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 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 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 为了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
A. 将凸透镜往上移 B. 将光屏往下移 C. 将蜡烛往上移 D. 将蜡烛往下移 3. 如图所示, 在光屏上恰能看到清晰的像. 则像的性质是(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正立、放大的虚像 C. 倒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缩小的虚像
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小红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的某一位置时, 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 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 当她把蜡烛移到距透镜10 cm处时, 成的像是(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倒立、放大的虚像
5. 如图所示, 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 观察一张印有2021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 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A. 大于10 cm小于20 cm B. 等于20 cm C. 小于10 cm D. 大于20 cm 6. 一天, 小聪告诉小亮, 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 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 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 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 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 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 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的虚像, 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 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 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 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 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的虚像, 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 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 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7. 如图是微型手电筒所用的小灯泡, 小灯泡前端的A部分相当于______, 对光有________作用.
8. 将一物体分别放在甲、乙两凸透镜前相等距离处, 通过甲透镜成缩小的像, 通过乙透镜成等大的像, 由此可推断:所成的____(选填“都是实像”“都是虚像”或“一个实像、一个虚像”), 甲透镜的焦距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乙透镜的焦距. 9. 如图所示, 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 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如图a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现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5 cm, b, 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 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像.
a b
10.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将蜡烛、焦距等于10 c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如图所示, 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把凸透镜固定在50 cm.
1)将蜡烛放在A, 光屏在B位置上, 为了找到清晰的像, 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2)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 移动光屏, 直到找到清晰的像. 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40 13.5
2 35 14
3 30 15
4 25 16.7
5 20 20
6 15 30 ①在14次实验中, 所成的像为倒立、________的实像. ②第6次的像比第5次的像______(选填“大”或“小”). 3将蜡烛放在C, 观察到烛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后, 若希望看到更大的虚像, 将蜡烛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微课程:透镜的应用、眼睛和眼镜同步练习

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当烛焰、透镜及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 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下列哪种光学器材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A. 放大镜 B. 近视镜 C. 投影仪 D. 照相机
2. 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 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B. 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
C. 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时, 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时, 所成的像也变小
D. 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3. 近来, 小华为了看清书上的字, 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越来越近了, 说明小华已(
A. 患上近视眼, 需要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 患上近视眼, 需要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 患上远视眼, 需要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 患上远视眼, 需要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4. 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 图甲中, 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 图乙中, 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 白光通过三棱镜要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D. 图丁中, 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 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 图甲是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 它可以拍摄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 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它的工作原理与____________相似. 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拍摄的两张照片, 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所成的像变小, 与此对应的像距将________.


6. 如图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 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________(选填“等大”“缩小”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如果图中h40 cm, 则凸透镜焦距不可能小于______cm.
7. 如图所示是两束激光分别射向并通过甲、乙两透镜的传播途径, 由图可知:______(选填“甲透镜”或“乙透镜”)是凹透镜, 可用于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的矫.
8. 如图所示是人眼球的成像原理图, 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则:当物体在很远的地方时, 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 当物体靠近人眼时, 若晶状体的焦距不, 则它的像将会落在视网膜______(选填“前”“上”或“后”)而导致看不清物体, 实际上, 人眼在由远到近的观察物体时, 晶状体的焦距会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所以人们还是能清晰地观察到物体. 下列哪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人眼球成像原理一样?____________(选填序号)

①照相机 ②放大镜 ③投影仪 ④潜望镜
9. 小明利用家中电脑上的视频摄像头给自己拍数码登记照. 试拍后发现左脸白, 右脸黑, 原来是台灯放在左侧, 这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调整台灯后, 小明应在距离镜头________________处;如果觉得像偏小, 他应该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镜头. 看着自己的照片, 他发现面部光线还是不均匀. 请你帮他想出一个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密透镜及其应用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D 解析: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选项A错;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播速度变小, B错;月食、日食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 C错;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选项D正确. 2. C 解析: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是上下颠倒, 左右反转, 原来像在光屏上侧, 说明蜡烛偏低或光屏偏低, 还有可能凸透镜偏高, 总之, 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一条直线上, 所以根据上面分析, 只有C选项的调节是正确. 3. C 解析:从题图可以看出, 物距小于像距,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且小于2倍焦距时,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项C正确. 4. B 解析: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时, 此时物体应放在2倍焦距之外, 像距为10 cm, 像的位置应该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当把物体移到距透镜10 cm处时, 即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正确的选项是B. 5. C 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 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 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由此可以判断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一定小于焦距, 即小于10 cm. 6. D 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 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 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所以观察完正立、放大的虚像后, 需要将凸透镜远离花朵, 才能观察到花朵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项D正确. 7. 凸透镜 会聚 解析:小灯泡的前端A部分相当于凸透镜, 对光有会聚作用. 在微型手电筒中节能灯前端相当于凸透镜, 代替凹面镜在普通手电筒中的作用, 起到聚焦作用. 8. 都是实像 小于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凸透镜成缩小和等大的像都是实, 且都是倒立的, 物体成缩小的像时, 其物距大于2f, 物体成等大的像时, 物距等于2f, 由此判断甲透镜的焦距小于乙透镜的焦距. 9. 15.0 缩小 解析: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焦点上, 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焦距, 由题图(a)可知, 此时焦距为15.0 cm, 当蜡烛距此透镜35 cm, 蜡烛在2f以外, 所以在光屏上得到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10. 1)左 2)缩小 3)左 解析:从装置图可知, 此时蜡烛在2f以外, 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像在1f2f之间, 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实验的14, 蜡烛均在2f以外, 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5次实验是蜡烛正好在2f, 时成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 而第6次实验是蜡烛1f2f之间, 此时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蜡烛在C点时是位于1f以内, 此时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蜡烛越靠近焦点像越大, 所以为得到更大的像, 应将蜡烛向左移动, 靠近焦.




透镜的应用、眼睛和眼镜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D 解析:由题图可知, 物距大于像距, 并且成实像, 此时物体应该放在了2倍焦距之, 所成像的位置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2. C 解析:题图甲中凸透镜所成的像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所以书本应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 这是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而题图乙观察到字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这是投影仪的原理, 书本应在凸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在凸透镜成虚像时, 物距越大, 像越, 因此选项C正确. 3. B 解析:由题意可知, 小华看书越来越近了, 说明他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这是患上了近视, 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 故选项B正确. 4. C 解析:甲图中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乙图中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 漫反射是由于反射面粗糙不平导致了反射光向各个方向传播,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故只有选项C正确. 5. 照相机 变小 解析:摄像头拍摄的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这与照相机的原理是相同的,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体离凸透镜越远, 像距越小, 所成的像越小, 从图片上看, 由乙到丙, 汽车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即像距变小. 6. 放大 倒立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0 解析: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 而平面镜只是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 使射向平面镜的光呈现在屏幕上方成像, 要使物体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距必须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因此凸透镜的焦距f40 cm2f, 20 cmf40 cm, 则焦距不可能小于20 cm. 7. 乙透镜 近视 解析:从光路图可知, 激光经过甲透镜后光线变得比原来会聚了, 以甲透镜是会聚透镜, 即凸透镜;而激光经过乙透镜后光线变得比原来发散了, 起到了发散作用, 所以乙透镜为发散透镜, 即凹透镜, 它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 8. 变小 ① 解析:当物体靠近人眼时, 若晶状体的焦距不变,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像远离凸透镜, 既像成在视网膜后方;要使像仍然成在视网膜上, 则需要将光线会聚一点, 使像距变小, 所以看近物时晶状体焦距会变小, 这是一种变焦系统, 而像距并没有变化, 这类似于照相机. 9. 直线传播 大于二倍焦距 靠近 灯光不直接照射面部(用多灯从不同角度照明;让灯光透过白布照明;让墙面反射灯光照明等)
解析:左脸白, 右脸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照射到右脸的光线较少引起的. 视频摄像头的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是将景物置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 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据凸透镜成像规律, 成实像时, 物距越小, 像越大, 所以他应该靠近镜头. 拍摄的像面部光线不均匀, 是由于光源光线太强或不均匀造成的, 应改变灯光使之不直接照射面部, 类似于照相馆中用多灯从不同角度照明, 也可以让灯光透过白布使光线柔和一些等.
力和机械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 如图所示, 是生活中的几种工具, 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 B C D 2. 下列事例中, 能减小摩擦力的是
A. 运动鞋鞋底有花纹 B. 行李箱下安装两个轮子 C. 骑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闸 D. 在冰冻路面上撒沙子
3. 如图所示是安置在公路收费站的栏杆的示意图, 当在A处施加一个动力时, 可将栏杆逆时针拉起来, 它是一根(

A. 省力杠杆; B. 费力杠杆; C. 等臂杠杆; D. 无法确定.
4. 汶川地震中, 滚下的山石挡住了道路. 增援人员要用撬棒撬开山石, 分别沿如图所示的四个方向用力, 其中最省力的是

A.沿F1方向 B.沿F2方向 C.沿F3方向 D.沿F4方向 5. 下图所示的图象中, 能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是(

6. 日常生活中, 摩擦有利也有弊. 下图中属于有害摩擦并需要减小的是(
A. 用叉子提蛋糕时, 叉子与蛋糕间的摩擦 B. 手拿起杯子时, 手与杯子间的摩擦 C. 人爬杆时, 人与杆间的摩擦 D. 轴转动时, 钢珠与轴承间的摩擦 7. 下列生活实例中, 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A. 鞋底的花纹 B. 向车的转轴处加润滑油 C. 在结冰的路面上撒上煤渣 D. 拔河时要用力抓紧绳子
8. 小明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地面上的桌子,但没有推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推桌子的力小于桌子受到的摩擦力 B、人推桌子的力等于桌子受到的摩擦力


C、人推桌子的力和桌子的重力是平衡力
D、桌子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9. 下列实例中, 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A. 拉杆旅行箱底部装有轮子 B. 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C. 向自行车的转轴处加润滑油 D. 在气垫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 10. 下图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11. 如图所示, 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工具是

12. 杆秤是一种很古老但现在仍然在广泛使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 小林同学用一杆秤称一实心球的质量, 如图所示. 当杆秤在水平位置平衡时, 秤砣拉线正好压在4 kg的刻度线. 根据秤砣拉线、提纽和称钩所在杆秤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的粗略关系, 可以估测出秤砣的质量大约是

A. 10 g B. 400 g C. 1000 g D. 4000 g 13. 如图所示的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若要使弹簧秤的示数变为原来的1/2, 杠杆仍然保持平衡状态,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A、把弹簧秤向左移动一个小格 B、减少三个钩码
C、把钩码向左移动一个小格 D、把钩码向右移动一个小格

二、填空与简答题
14. 如图所示, 小芳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时, 操作的错误 . 纠正错误后, 应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做 运动. 若在木块上再放一个砝码, 则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 请你读出图中所示的各测量工具的示数, 并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木块的长度是 cm;物体的重力为__________N;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 16. 自行车是一种人们常用的、简便无污染的交通工具. 仔细观察自行车的构造(如图所示), 想想你的使用过程, 结合所学有关知识, 请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并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简要的回答.


问题1 ? 回答1 问题2 ? 回答2 .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
17. 两位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可绕O点自由转动的健身器材进行锻炼, 甲同学竖直向下用力F1将另一端的乙同学拉起. 请画出拉力F1的力臂L1.

18. 1)图甲中, 小球悬挂在天花板上, 请画出它所受的重力的示意图;
2)图乙所示O是杠杆的支点, 请在图中画出F1的力臂.



3)画出图中新型核桃夹手柄受到的力F的力臂.
19.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 1)在水平桌面上, 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拉动木块, 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 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 根据____________知识可知, 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N.
2小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 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的一半. 他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一轮复习——力和机械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2. 答案:B
3. 答案:B解析:如图, 该装置的动力作用在A, 力作用在AB的中点, O是支点, 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所以是费力杠杆. 4. 答案:C解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 力臂最长时最省力, 由图可知O点到F3的距离最远. 5. 答案:A解析: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例关系, 所以A正确. 6. 答案:D 7. 答案:B
8. 答案:B解析:桌子静止不动所以桌子受力平衡, 水平方向上只有人的推力和桌子受到的摩擦力, 桌子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9. 答案:B 10. 答案:C 11. 答案:C 12. 答案:C解析:由图可以看出秤砣距提纽的距离约是实心球距提纽距离的四倍,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实心球的重量约是秤砣重量的四倍, 所以选C. 13. 答案:D解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求得.
二、填空与简答题
14. 答案:拉力不在水平方向 匀速 变大
15. 答案:4.50 3.6 24.
16. 答案:问题1:轮胎上为什么刻有花纹? 回答1:可以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摩擦; 问题2:车把是什么机械? 回答2:车把是省力杠杆.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 17. 答案:

18. 答案:1



2

3


19. 答案:1)二力 平衡 2.8 2)未控制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不变

力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60分钟)


1. 下图四个选项中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A. 用力将拉力
B. 飞来的网球使 C. 运动员将弓 D. 运动员用头将
器拉长 网球拍的网变形 拉弯 飞来的足球顶飞 2. 如图所示实验, 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


A. 力的大小有关 C. 力的作用点有关






B. 力的方向有关
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3. 忽略空气阻力, 抛出后的小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抛出后的小球由于(

A. 不受力,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B. 不受力, 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C. 受到重力作用,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D. 受到推力作用,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 下列过程中, 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类, 它是( A. 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 C. 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



B. 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 D. 用力把铅球推出


5.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 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使用前, 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B. 使用时, 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 不能倾斜 C. 使用时, 弹簧、指针不能与外壳摩擦
D. 使用时, 必须注意所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6. 测量力的大小
1)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N, 分度值是_______N. 2)弹簧测力计对小车的拉力是_________N. 7. 小明踢足球时脚感到疼, 说明_________________他能踢出“香蕉球”, 说明力的作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作用. 8. 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


9. 如图所示, 父子俩相持不下, 此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________有关.
10. 人踢球时, 对球施力的物体是__________, 同时__________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一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 如图所示, 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_N, 砝码受到的重力是_______N.
12. 小女孩用80 N的力将水桶提起(如图甲所示), 请在图乙中画出小女孩提桶的力的示意图.
13. 在图中画出压缩的弹簧对拇指弹力的示意图.


14. 图中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请画出茶杯的受力示意图.
15. 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 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 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 橡皮筋的长度越长.根据这一现象, 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如图).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加油站: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一般用符号ΔL表示, 等于挂上钩码后橡皮筋的长度L与橡皮筋没有挂
钩码时的长度L0之差, ΔL=LL0. 1)要完成实验, 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 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表: 1 2 拉力(钩码总重)F/N 橡皮筋的总长度
L/cm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
ΔL/cm 0 4.5 0.5 5.1 1.0 5.7 1.5 6.3 2.0 6.9 2.5 7.5 3 0 0.6 1.2 2.4 3.0 ①没有挂钩码时, 橡皮筋的长度L0__________cm. ②请将表格中第3行的数据补充完整. ③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应对表格中的哪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答:应对___________(选填序号)两行数据进行比较. 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是如何分析数据并作出此判断的?请简要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课程:重力与摩擦力同步练习

1. 滑块被固定在光滑斜面底端的压缩弹簧弹出, 滑块离开弹簧后沿斜面向上运动的过程, 不考虑空气阻力, 下图中关于滑块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



2. 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 目的是减小摩擦的是(

3. 关于摩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润滑油可以使接触面分离, 从而减小摩擦 B. 在机器的转动部分装滚动轴承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C. 在站台上候车的旅客要站在安全线以外, 是防止摩擦力过小带来危害 D. 鞋底刻有花纹, 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摩擦力
4. 小明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 提出了如下四个猜想. 根据你对本实验的探究, 发现其中与实验结论不相符合的是(
....A.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 把滑动变为滚动, 摩擦力变小
C.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D.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上压力的大小有关 5. 下列生活实例中, 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A. 鞋底的花纹





B. 拔河时要用力抓紧绳子 D. 向自行车的轴承处加润滑油
C. 下雪天汽车加防滑链

6. 在水平桌面上有一质量为1 kg的长方体. 4 N的水平拉力向右拉, 长方体静止不动, 此时它所受的摩擦力为________ N;拉力增大至6 N, 长方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拉力增大至8 N, 长方体所受的摩擦力为______ N. 7. 将一袋大米放在匀速向右运动的输送带上, 开始米袋与输送带间有一段距离的相对滑, 然后米袋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 当输送带突然制动时, 米袋会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回答下列小题, 请选填以下合适的字母标号)

A. 受到方向向右的摩擦力 B. 受到方向向左的摩擦力 C. 不受力
1)米袋刚放上输送带的瞬间, 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________. 2)当米袋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 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___________. 3)当将输送带突然制动时, 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____________. 8. 请写出一种避免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出现打滑现象的具体做法, 并说出理由. 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为制作弹簧测力计, 某物理实验小组对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做了探究. 下表是他

们利用甲、乙两根不同的弹簧做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 表一
甲弹簧受到的拉力/N 甲弹簧的长度/cm 表二
乙弹簧受到的拉力/N 乙弹簧的长度/cm 0 6.0 1 7.5 2 9.0 3 10.5 4 12.0 5 13.5 6 15.0 0 6.0 1 9.0 2 12.0 3 15.0 4 18.0 5 21.0 6 24.0 1)分析表一和表二数据可知:①在一定条件下, 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它所受的拉力成______;②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 甲弹簧伸长的长度比乙弹簧________(选填“大”或“小”). 2如图所示的AB两弹簧测力计分别使用了甲、乙两根弹簧, 它们的外壳相同, 度线分布情况相同, 则量程较大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 下同)测力计, 精度较高的是________测力计.
3)经实验探究发现: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 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的材料、粗细、原长(弹簧不受外力时的长度)等均有关系, 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 证实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原长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如图所示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实验中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应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________拉动木块;
实验数据如下:
序号 1 2 3 的关系;
3)在第一次实验中如果用0.5 N的力水平拉动木块, 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_ N. 11. 某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实验装置如图所, 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 木板上的滑块通过轻绳绕过定滑轮, 绳的另一端悬挂托盘. 实验时, 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的砝码, 使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回答下列问题:
接触面 木块与木板 木块与木板 木块与砂纸
压力/N 2.0 2.5 2.0 滑动摩擦力/N 0.4 0.5 0.6 2)分析________(选填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


1为了测量滑块的滑动摩擦力,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 (填选项前的编号) ①木板的质量m1, ②滑块的质量m2, ③砝码的质量m3, ④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4. 2)滑块的滑动摩擦力表达式为F________. (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3)该实验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 4该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请你写出其中的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物块的三次实验如图所示. 比较甲、乙两图可知, 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有关;比较________两图可知, 摩擦力的大小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3. 小明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发现, 按照教材给出的装置图(图甲所示)做实验时很不方便, 他经过思考对实验装置图做了改进, 如图乙所示, 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 另一端水平拉着木块, 实验时用力水平拉动木块下面的长木板(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可以不计).
请你分析比较两种装置图, 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操作方面考虑, 图甲中拉动木块必须让木块沿水平方向做________运动, 而图乙中拉动长木板则不受此限制. 2从实验误差方面考虑, 图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作具体说明).

九年级物理中考一轮复习——力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力与力的测量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D 解析:本题考查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是指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的大小). 分析ABC, 分别使拉力器、球拍的网、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D, 运动员的头部将飞来的足球顶飞, 改变了足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的大小, 故选D. 2. B 解析:观察题图所示情景可知, 两力的大小和作用点都是相同的, 而力的方向一个是向左一个是向右, 金属片的弯折方向也不同, 即力的方向不同, 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方法技巧】理解力的相互性
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 应该从以下五个角度理解:①任何物体间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施力物一定是受力物, 受力物也一定是施力物.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发生的, 没有先后之分.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受力物不同, 施力物也不同.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⑤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3. C 解析: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受到重力作用, AB错误. 由于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 而物体做曲线运动, 重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 故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C正确.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除了磁体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之外, 物体间必须接触且相互挤压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抛出去的小球与手不再接触, 故不再受到手的推力, D错误. 4. A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分为两类: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选项A属于改变物体的形状即形变, 其他选项都属于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B 解析:使用前, 必须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所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D的说法正确. 指针必须与零刻度线对齐, 否则要校零, A的说法正确. 使用时必须保证弹簧能够自由伸缩, 所以弹簧、指针与外壳不能摩擦, C的说法正确. 使用, 弹簧的轴线方向与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即可, 不一定竖直放置, B的说法错误, 应该选B. 6. 105 0.2 23.6 解析: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值就是它的测量范围, 该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值是5 N, 所以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05 N. 分度值就是最小值, 即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该弹簧测力计每小格表示0.2 N, 故弹簧测力计示数为3.6 N. 7.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用点 重力 解析:本题考查了力和运动的知识.踢足球时, 小明给了足球一个力, 同时足球也会给小明的脚一个力, 所以小明的脚感到疼, 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想办法控制力的方向以及作用点才能踢出“香蕉球”;飞行中球最终落向地面是由于足球受到重力的作用. 8. 1.40 解析:图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 N, 弹簧测力计一个大格表示1 N, 里面5个小格, 一个小格表示0.2 N, 其分度值为0.2 N. 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40 N. 9. 作用点 解析:父子俩施加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 父子俩作用在门上的位置也是不同, 即力的作用点也是不同的. 10. 人(或脚) 用力. 11. 地球 0.2 3.2 解析:重力是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所以重
人(或脚)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人踢球, 脚对球施加一个踢力, 使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所以球又给脚一个反作

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 N,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2 N. 12. 如图所示:

解析:用力的示意图把提桶的力表示出来, 小女孩对水桶的力作用在水桶的提手上, 向竖直向上, 大小为80 N. 13. 如图所示:

解析:弹簧对拇指弹力的作用点在手指上, 弹力方向与手指对弹簧的压力方向相反. 【中考警示】不能“校零”的弹簧测力计也可以使用
如果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与某一非零刻度线对齐且无法校零, 也可以使用该测力计进行测量. 测量时, 应该把“与指针对齐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 被测力的大小等于指针所指的数值减去“零刻度线”所指的数值. 14. 如图所示:

解析: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 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其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并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15. 1)刻度尺
2)①4.5 ②1.8 ③1、2 ④小明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与每次拉力的比值为一常数(或拉力扩大几倍,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也扩大几倍)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弹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解题关键是明确橡皮筋的伸长量是指橡皮筋受力后的长度减去原来的长度, 而不是指橡皮筋的长度. 1)测量橡皮筋的长度需要用刻度尺;
2)①观察数据表格可知拉力F0, 橡皮筋的长度L04.5 cm
②橡皮筋原长是4.5 cm, 所以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时, 橡皮筋的伸长量为对应的橡皮筋长度减去4.5 cm, 6.3 cm4.5 cm 1.8 cm
③由题意, 小丽探究橡皮筋的长度与所受拉力的关系, 因此选用实验12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④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前后两次实验中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之比等于对应的拉力之比,

因此小明的猜想正确. 0.6 cm1.2 cm1.8 cm2.4 cm3.0 cm可得:橡皮筋伸0.5 N1.0 N1.5 N2.0 N2.5 N长的长度与每次拉力的比值为一常数.
重力与摩擦力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B 解析:由于斜面是光滑的, 因此滑块在滑动过程中不受摩擦力, 只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重力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作用在物体上, 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所以选项B正确. 2. B 解析:浴室脚垫做得凹凸不平、防滑地砖做得较粗糙、旅游鞋底有凹凸的花纹均是通过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只有轮滑鞋装有滚轮是通过滚动来减小摩擦的, 故选项B正确. 3. A 解析:加润滑油可以使原来较粗糙的接触面彼此分离, 从而减小摩擦力, 故选项A正确;在机器的转动部分装滚动轴承, 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故选项B错误;由于列车从站台上经过时, 空气流速加快, 流速越快的地方, 压强越小, 人离站台边沿太近, 有可能被气压推向列车, 所以旅客要站在安全线以外, 故选项C错误;鞋底刻有花纹, 是为了使接触面粗糙, 从而增大摩擦力, 故选项D错误. 4. C 解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把滑动变为滚动, 摩擦力会变小;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故选项C与实验结论不相符. 5. D 解析: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使接触面脱离接触;变滑动为滚动. 鞋底的花纹、下雪天汽车加防滑链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拔河时用力拉紧绳子是通过增大压力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的;往自行车的转轴处加润滑油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 6. 4 6 解析:当拉力为4 N, 长方体静止不动, 说明长方体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则此时的摩擦力为4 N;当拉力增大到6 N, 长方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此时长方体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此时的滑动摩擦力为6 N;当拉力变为8 N, 由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在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 摩擦力保持不变, 仍为6 N. 7. 1A 2C 3B 解析:米袋刚放上输送带瞬间, 米袋与输送带间有相对滑, 在输送带对米袋向右的摩擦力作用下加速运动, 直到与输送带相对静止, 当相对静止, 便不再受摩擦力, 当输送带突然制动时, 输送带停止运动, 而米袋却由于具有惯性仍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 此时米袋相对于输送带的运动方向向右, 所以米袋受到输送带向左的摩擦力, 使其慢慢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8. 做法:在路面上撒炉渣(或及时清雪;或换防滑轮胎;或安装防滑链;或在车上放重物等)
理由: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从而增大摩擦力
解析:要避免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出现打滑现象, 实际上是要增大摩擦, 因此可从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考虑, 可增大压力或使接触面更粗糙. 9.1)①正比 ②大 2B A 3)将一根弹簧剪成长度不同的两段, 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拉两弹簧, 比较弹簧伸长的长度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看出, 弹簧所受的拉力增大时, 弹簧伸长量等比例增大, 这说明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表一中的弹簧所受的拉力每增加1 N, 其长度伸长3

cm, 而表二中弹簧所受拉力每增加1 N, 弹簧的伸长量增加1.5 cm, 所以在拉力相同的情况, A弹簧伸长的长度比B弹簧大;用这两种弹簧来制作弹簧测力计时, A受较小的力就有明显的长度变化, 灵敏度高, B弹簧所能承受的拉力较大, 称量范围较大, 若要验证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原长是否有关, 控制弹簧的其他条件不变, 选取不同长度, 分别用相同的力拉, 看两弹簧伸长的长度是否与弹簧的原长有关. 10. 1)匀速直线 213 30.4 解析:只有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 木块所受的拉力才与摩擦力平衡, 即拉力才能等于摩擦力;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必须控制压力相等, 所以应分析13两次实验数据;由于摩擦力大小取决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与拉力大小无关, 所以在第一次实验中如果用0.5 N的力水平拉动木块, 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仍为0.4 N. 11. 1)④ 2m4g 3)二力平衡(或滑块匀速直线运动时, 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4)难以控制滑块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或砝码的质量不连续)
解析:实验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使滑块在水平木板上匀速滑动, 这是因为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 即砝码和托盘通过绳子对滑块的拉力与滑块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只要求出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计算出重力, 便可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此实验过程中滑轮可能存在摩擦、砝码质量不能连续改变, 很难使滑块匀速运动等都可能影响到实验效果. 12. 压力 甲、 解析:1)比较甲、乙两图,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乙木块对木板的压力比甲大, 摩擦力也较大, 说明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 压力越大, 摩擦力越大;2比较甲、丙两图, 压力相同, 丙木块与水平接触面比甲粗糙, 擦力也较大, 说明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在压力相同时, 接触面越粗糙, 摩擦力越大. 13. 1)匀速直线 2图乙中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 便于读数, 减小了由于指针晃动而引起的读数误差
解析:1木块所受的摩擦力通过转换法获得, 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受平衡力作, 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摩擦力相等, 但用图甲时, 由于人为的原因可能使木块无法长时间地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乙中拉动的是木板, 弹簧测力计始终处于静止状态, 不管木板是否匀速运动, 都可稳定测出摩擦力的大小;2从误差角度考虑, 图乙中弹簧测力计处于静, 便于读数, 减小了由于指针晃动而引起的读数误差.
机械效率与机械能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120分钟)


1. 如图所示, 工人用250 N的力将重400 N的物体匀速提升2 m, 在此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所做的额外功分别为(


A. 80% 800 J B. 80% 1 000 J C. 62.5% 200 J D. 80% 200 J 2. 如图所示, 用拉力F使物体竖直匀速上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物体做的功是额外功 B. 拉力F做的功是有用功
C. 拉力F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2 D. 增加物体重力可以增加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 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 将重800 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1 m, 工人对绳的拉力为500 N, 则滑轮组对重物所做的有用功W
有用和该滑轮组此时的机械效率η分别是
A. W有用500 J, η=62.5% C. W有用800 J, η=62.5%





B. W有用500 J, η=80% D. W有用800 J, η=80% 4. 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时, 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甲、乙两个不同的滑轮组来验证的猜想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与(

A. 被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 B. 动滑轮的重力有关 C. 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有关 D. 承重绳子的段数有关


5. (多选)如图所示, 拉力F80 N, 物体重力G120 N, 不计摩擦和绳重. 将物体匀速提高1 m,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拉力做的有用功为80 J B. 动滑轮的重力为40 N C. 拉力做的总功为160 J D.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75
6. 小红家正在装修房子, 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搬运方案, 帮助工人师傅将沙子、水泥材料运到四楼阳台. 四楼阳台到地面的距离为9 m, 若工人师傅用500 N的力将重为800 N材料提到四楼阳台, 他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_ J, 该装置的机械效率η=________.
7. 如图所示,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滑轮, 匀速提升质量相等的物体, 且物体质量大于滑轮质量, 不计绳重和摩擦. 比较甲、乙两种方式可知________更省力, ________机械效率更高. (均选填“甲”或“乙”)

8. 如图所示是一种小型千斤顶的示意图, 当手往下压动摇臂时, 能把重物抬高一段较小的距离. 工人在2 s时间里, 100 N的力, 竖直向下压动摇臂50 cm, 把重1 000 N 的重物匀速抬高4 cm所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_J, 千斤顶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_.


9. 下表是小明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收集的有关数据. 项目 数据 次数
1 2 3 0.5 0.5 0.5 1 2 4 动滑轮重 G/N
物重
钩码上 升高度
动力
动力作用 点移动距s/m 0.3 0.3 0.3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G/N
h/cm
0.1 0.1 0.1 F/N
0.7 1.1 2 47.6% 60.6%
1)请在图中画出实验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3)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重物至同一高度, 提升的物重增加时, 除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额外功外, 其他额外功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进一步分析可知, 在动滑轮和绳重一定的情况下,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________________. 41次实验中, 钩码上升0.1 m所用的时间为1.5 s, 则动力的功率为________ W. 10. 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中, 小明猜想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小聪猜想可能跟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如图所示是他们设计的实验装置, 下表是其中一位同学在其他条件一定时的实验数据. 实验 序号
1 斜面的 倾斜程度 较缓
物块的重 G/N 10 斜面高度 h/m 0.2 沿斜面的 拉力F/N 5.5
斜面长 s/m 1 机械 效率
36.4%

2 3 较陡 最陡
10 10 0.4 0.6 7.0 8.5 1 1 57.1% 70.6%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该实验是探究________(选填“小明”或“小聪”)的猜想, 论是在其他条件一定时, 斜面________, 机械效率越高. 2)另一位同学为探究自己的猜想, 设计了如下步骤: ①把一块长木板的一端垫高, 构成一个斜面;
②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把一木块_______拉上去, 进行相关测量, 计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
③保持斜面的______不变, 改变斜面的________, 再进行相关测量, 并计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
④比较两次___________的大小, 即可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11. 在新农村建设中, 为将一批建材运到10 m高的施工处, 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建材. 装置中动滑轮重100 N, 工人每次匀速提升一箱重400 N的建材, 不计绳重和摩.
试问:
1)每次提升建材时的有用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2)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为加快施工进度, 张师傅建议用电动机作动力替代人提升建材. 为了安全, 改装后每次可吊起四箱建材, 建材匀速上升时的速度为0.4 m/s. 仓库中现有两台电动机, 型号分别为“220 V 0.8 kW”“220 V 3 kW”, 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应选哪台电动机才能使配置更为合理. 12. 如图所示是迫击炮供弹车. 钢缆绳以大小为100 N的拉力F使炮弹匀速升高2 m, 炮弹重为150 N, 求:

1)滑轮组提升炮弹所做的有用功; 2)拉力F做的总功;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微课程:解读机械能同步练习

1. 某同学家住高层住宅, 当他乘坐电梯从一层匀速上升至十五层的过程中, 他的

(人教版)中考物理总复习(全套)考点汇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