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版教材第一单元作文

发布时间:2019-03-30 01:25:57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写作的热情,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

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细心感受大自然的景物变化,从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文中吸取精神营养,并借鉴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

 

写作指导


1.写熟悉的对象

学生对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物、熟悉的事情,能顺利地获取印象,觉得有话可说。熟悉了,意味着印象深刻而丰富,可供选择的写作材料非常多,也容易表达对这些人、事、物的情感判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它们就是学生自己独有的珍贵的写作矿藏,老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把它们发掘出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如何引导学生发掘这一写作矿藏?可以向课文学习,例如小学课本中有不少这样的文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即为其一,文中写鲁迅先生非常有特点,形象非常逼真,而且作者投入了感情,这些都源于作者对自己伯父的熟悉,写作材料信手拈来。也可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特殊情感或特殊感觉的经历,例如欢喜、崇敬、失望、忧伤、孤独、害怕……由某种经历引发对事情和人物的回忆,形成一段要素俱全的叙事链。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讲述,想出自己熟悉的人物、事件或场景,从中选定一个写作对象。这些引导方法属于旧有印象搜寻法。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对熟悉的人、事、物等再作进一步的观察,就像课本所提示的“妈妈是如何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天的?……”这是已知加新知的观察法,下面加以详说。

2.强调观察和发现

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曾经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基本上都做一个动作,扫视;还有一个动作,凝视。这个世界是非常奇怪,如果你不凝视它,你将走不进这个世界。你必须凝视它,耐心地,目不转睛地凝视,才能有所发现,奇迹就会发生。……很多同学作文写不好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你只完成了第一个动作,没有完成或者干脆没有想到完成第二个动作,所以世界在你的眼里就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了。”这里揭示了学生写作的重要规律:既要扫视,又要凝视,并形成习惯和本能,最后成为特长。

老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凝视观察法。可以是冷静的凝视观察,也可以是主动参与的凝视观察。重要的是留心、用心、细心——三心俱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联想、思考,从观察中发现自然之美、自然之趣、自然之理。不论走到哪里,都多一个心眼,留心观察,习惯地凝视,并追问自己的情感判断。

3.引导体验和提炼

五光十色的生活是写作的矿藏。可是一些同学明明脚踏富矿,却浑然不觉;还有一些同学明知富矿所在,却不知如何开采。学生升入初中了,这方面的训练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莫言曾说:“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莫言这样有写作天赋的作家,对生活和写作的关系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对我们应有所启发,有了写作新源还要会开发和利用,并且学会一些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本单元从观察感受自然、摄取生活瞬间、选取提炼写作素材三个角度设计写作练习,旨在引导学生既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搜寻一些特殊的记忆印象,又重新打量周围的世界,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并提升学生感受、思考、筛选、提炼生活素材的能力。

4.借鉴课文的写法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重要资源,借鉴课文的写法就是打开读写结合的通道,是提升学生作文品质的重要手段。借鉴写法可以是宏观层面的,也可以是微观层面的。例如学习朱自清、老舍这些名作家高雅的情怀、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借鉴《春》《济南的冬天》中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借鉴《雨的四季》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等等。告诉学生,借鉴写法可以让作文丰满而有文采,不借鉴写法则陷于贫乏而无文采,两种结果相去甚远。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感受自然,带着审美的眼光有所发现

1.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划定观察范围,让学生自主选择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聚精会神观察。可以是家中的盆栽植物,窗前屋后的菜畦果园,校园中的花草树木,选定一种植物,用心观察一周。

2.根据写作需要,提示观察要点,让学生按一定方法进行观察。比如调动多种感官,关注所选植物的外在形态(包括干、茎、叶、花、果,静态、动态)和所在环境,关注其气味和手感等。可以按照一定角度或顺序观察,如远观、近看,还可以按照不同时间观察,如白天晚上,晴天、阴天等。

3.关注植物的季节特征,发挥想象,由“形”思“神”,通过外在形态揣摩其生命状态以及“内在性格”。并由此及彼地联系社会现象的启示、人生经验的感悟,点明某种道理或规律。当然这是比较高的要求,根据学情确定是否采用。

4.设计一个简表,供学生记录观察的内容,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感悟。老师可以选取一份好的记录,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交流观察结果,通过比较,发现自己在观察、联想、思考中存在的不足。

5.让学生在以上观察、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二)留心校园生活,摄取精彩瞬间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彼此刚认识的第一印象,和其他同学相识过程中的趣事,对每位任课老师的第一印象,对校长、副校长的第一印象。

2.选取一个记忆深刻的相识场景,隐去老师或同学的姓名,描述当时相识的情景、对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以及当时自己的心理感受。

3.老师选择一篇描写相识场面的作文,让同学们通过不同的视角,体会如何描述并表达相识时的心理感受。

(三)回忆成长经历,搜索美好记忆

1.鼓励同学们课堂自由发言,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细说自己最受触动的事情。

2.提示同学们紧扣“成长”这个关键词,深入感悟成长经历事件的意义、人生的启示。

3.提示同学们紧扣“成长”的主题,让成长的某次经历形成一个各要素齐备的叙事链,其中有人物、事件和场面,有详写、略写,最后有感悟,一一地在脑海里有个大致的

预想,为接下来的动笔写作作好铺垫。这样的要求也许有些高,未必能达到理想的程度,但只要朝着这方面努力,必有收获。

 

例文评析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

它的乐章。水面荷瓣点点,藏在莲蓬中的莲子悄悄鼓胀起来。玫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生命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一阵秋雨一阵凉”,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

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荡漾,有的如瀑布倾泻,有的像玉指纤纤……它们或清淡疏朗,或仪态万方,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天。

【评析】

小作者以时间为序,第一段从秋态、秋味入手,描写初秋的花草;第二段则从秋态、秋色入手,描绘深秋的植物。文章可贵之处在于小作者不是“冷眼”观察,而是把它们当作有情感、有性格的生命,用心体会它们的生命“语言”。比如抓住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的特点,以“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的拟人化描写,写出菊花竞相开放带给人的欢快情绪;又如,以“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的拟人化描写,写出松柏色彩苍翠、生机不减的特点,又写它们“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天”,既突出了松柏沉稳的内在性格,又从松柏的“视角”出发,概括了秋天的特点,语言表达活泼生动,富有韵味。

 

就是你

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初中遇到的第一位音乐老师是他。

第一节音乐课,又高又胖的音乐老师上来就让我们齐唱《七子之歌———澳门》。只见他陶醉地微闭双目,两手仿佛在轻柔地抚摸琴键,优美的前奏流淌而出,我们齐声歌唱,恍惚间,我觉得自己仿佛被音乐带到那个海风吹拂的地方。

曲终,胖老师突然站起来,用一种神秘的语气说:“我从大家的合声里,听出一个女生的音准非常好,而且很动情,声音也好听。她是谁呢?”这时,他用手指对着我们,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圈,而后突然指着我说:“就是你!”

“啊?怎么可能!初次见面,他是怎么从40多个同学的合唱中分辨出我的声音的?”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你一定练过乐器,你小学是合唱队的吧,请你再给同学们唱一遍,好吗?”

“太神了!他怎么知道我学过乐器,又怎么知道我小学是合唱队的?再唱一遍?当……然好了!”老师这种出人意料的赞美方式,让我既惊讶又激动。

胖老师仿佛看懂了我的心思,有点得意地冲我笑笑,然后回到琴凳上,动听的前奏再次响起。优美的旋律又一次让我忘掉一切,动情歌唱。

接下来,胖老师告诉我们音乐并非歌手与演奏家的专利,其实音乐无处不在。然后,他开始为我们播放他精心剪辑的电影片段,带领我们欣赏背景音乐。

我第一次遇到听力如此神奇的音乐老师,也第一次上如此动人的电影音乐欣赏课。回想小学六年,我一直觉得音乐课可有可无。因为课上无非唱一些老掉牙的歌,而且音乐课经常被语文或数学老师占用。没想到,初中的第一节音乐课,我就被眼前这位胖老师的艺术修养折服了。从此,下一节音乐课成了我快乐的期待。

【评析】

被老师表扬,当然是件开心事;如果第一次上课,就被老师点名表扬,学生心中的兴奋可想而知。可是如果不及时把当时的情景以及情感体验记录下来,再鲜明的印象也会被时间冲淡,甚至无从寻觅。

全文从弹奏、辨听、学识三个角度表现音乐老师深厚的艺术修养,但小作者没有平均用力,而是以“就是你”这一激动人心的相识瞬间为核心,着重再现音乐老师用耳朵“认人”的过程,全文详略得当,人物特点鲜明。

小作者注重将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景鲜明生动,感情真诚饱满。比如第二段着重描写老师弹奏时的神态动作以及作者的遐思,暗示老师已经用弹奏征服了学生;第三段到第七段,通过动作、对话、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凸显老师过人的辨听能力,最后一段直抒胸臆,盛赞老师“深厚的艺术修养”,全文处处洋溢着对老师的钦敬之情。

 

奶奶的手

记得小时候,曾经偎在奶奶的怀里,听她讲故事。忽然,我发现,自己的手是又红又圆,奶奶的手却是又瘦又皱。天真的我,禁不住问出声来。

奶奶笑了,没有回答。晚上,爸爸对我说……

以前家里很穷,一大家子的生活只靠奶奶一个人打理,但奶奶凭着那双热爱劳动的手,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奶奶在园子里种了许多的菜。松土、施肥、浇水,都要奶奶一人操办。肥料需要到几里外的县城去买,水也要到村外的河里去打,但奶奶从没有一句怨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回来,那双手都沾着厚厚一层泥。

每逢秋天,园子里的果实都成熟了,这也是爸爸和叔叔他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吃上一顿好的饭菜了。放学归来的他们,还没到家,就闻到一股饭菜的香味。奶奶做的饭可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好吃,她那双勤劳的手总是把普通的饭菜做出不一样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日月如梭,在那个贫穷却又最真最切的年代,在奶奶的劳作中,爸爸和弟兄们度过了一个美好而又快乐的童年,他们长大了,一个个相继离开了家。

离家的时候,奶奶都会连夜缝制一床又松软又舒适的棉被,可以想象,那双已不再细腻的手,一针一线,用一个母亲的爱缝制出的棉被,一定很舒适,一定有种“家”的味道。那时也许奶奶在抱着棉被泣不成声,也许奶奶会笑着抚摩棉被,但她一定是幸福的,在她手中,她的子女是有出息的。

奶奶老了,应该尽享天伦之乐,可一个个孙子孙女的出生,使她再一次忙碌起来。我是奶奶看大的,我的童年是快乐的,身上穿的是奶奶为我缝制的小花袄,脚上穿的是奶奶缝的老虎鞋,顶着奶奶扎的羊角辫,快活地奔跑在奶奶的园子里。

奶奶就是用那双劳动的手,托起她的子女,把他们托出这穷乡僻壤,托向美好的未来。

那晚之后,直到今天,我一直相信奶奶的手是神奇的,就是那双劳动的手,带给我们刻骨铭心的爱,无法割舍的情。每当回想起奶奶那双劳动了一生的手,我就感到,这一双手一直在身后托着我,很轻很轻……

【评析】

小作者用含情的目光凝视奶奶的“手”,并以此为线索,串起两代人的幸福回忆。文章第一层,从“爸爸对我说”展开回忆,在对奶奶任劳任怨的概述中,特写“每天回来,那双手都沾着厚厚一层泥”;第二层,仍从“爸爸说”的视角出发,描写奶奶用这双手为儿女创造的幸福,如“她那双勤劳的手总是把普通的饭菜做出不一样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离家的时候,奶奶都会连夜缝制一床又松软又舒适的棉被”,“在她手中,她的子女是有出息的”;第三层,则转化为小作者的视角,描写奶奶用双手为孙辈创造的幸福童年。结尾处则含蓄地点明“亲情”,而这正是小作者珍贵的人生感悟。

本文最为可贵之处在于小作者选材视野开阔,将爸爸的回忆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全文不仅有细腻的叙述描写,也有动情的议论抒情,段落起承自然,情感深沉内敛,写出了一种时代变迁、亲情不变的厚重感。

部编新版教材第一单元作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