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养殖相关难题

发布时间:

胡蜂养殖相关难题
胡蜂相关难题之一-----一山不容二虎
如果要大量养殖胡蜂,想要靠从自然界采集蜂窝,进行移养无疑具有诸多的弊端。首先自然界可采集量少,一大片山可能找不到一窝强势的胡蜂,寻找的效率也很低,另外采集效率很低,一天之内找到并且移动、安置一窝胡蜂都难以完成。哪怕一天能找到并且安置好一窝胡蜂,三个月内也只能处理90窝,这离大规模还有很大的距离。
因此要大量养殖胡蜂还必须要人工培育蜂王不可。人工培育蜂王有很多难题,首先必须要找到同种胡蜂中两个或多个蜂巢。胡蜂交尾倘若发生在同一窝胡蜂的雌蜂雄蜂之间,近亲交配无疑会很快造成种群基因退化,很快被自然界淘汰,即使不被淘汰,一窝缺乏生机一点也不旺盛的胡蜂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另外要说的就是这两个或多个蜂巢还必须是兴旺的种群,如果父本母本不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培育出的蜂王自然也不是好蜂王,但是要找到两窝或者多窝兴旺的胡蜂就有一定难度。
找到了蜂窝并不是万事大吉,胡蜂交尾之后往往遁去无踪,因此需要将两窝胡蜂置于同一个密闭空间---蜂棚之内,让到达交尾时机的胡蜂自然交配,并且留在蜂棚内以便你还能找到它们。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矛盾,蜂棚因为成本的原因不能做的特别的大,而强势的胡蜂种类如黑尾胡蜂等等性格极其暴烈凶猛,领地意识很强,将两窝或者多窝的胡蜂置于同一个蜂棚内往往要爆发激烈的战争,严重时两败俱伤,严重影响到胡蜂的正常发展以及培育蜂王的工作,因此如何育王是一个有待各位专家、实践者、智者等解决的问题。这样的矛盾估计难以有有效的办法解决。要培育的也不是一二十只,而是成千上万只。胡蜂相关难题之二-----诡异的胡蜂越冬问题
对于第二年来说,只有受精的胡蜂王才有价值,也只有它们才能度过寒冷的冬天。越冬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难点之一,蜂王受精之后即飞离巢穴,难以跟踪进行观察。它们飞走后都去了哪里?吃不吃东西?喝水不喝水?都干嘛?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让它们顺利度过冬天。这些对我来说都难以观察得到,毕竟胡蜂是飞的,人是走的,再就是胡蜂太小,人跟踪不了多远就会失去线索。受精的蜂王往往选取它们自认为适合的越冬地点进行越冬,是据观察,胡蜂蜂王越冬死亡率非常的高,每一窝的胡蜂都会产生成百上千的新蜂王,但是自然界的胡蜂窝数量基本是不变的,通过这这几百到一的变化,假设所有顺利越冬的蜂王都筑巢了,那么这越冬是存活率就低达令人吃惊的几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一个和自然界相互适应了千万年的物种,为何过冬的时候还会死亡这么多呢?
中科院动物所李老师在研究中阐述了黄蜂王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据我个人的观察,有诸多疑惑之处。胡蜂的蜂王越冬与黄蜂有诸多不同之处,黄蜂团结一致越冬,胡蜂却常常可以找到少数几只甚至单只进行越冬的。胡蜂越冬过程都发生了什么?是否会出来喝水觅食?是否会转移越冬地点?胡蜂王用升温等各种方法保存过冬都会造成其大量甚至全部死亡。这让我感到极其费解。到底如何才能有效保护蜂王越冬?有没有一个切实有效具体的经过实践论证的适用于胡蜂(不是黄蜂)的方法呢?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迫切的关键的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胡蜂相关难题之三-----无可奈何的胡蜂筑巢行为
如果说胡蜂王的越冬问题是困难十倍,那么要让越冬的胡蜂王在蜂棚内筑巢简直就是万倍的困难。
数量稀少的越冬蜂王来之不易,有了越冬蜂王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越冬的胡蜂王死活不会在人工建筑的有限空间内筑巢,即使是有也是极少。胡蜂王为什么不会在有限空间内筑巢呢?猜想可能有几种原因。
1.禁锢的环境让蜂王感觉到置身于危险之中,置身于危险之中的昆虫怎么还会想到去筑巢呢?
2.蜂棚内缺乏建筑用的某种材料,或者某项食物,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必要的条件(有可能是没有观察到的某种材料或者食物)蜂王自然也不会筑巢。
3.环境温湿度光照风象等不符合蜂王的选址要求等等,总之据研究,想让蜂王在蜂棚内筑巢,极其困难。
有什么方法能让越冬的蜂王筑巢呢?据专家介绍,可以顺自然的规律而行之,但是这样会不会造成蜂王飞散出数十里之外呢?他们的筑巢率有多少呢?还能找得回来吗?因为没有解决前面问题,笔者也难以进行研究了。很遗憾。希望能够跟研究过的有缘人探讨探讨。

胡蜂养殖相关难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