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们十八岁十八岁的那一年

发布时间:2020-05-31 13:34:08

那年我们十八岁-十八岁的那一年

  《十八岁的那一年》读后感

  刚读龙应台的《十八岁的那一年》的时候,觉得他是给谁写的一封信,读完以后很清新的能感受到他是写给现在的年轻人的,在网上证实了一下是写给他儿子的。

  作者开篇从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引出设问:十八岁的我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

  在作者那个年代他住在一个海边的渔村里 ,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渔村唯一的电影院里,偶尔有一场歌星演唱。他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大事发生,因为那里没有电视,看不到新闻。那么,那个愚昧无知的乡村对于作者,究竟是一种剥夺还是给予?三十年之后他才忽然明白了这件事,明白了他和这个渔村的关系。 愚昧无知的渔村,没有给他知识,但是给了他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他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同时,他看见自己的残缺。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他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他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植物,但是生活艺术,更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吧?它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他强烈地感觉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笨拙;渔村的

  贫乏,造成他美的贫乏。

  作者扪心自问了自己十八岁的那一年知道些什么,不知道写什么,而当他人到中年的时候来给他儿子讲这些,我想他的意思就是年轻人要给自己一个定位,要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我今年20岁,18岁已经过了两年,回头想一想,那是我还是一名高中生,大概是高二升高三的时候,那么那时的我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呢?我的人生价值观是什么? 在那个时候,我的小伙伴里有的喜欢打游戏,由于学校封闭,不允许出校门,所以只能用手机打,下课打,上课偷着打;有的喜欢看小说,大多也都在课上偷着看;另外的一些就是好好学习,虽然大多数人都学不好,也不知在学什么,但总之都是在学,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每天早起晚睡,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还时不时在课上打个盹,甚至偷偷小睡一会。在这里讲个小插曲:有一次早晨没起来,反正已经晚了,也不在乎这几分钟了,就再多整理一下,结果我正在宿舍梳头的时候,突然感觉不对劲,回头一瞧,班主任就在窗户旁看着我呢,结果下了我一大跳,可想而知我的后果很悲惨,就不说了。不管是哪一种人如果说短期理想的话,我想我们大多数人会异口同声地说: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有人要问大家有什么远大的理想的话,我确定很多人给出的答案将是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可能就像作者所表达的意思那样,我们这一代应该不缺什么。我想唯一能给我们困惑的东西可能就是学习上的问题。那么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时至今日,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人生价值观:是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我觉的对于一个18岁的人来讲,大多数人应该都处在高中,在那时跟他们谈价值观,不成熟,因为他们过得很累,很迷茫,他们过得不快乐,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价值观。我觉得,对于我来讲,我的人生价值观是到了大学以后,才刚刚产生的。

  对于人生的价值观,应该说每个人的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格塑造的问题,人格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人品,也就是个人在自我发展方面的价值取向。要正确对待自己,塑造崇高的人格,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对待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儒家认为,人是生物,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有实体的,且在天地间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社会上有好的一面,当然也会有坏的一面,这些事情长大了的我们都会在实际中遇到,在我们18岁的时候可能只可能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不会经历,即使经历也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长大以后可能会看到很多我们看不惯的事情,有一些我们能改变,就去改变它,改变不了,就拒而远之。

  因此,我的观念可能会跟作者臆想到的他儿子的观点相同: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那年我们十八岁十八岁的那一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