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杜甫诗三首》

发布时间:2013-10-08 21:27:50

名师课堂:《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古人,了解一个古人,我希望,通过认识和了解,我们能亲近这个古人并进而崇仰这个古人。这个人,就是诗圣杜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往往用来形容那些在某项学问或技艺方面的集大成者,例如“书圣”王羲之是书法成就最高的人,“画圣”吴道子是画画成就最高的人,那么“诗圣”,就是诗歌艺术成就最高的人了。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单单唐朝,就是大师云集,为什么“诗圣”的桂冠却单单落在了杜甫的头上呢。今天,我们通过杜甫的三首杰作,遥想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踪迹,或许,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悟。

二、学习《望岳》

师:请大家看杜甫的图片,用一个动词形容杜甫的神态。 生:望。

师:对,就是望。杜甫一生都在眺望一座山,一座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的山,这座山就是泰山。“人心齐,泰山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是五岳之首,是中国人心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古人认为,泰山是离天最近的一座山。这座山,在杜甫的眼里和笔下,又是怎样的呢?请我们班海拔最高的梁烁同学来朗读一下。

师: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请联系诗句来说说。

生:我从“阴阳割昏晓”这句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遮天蔽日的。

生:我从“造化钟神秀”这句可以感知泰山很秀丽。

师:由“钟”字我们可以想到一个成语,情有独钟,在这句诗里,谁对谁情有独钟?

生:造化对泰山情有独钟。

师:造化,也就是造物主,造物主把所有的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泰山的秀美是可想而知的。

生:我感觉到泰山是生机勃勃的,云在飘荡,鸟在飞翔。

生:我感觉到泰山是伟大的,他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愿望。

师:你的视角独特,大家只看到了泰山的形,而你却注意到了泰山的神。泰山的形是高大的,泰山的神是伟大的。我们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形神兼备的泰山。这首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诗人站在泰山山麓,远望,看到的泰山是——

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师:(提高语调)岱宗夫如何? 生:齐鲁青未了!

师:诗人收回视线,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是——

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师:诗人定睛细视,看到——

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师:面对这巍巍泰山,诗人心潮起伏,不禁发出了铮铮誓言——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老师提供两则辅助资料,请班长给大家读一下。

投影一: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投影二: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生:我感觉杜甫是一个有远大目标的人。他想登上泰山的绝顶,实现人生的抱负,体验“一览众山小”的畅快。

生:我从“荡胸生层云”可以感觉到杜甫具有博大的胸怀,云在泰山的山谷中回荡,也似乎在杜甫的胸怀中回荡。这让我想起了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你真是太棒了!学习语文,特别需要这样的联想想象能力!伟大的人物自有博大的胸怀,来,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诗。

生:我感觉到年轻时候的杜甫,想把自己变成一座泰山,供天下人仰望!

师:鼓掌啊!同学们,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班的同学会有这样的理解,这样的境界。的确,后来,杜甫真的把自己变成了一座泰山,他被后人誉为诗圣。诗圣,也就是诗歌创作上的泰山北斗。杜甫是诗歌创作上的“泰山”。

生:杜甫认为这首诗已经也得很好了,没有再写的必要了。

生:我认为后来的杜甫,遭遇了人生中的种种坎坷和挫折,再也没有那样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志向了,写不出来了。

师:的确,这就是所谓的心境了。我们来总结一下《望岳》之为咏泰山绝唱的原因:

投影:写尽了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形神;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师:因为这种种原因和《望岳》本身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望岳》一诗就成为了咏泰山的绝唱,被刻在泰山山麓的岩石上。

师:杜甫,望岳,和泰山,同为独尊。面对神圣的事物,我们要学会崇敬,来,孩子们,深呼吸,坐直身体,拿出我们的精气神,遥想杜甫当年望岳的神采,面对这巍巍泰山,齐声背诵《望岳》。为了加强感情,我们可以把最后一句处理成重复。

三、学习《春望》

师:此刻,我们的教室里回荡着铿锵有力的誓言,登上泰山的绝顶!登上人生的顶峰!孩子们,这誓言,既是杜甫的誓言,又何尝不是你们对未来的期盼呢。年轻真好!可是,人生不会总是年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为谁停留片刻。大唐王朝的国运在杜甫44岁那年发生了逆转,安史之乱爆发了!

投影:安史之乱之后,7567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忠君爱国,矢志不渝的诗人闻讯逃奔,不料为贼兵所俘虏,押至长安,757年四月才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临时朝廷所在地凤翔县——其实,他当时不过是一个为太子看守仪仗和兵器的小官。《春望》写于这年三月。

师: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好的周元同学来读读这首诗歌。

周元读。读得非常动情,学生大受感染。

师:这首诗也是杜甫的名篇,其中备受称赞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品读这两句,联系全诗想想——

投影:诗人所感之时是怎样的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 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生:诗人所感之时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长安城被叛军占据,满目疮痍,春天来了,杂草丛生。

师:有人评价这两句说“国破山河在”是说明了“无物”的状态,而“城春草木深”则说明着“无人”的状态。化用一句诗来说,诗人所感的时是“物非人非事事休”的离乱之时。

生:所恨的别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多么希望得到家人的音讯。

师:是啊,即使诗人能拿出一万金,或者两万金,三万金,恐怕也买不到一封家书来了解妻子儿女的音讯吧。

师:在这样连绵不断的战火中,诗人所恨的别,既有可能是生离,也极有可能是——死别啊!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怎么不产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受呢。继续讨论第二问: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生:是杜甫在溅泪在惊心。花和鸟本来是让人很开心的事物,但是国破家亡,他自己又被乱贼俘虏,使他忍不住溅泪和惊心。

生:我觉得当时所有的人都在溅泪,都在惊心。在战乱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很痛苦,可能都会溅泪,都会惊心。

师:很有道理,杜甫,只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普通百姓的代言人而已。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灾难来临,首当其冲的,总是小百姓。

生:我觉得是花在溅泪,鸟在惊心。在战争年代,那些花儿可能还刚刚盛开,就被炮火袭击了,或者被逃难的人民践踏了,所以,花如果有心,肯定会哭泣。而鸟呢,那时候正在打仗嘛,那些叛军可能担心鸟儿,比如说鸽子会给唐军送信,所以就连鸟也抓起来杀掉了。所以鸟儿就会惊慌失措地奔逃。

师:你的解读角度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这也让我们想起《芦花荡》里的句子——“只有到了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战争,也影响了鸟儿的生活。有人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也有人说,这个句子采用的是拟人手法;我觉得,在这个特定的时候,在这一刹那,更贴切的形容应该是“情景交融,物我为一”,我喜,则风含情,水含笑;我悲,则花溅泪,鸟惊心。在这样的愁肠百结中,45岁的诗人未老先衰,白头搔更短了,联系全诗,想想导致诗人未老先衰的有哪些原因。

生讨论。投影小结:

“白头搔更短”,其实是写实,虽然诗人这一年才45岁,但忧国,伤时,思家,悲己,都使他未老先衰。

四、学习《石壕吏》

师: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从长安逃脱,到达了唐肃宗所在地,皇上见他忠心耿耿,赏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也就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相当于谏官。杜甫虽然有魏征直谏的勇气,但是唐肃宗却没有唐太宗纳谏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避免地被贬官了,尽管左拾遗本来就是个八品小官。从此,47岁的杜甫永远地离开了长安,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于杜甫个人来说,这是巨大的不幸;对于诗歌创作来说,这是天纵的姻缘。一路上,杜甫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石壕吏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请一个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师:这个故事,是唐王朝平定叛乱的一个缩影,也是唐王朝末年官吏和百姓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个缩影。在这首诗里,有一句话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请试着找出来。

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投影:妇啼一何苦,老妇之苦,苦在何处?

生:苦在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听到儿子的死讯,母亲肯定是心如刀绞。

生:老妇人心疼自己的儿媳妇。儿媳妇本来可以改嫁的,但是为了还在吃奶的孩子留了下来。

师:出入无完裙,儿媳妇过着衣不蔽体,而且肯定也是食不果腹的生活啊。

生:她的苦还在于自己年老体弱了,却还要上战场。如果是和平的时代,老人应该是在家里享清福

师:如果你是那个夜捉人的小吏,在听到老妇的悲惨故事讲到哪里的时候,就会打道回府?

生。他三个儿子都上战场了的时候吧,因为三个儿子都上战场了,他们家就要绝后了啊。

师:是啊,按常理应该是这样,而且也必须这样。《拯救大兵瑞恩》,你们就会明白对于这样为国做出巨大牺牲的家庭,政府应该有所优待。

生:听到他家里已经没有男人了啊。

生:老妇人说自己去煮饭的时候,我不会真的抓走他,毕竟这个老人这样老了啊。

师:可是,故事并没有按照我们想象的方式发展,而是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结束了。由此,我们推断老妇的讲述,不是自己娓娓道来,而是还是官吏步步威逼的结果。现在,我们把场景还原,合作朗读。男同学作小吏,女同学做老妇,老师读开头和结尾部分。

投影:吏呼:汝家有男丁否?

妇啼: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呼:尚有他人否?

妇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怒呼:如此,叫我二人如何交差?

妇悲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按照我们刚才的朗读,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但是,却显得拖沓繁冗,诗歌的简约之美就体现不出来了。所以,即使是叙事诗,也是诗歌,而不是散文,构思仍然是很重要的。诗人把老妇置于前台,而把小吏的活动放在幕后,诗圣构思的技巧,是很高超的啊。

师:目睹这幕人间悲剧上演,诗人的心情如何?

生:同情老妇人的悲惨遭遇。生:愤怒,对官吏残暴的不满。

师:诗人在《石壕吏》里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官吏的批评指责,也有对老妇人的同情和赞扬。他天明登前途的时候,一定是百感交集的吧。我们用一张幻灯片来总结一下这三首诗歌的相关内容

师:我们看到,这三首诗歌写作的时代,横跨二十多年,是杜甫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壮年时光。他没有像当初面对泰山时发誓的那样登上人生的顶峰,却一步一步滑向了社会的底层。写下石壕吏的这一年,失望的杜甫做出了人生中一个痛苦的决定,辞去官职,辗转到达了四川成都,开始了他人生中更潦倒的一段生活,却也开启了他诗歌创作上的另一个高峰。现在,我想问问,通过这一番的认识、了解,诗圣杜甫,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认为杜甫是可怜的,而且,正像老师平时说的那样,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眼睁睁地看着官吏把这个老妇人抓走,为什么不去制止呢。

师:是啊。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可能不是我们课堂上可以解释得清楚的,你不妨先自己去想想,我课后有充足的准备了再跟你单独聊聊。你思考问题的角度,非常值得肯定。

生:在我心目中,还是那个登泰山时的意气风发的杜甫印象最深刻。

生:我用八个字来形容杜甫——有心爱国,无力回天!

师:真棒!你化用了谭嗣同临终时候的一句话“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再次强调,联想是语文学习必备的一种能力。

师: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独特体验,都很好,但我认为还不够。前面我们说过,面对伟大的事物和人物,我们要学会崇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希望语文课堂是一座桥,让同学们通过这座桥亲近杜甫,崇仰杜甫。

名师课堂《杜甫诗三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