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100个哲理故事

发布时间:2018-06-28 13:41:40

《禅的100个哲理故事》书摘

禅,一种解脱的智慧,一种追寻快乐适意生活的心境。

万物皆为空寂,不去执着与较真方能获得真心,才能超脱于世间,随性生活。

在禅的世界,德行是以自己的修行和对大道的体察、领悟为标准的。它不在乎你在世俗表象中的功德。这种自性德行的最高境界就是心中没有等级的成见,能体悟到世间一切生命、事物的伟大。

诸法空寂是禅的一种境界,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超脱于世间。佛之为佛,就在于佛的灵悟和不为外物所动;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就在于菩萨的不动念。只有这样,才能登涅磐的彼岸。

其实,人生来来去去也不过百年。如果人们在这仅有的百余年中还计较来计较去,那么一定会被聪明的禅师笑话。在他们的心中,人生自在适意即可。“我自调心”,正道出了超脱的人生境界。

烦恼随心而生,善随心而起,罪也随心而起。心是人们的人生中最难突破的局限,很多人因莫名的烦恼而耽误了大事,因莫名的愧疚让自己的生活处于悔恨之中。而禅,让人们超脱于心之外,随性生活。

不要固执于某一个点而迷失了自己。

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禅讲究自性、自修、自证;有了外物,或者别人的东西就不是真的东西了。禅家主张:在那个自性的世界里,关照自己的心灵世界,以期获得一种超脱和自明。

不涉入层次之争的最佳方式就是自我修炼,自性证悟,超越层次之上。或者可以说是看透“层次”。

直指人心,就是证见自己的心,用心灵的静和动来体察万物的动静,感受空明的宇宙世界和体味充实的生命气象。同时又超脱于这些之外。——六祖慧能

万物本来也没有迟速可言,也没必要执着不放。

虚空在禅家真意中是一种境界,所谓“万物于我如浮云”是也。在茫茫世间,如果将什么都装进人们的心中,那人们的心一定还不如一锅粥清楚。人们就会背上沉重的负累,过着病恹恹的生活。所为何来呢?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超越外物的执,解脱人生的烦恼。那才是真意!

佛是一种真谛,是大彻大悟后的心境。

无所执故明,无迷误故快乐无忧,心中轻快。

万法本空,人心本明。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马祖:事如春梦了无痕。

禅讲究回归人的本性,不拘泥于外法,不执着于外物。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百丈怀海禅师

劳作,工作本就是世间生命应有之义,连日月都时时刻刻在运转着,没有一刻的停歇。人类更应该在短暂的百年之内抓紧时间工作,自食其力。

天下的万物万事,无论大小,美丑皆有立身之所。它们相得益彰,各居其所,方有生活于其中的秩序井然之世界。

禅的精神就是要立身于自己的心灵,不拘泥于外物的阖限。不执着于世人的评说,最终要达到心中无一丝的杂念,甚至你根本就不知道有心的存在。

执著就是苦,执著就是不悟。人生,心是根本,凡事,依人不依法。人们只有放下一切执著,一切人生的成规,才能凡事不为外物所局限,达到心灵的自由,人生的飞翔。

禅师的心中是万法皆空的。这空就是不去刻意地执着于什么,强调什么。

生固然是一种欢乐,死也并不是一种痛苦。只有在生的时候,忠于生命的真实,才能在面对死时感到心灵的安宁。所以,不能说生也不能说死。

禅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所以它就在人们的身边。只要有一份透明的心,透彻的心境,该做什么时就做什么,安顿好自己的身心,那么你就是佛,你就会快乐。

解脱就是心无挂碍,不作任何的外在追求和无谓的争论、言说。

去除妄念,忘却烦恼是禅家的最终目的,也是禅宗能够受到很多人欢迎的最终原因。在禅师的心中,甚至成佛的念头都不要有才是真正的没有妄念,没有欲求,才能忘却烦恼。正所谓“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人心就是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寻找一个真正的自己,守住这个真正的自己。

人生本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一切都不过是自然世界的更替,不过是生命的真相之一面。但是大部分人都会陷入生死的执著中。生命就是这样,只要自由适意地过完一生就行了。

人死之后,如水归水。

不争执,不执著,一切随心,随意。

真正悟道的禅师什么都是佛,什么都可以说成佛,没有顾忌,没有执着。

随缘,正是人生适意的表现,是人生解脱烦恼痛苦的方法。

禅的精神就是一种活灵活现的人生智慧,不要执着和偏执,否则不仅会让自己闷闷不乐,还会让身边的人都讨厌你。

禅的境界是一种状态:无执无碍,逍遥自在,在日常的生活事件中自有一份适意和幸福。

禅最忌的就是执着于语言和文字,最忌在概念上作无谓的争论和辨析,以至于遮蔽了自己的本心,遮蔽了世界的真相。

禅的100个哲理故事

相关推荐