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古文(整理稿)

发布时间:2014-06-12 10:44:12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语文校本教材

趣味小古文阅读篇目

(五年级上学期)

1.一人性缓[1]

原文

有人性宽缓[2],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3][4]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5]已久,欲[6]言之,恐君性急,不言,恐君伤太多。然则[7]言之是耶?不言之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隧[8]收衣火灭,大怒曰:“见之久,何不早道[9]?”其人曰:"我言君性急,果是!"

【注释】

[1]选自宋无名氏<<籍川笑林>>

[2] 性宽缓:性子缓慢。

[3]裳尾:旧时人所穿衣衫的下摆。古代称下衣为裳   

[4]为:被   

[5]之:指火烧裳尾这件事。

[6]欲:想要     

[7]然则:那么

[8]遂:于是

[9]道:说

【译文】

有一个慢性子的人,冬天与别人围炉向火,见别人的裤脚被火烧着了,便慢吞吞的对那人说:“有一件事,我早就发现了,想对您说,又怕您沉不住气;不对您说,又怕您损失太多,那么到底是说好呢还是不说好呢?”那人问到底是什么事。回答说:“火烧着您的裤脚了。”那人于是赶快把火灭了,对他吼道:“既已发现,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慢性子人说:“我说您会性急的吧,果不其然!”

【赏析】

1.学会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语言描写和与急性子的人对比,明确的表现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带有讽刺的意味。

2.体会故事中的讽刺与启示:那些不切实际的人,不懂事情的轻重缓急,导致他人受到损害。生活中,性格在环境中要有所变化,遇事不能拘泥不变,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2.杨氏之子[1]

【原文】

梁国杨氏[2]子九岁,甚[3]聪惠[4]孔君平[5][6]其父,父不在,[7]呼儿出。为设[8]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9]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10]孔雀是夫子[11]家禽。”

【注释】

[1]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2]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3]甚:非常。

[4]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5]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6]诣:拜见。

[7]乃:就;于是。

[8]设:摆放,摆设。

[9]示:给……看。

[10]未闻:没有听说过。

[11]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赏析】

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21世纪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3. 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1]百兽而食[2]之,得狐,狐曰:‘子[3]无敢[4]食我也。天帝[5]使我长[6]百兽,今子食我,是逆[7]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8],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9]乎?’虎以为然[10],故[11][12]与之行。兽见之皆[13]走。虎不知兽畏[14]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

[1] :寻求,寻找。

[2] 食:吃。

[3] 子:你。

[4] 无敢:不该。

[5] 天帝:玉皇大帝。

[6] 长(zhǎng):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掌管。

[7] 逆:违抗。

[8]不信:不真实,不可靠。

[9] 走:逃跑。

[10] 然:认为......正确。

[11] 故:所以。

[12] 遂:于是,就。

[13] 皆:都。

[14] 畏:害怕。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它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就是违背上帝的命令。如果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赏析】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

4.王冕读书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

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

王冕,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号煮石山农、放牛翁、梅翁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练习画荷花,晚上到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擅画墨梅,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五年级下学期)

1.自护其短

【原文】

北人[1]生而不识菱[2]者,仕[3]于南方。席上啖[4]菱,并壳[5]入口。或[6]曰:“啖菱须去[7]壳。”某人自护其短[8],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9]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10]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

[2]菱:即菱角,水生植物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壳内果肉可以制成淀粉。

[3])仕:当官 于:在……

[4]啖(dàn):吃

[5]并壳:连同壳一起吞下。

[6]或:有的人

[7]去:去掉

[8] []掩盖,遮掩

[9]短: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

[10]欲:想

【译文】

有个人是从出生以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赏析】

这个故事讽刺了做事不注重实际,不懂装懂的人。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出丑。或: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不懂的东西,要实事求是,虚心向人请教,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实有的时候只有诚实,虚心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别人的批评,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学习,才能得到真知识!

2.不禽不兽

【原文】

凤凰[1]寿[2],百鸟朝贺,惟[3]蝙蝠不至[4],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5]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6]生诞[7],蝠亦不至。麟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8]贺与[9]?”麟凤相会,语[10]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11],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12],真乃无奈他何!”

【注释】

[1]凤凰:传说中的神鸟。

[2]寿:做寿

[3]惟:只

[4]至:到,来。

[5]倨傲:骄傲自大

[6]麒麟:传说中的神兽。

[7]生诞:这里指诞辰。注释

[8] 何以:凭什么。

[9]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10]语:说。

[11]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

[12]徒:家伙。

【译文】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赏析】

比喻一些卑鄙无耻的人没有明确的立场,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换身份。有时也比喻一些人不愿意站在一个群体的队伍当中,而特立独行,不盲目从俗,保持自己的特点。讽刺了喜欢耍两面派的人。

人们现在还常常把两面派的人物作为蝙蝠。这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

3. 道旁李苦

【原文】:

王戎(róng )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尝:曾经。

诸:众,各。

游:游玩,玩耍

子:指果实。

折枝:把树枝压弯了。折,弯曲。

竞:争逐,争着。

走:跑。

唯:只,仅

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很多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那一定是苦的(李子)。”摘下来(一尝),才相信的确是这样的。

【赏析】:

王戎是西晋大臣,官至司徒、封安丰县侯。出身魏晋高门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王戎因为善于思考,判断出路边无人摘的李子一定是苦的,如果李子不苦 ,则人们都会抢着去吃。所以他才没有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受骗上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思考,才不会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要我们学会留心观察,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推断出内在的联系。

4. 学奕(1

【原文】

弈秋(2),通国(3)之(4)善(5)弈者也。使(6)弈秋诲(7)二人弈,其(8)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10)听之(11),一心以为有鸿鹄(12)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虽与之(15)俱(16)学,弗若(17)之矣(18)。为(19)是其(20)智弗若与(21? 曰(22):非(23)然(24)也。 (《孟子》)

【注释】:

1)弈:围棋,下围棋。 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即使。 11)之:指弈秋的教导。 12)鸿鹄:天鹅。 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缴”字的另一个读音jiǎo,是交纳、交付的意思。 15)之:他,指前一个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为:因为。 20)其:他,指后一个人。 21)与:吗。 22)曰:说。 23)非:不是。 24)然:这样。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拿弓箭去射它。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赏析】:

弈秋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

这则小故事记载在史书上,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们,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专心致志才能学到真本领。

(六年级上学期)

1.东安一士人善画[1]

【原文】

东安[2]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3],献之邑令[4]。令初不知爱,漫[5]悬于壁。旦[6]而过之,轴必坠地[7],屡悬屡坠。令怪之[8],黎明物色[9],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10]举轴,猫则踉跄[11]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12]着,于是始知其画为[13]逼真。

【注释】

[1]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2] 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善,精通,擅长。

[3]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轴:画卷

[4]邑令:县令。

[5]漫:漫不经心,随便。

[6]旦:早晨。

[7]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

[8]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9]物色:察看;观察

[10]逮:等到,及。

[11]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12]然:这样。

[13]为:是。

[13]本文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赏析】

一幅挂在墙上的画,为什么“屡悬屡坠”呢?原来是猫错误地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了真正的老鼠去捕捉,才弄落到地上的。当县令举起画轴的时候,那猫又“踉跄逐之”。不止是这只猫是这样,而且“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猫的眼睛是何等锐利灵敏,然而猫居然多次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真鼠,由此可见,鼠画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我们在作文描写刻画人物、事物的时候,不妨学习作者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笔下的人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2.黔驴技穷

【原文】

[1]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2]也,以为神。蔽[3]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4],莫相知[5]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6],远遁[7];以为且噬[8]己也,甚恐。然往来[9]视之,觉无异能[10]者;益习其声[11],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2]。稍近,益狎[13],荡倚冲冒[14],驴不胜怒[15],蹄之。虎因喜,计[16]之曰:“技止此耳[17]!”因跳踉[18][19],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

[1]黔(qián):黔中道的简称,今属于贵州地区。

[2]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庞然:巨大的样子。

[3]蔽:隐蔽,躲藏。

[4]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5]莫相知:不了解它。 莫:不。

[6]骇(hài):害怕。

[7]远遁dùn):逃到远处。

[8]噬(shì):咬。

[9]往来:来来回回地。

[10]异能:特殊的本领。

[11]益习其声:逐渐习惯它的叫声。 益,逐渐。 习,熟悉,习惯。

[12]搏:击,.

[13]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14]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冒:冒犯。

[15]不胜(shēng)怒:禁不住愤怒。 不胜,不堪,禁不住。 胜,禁得住。

[16]计:心里盘算。

[17]耳:罢了。

[18]跳踉liáng):跳跃。

[19]:虎怒吼。

【译文】

黔中道这个地方原本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十分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倚靠、冲撞冒犯它。驴非常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赏析】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貌似很强大,样子很可怕,但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从而说明,(寓意一)革命人民不要被貌似强大的敌人所吓倒,而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夺取胜利。(寓意二)也比喻一个人不能只靠自己强大的外表取胜,而更应该注重真才实学。

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

1.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了敌人的详细资料时,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

2.驴子角度: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徒且吓人气势,要有真才实学。生存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强敌要沉着应付,以智求得生机。

3.汗不敢出

[原文]

 钟毓(yù)钟会少(shào)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yù)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ì)见。毓面有汗,帝曰:“卿(qīng)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lì) ,汗不敢出。”

【注释】

 出自《世说新语》

 钟毓、钟会:是兄弟俩。钟毓,字稚叔,小时候就很机灵,十四岁任散骑侍郎,后升至车骑将军。钟会,字士季,小时也很聪明,被看成是非常人物,后累迁镇西将军、司徒,因谋划反帝室,被杀。

令誉:美好的名声

 语:对……说

 钟繇:任相国职。

 敕见:皇帝下诏书接见

  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

⑧惶:恐惧

【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赏析】

《世说新语》中这一小段描写足见二人之禀性。钟氏兄弟都是极有语言天赋之人,尤其是钟会,善于借势说话,很聪明。文中有两个“令”,它们的含义不同。“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的“令”,指美好。由“令”的“美好”义,又引申用作表尊敬的称谓。如“令郎”是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是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尊”、“令堂”是尊称对方的父亲、母亲。而上文“可令儿子来”中的“令”指“使”、“让”。

4.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zāi)!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期行:相约同行。

 日中,正午时分。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时年:这年(那时)。

 相委:丢下别人

 去:离开。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赏析】

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的品行。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这个故事赞扬陈太丘守信重礼,全文只有百来字,直接写陈太丘的仅才几句,而对元方和友人的描写却占去大部分篇幅。友人的不守信用和不知礼仪反衬出陈太丘的操守方正的性格特点。儿子的言谈举止折射出父亲平时的行为,我们不难联想到是父亲凡事不苟、重信誉守时间的作风使儿子受到教育和薰陶。

(六年级下学期)

1.两小儿辩日[1]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2]。问其故[3]
  一儿曰:“我以[4]日始出时去[5]人近,而日中[6]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7],及[8]日中则[9]如盘孟[10],此不为[11]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2],及其日中如探汤[13],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4]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5]!”

【注释】

[1]出自《列子》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正午。
[7]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
[8]及:到了。
[9]则:就。
[10]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赏析】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通过两小儿辩日可知道在当时这个科学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在也是无法说出谁对谁错的,所以我们要有敢与问的精神并且摒弃那些已知既真理的谬论的科学精神!

2. 活见鬼[1]

【原文】

有赴饮[2]夜归者,值[3]大雨,持盖[4]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5]之,偶不相值[6],愈益恐[7],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8]晨起,亟[9]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10],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11]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12],不觉大笑。

【注释】

[1]选自明朝 冯梦龙 《古今谭概》
[2]赴饮:去参加宴会

[3]值:遇到

[4]盖:古时把伞叫盖

[5]撩(liáo):撩拨

[6]偶不相值:正巧没有碰着。

[7]愈益恐:更加害怕

[8]炊糕者:做糕点的人。

[9]亟(jí):急迫的

[10] 顷:不一会儿。

[11]踉跄:走路不稳
[12]愕然:吃惊的样子

【译文】

有一个人赴宴后深夜回家,正赶上天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看见一人站在路旁房屋的滴水檐下,那人跑过来一下子钻到了自己的伞下,和自己一块走起来。

走了好一阵,那人也不说话。他怀疑是鬼,就用脚撩试,正巧没碰着,更加害怕,于是用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撒腿就跑。

这时正是做糕的人清早起来的时候。他赶紧跑到糕点铺门口,告诉大家自己遇见鬼了。不一会儿,又见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跌跌撞撞地跑来,大喊着“有鬼”,也跑进做糕人家中。两人互相看看,目瞪口呆,随即不觉大笑起来。

【赏析】

活见鬼愿意为生生的碰到鬼了。比喻出现了不可思议事情时的感叹语言。

中国古人相信“鬼”。“鬼”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下面就是一个“人”字,上面则是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古人认为,“鬼”是似人非人的怪物。在古人看来人的魂灵是不死的,要么成仙要么成鬼。只不过分成了生前生后两个世界

通过冯梦龙的这篇小故事,我们发现干什么事都不能疑神疑鬼,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3.杯弓蛇影[1]

【原文】

[2]有亲客[3],久阔[4]不复来。广[5]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6]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7],既饮而疾[8]。”

于时[9]河南[10]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16],客豁然意解[17],沈疴[18]顿愈

【注释】

[1]出自选自《晋书》。

[2] 尝:曾经。

[3] 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4] 久阔:久别不见。

[5] 广:即乐广,字彦辅,河南阳(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6] 蒙:承受。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 意甚恶(wù)之:心里非常厌恶它。意,心里。之,指杯中所见之物。

[8] 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得病。

[9] 于时:在当时。

[10] 河南: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乐广当时任河南尹。

[11] 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 角:即装饰有犀角之类的弓。

[13] 漆画作蛇: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 意:意料,想。

[15] 不:同“否”。

[16] 所以:因由,原因。

[17] 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18] 沈疴(k5):长久而严重的病。沈同“沉”,疴,重病。

【译文】

乐广曾经有一对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害怕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用漆在弓上画了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赏析】

  本文既嘲笑了那个被杯中蛇影吓得病倒的人,同时也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心病还须心药来医.乐广明白客人得的是心理疾病,所以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客人,对症状下药,使得病人“豁然意解,沉疴顿愈”。读这一故事要注意乐广问及朋友久别不复来的原因是:“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而想到“壁上有角,漆画作蛇”,想到“杯中蛇即角影也”,这是客人病因所在,治他的病必须针对这一病因。因而“复置酒于前处”让客人“所见如初”然后再告其所以,让客人自解其意,自治其病。“杯弓蛇影”这一成语由此而来,也作“蛇影杯弓”,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虚惊一场。

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送了命。乐广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同学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哦。

4.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1]有人忧天地崩坠[2],身亡所寄[3],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4],因往晓[5]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6]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7],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8]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9]?”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10]坠,亦不能有所中伤[11]。”

其人曰:“奈地坏何[12]?”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无处无块。若躇步[15]?终日在地上行止[16],奈何[17]忧其坏?”

其人舍然[18]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释】

[1] 杞国 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

[2] 崩坠:崩塌,坠落。

[3]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4]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

[5] 晓:开导

[6] 若:就像你的。

[7]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8] 果:如果。

[9] 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10] 只使:即使。

[11] 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12]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 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 四虚:四方。

[15] 躇(chú)步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踩。蹈,踏。

[16] 行止:行动和停止。

[17] 奈何:为什么。

[18] 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赏析】

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哦。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同学们,我们决不能做“现代的杞人”,而要做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的人。

读篇目:

1.智子疑邻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

⑴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约前280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战国末期的韩国人,其著作收录在《韩非子》中。著名哲学家,法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智:聪明,聪慧,机智,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是聪明的”

⑶宋:指宋国。

⑷雨:yù,下雨。名词用作动词。

⑸坏:毁坏。

⑹筑:修补。

⑺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 

⑻暮:晚上。

⑼而:表顺接。 

⑽果:果然。 

⑾亡:丢失。

⑿甚:表程度,很。

⒀而:表转折,却。 

⒁疑:怀疑

⒂之:zhī,的 

⒃父:fǔ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翁

【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下大雨,(他们家的)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这里指墙),一定会失窃的。”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富人认为儿子是十分聪明的,却怀疑是邻居老人干的事。

【赏析】:

文章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这是故事的要害。这两个人的预见被事实证实后,却因与主人亲疏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的对待。

  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2.陶母责子

【原文】

陶公②少时作鱼梁吏③,尝以坩饷母④。母封付使⑤,反书⑥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⑦非唯不益,乃⑧增吾忧也。”

【注释】

①选自《世说新语》。②陶公:陶侃,晋朝人,陶渊明的曾祖。③鱼梁吏: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④坩(gānzha):一坛糟鱼。坩: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器具,为缸、坛、雍等。饷(xiǎng)母:赠送给母亲。饷,赠送。⑤付使:交还差役。使:在官府里当差的人。⑥反书:回信。⑦见饷:赠给我。见,具有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作用,并表示“我”是动作的接受者。⑧ 乃:却,反而。

【译文】

晋朝人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赏析】

东晋陶凯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史,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那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40年,勤奋廉洁,始终如一。

陶母是历史上著名的好母亲,她注意培养儿子廉洁奉公的好品质。陶侃后来担任荆江二洲刺使,都督八洲诸军事,做官的名声很好,这和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3.翠鸟移巢1

【原文】

翠鸟先高作巢以(2)避患,及(3)生子,爱之,恐坠,稍下(4)作巢。子长羽毛,复(5)益(6)爱之,又更下巢(7),而人遂(8)得而取之(9)矣(10)。

【注释】

1)、出自冯梦龙《古今谭概》。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2)以:用 3)及:到了…的时候

4)稍下:稍微低一点 5)复:又,再

6)益:更加 7)下巢:把窝做低(8)遂:于是,就

9)、之:代词,代指小鸟(10)矣:语气词,了

【译文】

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赏析】

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鸟,实则讽喻了人。翠鸟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一味地把窝往下挪,但却恰恰忽视了“被人掏走”的隐患,翠鸟因为自己的目光短浅铸成了“丧子之祸”。

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到头来反是害了自己的孩子。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过而不及,终成大错。所以说,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注意一个方面,一定还要考虑另一个方面。

不过,作为已经长大的我们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发现,家里的老人由于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也可能会像文中的翠鸟妈妈那样爱着孩子。明知他们爱得不太理智,那么就更需我们清醒地争取并创造更多历练自己的机会了。

4.掩耳盗铃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2)——古代的打击乐器。    (3)——用背驮东西。

  (4)锤(chuí)——槌子或棒子。 (5)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6)遽(jǜ)——急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赏析】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5.吾腰千钱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作者】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世称柳河东。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注释】

  1.咸:全、都。程度副词。    2.善:同“擅”,擅长。

  3.甚:特别,非常。   4.绝:横渡。

  5.济:(jì)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6.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有顷益怠:过了一会儿,更加疲惫无力了。

  7.中济:渡到江中。  8.汝:(rǔ) 你的意思。

  9.去:丢掉。   10.侣:同伴。

  11.是以:所以。 12.氓:(méng)百姓。

13.且:将要。   14.遂:于是,就。

  15.皆:全、都 16.弃:丢弃

  17.蔽:蒙昧、愚蠢.  18.何以货为:要钱财干什么。

  19.寻常: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意为几尺远。

【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都快淹死了,还要钱财有什么用呢?”他又摇摇头,于是就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我写下了《哀溺》。

【赏析】

讽刺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丢掉钱财的人。“钱乃身外之物”,我们不应重视钱财!

趣味小古文(整理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